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到山中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4 00:2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到山中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山中去》是一本由丰子恺 / 汪曾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山中去》读后感(一):到山中去书评

  这本书是我的学姐介绍给我的,说这是一本既幽默又充满着优雅的字词却又容易理解,这个散文集里面都是赞美大自然的文章,一个住在繁华的都市里的我,非常的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觉得这本书蛮有趣的地方就是在每一篇文章的第一页都会有一段短小的诗,关于那一篇文章的诗。虽说,这本书是在赞美大自然,也有在说现实中的人们如何地糟蹋大自然,浪费食物,污染空气。我觉得这本书幽默的地方是在于作者对旁人的看法,例如有一个土豪,可以有很多方法去说,但是非常直接,又能让我嘴角上扬。

  《到山中去》读后感(二):你好,好久不见

  快两年了。终于又把书摸上手,久别感而生,读了第一篇 到山中去,心就跟着文字起伏。城市里待久了,话题逃不过房价股市,现实不过。真是有冲动改变一下自己的现状,能不能就不顾一切的独自旅行,到山里去。去看看那种没去过就活得冤枉的美景。突然很羡慕那些从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们看到的山,见过的水,定和我不一样。我那见过的就是旅游景点的山和旅游景点的水,更多的是看了人。的确这个小故事给了我想改变的冲动,但又很难。人终究要被生活打败,是时间问题,如果可以,逞年轻,狠狠的踹生活几脚,做几件想做的事。等老了,即使用来回忆也不后悔。

  只是书关于第一篇的些想法。

  《到山中去》读后感(三):和文字一起去旅行

  收到书之前早已被这套书的封面吸引住,反复清新的颜色自带芬芳。拿到书的那一刻感叹书的大小设计和我的手掌好匹配,拿在手上就像日本手帐的感觉,纸质轻得彷佛纸张可以在手上飞舞,自动打开。翻开目录发现这本书收集得都是当代名作家的散篇,比如我们熟知的《故都的秋》。很诧异是一篇一篇的文章,就像喝茶配得小糕点,正好一杯茶的时光,可以来一场简短的旅行。

  我并不是按顺序来读的,我最先翻到91页朱自清的《绿》,每篇文章的开头都配有一副小小的插图。清新的画风和简单的一个“绿”字就吸引了我,我好像看到爬山虎爬满墙那满眼尽苍绿的画面。

  作者经过瀑布,赏过水花,爬过岩石,折过山草。我在书的一端,感受到坐在瀑布边的岩石上,呼吸着丰富的氧离子的空气的美好,瀑布落下的水花化成细腻的小水滴,一波一波地袭来,冰冰凉凉的。我想起我曾走过的云顶山涧,我曾感受到“自然博物馆”魅力的张家界。

  我已经很久没有旅行了。我匆忙地走过广州、深圳、厦门、南昌,却都没有好好停下脚步看看那些城市。这本书,带我体验了一场短暂的旅行。

  《到山中去》读后感(四):简评

  【极简阅读】系列,一共有10本,先买了几本回来读。 书很小,封面和书名看似文艺,但其实内容还不错。 很适合随身带着,三五分钟就能读完一篇,从任意一篇开始都可以。 收录那么多作家的小文章,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汪曾祺。 老先生对昆明真是爱的深沉呐,好几篇都写到了。 其中一篇写昆明的翠湖,写昆明图书馆那位神奇的管理员,写茶馆里不拿眼睛“贼”人的大方茶倌……栩栩如生。 还有铺着稻草的床,寒假里烘过的棉衣棉鞋,冬日里的冻豆腐大白菜咸菜汤,下雪天的腊梅与天竺果……四舍五入,也算是我们的童年记忆了。 老舍笔下的青岛,5月的鲜花盛开和大海; 郁达夫笔下的“九溪十八涧”… 里面有多篇写到杭州,看来那时的文人对于山啊湖啊水啊是真爱啊。 有些人爱山水,有些人爱独处,有人喜欢夏天的浓烈,也有人喜欢秋天的磅礴。 最不喜欢徐志摩。 总觉得有卖弄文字之嫌,可能是因为我没看懂?? 沈从文也不喜欢,自从知道他的八卦之后,总觉得他就一渣男…… 不过可能也正因为他写文的那种风格才能追到张家小姐? 收录的鲁迅的几篇文似乎和整本书的风格不太一样。 “善于为自己辩护的人,欲掩其短,往往反把短处暴露了。”——丰子恺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

