文章吧手机版
《自我分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24 03:1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我分析》读后感摘抄

  《自我分析》是一本由[美]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分析》读后感(一):“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一朵花”?

  读的英文原版。看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一朵花”这话背后的心理动因。

  有时候,我们身处煎熬的恋爱关系,小心翼翼地把对方视为唯一发光的存在,把自己塑造成受害的可怜虫,用自尊换自怜自艾,想脱离却害怕分开。

  要走向自由自爱,有必要理解藏在爱背后的依赖、被保护的需要、扭曲的自我尊贵感以及对别人的不屑。整本书,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和段落,但平静如水同样吸引人。

  霍妮的行文流畅,尤其第八章Clare的自我分析,相当精彩。

  《自我分析》读后感(二):意識到要分析自己的時候,已經是困惑好久的時候了

  在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老想起那本初中時看到的《擁舞生命》。兩本書不同的風格,一個是優美的散文筆法,一個是強調邏輯的論文式寫法。

  但表達的都是如何去認識探索你自己。任何能觸動你不舒服心緒的事件,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只不過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駱駝。

  這不僅僅是表面的事件,而是很多個無意識的碎片組成。自己會去發現麼?發掘麼?只有自己更懂自己的時候,才會擁有更多的勇氣去突破,面對和接納自己從來不是容易的課題,但是不邁出去,還是不能體察自己的。

  《自我分析》读后感(三):自知者明

  这本写给神经症人格如何进行自我分析的书,对于想了解自己的普通人,同样适用。因为在这个时代,没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本书从自我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局限和如何对待阻抗几个方便阐述自我分析的意义和方法。其中穿插着大量的例证。特别是用了一整章篇幅去写的克莱尔的例子,让读者进一步体会该如果进行系统的自我分析。

  最明显的感受有这么几个:

  1 即便是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也完全能够进行自我分析。

  2 自我分析是最该避免的是刻意联想。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让思维自由流动,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

  3 自我分析要面对的最大敌人并不是自己的症状,而是自己的内心。每一次分析都像外科大夫在给自己动手术。还是不打麻药的那种。忍受得了刮骨疗毒般的疼痛,舍得对自己动刀子,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4 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

  这书太好,准备重读。

  《自我分析》读后感(四):小议自我分析

  

这本书本身一般。不像霍妮神经症那几本。

不过想起来,精神分析喜欢举某某人当下生活无忧,各方面都很顺,但还是不开心,才去分析童年创伤和自己内在造成不断循环的心理模式。

其实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当下生活的忧患是很明显的,来自工作,家庭的明显压抑。

自我分析,应该形成更清楚的体系。

一、来自当下外界的显式创伤和压抑(职场pua,家庭暴力等),带来的显式病症、隐性病症,如何应对。

二、来自当下外界的隐性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显式病症、隐性病症,如何应对。(歧视女性等)

三、过往的创伤和压抑,和内心心理模式(各种压抑,回避,攻击性,自恋自卑等)。而且这个对当下也不断影响。(不是说原始弗洛伊德那种,霍妮、弗洛姆都已经纠正过了。)

四、前三者之间的循环交互。

前二者更是弗洛姆、霍妮乃至马克思这种时代医生的优秀价值。

武志红的巨婴国也是摸到这个门槛。

  《自我分析》读后感(五):专业的书需要专业人来读

  这是一本很有难度的书。这一点,从《自我分析》这四个字上就可以看出来。有的人可能会问,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能看出什么来呢?从我的阅读经验上看,往往书名越是简单,书的内容就越是专业。比如说《高等数学》,大家想一想,这个名字简单吧,但是难不难?只要你大学是学工科或者理科的,肯定明白这一学科的难缠。因为书的名字往往字数越少,书的内容概括性就越强,包含的内容反而越多。反过来,书的名字字数越多,那么它的指向性就越强,包含的内容反而越加集中。《自我分析》这四个字,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当然,如果你换作《心理学》三个字,那么就更加要命了。

