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23 03:3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摘抄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是一本由张德芬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一):当你愿意走出痛苦,全宇宙都会来帮助你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好人,也希望周围的人是好人,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以“为你好”为理由控制别人,以“不被领情”情感勒索别人。久而久之,不仅没有经营好一段人际关系,而且会让双方都不愉快。

但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真没有恶意,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正在剥削别人。几乎每一个人此刻生命中面临的问题,都和原生家庭的创伤有关。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嘛,我们能否有办法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

埋怨别人总是容易的,我们要学会“接受”,在情绪层面臣服,省下来的能量才可以充分地运用在如何处理、解决问题上。要去思考如何累积内在能量,让困难变成助力而不是阻力?

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我们总说要坦诚的对自己,但你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嘛?

恰好最近看完《黑镜》第一季的第三集,背景设定在未来世界我们可以贮存并播放自己的记忆,讲述的就是丈夫怀疑妻子和前任还有往来,疑心促使他歇斯底里地去回看记忆去寻找蛛丝马迹寻找细节寻找真相,最后他是知道了真相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之后他的生活就陷入了伤感绝望的状态。我们总说要忠于自己忠于对方,可真的告诉你真相,你能承受的住吗?

人生最大的痛,不是被其他人拒绝,而是对自己不真实。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就是要揭示真相,无论真相有多么严酷。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纠结都来自无法和自己和解,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

其实,面对自己的阴暗面需要勇气和诚实,如果看书没有用想不通那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中提到“要想真正帮助一个人,需要给他勇气,给他自信,让他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然而,这些功能催眠术一样也不具备。所以,若非逼不得已,切勿轻易尝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检讨并承担自己的问题就行了,没有必要为他人的人生承担后果。同理心强的人可能很容易陷进悲苦的情绪里,但如果你想要真的快乐,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那里。我能帮你,但我能帮你多少,有些事情需要自己觉知才有用的。没有底线的善良就是一种内耗。

有那种“总是觉得有负于我们”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如何化解,才是至关重要。所以,你感觉现在在痛苦中挣扎是好事,但是以苦为乐没有必要,重要的是看见自己在受苦,而且愿意承担自己受苦的责任,而不是用各种借口继续留在痛苦之中。

感受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直到有一次和别人聊天,她成功的指出了我的情绪我的感受帮我分析了一通之后,我真的有一种坐在黑暗里被光照亮的感觉。能清楚搞清楚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来自哪里是一种超愉快的体验,知道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修行好像有点偏。

不过也是,毕竟“成长”这种事情,是随着个人的福报和慧根来看效果的。我们也不需要固执己见,觉得自己憋在心里慢慢想通就行,有些时候有人点一下你真的就像吃了丹药一样功利倍增。

“情绪自由”真的是一门要终生修行的功课,我也还在修行中。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二):全文

  我们似乎越来越不善于表达自己——学生时代,我们被教导要好好学习,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都要克制,进入社会后又不得不为了生存日夜劳动……我们仿佛都走在一条差不多的道路上,又“不谋而合”地心事重重……

  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当情绪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就会在人际关系中带来特别多的困扰。

  知名作家张德芬说,“目前我们生命中的困境,让我们痛苦纠结的人、事、物,真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在原来就有的情绪感受带来的,我们只是找个身边的或是看得见的人,事、物挂靠上去,然后发泄出来而已。”

  一个人只有处理好内在的情绪,才能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轻易的被激怒,被伤害,被否定,他会更加冷静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有些时候,我们会被别人伤害,比如在家庭中遭受了父母的暴力或者冷落,或者在亲密关系中经历了背叛……这也伤害可能是持久的。

  我们不愿意轻易原谅他们,也可能会一直怨恨着,但如果实际上已经无法做什么,只能自我消化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去忽视那个造成你拥有这种感受和情绪的人和事,专注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上。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继续怨恨下去,仿佛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绝好的理由,都是因为别人犯的错,我们才会变成现在这样。但如果真的是想要为自己负责,想要变得更好的话,就应该先放下怨恨,从看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入手。

  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已经发生了一些比较糟糕的事情,那就不应该再继续让情绪糟糕下去。

