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根稻草的革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24 01:2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根稻草的革命》的读后感大全

  《一根稻草的革命》是一本由[日] 福冈正信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一):评《一根稻草的革命》

  发人深省的书,福冈正信从那么早就有这样的意识真是难得,自然农法才是出路,否则我们吃的永远是不健康不自然的食品,人们的健康抵抗力将越来越差,如此下去终将毁于一旦,没有希望,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它不是长久之计,将会把世界人民代入无底深渊,万劫不复,惊醒吧。先从自己做起,不买转基因食品,有纯生态食物就不卖科技生产的食物,买菜买水果不要看外表…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二):最难是自然

  作者的观察是敏锐的,体会是深入的,问题是根本的。但对现有生活状况感知不深的人很难看进去,也很难认可,因为书写的很杂乱,作者的思想在通往哲学的时候是杂乱的。这也是其信奉者的通病,所以,好的觉得好的不得了,差的,觉得很差。

  不谈哲学,就条理描述事实,客观呈现自己的思考,可能效果更好。但作者是非常让我敬佩的行动者,受益良多。而且书中的文字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作者在描述自然农法时,过于简略,只是在理论上说如何困难,看书的人一定感觉很轻松,多做多错,少做也并不是真正的少做,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力,心力以及体力,最难是自然。只有辛苦做了几十年之后,可能会轻松一点。对于当代没有劳作习惯的人,尤其如此。但比起现在的错误做法,确实也要轻松和正确很多。这是相对的轻松和真正的正确。。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三):一些笔记

  自然本身也是一种哲学,一种信仰。

  侍奉自然农法的农民把农业当成侍奉神、了解自然的爱而艰苦奋斗着。自然农法遵循自然的规律,人的干预降到最低,尊重自然,有点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感觉。人类敬畏的索取自然难道不好吗? 一开始读我也不信,因为我们国家用农药用化肥太多了,自然农法真的可行吗?可行,又想到那为什么国家还是在做现代农业,现代化的量看起来很多,基数在那儿呢。如果很大的农场用自然农法,又该怎么种植,没有机器播种收割会是什么样子?还是很期待未来的农业的样子。

企业式农业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四):越自然,越返璞,就越奢侈

  本书描述现代农业的抨击,对未来生态有机农业的愿景,但我现在感觉用生活的角度去本书的一些种种观点,稻种好比一颗两个人爱情的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是需要农药,化肥,大型机械话没来满足生产的需求,然后达到收益,爱情的种子,在现代社会,就需要房子,票子,车子,来完成对爱情所追求的生活,然后感到幸福,爱情的种子在没有哪些物质的条件也收获了幸福,就像是生态有机农业不要那些现代化的科技结果来帮助,而是依靠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在现代化这么发达的社会,返璞归真也好,相爱相守也好,终究只有一生,所以没有人能去阻止改变现代社会的进步,在现在看来没人知道进步的方向是否对,但要知道的一人只有一生,好的去爱身边的人,追寻自己心中的生活状态,携手并进,经历着世界的变化!

  自己本来就是做的农业相关的工作,有个很宏伟的目标就是去在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上能有所建树,后来发现这个人物太艰巨了,我的资格不够,然后我就想有一天我做农业可以盖上一排矮小的房子,然后门口种上几排树,门口有个池塘,和葱葱绿绿的草坪,然后在村里面承包一些土地,种植着有机的蔬菜,只要她愿意的话,陪着那个她一起在这样的生活的状态,慢慢悠悠的去过上个一辈子,也足以,还是需要的买上房子,给她家人一个安全感,以后的路还长,愿我能和她一起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五):一根稻草自有其分量