  顾名思义,从《自我分析》这个书名上,我们觉得自己还是大抵能猜出来这本书要写什么的。但是当你仔细翻看这本《自我分析》后,你会觉得,自己还是没能料到这本《自我分析》的专业性。因为这本《自我分析》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范畴,而且还带有心理治疗的内容。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我们可能读起来会更好容易理解,但是心理治疗的内容其实可以称之为心理医生的治疗记录,这就好比让我们去看医生给我们写的病历一样,大多数的病历我们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全书二百四十三页,十九万字,块头算不上大,但是读起来真的是比较晦涩的,没有办法,这就是专业特色。我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人,读数学专业的书的时候比这本书的阅读速度还要慢。所以,如果你真的对心理学不感兴趣,那就没有必要去读这本书了,因为你根本就读不下去。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研究一下心理学,或者想考一个心理咨询师之类的东东,这本《自我分析》还是建议你不要错过,最好拿过来反复读读,相信你肯定会有专业上的收获。

  这本《自我分析》的内容简介就印在封底,这里就不再赘述。简介只有短短的五行话,但是书里包含的内容还是太多太多,远不是简介所能概括的。因为这本《自我分析》讲述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技能。自我分析的过程只是个流程,多重复几遍必然能够牢记,但是自我分析这个技能需要重要的次数就更多了,远不是我们读一遍书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这也正是本书阅读起来的难点。也就是说,我们对读完本书之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设定过高,读完这本《自我分析》,我们只不过是了解到了自我分析过程中的一些最简单的东西,离掌握自我分析这项技能还远得很。

  《自我分析》读后感(六):自我分析的优势——《自我分析》读后感

  文/煅煜

  美国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尼的《自我分析》一书将自我分析这一主题,犹如功夫深厚笃定的禅定大师一般,将自我分析的缘由、优点、范例和理论都一一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对于弗洛伊德一门,卡伦·霍尼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在书中可以看出,她已经形成一套自己严格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书中所讲的那些分析和案例,其中不乏成段成段的“金句”,这也使得我很被吸引,甚至产生了想要背诵下来这些句子的冲动。(相比而言有的书二十万字才有两句“金句”)

  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那本书中说道,“如果想知道战争的规模有多大,那么你看是谁领导着着场战争即可。”这场战争的规模本身会惊动什么样子的将军,还是什么样的将军会造就了战场规模不得而知,不过这句话确实可以用在生活中作为参考。卡伦·霍尼的《自我分析》这本书的重要性可能也可以从《自我分析》一系列的丛书序的作者——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可以看出,《自我分析》针对神经症人格所作的分析,肯定是鲜有人所超越的,“神经症人格的结构多少有些刻板,但也脆弱而不稳定,因为它有很多弱点——它的虚假、自欺欺人和幻觉性。……”“……尽管他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他可以大声宣称,一切东西都是对的,尽管他在头痛,或者他在胡吃海喝,但是他觉得骨子里有些东西不对劲。”作者卡伦·霍尼所建议的是,自我分析比心理医生所提供的分析,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处,好处之一也便是可以把这种“骨子里”的“有些东西不对劲”给提炼出来,而且花费更少的知识成本,更容易学会,相反,如果心理咨询师从外面的角度来看待你的心理问题,则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巧,而且他只能和你待在一起两个小时的咨询时间,这相比自己每天都和自己待在一起而言,差了很多——自己更了解自己。

  按照《自我分析》的卡伦·霍尼说的,“我经常告诉我的病人,如果将解决心理问题比喻成翻大山,那么理想的情况是心理咨询师只充当向导,指出最佳路线。”通篇文章也都是在侃侃而谈的是如何做好这样的引导。

  知子莫若父,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遗传,还有他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如何成长的,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也莫过于自己,每个人都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和自己待在一起,这也是作者卡伦·霍尼的观点,对于自身来治愈自己来说,《自我分析》这样的书,是很有必要阅读的。

  《自我分析》读后感(七):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

  心理学的作用,是将我们的内心用科学的方式讲述出来,并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我们的内心世界。《自我分析》的作用,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作用上,分析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围绕着的克莱尔的案例解剖自我分析的过程,这个克莱尔及她的问题,可能或多或少或相近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自我分析当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意义。我们不可能处处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即使在心理咨询室中,我们可能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和医生做最透彻的沟通,即使已经做好了最完全的表达,也可能在和医生的沟通中出现一些可能存在的交流问题。自我分析需要的是基本的心理知识,运用自由联想和理性的逻辑引导,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置的认知过程,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随时随地随心情,都可以开展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首先需要自我问题的充分表达,每个人在一些具体方面出现问题之后,需要学会去把问题背后的思想和心理梳理出来,把可能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这个时候更需要的自由联想,让感受和直觉推动自我发现的充分表达。很多人会感觉“自己对自己很陌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少去诉诸内心,另一方面则是遇见心理问题时,不会发挥内心的“驱力”来促使自己改变。诚如一个醉鬼嚷嚷着说“我没醉”一样,最大的心理问题,是那种存在问题仍不自知,或者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切入点的认知,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问题去发现自我存在的状态,并对所处的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得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大概就是认知的力量所在吧。