  人们不愿意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因为受的苦还不够多。我遇见过很多人,她们在亲密关系中遭受了很多冷落,现在对方曾经出轨而不悔改,那样的关系真的糟糕透了,但是她们却不愿意离开,尽管她们可能意识到离开才是正确的选择。

  她们会说,“毕竟一起走过这么久了,我不甘心分开”,“你看,他现在就是态度冷淡一点,忍忍就好了”,“我们还有一个孩子呢,为了孩子……” 以苦为乐,痛苦给予他们一种虚假的身份感,但也许只有走出了这样的关系,才会觉得真的豁然开朗。

  试一次吧。第一次的时候可能感觉自己要死掉了。但是,如果你不想这辈子都在逃避这些情绪,把关系、生活、工作都搞砸、自己也不快乐,那么就勇敢地去尝试并练习吧。 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然后才慢慢的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

  没有办法决定哪天天会下雨,没有办法决定哪次考试一定能够通过,也没有办法决定每天的工作会不会犯错……慢慢学着接受这一切,并且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你若爱,生活处处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处处不如意,不过在一念之间。 故事里的阿宗,因为无法承担别人对他有期望的感受,所以他总是会想方设法的让自己感觉强大,拼命的打击老婆和孩子的欲望。

  他会对孩子说,等你们上大学之后,一毛钱就不会再给你;老婆想买什么东西,他总是会说那是不对的,不好的……这样确实妻子和孩子都不会对他提出要求,关系也随之破裂。

  要愿意面对,臣服于当下那个最不让你舒服的情绪,而不是随意的把自己的情绪发泄,投射,干预到别人那里去。

  就像下雨了让你觉得心烦意乱,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因此责怪,批评他人,而是要保持一份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体姿态,感受和言行上面,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需要练习的就是能够尽快的感受到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情绪,这样我们才能及时的用适当的方式去处理这些情绪。多做一些冥想,瑜伽,运动都是会有帮助的。 有时候当我们拒绝了别人,看到他们的失望和伤心,会觉得心软,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和自己内心的那种心痛,愧疚,难过的感受共处,而不是轻易的妥协,轻易的被别人控制。

  有些人苍老的很快,我们也听说过很多一夜白头的故事……负面情绪,压力这些对我们的身体伤害真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人们经常说的照顾好自己,不仅仅是指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心理。

  让自己的情绪流动,不要害怕各种负面的情绪,可以跟自己对话,大声说出来。比如:“我此刻很愤怒,我很自卑,觉得别人都在嘲笑我。”

  当然你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去表达,我喜欢在晚间跑步,操场的灯光很暗,不必担心自己的某些话会惹出什么麻烦。能够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出来,就会觉得畅快很多。

  平衡自己的睡眠,饮食和运动,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用坦诚,善意,不责怪,不评判的态度去和其他人交流。 同时也要避免为了让自己舒服,有面子或者害怕责罚而说谎,如果难以面对真实的自己的话,会让自己的内在冲突变得更多更复杂。

  我们常常会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情绪模式牵着鼻子走,当生活中出现了某些不如意,我们就可能瞬间怒不可遏,但实际上,只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感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它,缓解它,接纳它。 谦卑的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待在一起,不必立刻做任何事情,只是去观察它们,看着它们来势汹汹,再悄然离去。

  生命中很多痛苦,都是情绪写的剧本。我们先意识到这样剧本的存在,承认它,接纳它,然后再慢慢的改变它。别忘了,我们才是人生的主角,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它,交给任何其他人。

  钥匙也许就在你手里,或许,你一直以为囚禁着你的大门,其实根本没有锁。从张德芬老师的这本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中,我看见了这种崭新的可能。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三):啊,情绪这个小粘人精!