  《到山中去》读后感(五):文字也是种武器

  《到山中去》是又丰子恺、巴金、郁达夫、沈从文、柯炅等十一位著名作家写的一本散文集。在这本书里,共有三十一篇散文,各个都是不同的故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景。景指的是风景的景,有内涵的景色却是不平凡的景色,有些或许只能通过这本书才能看到,也有些或许是我们保留了下来却属于别人。这三十一篇散文如河水一样流在一起,从二十世纪流到了我们的手中,让我们也能感受到原来的美景。这一串一串的散文成就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五十六个民族,以及我们的国家,中国。这就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多不少,易懂却深奥。

  这本书里的著名作家都是文人天才,却都生在一个战争年代。他们从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和八国联军侵华,甚至到杀死30万余无辜人民的南京大屠杀都经历过。他们生在一个不平等的年代,可能连最基本的尊重都难以得到的年代,他们却写出了令人惊人的写作。即使外面狂轰烂炸,炮火连天,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写出本该属于他们的美景。或许这些词语没有足够的能力抵挡一颗子弹,或一场空袭,但是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文字足够证明了我们的景色也好,山水也好都属于我们自己,这是我们的领土,在占领之前,先过了我们这一关再说。这十六位作家,有的是朋友,有的可能一生都不知道对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自己的国家护驾。从最初的原始山林,到外国军舰侵华,到最后巴金写的一段话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身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出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248页 巴金) 给这本书的结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或许现在我才真真明白为什么南海属于我们中国。或许这本书里的散文不长 ,但的确让人反思,我这书评也不算长,但希望所有阅读的人认认真真读完,因为文字也是一种武器。就所谓这些数万位平凡人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一个不平凡的年代。在此,我向所有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敬礼!

  《到山中去》读后感(六):让心灵暂且舒缓,让压力得到释放

  最初的征评念头源于作者,丰子恺和汪曾祺都是我国鼎鼎大名的大师级人物,记得我看过《丰子恺散文》,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这本书被我翻了无数遍,乐此不疲,可想而知它的魅力,与哀怨吐槽的另类散文相比,这类有见地和有独特见解的散文更能获得观者的共鸣,

  一到上班时间,满大街都是行色匆匆的人群,谁又是压力大的上班族,谁又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奔波的工薪阶层,有时候觉得很累,可是我们被这些琐事缠绕,无法脱身,而这些又是伴随着一生的无奈之举。

  前一段时间,“终南山隐士”成了一个热门的词汇,一些搞艺术的做起了新时代的隐士,在里面养鸡、养猪、种菜、农耕,其乐融融,这也许是他们一种自我释放的生活,但是被宣扬到了网络,则在隐士上要打个引号了。

  古代官场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骚客,比较愿意借这些田园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居庙堂之远则忧其君”的矛盾心情,隐士也许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而已。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这种胸臆毕竟少有,要达到心灵的宁静,到山中去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的背包族比较喜欢自由行,有的甚至选择虐线,其实也是一种舒缓压力,让自己放松的一个方法。

  数年之前,去过一次江西的三清山,6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也是一种独特的心情考验。到达的时候,小雨蒙蒙,山上顿时被微微的雾所环绕,“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倒是与作者有着一样的体会,那些所有的山的名字一个都没记住,只是辛苦了我的双腿,回到住宿的旅店,依然是酸疼了一宿,第二天继续爬山,虽说下雨天行路难,但是好在人少,自然有种别样的意味,正如书中丰子恺《山中避雨》中所言“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生活压力大,不妨给自己心情放一个假,到山中去,去体会一下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当然,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做好攻略,一般的游客还是避免到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山中去。

  让心灵暂且舒缓,让压力得到释放,到山中去。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到山中去》读后感(七):短小而美好的旅行

  《到山中去》是一本散文合集,里面包括许多篇有名的散文。在这次的读书报告里,我会介绍其中的两篇散文,并且分享我的读后感。

  书里的第一篇散文就是张晓风写的《到山中去》。第一件我注意到的事情是这一篇文章写得像一封信。作者好像在和一位叫做“德”的人。这篇文章里,作者表现了她对山的兴趣和她喜欢爬山的原因。她虽然是在写山和瀑布,但她也把这两个景物连接到了生命的原因。比如说,当她站在山顶时,她说:““是不是人类看到这种景致,”我悄声问矛,“就会想到自杀呢?””接着,作者讨论了在这么美丽的景里自杀的想法。而且,当作者在感叹山里和瀑布的美,她也会想:“人不到山里去,不到水里去,那真是活的冤枉了。”她看到亭亭玉立的花朵和水波粼粼的河面后,她会回想要是她没有看到这种美景,生活会如此无趣。我很羡慕张晓风因为她能通顺地把自己的想法连接到一片景色,比如一片怪石嶙峋的山。

