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国梦魇》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3 02:0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国梦魇》读后感精选

  《天国梦魇》是一本由张鸣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国梦魇》读后感(一):小学生读物

  我觉得内容比较粗浅,就像是小学生读物。对于农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就像隔靴搔痒。对于各位起义的农民领袖,缺少客观的判断。一位地抨击他们不识字,没有把握命运的革新,缺少历史读者对于历史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洪秀全被写得像个传销头头,缺少对于大背景的分析,人物刻画上非常单薄,他就一定是傻逼,湘军就一定是厉害的。一个人一定是复杂的,最初的和现在的想法变化,什么样的环境,导致的什么样的结果。这才值得去体会。

  《天国梦魇》读后感(二):了解历史

  看完这本书大概的串了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还挺长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朝覆灭经过了七十多年,又从清朝覆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四十来年,一百三十年可以说很长了。太平天国也是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件大事了。真本书是用散文的形式编写的,大概按照时间线来讲述,不过每一篇都是阐述了一个观点。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具体发生的事还不足够清楚。但是可以说的是太平天国是一个操蛋政权,半点好事也没干。反帝反封建里面,它完全没有反过帝国主义,反而因为拜上帝教和洋人称兄道弟,在长江流域完全放行洋人船只,至于反封建,它本身就是个披着基督教外壳的老封建,打砸其他神庙来树立威信。再比如课本里说的先进政策《资政新篇》完全没有执行下去,反而和原有《天国田亩制度》冲突造成了不少矛盾,不利于统治。而教主洪秀全就是这里面最操蛋的一个,开始靠冯云山,后来靠杨秀清,借韦昌辉的手干掉杨秀清又把韦昌辉搞掉了,石达开有能力有态度又找俩人膈应它,洪仁玕到最后啥权利都没有。杨秀清啥都不行权利还得握在手里。

  《天国梦魇》读后感(三):屁股决定脑袋

  是脑袋决定屁股,还是屁股决定脑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在权力者的内心早已有了答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答案,才使得我们学习的历史迷雾丛生,概念大过于现实。这样的情况,在很多问题上都是这样,尤其是近代史,李鸿章、太平天国、义和团,等等这些问题上扣帽子的行为比比皆是。

  其实,太平天国应该算是一个异类,就像个人认为的义和团运动一样,就只是给历史搅了一下局,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太多影响。如果非说太平天国推进了什么,那也只是从对立面的角度上推进了军队和武器的整改。如果没有,武器和军队会进行洋务整改吗?会有后来的洋务运动吗?我倒是觉得还是会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应该说在中国多少次农民起义中,它确实是个异类,它是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没有士族阶级和文化分子参与的起义,或者说他们即便是有,也没有起到作用,这是一个农民建立的理想王国,这一点倒是真的,但在这个王国里有的又是什么呢?恐怕也只是人性的险恶与不足,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里从来就不是乌托邦,因为上层人员一开始也没有打算建立乌托邦,这只是一个具有武装力量,扩大了的教门罢了。

  《天国梦魇》读后感(四):一个半吊子基督徒的奋斗史

  书中的描述很写实,半吊子的基督徒——洪秀全,杜撰了天父、天兄之说。构筑了类似国外神迹,国内的显灵,动不动的吐白沫,而配角萧朝贵和杨秀清,则配合演出,扮演了上帝和耶稣的凡间代言人,但到后来,却不得不用来管理洪秀全的家务事。

  军事上,紫荆山的开始,也就是土客家之争的衍生,最后永安建制,建立的也不过是寻常制度,没有战略方向,更没有政府机构应有规模,无怪绿营军太过疲软,而团练又鞭长莫及,让太平军几千人,围剿反倒成就了太平天国越来越大的盛世。但大多数农民起义都是可笑的,也多是被逼的。

  但关于太平天国的印象迟早会破碎。这是一个既不太平也不天国的地方,一切罪行,没有审判机制,而凭借着长官一己好恶,动辄杀头。平等的“天堂”,似乎只在劳作的时候,女性要和男性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就让洪的婆娘分外彪悍,死后的尸体都是婆娘给扛出来的,委实不易。