  书中,福冈正信介绍了他所体悟的自然和人人可行的快乐农法——种植稻麦、柑橘,管理果园,采用无为而治的做法,不耕地、不施肥、无农药、不除草,与现代科技化、快速化的种植方法背道而驰,回归了原始时期最初的耕种方式,用简单替代复杂,让种植的过程变得简单而快乐。作者在做所有实验和研究时,考虑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宗旨就是——顺应自然。他认为,人为过多的干预会让自然的模式和链条被切断,而顺应自然则会让得到大地最好的反馈。因为,地上所有生物息息相关地生存着,这种生物连锁的形态是共存共荣的。

  作者在探讨农业之道的同时,也探讨了哲学、生命、自然之道,从对于农田的栽培,他联系到了对孩子的栽培教育。他认为教孩子音乐是不自然且不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耳朵完全可以捕捉到音乐,无论是溪水潺潺,还是树叶沙沙,这些都是音乐。人的心里本来就有音乐,可是我们施行的音乐教育却不去培养孩子保持这样的心灵,而是用人为干预的方式将孩子埋没在不自然的环境中。如此一来,他们即使听到小鸟的叫声,头脑中却再也不会有歌曲的感觉了。

  作者认为,学习自然农法的过程,也是在探寻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意义,并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用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找寻到一条大道。他的自然农法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栽培农作物,而是一种为了人类自我的完善而存在的农法。他说:人类其实可以什么都不做。只管生存下去,生存本身就有巨大的喜悦和幸福。获取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喜悦和幸福。

  福冈正信在几十年的自然耕种的摸索中,探寻到一种绿色哲学。他的话语中,总是带着一种思辨和体悟。他说:“人分辨事物,了解事物,自以为明白了的明白,不过是明白一种知识而已,只是增加,疑问也随之增加,于是对事物越发明白了。”“有一些人,当他把目光从大地移向天空,就会以为看见了天。当他分辨出柑橘的的绿叶和红果,他就说自己知道了绿色和红色。”我们自以为明白了世间万物,但其实,天文学家所知的不过是天文学上的天空,植物学家了解的不过是植物学上的叶和果,诗人所知的不过是美学上的绿与红。这些不过是人把握了自己头脑中所能解释的影响而已。

  他对于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禅思:“自然有生死,自然才欢欣,人间有生死,人类却悲苦。”在他看来,孩童身上虽然有与生俱来的生命欢喜,却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而成年人眼中所见的爱与恨的二相,本来就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过是从正面和反面看到的同一张纸而已。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六):向前冲?向后看?

  在现代农业迈入科学化、机械化的年代,再来看“自然农法”或许有些不合时宜。尽管30年前,福冈正信曾创下神话:做个不耕地、不除草、不施肥的“懒”汉,坐拥全日本最丰产的稻田,但要否定千年经验发展而来的农业技术,回归自然,终究令人难以接受。

  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中,福冈正信谈起他推行自然农法的困难。以引发“革命”的稻草为例,福冈认为在田里铺撒稻草利于稻麦发芽,且有预防杂草、增强地力的作用。这种颠覆性的观念经过专家五年安全验证、五年地力研究、五年产收比较,方才得以确定。农民实践起来也是先试验切碎的稻草,三年后改成切三段,到接受了整根铺撒的“懒”办法已是十年后了。对于农民头疼的杂草和虫害问题,福冈也师法自然获启发:除了用稻草抑制杂草发芽,播种绿肥(三叶草、苜蓿)也是好方法,借助生物食物链抵御虫害而非将之一网打尽,事半功倍。某天,福冈发现稻田上结了一片壮观的蛛网,恐怕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幸福吧。

  其实,福冈正信的做法在自然农法提出者冈田茂吉的观点里仅是中品。他减少人为干预,并非彻底的无为,作为一个农学科班出身者,他爱试验自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人诟病他像个不给病人开药的医生,但想想,能够靠自身免疫战胜疾病不也很好吗?福冈说,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接近自然,是因为自然已经被人为改变了,要把它变回原本的样子反而不易。这又与当下崇尚自然免疫力的观点不谋而合,生物学家马丁·布莱泽就曾说过,过分强调洁净无菌使现代人体内的微生物种类大幅减少,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诱因。人们渐知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殊不知,深耕、化学药剂和肥料,亦像在透支土地的健康。