  当自我发现充分展现了问题之后,自我分析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心理医生能根据问题迅速做出判断,并对问题进行干预使得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调整的重要契机。自我意识决定自我思想,思想左右行为,行为的过程和后果又进一步改变或强化自我意识。在这方面自我分析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够专业的劣势:对问题认识的不够充分,对处理办法把握的不够娴熟,等等。《自我分析》在精神分析方面的作用,是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的神经症人格,并通过实际的事例层层解构,让我们学会自己分析、诊断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充分表达自我认知上的理解,识别自我分析的阻抗之后,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相对科学的判断,并据此对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调整,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

  2016-6-27

  《自我分析》读后感(八):一部经典的自我心理分析著作

  这本《自我分析》是著名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代表作之一,最早出版于1942年。霍妮生于1885年,于1952年去世。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她晚年的重要著作。霍妮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她跟从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病学家卡尔阿伯拉罕和汉斯萨克斯,但后来她对弗洛伊德学说中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反驳弗洛伊德关于阴茎羡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强调文化因素才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地位的重要诱因。

  自我分析是霍妮通过总结自己、同行和患者的基础上,为治疗轻度神经症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手段是自我联想,即实施自我分析的人,尽可能使自己保持放松的状态,让自己的思想自我流转,让瞬间的一闪之念自行出现在脑海中,并把这样出现的脑海中的东西记下来,找出这些东西与自己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在霍妮看来自我分析不但能解决神经症症状,而且有助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增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使他意志上变得更加坚强。

  这本书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从自我分析可行性分析起,探讨了自我分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并对自我分析和专业分析进行了比较,并具体讨论了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处理阻抗。在自我分析中,患者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坦率的表白自己,洞察自己。分析师的一般任务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在患者认为必要的范围内帮助他。

  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是用了大量的案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答。当然很明显的是,贯穿这本书始终是一个名叫克莱尔的女病人的案例。幼年时克莱尔受到了来自父母、家人的不公平的对待,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幼年经历造成了她的反叛和抱怨,结果她老是觉得自己是个苦命的人,受到别人戏弄。她和男友相处不和谐,在这段关系中,她感觉很不愉快。通过数月的自我分析,逐渐地,她看到了自己内在有多个神经症人格:强迫性谦卑、强迫性地依赖他人。最终,克莱尔有了一个惊人的洞察:她对男友的爱只是神经症的依赖!心理分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分析过程中总会出现阻抗。在一个人进行自我分析时,专业人才的帮助还是很必要的。

  《自我分析》读后感(九):怎样了解你自己

  如果说宇宙中浩瀚的星辰让人类觉得自己渺小,那么人内心的迷宫绝对会更让自己觉得愚昧无知。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 继对精神症做了区分和进一步解释说明后,霍尼又对人的自我分析这个复杂的课题写了一个类似教程的东西。

  总的来说自我分析需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对自己绝对的诚实。分析自我难免会发现自己讨厌的一面。人本能的会给自己找出理由证明自己不是那样的,即便很多事实都指向这个结论。第二是克服焦虑,自我分析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原有的已经习惯了的东西需要被改变。这种改变的压力会带来焦虑,这种对自己的洞察带来的不是安慰而是恐慌。第三是发现干扰自身最佳发展的因素,这意味着行为举止的矫正。而这些外在的改变是内在改变的反映。比如一个人决定变得坚定勇敢,而不是任由惰性发展;变得能够运筹帷幄而不是随波逐流,变得不在冲突之间摇摆不定而是更加现实。这些改变会在成功的洞察后自动发生。

