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中毒》是一本由唐辛子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式中毒》精选点评:
●很不错,对于想简单了解日本的人很有用。
●不器用的人好迷人,渐渐的知道了思想的变迁,现在反而认同了些,不一样所以不判断
●半个网红作者吧
●超级有收获!
●提醒:读书笔记在路上...
●《日本式中毒》介绍了许多个不为中国人所知的有关日本的有意思的侧面。从女人在家中的地位到前首相的退休生活;从大城市的车站的历史到宫崎骏的便当;内容丰富,妙趣横生。涉及历史的部分,对事实的描述也很考究。是从旅日的中国人眼中看日本的一本难得的好书!
●团块世代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对于日本的一些文化介绍的还是比较可以,但是对于我个人一来对这本书的感觉只是一般般。。。。
●胡说八道,为佐证自己的观点而找出一些极端个例,颇有断章取义之味。中国的故事不真,日本的故事又能真的了了?是本毒书。
●文章很短,浅显易读。但总结还是很到位。两个小时可以读完,还不错的快餐书。
初次听到唐辛子这个名字,是在熊培云的《西风东土》里。熊老师赴日访学,和一群在日本生活的文人朋友们相聚,其中就有这位旅日著名专栏作家。《日本式中毒》是唐辛子的随笔集,内容涉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轻松明快的生活小品,也有关于历史的沉重反思。作为长年生活在日本并深深融入日本社会的华人,唐辛子对日本的观察是直接的、现场式的,她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带给读者关于日本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日本文化传承自中国,因此在关于描写日本社会的书里,作者都倾向于将中日文化放在一起做比较。唐辛子用具体的事例分析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隐忍自制、精益求精的匠人文化和公私有别的圈层文化。她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被比较的某一方,而是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而作为理性、善于反思的读者,其实很容易看到日本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日本人无处不在的公德心、秩序感和卫生意识,害怕给别人添麻烦的自我约束,公务员与政客的服务意识,这些都是当下中国所普遍缺乏又亟需的人文素养。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日本的匠人精神当是这句话的最好脚注。匠人精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专业精神。日本的职场从业者对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臻于完美。这既是一种对别人负责到底的态度,也是直见自己良心的自尊与坦诚。回顾充斥神州大地的假冒伪劣商品,我们不能不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寿司大师、煮饭大神致以深深的敬意。
《日本式中毒》不单单只描绘日本社会的浮光掠影,也关注改变日本政治、社会历史的大事件。唐辛子用新闻通讯的笔法,详细记述了森永毒奶粉事件的始末,让读者客观地看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通过付出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日本的先进和文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悲痛曲折的血泪史。而在关于日本灾后重建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比之于城市的复兴,人的复兴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在介绍《团块世代》的文章中,作者直指日本人的平庸化、没有冒险创新等顽疾,提出了在经历了失去的20年之后,日本将如何面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冬天的疑问,表达了一个旅日华人对于居住地发展方向的人文关怀。
《日本式中毒》读后感(二):夫妇善哉与爱欲日本
对平日大部分娱乐时间只看日剧日影、日本小说,只听日本歌曲的我来说,有关这个岛国的方方面面我都很感兴趣,但我绝不是霓虹的脑残饭,只是有一些地方确实值得借鉴欣赏,不然的话,中国电影为什么总找人家的配乐师做音乐呢。
如果大家没有看过《夫妇善哉》这部电影或者小说,那我推荐大家一定要去观赏一下,本书的书名叫做“日本式中毒”,里面有许许多多让读者对日本这个国家“中毒上瘾”的主题,其中作者单独拿出一小节来介绍这部电影,足见它的影响力。原作小说《夫妇善哉》是织田作之助的处女作,描述了富家少爷柳吉与艺妓碟子那平凡真实但让人读来感同身受热泪盈眶内心翻江倒海的爱情。明明是流水账一般的细琐描述,却处处显出人情之可贵,更颠覆了大家认为的不务正业的富家少爷会抛弃碟子的套路,两人波折却相守,不离不弃,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大阪民风的热情淳朴。
其实,我认为在这部电影身上足可窥见如今在国际上也风光无限获奖无数的日系温情电影的源头。柳吉和碟子的爱情可能并不常见,但是喜欢并能够平心静气执着地去描绘这种可贵的感情,平淡的日常,日本文艺界的这点值得我们去学习,翻翻豆瓣,日系温馨往往都是8/9的高评分,其实这也正是大家内心所需要的。反观我们的婆媳大战、手撕鬼子、小三上位,这种作品不是不能拍,可是不能泛滥,什么时候咱们的中式温馨系也能够取得高关注,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我私心揣测,这应该也是作者唐辛子单独将这部电影单独拿出讲述的原因,社会在发展,人情不能丢!