  受自然农法的启发,福冈正信又产生了“自然食”的理念,崇尚就近、应时的饮食,所谓“身土不二”。这不啻是对现代饮食的诘问:因长途运输的损耗,给蔬果洒水、涂蜡;为了吃到反季食物,用尽催熟手段;将深海鱼类视为珍馐,大肆捕杀,如此得来的美味,难道不是自欺吗?有机食品很贵,自然食品却便宜。我们正用巨大的成本换来日趋寡淡的食物和迟钝的味蕾,相反,“不去制造美味的食物,只要空腹,这个世界便会充满美味的食物”,是多具禅意的幸福啊。

  虽然福冈正信对科学的否定稍嫌偏颇(在实施自然农法的过程中,他也用到了一些生物学知识),但或许,当我们一路高歌猛进向前冲的时候,的确需要静下心来回头看。过去,可能藏着解开当下困惑的钥匙:辛苦却贫穷的农民、山珍海味食之无味的富人、环境污染、食物过敏、以及许许多多不快乐的人。美国生态学者加里·保罗·纳卜汉甚至以“写在基因里食谱”命名他的书,建议我们转换视角:一个地方的传统饮食与该地气候环境密不可分,也是最适宜当地人身体健康的,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回归自然。

  人生亦如是,冲得太远的时候,何妨回头看看,有多少温柔留在了身后呢!

  ——丁酉年读福冈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七):人为什么不快乐

  人为什么不快乐——读福冈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

  文/凡悦颜

  “人本该快乐,人却建造苦界,并为脱离苦界而苦苦挣扎。”福冈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一语道破天机,将“人为什么不快乐”这样一个哲学类问题归结到自然农法的推广普及之中。

  最初福冈正信在横滨海关植物检查科任职,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过着普通打工仔的日子,但突如其来的一场病,让他重新思考人生——何谓生,何谓死?为什么小鸟从来不撒种、不收割,却也活得自由自在?从而得出一切努力无用的理论,于是回到家乡,帮父亲中柑橘,也想试行自然农法,做个什么都不做的懒汉。

  当然,他的幻想被残酷的事实浇灭。枝条乱长,害虫丛生,七十多公亩的柑橘园就这样被他给毁了。那自然农法这看似逆时代文明发展的理论,究竟可不可行呢?

  正因为有了柑橘园的失败,福冈正信意识到自然并不等于放任。所谓回归自然,并不等于毫无作为,相反,若想利用自然,初期还要精巧的构思与实践。同为日本作家的中村好文,曾用《去山里盖座小屋吧》一书,记录他回归自然的过程。一砖一瓦,皆由自己亲手打造;能源自给自足,皆来自精巧的设计,从太阳能电池板,到供水桶,再到陶炉甚至客房,都需要充分顺应自然,要想接纳阳光,雨水,风和土壤的馈赠,都需要合理有效的安排。经过反复试验,福冈找到了不耕地直播、混播的自然农法,由此种植出的小麦和稻谷产量甚至比施肥打农药的产量还要高。

  福冈自称《一根稻草的革命》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全书用接地气的语言,不失幽默地从解读自然农法,到践行自然农法的具体操作,再到由自然农法引发的哲思,最终归结到人类为自然食和成为自然人所需要做的,层层深入,一语中的,将人类那些看似荒谬的所作所为,皆在自然农法中找到了立脚点,发人深省。

  当今社会,教育和医疗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在福冈看来,一切都是无用的,是人类自己酿的苦果,才过得这样辛苦。正如自然里本就有溪水流淌,水车转动,鸟儿歌唱那些真正的音乐,但被人类混入各种杂音之后,孩子的听觉受到干扰,使他们的音感落入平庸,最后不得不再拼命教孩子们学习音阶和音符。而之所以需要医疗,也不过因为人类先污染制造了易生病的环境罢了。

