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是一本由林江 (编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一):把面包做的像散文一样
喜欢读散文,那漫不经心却又十分用心的描述,喜欢吃面包,看起来平淡却软到心坎儿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二):面包面包
从小就喜欢吃面包,对面包最大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爸爸妈妈去县城总会给我买几个回来,有一次和爸爸走路去奶奶家,我走不动了爸爸就和我说给了买了好几个面包,我一直问什么口味的买了多少个然后漫长的路好像也木有辣么长了。。现在的记忆里还记得那时候的天空很高,风很清澈,从头到脚趾都很快乐。
后来高中的早餐是面包,大学每次去市区逛也喜欢买面包,在家尝试做面包,却出来包子= =
现在终于有条件自己做啦,在去金大旺那儿学习面包前买了这本书,薄薄一本书却看了三天,喜欢里面的图片,故事的印象却不肿么深刻。。第一次买食贴,以后还想买~哈哈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三):来自面包的魅力
在我的印象里,面包是欧美等大国日常生活必备的饮食之一,虽然近几年,它在中国同样受到了人们热情的欢迎,但感觉远不如馒头来的实在。或者说,因为我们对其知之甚少,所以打心眼里也就有了那么一丁点儿排斥心理。最近读到了中信出版社的《WithEating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才知道原来它的存在正如中国的馒头一样可贵。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四):温情的面包
有天中午去散步,主要是想去逛逛面包店,因为总是被面包的香味吸引住。路过两家面包店,看起来都很华丽,面包、蛋糕、饮品供应得很齐全,服务员也是训练有素的年轻姑娘小伙。我仔细地观察了橱窗里的欧式软包,一家的软包比较大,但颜色过于鲜艳,像不会化妆的小女孩在脸上抹了厚重的腮红以后还洋洋得意地在镜中欣赏自己的美貌。另一家的软包体积明显偏小,看起来病怏怏的,犹如泄了气的气球。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面包,于是就离开了。
要说我吃过最好吃的软欧还属YMSQ的欧式大软包了,不仅好吃,而且他们的面包还具有一定观赏性。我曾经趴在橱窗前认真地观赏过每个面包,一个个都很饱满且有精神,像等待被领导检阅的士兵那样精神抖擞。每次去门店都会买上一两只大软包,让服务员切好带回家,可以充当我好几顿的伙食。可惜在我居住的城市没有分店,不然也会成为网红面包店吧。
相比于连锁面包店,还是更喜欢独立门户的面包店,在一家城市里只有一两家门店,味道很好,每日限量供应,让你不惜跨越整座城市也要吃到他们家的面包,因为去的晚就没有了。不用宣传也不标榜自己是网红面包,有的只是几个热爱做面包的面包师,他们将自己对面包的喜爱融入这天然的手工面包中,做出让人细细品味的面包。能尝到这样温情的面包,大概也是一种幸福。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五):希望自己能烤出一个好面包来
以前读M.F.K.费雪的书,见她写道:
“做面包就像一种古老的催眠仪式。
它让你沉浸在世界上最美妙的香气之中,
就连瑜伽或冥想,
都比不上做面包这种家庭仪式
更能让你忘却烦恼。”
每个喜欢烘焙的人,都会对这段话有共鸣吧?