常看日本综艺节目的人,一定对主持人和嘉宾的开放程度目瞪口呆。AV文化产业作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支柱之一,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岛国的标签也不为过,日本有专门的红灯区,供大家消遣和游玩,哪怕是面相小孩子的《蜡笔小新》,擦边球也打得不亦乐乎,不认同的人称之为变态,认同的人称之为自由,可我更赞赏作者说的,这就是顺应自己的人性而已。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坚决杜绝早恋的时候,人家日本幼儿园的娃娃都已经开始“约定终身”了,想想喜羊羊与灰太狼被有的家长举报有早恋情结,人家宫崎骏老爷子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明明是宗介与波妞的爱情,国内某些学者还非得较真地纠正为友谊,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与其偷偷摸摸地在家里偷看小电影,在外面举起道德的大旗,还不如坦坦荡荡地顺应自己的人性,你们说呢?
作为旅日华人,作者将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点点滴滴都总结写就在书中,全都是朴实的大白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一边倒的阿谀奉承,只是客观地将自己的体会感悟一一描述,“饭团”与“炒饭”,值得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日本式中毒》读后感(三):日本式中毒,你中毒了吗?
没拿到书之前对这本书的题目很感兴趣,这到底是怎么一本书呢,日本式中毒到底是指什么,中毒原本是指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毒性超过了容许量范围,造成生物体的正常机能障碍,还指对精神作用物质所引起的精神依赖症状或指陷入某种欲罢不能的兴趣。书中所说的日本式中毒一片文章指的是日本的政变中毒,日本政坛的十年九相形成日本的短命政府,你下台来我登场,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如果你简单地以为这是一本讲日本政治的书就错了。从排队到减肥,从做计划到不爱让座,你想到的,你想不到的都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别样的风景。
日本式中毒是日知豆文丛里的一本,日知不难理解是了解日本的意思, “豆”相对难理解一些,是对日本袖珍书的一种称呼,作者唐辛子,带有浓郁的日本气息,在日语中,唐辛子就是辣椒。长年旅居日本,对日本的文化、生活、社会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并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日常状态下的日本。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讲述的是作为近邻的日本和中国之间各种有趣的不同。基于文化的不同,中日两国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不同,比如日本人处于平等意识而去排队而中国人就需要立场鲜明的站队表明身份。有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式的饭团和中国式炒饭,感觉很有意思。日本的饭团讲究集体,容易熄灭自我主张,隐藏自我的个性。而中国人“粒粒”分明,个人主义鲜明,以前有句话说中国人一个人是龙,三个人是虫,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整体意识缺乏。第二章讲述的日本的社会和生活的一些习惯和现象。有对减肥的执著,有对不让座的习惯作出了说明。比如日本人习惯做事之前先列计划,好多人对日本人的这种习惯不以为然,觉得做一件事情需要那么讲究么,随性而为不是更好么。但却对日本铁路的发达和准时性感到钦佩,殊不知日本人的就是将这种计划性深深的刻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良好的秩序。一切依照计划走,按部就班。第三章讲的是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有对日本“色”的解读,并介绍了日本的饮食、车站以及由代表的人物。其中有我喜欢的宫崎骏的相关内容,吉卜力工作室的名头响当当,在国内也有大批的粉丝,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事长铃木敏夫表示:“吉卜力”至今为止,且将来也不会优先考虑海外市场,并且也不会事先预设什么多国籍化海外市场战略。“吉卜力”将永远竭力全力,优先为日本的观众和日本的孩子提供精益求精的作品,其次才会考虑海外。在这样的一个功利的社会中是怎样的责任感和情怀才会使这样一个企业一直保持这种原则发展下去?