  于是,对洋兄弟的亲切也就是在接触后的瞬间烟消云散了,"Oh god!原来所谓的拜上帝教和他们的基督教完全不是一回事"。更可惜的是这个看似自由、先进的农民组织,内部实则是一片散沙,各种王不足为奇,三十多个丞相却是称霸古今了,卖官鬻爵这个被农民兄弟最痛恨的腐败表现,在这个以农民为主的天国中被最大的放大和使用。

  《天国梦魇》读后感(五):天国迷梦

  对太平天国最早的记忆来自于童年的小人书,在后来的中学历史课本中,更大篇幅详细描绘了这个充满英雄主义与反叛精神的国中之国。直到现在还记得《田亩制度》的制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创新理念开启了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新篇章。

  洪秀全和冯云山等太平天国领导层在基督教传入中国初期,客籍、土籍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清廷的日渐腐朽之中掌握先机,从一位位落魄的书生、市井小民一跃而上成为新国统治阶层,着实让人惊叹。但在建都之后的二元制统治以及施行的某些政策显得太为随心所欲,不得人心。要想脱离中国几千年儒教的土壤并不容易,在无法吸收精英士大夫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改革以及残酷的内部斗争和滥杀的原教旨主义背后,隐藏着层层危机。

  都说乱世出枭雄,有太平天国的“反”,就有捍卫传统信仰的汉族士大夫精英们的“守”。曾国潘、李鸿章等晚清名臣便在这个时候崛起了。在看到与太平天国战争中节节吃败仗的晚清八旗军及绿营的弊病之后,汉族士大夫们建立起了更为牢固、坚守同盟的亲卫队;在看到太平天国军队学洋人装备洋枪洋炮之后,也紧跟其后,打造起更为科学管理的现代军队,知识层面及眼界的高低,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而岌岌可危的晚清政府也抓住了这最后一根稻草,依靠着日渐崛起的汉族士大夫阶层,地位和王朝,各取所需。

  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起催化剂的各国列强,也是占足了渔翁之利,从最开始偏向太平天国到后来的逐渐倒戈向清政府,无不是利益的驱使。而太平天国的兄弟姊妹们却对洋人们掉以轻心,没想到枪口调转打的居然是自己。

  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上海兴盛,汉族士大夫崛起,是之后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洋务运动和后来雄霸一方的北洋军阀建立的基础,推动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只是付出的代价太大,国人的血流得太多。作者在字里行间层层剥析、对比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在危机时刻如何用更开阔的眼光看待自己立足的这片土地以及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现状,审时度势、服水土,显得尤为重要,放在今日也同样适用,读后裨益甚多。

  《天国梦魇》读后感(六):历史的冰冷

  历史,总是留给后来者书写的。于是在书写的时候,后来者总会掺杂进一些自己心中所想的,所猜的,也就是所谓的自由心证进其中。越是好的历史书写者,他的自由心证就越少。越是好的历史书写者,他的作品就越真实。历史,只有越真实,没有最真实。

  正如这本《张鸣重说近代史之天国梦魇》的封面所讲,不歌颂,不诅咒,不回避,不掩饰。这不仅仅是作者对待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态度,其实也是写实人对待真实历史的态度。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的智商有限,看不懂那些冷笑话,但是这本比冷笑话更冷的张鸣笔下的历史,我还是能够看明白一些。对于那段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历史,我并不是很熟悉,而且也不是很感兴趣。没有办法,一八四零年后的历史的确太令人感觉屈辱,远没有强汉盛唐时代带给我们的自豪感。不过这样的驼鸟心态显然是不对的,若是没有对那个时代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前仆后继地努力前进,更不会有现在这个传大中国梦即将实现的美好时刻。重读那段最屈辱的被称为近代史的部分,并不仅仅是忆苦思甜,也是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努力前进的鞭策。