  福冈甚至用这种极端地方式,提出科学无用论,他指出科学家离自然越远,越是离心式远离,同时生出向心力的反作用,人类破坏自然,又反过来用科学手段来拯救自然;人类违背作物的生长规律,通过施肥和农药,让农作物早熟高产的同时却失了其本来的味道和营养,到后来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来补偿;人类舍近求远,选择深海鱼、牛肉等不易得或者深加工的食物,却又不得不利用付出其他努力来达到一种平衡。。

  由此看来,人之所以不快乐,只不过是庸人自扰。数十年前,福冈正信通过一根稻草完成了回归自然、看透世事的革命,而作为现代人,却需要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反思当下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倒退到人人去种田的年代,但也能由此删繁就简,完成一次精神世界的革命。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八):生活始终继续

  农事对于大多数而言陌生而遥远,更多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明天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好像在做一个生命命题,难以择决。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要应时而食,我们牢牢记住这些当季食物却发现原来他们并不多见,更多是一些反季节的食物抢占了我们的餐桌。很长一段时间都分不清到底什么叫应季,明明什么季节都可以看见西瓜,什么时候都在和西红柿蛋汤,只是他们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了以前的味道,舌尖的味蕾没有得到想要的,只是菜篮子在丰富着。

  日益丰富起来的菜篮子意味着什么,农业技术发展起来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所以有供亦有求,市场发展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但是作者福冈正信通过自己的作品《一根稻草的革命》在告诉我们,可能我们忽视了自然,因为可笑且不断扩张的趋势渐渐违背了自然,所以生活的每一步也就离自然越来越远。福冈正信自称“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虽然作者将自己定义为农民,但原来的他从事的确是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给植物做病理研究等,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也是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生产方式,因了一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年轻的福冈正信重新思考人生,人真的一定要活得这么辛苦才够吗?

  书中向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观点发出质疑,不管是开篇部分提到的只要创造健康的植物就好,这样他自己就可以抵御虫害等灾害,引申至健康的人怎么会需要医生和医学的观念,在随后的很多章节中多提到了人为的很多措施在破坏种植一根健康植物的环境,而人之所以变得如此孱弱与人类在地力使用方面的错误理念息息相关。作者关于土地的看法与中国的道家创始人庄子的思想极为相似,文中的诸多章节作者也引入了很多宗教理念,但其主张的顺从天道,与庄子所提倡的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等看法堪称是良好的继承和发扬。

  摒弃一般很高深的说教,从一根稻草的枯荣开始说起,期间还会有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其中不乏作者对其的幽默自黑,对执政政府的朝令夕改的无奈,还会有颠覆我们以往对于绿色食品的普遍认知。生活中我们选购食品时更倾向于选择贵的食物,认为那样的食品就是好的,真正做到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却不想如果是顺应自然而为之获取的绿色食物,并不会花费太多的心力,找出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的魔力来节约人力,与最初使用大机器生产来解放劳动力的效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人为干预的减少反而会收获更多,有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也有令人惊喜的。

  而福冈先生自身对于绿色食品价格的坚持也是完全做到了贴合自然,庄子就人为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不被任何思想和利益所奴役,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还原自然本来的面目,并将这类观念不断拓展,坚持十年,二十年,逆时代潮流也不放弃最初的坚持,真正做到可乘物以游心。

  对于现行的教育也同样与庄子曾经提出的不谋而合,自然而然的东西不需要再费心去教导,去规定,因为我们破坏了原本自然自身的恢复,为此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努力去追求原本就可以存在的东西,在追逐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以一种人类是自然的主宰的理念去任意得改造自然,福冈先生从一颗稻草带来的思考,也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确实是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农事工作。