  

在职场学到很重要的第一课,就是不要把情绪放在脸上,一开始做不到,喜怒形于色,随着职业年龄的增加,见识更多,慢慢的就开始学会隐藏起来,变得成熟。带教的老师最喜欢跟我们分享稻和盛夫的管理经验,其中就有一条“成功不要无谓的情绪”职场上对情绪的态度更多追求的是“藏”。

情绪是武器,看刀刃握在谁手里

悲伤的眼泪偶尔有用,在心疼你的人面前是武器,在旁人面前,它是廉价和无能的证据。欢喜偶尔也有用,在爱你的人面前是传递爱意的钥匙,在旁人眼里,就是神经质的中二病。倔强偶尔有用,是要求他人妥协的好法子,在旁人面前,是沟通无能的敷衍。所有的喜怒哀乐只有在亲近的人面前才配位置。情绪如果不懂收敛,于旁人而言,就是无谓的负担,也是种道德绑架。不难总结发现,情绪只有在亲近人,在乎你的人面前显露,刀刃在你手里,情绪可以帮你,令亲近的人欢喜也可让人愁。可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利益相关面前,情绪的刀刃就在他人手里,它甚至可以成为他人攻击你的利器。

戒掉情绪 活成大人样

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曾经作为招黑体质的杨幂,自从戒掉情绪后活成了大女人的模样,从5岁开始拍戏,深谙娱乐圈生存法则的她,在一次访谈中说过: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里,必须活得清醒,我是一个对自己挺狠的人。情绪是什么,我已经戒掉了,每次有不开心,给自己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时间到就必须把这件事放下。在那24小时,她选择什么都不做,让情绪自己过去。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她用行动践行了这个道理,后来无论是绯闻,质疑,嘲讽的声音,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垫脚石,一次次把自己送上热搜,一步步化身流量,最终完成资本的竟化之路。

戒掉情绪的大幂幂

情绪自由的方法

在《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这本书中张德芬老师分享的止息人类烦恼方法是向内求: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大脑的神经回路。她认为处理情绪问题是有一个一劳永逸消除烦恼的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对情绪免疫(这个想法委实见仁见智,我个人并未觉得拥有波动型的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

书封

张德芬老师还在书中传授了几个她个人觉得比较实用的戒掉情绪tips:

① 从每天20分钟的冥想开始,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能想通了;

② 情绪要疏通,不能一味的堵塞。找到自己情绪的根源,然后找个方式把它发泄出去。

③ 接纳自己。情绪本身就是飘忽的,从身体层面去观察情绪对自己的作用,感受它,接纳它,让她流经你,然后消失。如果能这样对待一个困扰我们的人.事,物,那么情绪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④ 做真实的自己。张老师还强调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纠结都来自于无法和自己和解,不能那个接受真正的自己,但我们也要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成为那个想象中的自己;但“做自己”这件事总是最舒服的。

内页是治愈浪漫风格内页是治愈浪漫风格

所谓“情绪自由”不管是戒掉情绪,还是疏导情绪,抑或是短时间隐忍的堵,其实无非是强调莫要让情绪影响生活。就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粘人精一样的存在,靠近了,出现次数多了,嫌烦;过于佛系后,很长时间不见吧,难免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不近人情,赶走它后生活冰冷无趣。当然,这种小粘人精的存在偶尔也是调味品,生活很难,情绪自由也很难,活在这世上,谁人又轻松了,退万步讲,轻松地选择也在那,还那么多,真正愿意选的也没几个,既然自己选的路,笑着玩着,或躺着跪着,或哭着嚎着也承受着(当然不走也行,躺平or躺赢也说不准),能承受会应对才是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选择自由才是人生真正的轻盈。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四):活得痛苦,可能是因为你是个drama queen

  

曾跟朋友们认真讨论过自己最怕跟什么人相处,热烈讨论之下,答案五花八门。

有人说动不动就暴怒的人,看着就害怕;有人说平常闷不吭声突然爆发就暴跳如雷的人,愤怒之下指不定会干出多吓人的事(参考因为女孩要分手把人家烧死的社会新闻);还有人说是那种内心脆弱敏感的人,得时刻注意保护对方幼小的心灵,生怕自己不知不觉就走进了雷区。

一句话总结起来就是,大家都害怕跟情绪不稳定的人相处,不是怕自己无意间伤害了对方,就是怕对方伤害自己。

如果说什么样的人看起来最幸福,那情绪自由的人肯定榜上有名。

张德芬的新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里提到情绪背后的真相,她认为,当自己已经无法再做什么改变境况只有接受时,最好的做法是忽视它。

不是忽视这件事本身,而是去忽视因为这件事造成自己如今感受和情绪的人和事,先专注在观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上。

用张德芬的话来说,“先不去追杀那个放火的人,而是先救火。”但这个火,要怎么救才能迅速扑灭呢?