  有的历史书读起来是相当晦涩的,但是这本《张鸣重说近代史之天国梦魇》并没有这种感觉。正如本书封面所讲,作者的文字的确很冷,他不歌颂,不诅咒,不回避,不掩饰,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慢慢地静静地向大家阐述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客观的历史,就像当年那段时光的真实重现,因为只有这样不被打扰,没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理解这段更为真实的历史。

  历史是有趣的,但也是冰冷的,比作者文字更冷的是那段历史本身。作为后来者,我们只是把太平天国的历史当作一段故事,但是对于太平天国那些当事人来讲,那段时光便是他们的一切。我们闲暇时的谈资,却是那些人的命运,历史着实冰冷。

  太平天国短短十几年,其中发生的事情大多读者是清楚的,这本《张鸣重说近代史之天国梦魇》虽然没有事无巨细将其一一诉说,但是当年发生的事件主线无一不在。如果想了解太平天国,你自然要去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但是仅仅是简单认识一下,这本十五万字的《张鸣重说近代史之天国梦魇》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天国梦魇》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天国梦魇

  今日收到一本名为《天国梦魇》的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里继《开国之惑》之后的第二本,主要内容是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这突然让我想起去年七一时,带着干粮去参观英雄纪念林,有一面浮雕墙,刻画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设各个时期主要历史事件。

  还有几十座英雄雕像星罗密布的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林里,其中有杨靖宇、方志敏、邓中夏等革命先驱,也有林则徐、丁汝昌、邓世昌这样近代有气节的英雄。

  突然在其中我发现了洪秀全的雕像,当下就心内嘀咕,洪秀全是以何种角度来到这个林子里的。那座雕像上也只有一句话说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当时执政的清朝看来不就是叛军吗?反之站在腐朽的清朝对立面来看,洪秀全的所谓农民起义,其最终的实质与农民的利益也没多大关系,反而称王之后不也是暴政吗?

  不能因为清朝的腐朽不堪,就认为一切反对它的势力都是正义的吧。

  要不就是我的记忆出了差错,又或者是无知,所以参观之后,带着疑问开始找跟太平天国有关的书来看,至于网络上百度我始终觉得不靠谱,这时读书小组恰巧也在推《天国之秋》这本书,于是买来读。

  读之前我问过身边的人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印象,大部分人偏正面,我就很疑惑自己对其负面的印象到底是从何而来。

  说回张鸣的这本《天国梦魇》,最好的是其内容浅显,阅读兴味有,尤其是对于初读“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不易弃读。

  只是当看到“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句话时,不知这么绝对的断言是从哪儿得出的。

  说到底,太平天国起义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瞬,成也好败也好,是推进了什么还是左右了什么,都别拔得太高。

  《天国梦魇》到底是天国的“梦魇”,还是清朝的“梦魇”,又或是历史长河的一个“梦魇”呢,看完这本书,也始终未能改变我对其负面的印象。难道就因其沾了“农民起义”四个字就可以肯定其立场吗?

  洪秀全等人创立的所谓新教“拜上帝教”怎么看都是以自身利益加以取舍或曲解的异教而已,荒谬之程度堪比法lun功,即使其提出过《田亩制度》,但最终也只是一纸空谈,洪秀全等人的腐败及暴政也不见得比清朝好到哪里去,其最终的失败下场是必然的。

  当看见P43页上写到咸丰派林则徐赶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的部分时,再联想到英雄园林那相隔不远的林则徐与洪秀全雕像,真是讽刺。

  ——疯猴勿杀 6.9端午

  《天国梦魇》读后感(八):一场悲剧,一枕黄粱

  或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像太平天国这样经历过如此的大起大落的了;它被捧的如此之高,又被重重的踩在脚下。在五朵金花绽放耀眼的年代,太平天国是其中“最金光闪闪的一朵”。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醒世恒言》中冯梦龙的这句话用来形容19世纪末期的清帝国是再恰当不过了。长毛起于粤桂,红毛犯于沿海,而这偏偏又发生在一个传统王朝的末期。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面的人来讲,这是一个悲剧。无论他们往哪个方向去看看,长路漫漫没有崖际。对于这个国家来讲,同样是一个悲剧,因为沉沦才刚刚开始。

