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魇》精选点评:
●记忆超群的女人
●当真是被梦魇住了,如此细节的考据。
●考据推测有几分道理,但以靖本为文本支撑之一是否不妥。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这本是在学校图书馆看的,不过我没有买到这本书。但我不喜欢六缺一的感觉,我一定要买到!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果然能理解曹公
●张爱玲真是思维敏捷,逻辑清楚,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抽丝剥茧,梳理了故事脉络,通过创作者的心理和修改中的疏漏来分析人物和故事走向。这比那些伏笔派以及钗黛派之流不知高明多少,也更接近于故事原型,让曹雪芹成了正常的天才,而不是一味陷入字眼的泥淖。
●也是魇得不轻。
●琐屑的索隐求证是件自足的事,对各版本熟捻在心自然会心
《红楼梦魇》读后感(一):红楼如一场盛大的烟火。
是我境界跟不上了吗?看了一天的红楼梦魇,竟觉得写的杂乱无章,甚至有点欲盖弥彰。红楼梦里面那些细腻的情感,丝毫未提,竟有一种吹毛求疵,在情感中寻得理性的意味,张爱玲的悲还是跟红楼梦的悲不是一种境界,理解起来也感觉失了红楼的韵味,红楼解析除了蒋勋,格外倾心于玲珑品评,真真道出了繁华与幻灭的相生相依。
《红楼梦魇》读后感(二):没有
看这个书的人非得对红楼梦和张一样着魔的或起码也几乎着魔的才能得到乐趣,书不能说不好,详的不能说不细,但是那句老话说的: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弄成文字以后,得看着逗乐而始化,像俺死党老凡那样的。这是我这浅薄之人的观点。对着张这样的人说这种要求文章再逗乐一点的话,惭愧惭愧罪过罪过。。。
老凡算是埋没了。。。
《红楼梦魇》读后感(三):读红楼梦魇-在读
在读……考据辟 佩服!
密密麻麻的版本对照,抠字眼,红楼梦一书现已读了二十来章。原以为红楼有那么几个漏洞,读这本书才发现何止,是渔网才对。
寻找红楼考据的初衷是一是因为红楼人物年龄忽大忽小,理不顺;二是黛玉刚到贾府薛家就来信,偏偏书中多次说宝黛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没看出来。
希望读完这本书,能解我一些疑惑。
《红楼梦魇》读后感(四):周评
周汝昌对她的头脑与心灵很佩服,并赞“她对《红楼梦》是真懂。”
张爱玲女士故去后,周先生曾赋诗《遥祭张爱玲》,告别“隔世的红楼知己”,它如是写道:
疑是空门苦行僧,
却曾脂粉出名城。
飘零碧海灰能化,
寝馈红楼恨未平。
附骨有疽遗痛语,
卓锥无地抱深情。
谁知此日纷腾誉,
不见心灵说字灵。
《红楼梦魇》读后感(五):红楼梦魇-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8岁读红楼梦,14作了摩登红楼梦,1963-1973,张爱玲为了研究红楼梦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为了什么起了红楼梦魇这个名字呢?
张爱玲12-13读红楼梦读到八十一回的时候,她就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为什么呢?答案就在这里,红楼梦未完。所以这本书是考证学,不是心细如发的人能作得出来的,而且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