  起点从一根稻草,到一块橘园,再到整个日本人的饮食变迁,再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人类文明扩张的脚步没有停止,也不会停止,在偏离规律很久之后重新开始审视自身,一如那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福冈先生萌生的自然农法的念头,相信在轨道行进过程中,谁都是摸索着,其中可能会有有犯错的过程,这也没关系,总会慢慢变好的。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九):回归自然

  这本书前后看了一遍半,第一遍看到一半因为出去玩没有继续看下去,于是回来后从头开始看第二遍。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好多地方好深奥,有些似懂非懂,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原来是自己看的时候没有静下心来,当安静下来后书里很多内容也逐渐理解了。这是看完第一遍后的感受,之后应该还会看好几遍。

  这本书写于1986年左右,而福冈先生从事自然农业在1943年,65年前他就意识到了现代农业的问题,而现在我们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

  关于自然农法

  我们了解的农法更多是有机种植,但最近几年自然农法开始流行起来。看《小森林》的时候都会喜欢里面那样的生活,而自然农法可能就很类似。

  福冈先生所说的自然农法是我现在了解到的最最自然的,不除草,不用工具,不耕地,完全把种子土地交给大自然,相信自然会给予最好的结果。好一个“什么都不做”,但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竟种出来的水稻也比别的更好,收获更多。

  书里有句话:无为而治的农法最简单,但也最难。我觉得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所谓前辈留下来的经验,都是在告诉我们需要有为,当这样的新概念来临时,我们会不知所措,不知是否正确,想着不如去试试吧,尝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然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所以说无为而治在现在真的很难做到。

  看完书我了解到对于自然其实就是一个循环,今天用了农药,杀虫剂,都会流向大海,然后污染水源,最终或多或少都会进入人类的身体,就好像最近都在说的人类的粪便中检测出了塑料一样。

  而使用化肥农药也是因为大多数人想要外观好一点,漂亮些,大一点的食物,这样的心态和想法使得从业人员不断想方法来制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东西。

  自然是个圆,我们都在其中。

  关于无

  福冈先生因为在年轻的时候了解到无这样的想法,开始了自然农法之路。他说:人其实一无所知,事物本身毫无价值,不论做了怎样的事,都是无益,不用,徒劳的。

  因为教育,周围的信息,我们对于所有的事情都是带着分辨的眼神去看待,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事物本身其实不会发生改变,我想这或许就是无吧。

  佛法中说空,和无应该是相同的,万物皆空,如果真的可以透彻地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被世俗所累了。

  关于食物

  这本书的后半段说的是自然饮食,我很喜欢这个部分。特别是书里一句话:现代人用头脑吃饭,而不是身体。

  古时候人们没有精密的仪器,不了解化学成分,他们吃东西就是依靠自己身体的感受,来判断食物的好与坏,是否有毒等等。现在科学进步,我们更多的是热量是否足够,是否富含蛋白质,钙铁锌需要补充么……其实对于任何食物,身体都是最好的答案。

  吃饭的时候不吃添加剂,吃天然的食物,用心去感受吃完之后身体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吃吧。

  遵循自然的同时也遵循我们的身体。

  福冈先生老年后闭门不出,也不接受采访,我想他是看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发展,有失望吧。

  科技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很多时候回归自然也是件必须的事情,不能因为人类膨胀的欲望使得自然超负荷的运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最好的状态。

  还有那句:人类需要大自然,而大自然不需要人类!