  对于紫荆山区的人来讲,事情起先其实并不大。在地方官员眼中只不过又是一起土客冲突而已,只不过稍微大了一些。他们肯定也没有料想后续会迸发出如此大的能量;但是事实最终却讲述了一个形势比人强的故事来。

  这是一场中国传统王朝末世的农民起义的延续……它延续着中国过去的农民战争的精髓,也同样它也延续着中国历朝农民战争的缺憾。从“天补平均”到“均田免粮”到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平均,无处不饱暖”,一以相承。同样他也有着宗教的影子,只不过这次他并没有用传统道教等本土宗教,而是用了一位洋人的“神”。就像过去五斗米道并没有引领黄巾走进洛阳,同样这次拜上帝也没有带领长毛走进北京。

  或许可以说这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后一场。

  在这场以“天国”自诩的农民运动中,处处以“天国”相号,处处散发着魅惑的气息。以至于到最后连天王自己都被自己所编织的神话所迷惑。单神话终究是神话,泡沫总有破裂的那一天。天父天兄同样有的是七情六欲,为了权力也同样会挥舞杀伐的屠刀,甚至于挥戈相向。

  翻阅这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感慨最深的就是腰封上面那句话“比张鸣的文字更冷的是那段历史本身”。《天国梦魇》以直白的语言直面淋淋的鲜血。有道是“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夹在在中间的民众,或被清军指为贼,或被太平军指为妖”。“最可怕不是酷刑,也不是杀戮太多,而是随意性。”闭上眼睛可以猜想,在天国的旗帜下,天京的百姓是过的怎样一种生活。起事的人时候,洪天王说大家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现状却是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那本飘渺的《田亩制度》和那本《资政新篇》只不过是漂浮在空中的鬼画符而已,但是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刀头确是活生生的现实。

  坦率的说这本书读完,感觉真的没有什么好写的。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做了一个噩梦,惊醒之后你让他再复述一下梦境的感觉。不愿去想,也不想去想。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长毛过后,富庶的东南留下的可能只有叹息。

  《天国梦魇》读后感(九):太平天国的兴与败

  有人说,太平天国是一场“极乐诱惑”,也有人说太平天国最大程度地映射出人性深处的恶与贪婪。张鸣的这本书,也是这个基调:太平军的失败,实际上败在自己身上。

  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反叛背后的基本原因就是国家的基本问题:日渐贫困,自然灾害,异化,个人志向得不到实现,以及政府太软弱腐败,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每一次起义依照当地的环境和参加起义的人的类型,还有自身特殊的原因。

  太平天国起义的直接动因是中国东南部,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少数集团的不满,正是在这里起义开始了。那里有所谓的客家人。客家人是中国唐宋后期来自北方的一个方言集团的后裔。但他们仍然没有被当地社会完全同化,仍然说自己的方言,保持一些特殊的习惯,他们也遭受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歧视,客家人与当地人的冲突经常是政治与社会冲突的根源。客家人为起义的初期提供了基本骨干,对他们的歧视是不满的重要根源。

  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建者是客家人,名叫洪秀全。他出身于中等农民家庭,但从少年时代起就才华横溢,他的亲属凑钱供他上学,目的在于最终能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但科举考试的不顺利,使洪秀全开始传教并接受信徒,尽管他重视宗教事务,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政治梦想。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他创立了拜上帝会,该会主要是宗教团体和客家人的兄弟组织。当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会社就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就日益带有军事性质,成为保护贫穷的客家人的地方民团。当它具有一定规模,洪秀全开始明确他的反清观点,吸收更多的信徒准备起义。