  一篇抓住我的注意力的散文是朱自清写的《绿》。《绿》是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内,作者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景色。她也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描写成了一位女子。但是,作者特别勾引出了这片景里的绿色。比如说,她写到了梅雨潭的那“醉人的绿”,那“奇异的绿”,等等。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美,朱自清说到她看到过的其他地方,比如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然后说这些其他景色太淡了,太明了,太浓了,太暗了。然后,朱自清感叹着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她继续描写了梅雨潭的美,但是逼之前还要强大。我觉得我能用上朱自清这里的方法来在我的场景描写里突出景色独一无二的美。

  而且,《绿》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时差不多的。第一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最后一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唯一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最后一句里加的“不禁”两个字。“不禁”的意思是“不由自主”。这样,作者不仅在文章里体现出了首尾呼应,加强文章的主题,她还在最后一句再次赞美了梅雨潭,说她是情不自禁地对梅雨潭天下无双的绿惊讶和惊奇。

  《到山中去》里还有许多美妙的散文,比如沈从文的《月下》和鲁迅的《秋夜》。丰子恺摘出了最经典和优美的散文,然后把他们全合集在一本书内。这本书把我带上了一个小旅行,让我感受到了无数个优秀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虽然这本书不是很长,但是这本书带我去的旅行非常美好,让我打开了我在文学世界里的眼界。除了《到山中去》,丰子恺和无数位其他作者一起合集了其他三本书:《茶,汤和好天气》,《祝,一切安好》,和《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希望以后我能花一点时间,读这几本极好的文字。

  《到山中去》读后感(八):《到山中去》PRP

  我这次PRP书读的是丰子恺,汪曾祺,等作家的散文集《到山中去》。这本书里一共有三十几篇散文,我今天要介绍其中我最喜欢的四篇。

  第一篇是丰子恺的《山中避雨》。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时,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而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但两个女孩却苦恼郁闷,怨天尤人,觉得在自己旅游时下起这么大的雨真的很倒霉。但后来当作者借来了避雨小店的一把胡琴,拉起了各种西洋小调,女孩也跟着唱起了歌,连店里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

  我喜欢这篇故事是因为作者不只是在故事当时能在雨里看出美,在苦雨的地方闹得开心,也能把在西湖的某座山上避雨的经历写的这么精彩而温暖。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联想到了自己几年前和家人去了莫干山,当时也在下雨,但我们都没带雨具。虽然在B&B借了把伞,但衣服和鞋子都淋湿了。那是妹妹和我无休止地跟爸爸妈妈抱怨,就跟故事里的两个姑娘一样,所以我想起这件事时就有点搞笑。

  第二篇是郁达夫写的《江南的冬景》,因为我觉得作者的语言很美。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漂亮得描写了他生长的江南的冬天的可爱和温暖,而把它跟北方的冬天做了比较,让两个地方的冬天都没体验过的我,也可以有点想象哪里的冬季。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这句,描写江南的冬天的一段:“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第三个要介绍的是《窗》,是钱钟书写的。作者用的语言感觉有点随意,简单的感觉。他本来从“春天”这个主题来入笔",然后又联想到了“窗”,从独特的角度谈了谈窗的作用,把窗和门做了比较。我有点喜欢作者比较门和窗时的这句话因为有点幽默:“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我从来没有把窗想成人可以出入的地方,所以感到作者的想法有点有趣。

  最后一篇要介绍的是汪曾祺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讲的是作者在翠湖是的美好的记忆和他多么的想念那个地方。我选了这篇首先是因为它开头的一个笑话很吸引人: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

  quot;姑娘,你多大了?"

  quot;十七。"

  quot;住在哪里?"

  quot;翠湖西。"

  quot;爱吃什么?"

  quot;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

  quot;姑娘多大了?"

  quot;十五。"

  quot;住在哪里?"

  quot;翠湖。"

  quot;爱吃什么?"

  quot;麻婆豆腐。"

  这笑话其实根本就不搞笑,而且后面坐着只是要说他在翠湖的回忆,但我喜欢这段话因为它挺会吸引人的。

  总的来说,这个散文集里的故事都挺短的,但因为这本书叫《到山中去》,里面文章都是跟“山”和别的自然和风景有关,所以景色描写都很美,可以学到很多不同作者的写作方式。这本书,连通常不太喜欢读中文书的我都能在两个星期以内读完,所以这本书我非常推荐。像我一样的人应该也可以读得津津有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到山中去》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