她认为,首先可以为它们命名。

我的理解是,为这次负面情绪追本溯源下定义。是绝望吗?还是不甘?只有准确定义自己当下的情绪,才能准确获知自己对这件事的第一感受。看清楚它们,才是从它们当中跳脱出来的关键。

接下来,你可以观察它们在你生命中的重复性。这样的情绪是不是反反复复出现过多次?是因为些什么事情?

如果你是个经常生气的人,那么去追踪让自己生气的根源。是某个特定的人,还是某件特定的事?摸清它的足迹,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情绪的来源跟外物没有任何关系,根源往往在于自己如何看待事件本身的。

既然找到了根源,就要有下定让它们不再主导自己的人生的决心。

当情绪到达爆发的临界点,逃跑或是直接放任自流过后做一些补偿行为,只能让当下的自己好过一些罢了。

不如直面它,看看它到底会如何。建立对自己情绪的正知正见,认出自己的情绪习惯,如此才有掌控情绪的可能。

然而这些负面情绪到底根源何在呢?张德芬在本书里这么描述的“你情绪里的刺,是小时候藏起来的委屈”。

除了爱,每个人都带着童年的创伤长大的。父母带着他们自己的创伤,给不了孩子足够的爱,或以错误的方式给了孩子他们认为满分的爱,这样长大的孩子身上背着误解。

先是误解自己不够好,再是认为父母不够好,才会亏待了自己。所以你会发现,几乎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已拼尽全力养育孩子,但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饱受委屈,对自己的父母带着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或是根本不敢承认的怨气。

这样的关系也很容易映射到自己后来的亲密关系或是亲子关系中。自己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经营家庭、为另一半或是子女付出,潜意识里会期待对方不会让我失望的。

最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好心好意和尽心尽力换来的全是白眼狼,全被辜负。这样一来,又是新一轮的创伤,去制造更新的伤口。

所以情绪自由的关键还在于,斩断自己不自觉背负的父母的负担。

张德芬在书里写道:“与父母断奶的境界是,不需要父母快乐”。父母的快乐是什么?如果是儿孙满堂,而你不婚主义呢?如何两全?如果你想快乐,那就注定只能父母不快乐。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到不再追求父母的认可和赞赏。写到这里,我竟然忍不住有些鼻酸。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年近三十几乎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认可和欣赏?

要认清这个现实,或许一辈子我们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可见这是奢侈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既然如此,何必执着于此呢?

其次,不去期待父母的爱。

小时候父母的爱似乎是我们唯一爱的来源,对此万分依赖是情有可原的。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学会爱自己才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努力让别人爱自己。

父母的爱也不是义务,不能强求。学会真正爱自己,人生就很无敌了。有余力,再去爱别人。父母也应当如此,一辈子都在想端平那碗注定端不平的水,也是时候把碗放下了。

读到这里,我像突然被人拍醒。一直以来都在执着于父母的爱,想来的确大可不必。

并非不在意父母是否快乐,而是要让自己清楚认识到,他们个人的快乐不是我能控制的,自然也不是我的责任。我只是被孝心捆绑,想用讨好的方式让他们快乐,然而谁又能让谁永远的快乐?凭什么这件事放到父母与子女身上就合理了呢?

想通一点则一通百通,你看你的痛苦全然咎由自取是不是?

不去纠结对方是否爱自己,不去做用大量无私付出换取爱的傻事,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我最近在备孕,就发现连抖音都在给我推荐相关视频,就像全世界都知道我在备孕一样。当你自己是个孕妇,你会发现自己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全是孕妇——焦点放在哪里很重要。

别让自己被情绪捆绑,别给自己的人生加戏,别做那个人生悲苦凄凉的drama queen,如此才是情绪自由第一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