  1851年,在进军途中,洪秀全正式宣布建立新的政治实体——“太平天国”。从字面上说,意思是“伟大和平的天堂”,在基督意义上隐含着对世界的拯救。但正如我们所见,太平也是大同的同义词,因此新政府也宣称是大同的天国。洪秀全号称天王。

  太平天国起义最终没有取得胜利。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新政权内部过分的分权。许多王把持自己的统治领域,相互之间以及与洪秀全本人不断争吵,争权夺利。此外,基督教作为未曾经验过的宗教,也难于转化成有效的政治哲学。好几个王都宣称他们与洪秀全一样是天神下凡,并以此为武器进行自相残杀。这些问题在1856年达到顶点,这年残酷的斗争在南京领导人之间爆发。洪秀全保住了权位,但大多数起义创始人以及成千的部下被相互屠杀殆尽。天国继续延长了8年,但起义已失去了动力。

  但太平天国还是幸运的,因为它的发生,正好赶上了中国被逼着走向了世界,这场运动,一方面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同时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读这本书,对这场影响深远的起义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可以看一下。

  《天国梦魇》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 洪秀全的套路

  我从来不相信洪秀全真正做过那个梦。

  什么白胡子老头授书,从陈胜吴广那声狐狸叫开始,都不过是个套路。

  野心家的套路。

  张鸣老师就明白地指出,翻开各类怪谈笔记,这样的故事不绝于书。

  其实何止是古代,张宏杰先生写过一篇《皇帝梦》49年以后这样的事还屡见不鲜,居然还有小有市场。

  但为什么洪秀全能够成功?

  不是因为他故事借助上帝的力量,而是因为他的对手腐朽无能。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在风雨飘摇的末世,编一套荒诞不经的故事,大家反正找不到出路,自然就跟着一路走过去。

  张角当年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元朝末年起义军“别看死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中国历史上的谣和谶不都是这样吗?——推荐栾保群《中国历史上的谣与谶》

  只不过洪秀全拉来西方的上帝为他背书。

  中国受苦受难的百姓从来不管什么外国神中国神,只要是个本领大的我就拜,只要能给我好处我就拜。

  既然这里已经过不下去,管你什么神,干就是了。

  所以洪秀全的队伍壮大起来了。

  再加上清军的无能恰好配合了洪秀全。

  所以洪秀全的太平军所向披靡了。

  所以太平天国壮大起来了。

  我之所以说他从来没有做过那个梦,从他定都天京之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来。

  套现在企业管理的一句话。

  洪秀全的失败在于他没有成功转型。

  他还是一副土匪心态。

  不思进取,不联外援,不修内德,不颁政策。

  只顾着抢女人,修房子,夺权力。

  他的好运很快就用完了。

  这难道不是所有农民起义军的套路吗?

  张鸣老师说洪秀全的失败在于没有团结读书人。

  要我说,他的失败在于不是没有团结,而是没有骗骗读书人。

  朱元璋当年利用了读书人,当了皇帝之后,文字狱苛刻得要死。

  那谁当年骗取读书人,然后……那段历史离我们很近的。

  幸亏洪秀全没有走上成功的套路。

  他要是成功了。

  1860年,太平天国一统天下。

  我估计还得和我媳妇分别住在不同的宿舍里,想过过夫妻生活,打申请。

  (看看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就知道了)。

  能看的书只有圣经。

  能信的教只有拜上帝教。

  别指望出什么马丁路德,因为洪老大一个人负责解释。

  上帝下凡附体被杨老二垄断了。

  估计洪秀全还时不时写个诗,书里说了,他爱写一些狗屁不通的诗(独裁者身上都有艺术气质,你看希特勒),自我一定感觉良好,半夜写出来,也得发下来让我们背诵。

  估计书店里卖的除了圣经(估计也是节选本),就是《洪秀全诗选》《洪秀全文集》《洪秀全语录》。

  然后估计也会发生,洪老大和杨老二闹翻,杨老二外逃,被处死,等等等,历史上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事。

  这么说来,套用《茶馆》里的台词“我爱大清国,我怕他完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国梦魇》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