对日本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看了这本书,对日本有了更深的了解,唐辛子的这本书很少加入个人的情绪。只是在向你进行客观的描述,怎样的体会全凭个人。很值得一读。
《日本式中毒》读后感(四):小毒怡情的《日本式中毒》
小毒怡情的《日本式中毒》
旅日华人作家唐辛子所写的《日本式中毒》是《日知豆文丛》中的一本,豆者,是袖珍本中的袖珍本,称为豆本。篇幅虽小,但所说的话题并不小,是有关日本和日本文化的。跟以往的同类图书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从宏大处分析国民性格,社会风气,而是着眼于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事件与现象,由小见大,自然而然的引发读者的思考。
全书分三大章,分别是中国·日本,社会·生活,历史·人文。比如在第一章中,就用排队与站队,饭团与炒饭,匠人与商人,初恋与早恋,猪坚强与奇迹松等关键词,来进行中日之间的对比,不武断也不刻意,能更容易得到共鸣。
比如饭团与炒饭一段中,说日本著名漫画系列《岛耕作》的作者弘兼宪史将日本人与中国人分别比喻成饭团与炒饭,日本人是饭团志向,就像一个结实的饭团一样,有很强的粘着性,属于集团主义,中国人是炒饭志向,如同一盘炒饭,一粒一粒地决不粘在一起,粒粒炒饭都强调自己的个性,属于个人主义。
粗看这段话,其实跟一般印象中的感觉有出入,中国人喜欢热闹,与起哄,而日本人感觉更独立,冷漠些,前者应该更像饭团,后者才是炒饭,总不能因为各自饮食的习惯,就这么贴标签。不过作者接下来从汉字与日文的表达,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故事,比如中国小学二年级教材中有篇名为《聪明的韩愈》,说教书先生给学生出了道题,看谁能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有学生买来稻草,有的买来树苗,但谁都没能把屋子装满。最后那个叫韩愈的学生取出一支蜡烛来点燃,烛光照亮了整个屋子。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中国人的教育文化中更倾向于凸现主角个体的聪明,也间接衬托别的孩子的不聪明。而日本小学二年级国语上册上选用了绘本名家李奥尼的童话《小黑鱼》,讲一条家族成员都被吃掉了的小黑鱼,找到同为小鱼的同伴,为了不再被大鱼吃掉,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它们有规则的排列起来,拼成大鱼的形状。读到这不免让人感觉,虽然民族个性中会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让人迷惑,但很多时候刻意强调的舆论宣传,也会有一种矛盾性,可能真的会矫枉过正,缺啥补啥。
而在初恋与早恋一段中,作者发现日文中居然没有早恋这个词,而只有初恋这一说。一些校规严格的中学里,虽然也会明言禁止恋爱,但即使学生们谈恋爱,学校也不敢随意对他们进行任何处罚,因为日本学校从小就对孩子们进行人权教育,没哪所学校敢违法随便侵犯孩子们的“人权”。
而在社会·生活一章中,有一节的题目是“这样比较好玩”,光看题目没准还会认为这会是讲日本的游戏业。当然不是,文章开头就提到了一个叫日高将博的80后日本男生,他特别之处是,曾于2011年8月《人民中国》日文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人生的麻风病康复村》,他去的第一个麻风病康复村,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小山村,交通不便,水电不通,他还去村里90多岁患病的谢奶奶家做客,吃饭,而谢奶奶的家人都一直不来见她。将博在文中说:只有爱心是比较困难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好玩。最后这个日本词正儿八经翻成中文,应该是兴趣或有趣,但更愿意翻成好玩。因为作者认为这个日本男孩,并不因为自己为中国的麻风病人做了一些事,就在内心里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自我高度,并不将它与在世间显得有些泛滥的爱心,随便联系起来。另外将博说他喜欢台湾歌手张震岳,因为他的歌表现得比较直接。
还有一节提到了日本森永毒奶粉事件与消费者基本法。这一段在中国读者看来,应该是最有共鸣的。类似的日本奶粉事件发生在1955年,当时森永公司是日本乳制品业的龙头老大,市场占有额高达50%以上。受害儿童家长很快团结起来,自发组成“森永奶粉被害者同盟全国协会”简称“全协”。当时日本政府还拉偏架,出台的调解赔偿意见书,明显偏袒森永公司。这事后来没有结果,寻求民事诉讼的受害者家长也惨遭败诉。直到1968年,日本第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才出台。到1969年《朝日新闻》全文刊登大阪大学丸山教授研究室对森永毒奶受害儿童后遗症的追踪调查报告,而这距离事情刚发生时,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直到1973年,终审法庭才终于判决森永有罪,两名工作人员被判刑三年,同时森永公司接受受害者家长提出的赔偿协议。对比中国的有毒奶粉事件,看来要彻底合理的解决,还真是路漫漫其修远矣。正如作者所说的,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推动,而消费者的权利则要靠所有人团结以及社会的全体共识来争取。
第三章历史·人文中,有一段提到了宫崎骏导演的《起风了》,虽然这片还是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但因为是讲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堀越二郎的奋斗史,于是影片本身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作者自称并不是个宫崎骏迷,看完这片后,脑中反复出现的,是个日文单词“梦中”,在日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睡梦之中,二是指着迷,入迷。觉得这片不是一部反战片,也不是一部战争美化片,她只看到一个入迷地执著于飞行梦想的日本少年。
唐辛子对于日本的介绍与讲述,切入点都很小,但着力点都挺清晰与精准,而且每每能“小题大做”,对自己的观点,也从来是清晰表达,毫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