  《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后感(十):与自然重归于好,人类的距离还有多远

  一位在日本横滨海关植物检查科工作的青年辞职了,理由是要回乡务农,这在别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这个年轻人就是福冈正信,他自嘲作品《一根稻草的革命》“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而这样的痴人,却用了将近四十年的生命来证明自然农法并不是痴人说梦。

  一次偶然的野性呼唤吹散了福冈正信脑海中关于人生意义的迷雾,他回归农田,开始了自然农法的实践,期间挫折不断,他的坚持与其说是一种偏执,毋宁是社会责任感使然。老人用一生实践得出了稻麦不耕作连续的直播的农法,这种农法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中有详细的阐述,简单而又明了,任何一个蠢蠢欲动想踏进田中的读者都可一试。

  “不劳而获”四个字在传统价值观中饱含贬义,可福冈正信却推崇志在不劳而获的自然农法,他主张创造条件,使一切劳作都变得没有必要,不用耕田,不用施肥,不用除虫,用最少的劳动使农作物和土地本身进行循环往复,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在自然中收取最大程度的回馈,人人都可做轻松的“乐农”,还有闲暇拥抱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与现代文明大相径庭。

  福冈正信提出的侠义的自然农法,是教人们如何依赖自然用最省力的方法播种收获粮食,而广义上正如他所说:“自然农法的最终目标不只是栽培农作物,而必须是一种为了人类自我的完善而存在的农法”,无为哲学是引导人们回归自然的开端。

  其实,自然农法早在几千年前本就存在,福冈老人使之在十九世纪重焕生机,他彻底否定了人智和劳动的价值,这并不是一种倒退,反倒是顺应时代需求的理论。因为现如今,老人彼时便已担忧的现代农业与食品污染问题并没有改善,反而愈远愈烈——人类的傲慢已经升级,近乎荒诞的口腹之欲似乎永无止境,早已忘记了生命的原点是什么。

  现代农业的初衷是要将人类从传统的农耕作业中解放出来,以求更高的效率。可土地日渐贫瘠的恶果并不能使人安枕无忧,土地所有者会加大投入进行农药的喷洒和化肥的施用,政府还会敦促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在老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堆没有找到要点的无用功。一个难题攻克了,却总又触碰到另一个死穴。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西方人文看似以人为本,本质则是将人从自然中孤立出来,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应首先满足人的私欲,等于切断人赖以生存的血脉,盲目西化并不可取。

  当时,福冈正信的农场向社会开放,感兴趣的日本农民与科技人员,老人都会通过热情洋溢的论述将自然农法倾囊相授,他迫切希望将之普及并为此一直在努力,企图挽回人类透支自然的现状,救世心切。

  自然农法得以证实的完美使得前来拜访学习的专业人士都无法提出异议,且又简便易行,为何时隔多年仍没有普及开来呢?这个结果也许老人早已预料到了——“我可以满怀确信地在这里说,我们可以栽培完全无农药的大米,也可以种植完全无农药的柑橘和蔬菜,因为我一直在如此实践。只可惜,没有人愿意用我的方法去做。”这并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距离农业核心最近的决策者的私心。例如日本农林省的农协是靠销售肥料、农药和农机具来维持的,他们非但不鼓励推行投入极小的自然农法,反而还将之视作影响收入的障碍,受苦的反倒是农民,辛劳整年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对于农民的无奈,福冈正信感同身受,但他仍是乐观的,将农民的困境视为自然农法得以实行的契机,这似乎是迈入死胡同的人类唯一的出路。

  黑塞在《荒原狼》中说:“人们,就是这样生活,他们玩着小把戏并忙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这也正是福冈老人的心声——《一根稻草的革命》毫无保留地批判了自以为是的人类智慧与只注重眼前的现代科技,他的锋利包裹在立足自然的宽广胸襟之中。

  自然食本应是自然理所当然的馈赠,可如今却演变成人们卑微的向往,使人不禁要问:究竟是自然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背弃了自然呢?我们要做可以自由在大自然中啄食的小鸟,还是要作茧自缚?与自然重归于好,人类的距离究竟还有多远?

  虽无法实现人人皆农,但想要打破固守的虚幻观念,解决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其实并不难,只是一根稻草的距离。革命先从最基本的做起吧——“食用简单、轻松得来的食物,是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福冈正信也用自己的95岁高龄证实了这个简单而又有力的结论的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根稻草的革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