  霍尼举了一个自我分析的例子。克莱尔通过记录自己的自由联想,自己的梦境然后在其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投射。真正的自我在大脑不那么清醒的时候会更多的暴露出来。比如我小的时候经常梦见自己穿着不得体的衣服在教室里,代表着在白天我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是一个怪异的存在,而当时我确实处在一个比较孤独的状态。我经常梦见自己在漂浮,并不是在飞,而别人都不可以。我还经常梦见牙齿掉落。这些都是我学生时代在梦中经常出现的东西,所以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而现在梦中很少出现这些景象,可能是因为我的生活状态变化了。这些无意识出现在大脑中的东西很难抓住,因为意识一旦被捕捉到就不能是无意识了。这些完全自发冒出来的小泡泡不是毫无缘由的想象,而可以被我当做自我分析的第一手材料。克莱尔会主动用笔记录下自由联想,虽然当时可能自己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但是过段时间,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类似场景,总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自由连线是很实用的方法,但有两个禁忌,第一是推理。自由联想的本质是自发性,出现刺激点后,立马开始一次有意识的搜索,一件件回忆刺激点出现前的每一个时间,这样有可能会找到根源,但更大可能是一个半小时只有,答案在因为徒劳尝试变得气馁放弃有意识的搜索的时候出现在脑海里。第二个是没有耐心。一个人即使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却试着用二加二等于四的方法获得他的联想的含义。没有耐心,或者害怕放弃控制自己的思想,都会破坏自由联想需要的放松的状态。

  自我分析的过程就像是走迷宫一样,蒙着眼睛瞎走反而更有帮助。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纠结,让人产生了解自己的冲动。开始之后就像是在迷宫里四处碰壁。因为真正的自我总是被保护的很好,不想暴露出来受到伤害。

  《自我分析》读后感(十):只有摆脱依赖 才能掌握命运

  文/友竹

  为什么要进行自我分析?也许有人会说只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做这件事吧。然而,本书告诉我们,对有能力进行自我分析的人来说,自我分析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这些好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不那么明显,但却很实在——它们可以概括为内在力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

  以作者书中对男友具有神经症依赖的女士克莱尔来说,在进行了数月的自我分析后,成功找到了神经症的根源,最后摆脱了病态的关系。其实,这位女士的案例一定也不特殊。就我所知,在现实生活中,只要陷入爱情的女性就会对恋人产生强烈依赖感的不在少数。

  正如许茹芸《好听》中所唱的“为了爱情,失了聪明”。似乎,无论看上去多么自信的女生,一旦面对心上人都会产生自卑感,进而滋生出顺从、讨好等消极心理意识。如果有幸遇到一位心理健全的恋人,这种情况还好说;而如果对方也存在某种心理疾患,对男友具有神经症依赖的女生其实正在走向自我毁灭。

  在分析克莱尔的依赖症之前,作者告诉我们:对所有人来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那种不自觉的、在深层意识中无根据的依赖都意味着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在一生的某个阶段应对这个问题的这个或那个方面,而我们对它的存在的认识就如克莱尔刚开始进行分析时那样少,我们也会把它隐藏在“爱”或“忠诚”这样精致的词汇背后。

  然而,依赖绝不是“爱”。人们如此热衷于它,似乎只是因为这是很多常见问题的方便而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对于害怕孤单的人来说,似乎只要有个可以共同生活的伙伴就能解决问题了,这是当今一些人的恋爱观;当我遇到什么困难时,远方的人无法陪伴和开解,所以只能分手,这是异地恋难以维持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依赖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它总是阻止我们变得成熟、坚强和独立。

  同时,我们发现,依赖对幸福的许诺也大多是虚幻的。那个长期以来曾经供你依赖的对象,很可能在未来的某天,忽然之间感到疲惫离你而去。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只要你也具有强烈的依赖倾向,就该研究一下涉及这个问题的某些无意识含义及解决办法。当然,根据克莱尔的一系列自我察觉和分析,我们知道她的依赖症其实源于童年时期缺乏自信、自我压抑并始终把妈妈的需要放在首位的经历有关。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是希望遇到的恋人能给她完全的保护和陪伴,当然能给她意想不到的帮助和礼物就更好了。此时,我们看到这种带有强烈依赖性的“爱”并不是纯粹的。我们将对恋爱对象的大量期望和要求误认为爱,并在这条充满迷雾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一个人带着这种依赖态度去爱,能走多远呢?对方并非神仙,Ta当然不会完全理解你那大量的期望和要求,事实上,人们只能在这样的恋爱关系里收获愤怒和绝望。

  所以,每一个沉浸在病态依赖里的人都要试着去自我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不自觉地依赖他人?究竟该如何摆脱这种人际障碍?当真正从这种耗费生命能量的巨大束缚中走出来时,也许我们都会发现更精彩的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我分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