但做面包,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仪式。配比、揉面、发酵、烘烤温度、时间……好像每个环节出那么一丁点错误,就烤不出一个好面包来。
过去,我对做面包也就是浅尝辄止,或者说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忘却烦恼”的功能是充分体会到了,然而,亲手做出的好吃面包,却是从来没运气品尝,因为它们统统夭折。
有的夭折在发酵阶段,死活发不起来。
有的夭折在烘焙阶段,之前发酵得像模像样的,烘烤出来却是个大馒头。
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从来没认真对待过做面包这件事。也没读过一本专业的书。总是想当然地,上网找个食谱就开始练手,试炼过程中也从来不苛求称量准确。烤出馒头来也是活该。
所以,食帖这本新书,我在网站上翻了下目录,就下单了。
面包的基本制作流程、基本发酵原理、各种主料配料的特性和作用……这些以前视若无睹的硬货,是每个面包爱好者都该了解的。
希望看完这本书,自己能烤出一个好面包来。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六):难得的一本「适合居家操作」「针对入门者」的面包书
预售的时候买的,可能是第一批收到书的读者,用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但一定会再看第二遍,挑着看第三遍。简单说说感受:
原来对于面包书记的印象就是,前面一个作者介绍,后面就是食谱,不能说不好,但真心翻一翻就闲置了。这一本就丰满很多,前半部分都是人物故事,后面是科普和食谱,对于非面包专业人士来说也能看进去。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能看下去”都是很重要的一点吧,更多的了解,才有更大的兴趣,才会激发钻研和动手尝试的愿望。
前两天刚看过一部纪录片《我们的面包有多棒》,德国人拍德国面包,名字很中二但内容还不错。也揭露了一些东西,比如大多数的面包店,都是用的工厂大批量生产的预拌粉,而传统的面包店,都是自己磨粉自己调配,做出来的面包才有所谓的手作风味;能让面包变得更大、更松软的添加剂,后期用设备查不出来,所以包装上也不会标明,也就是说,我们失去这一块的知情权。诸如此类。
原来隐隐担心的事情,被证实的时候,还是会失落。好在,还有一些面包职人,如食帖书中采访到的,在做“聪明人下苦工”的事情,古法、传承、专注、修行,这些关键词几乎出现在每一个故事中,确实很让人感动,感动之外也有感激。
带着这种心情再去看后面的烘焙指南……嗯,不多说了,我去淘宝面粉了……
总之,好书,推荐。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七):麦香浓郁——《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书评
@林江 @中信出版社 @食帖之了不起的面包
说起来我并不爱吃零食,爱的是餐桌上的美食。对我这样一个美食吃货来说,吃的不是食物,而是心情;享受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文化。
中信出版集团的《食帖》系列,可以说很好地满足了我这类小资吃货的需求。书的内容当然不像百度谷歌那样包罗万象,但确实非常全面:
书中有附录各种面包烘焙食谱,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食谱。首页就对小麦的生物学属性和地域分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小麦的不同国家划分标准进行了对比讲解;目录也很特别,不同的篇章配图是不同纹路的面包切片;接下来一篇散文《麦子的旅程》轻松悠然地拉开全书的序幕,把富有生命力的麦子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文部分介绍了五湖四海的天然酵母面包大师及其名作,配以形色鲜明的照片,使人垂涎欲滴时又见之忘俗;结尾更贴心地给新手们介绍了做面包的常用工具和几个面包小故事,吸引我们也爱上麦子爱上面包爱上天然食品。
这部书中所展示的了不起的面包,无一例外都是天然酵母面包。每一位名厨以自己独到的手法,使麦子在用心灵的烘焙中散发出原始的麦香,天然的歌唱。不同的手法,造就各异的形状、缤纷的色彩、独特的味道。这些面包,都是厨师们以心灵与麦子进行对话做出来的,是人与麦子的激情拥舞,是生命的水乳交融,这些面包都散发出快捷面包所没有的浓郁的麦香,只有特别了解麦子喜爱麦子的人,才能做出这样了不起的面包。
世界在前进,科技在前进,当一切都越来越快捷便利时,我们所渴望的却是放弃人造产品,回归自然,追寻田野中那份清淡却浓郁的麦香,追寻在天然炉灶边长时间的守候中获得并感悟上苍的恩赐。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八):面包的热爱
我喜欢面包,喜欢它金黄色微微发红的样子,喜欢它的酥软与绵柔,喜欢它如细如缕细腻的口感,喜欢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带着填饱我的肚子,喜欢面包店里弥漫着的温暖,喜欢面包带来的文化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包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加关注它的营养与健康。烘培也逐渐进入到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做面包,享受面包的制作过程和其中的乐趣。
食帖第9册的《了不起的面包》,金灿灿的封面上印着一个逼真得可以看到发酵的蜂窝,不完美却很真实诱人,不由得使我联想到自己用面包机做出来的第一个面包。迫不及待的从头至尾翻阅一遍,吸引我的首先是清晰生动的插图,图中的面包新鲜出炉,色泽诱人,透过纸张,仿佛闻到了喷香的味道。
跟着这本装帧精美,设计感十足的书开始面包之旅吧。书中介绍了全球各地富有特色的面包房,看面包大师们是怎样演绎他们的面包人生。只知道小小的面包关乎热爱,没想到面包也关乎着热爱面包的人的梦想。梦想和面包有关,觉得梦想很小,其实不然,梦想无关大小,是需要认真的去做,把很小的事情做大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面包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欧洲人的生活早已离不开面包,以面食丰富的中国也在其前的错过和其后的接触中喜欢并爱上面包。全澳洲最好的手工酵母面包店,承载着父亲的梦想,追求的是手工制作的天热酵母面包,尽管每一个手工酵母面包均需要发酵36个小时,但店主认为美好的事物总是要花时间的;日本宗像堂面包坊,主营石窖天然酵母面包,崇尚自然,使用的自制天然酵母已经16岁了。(请原谅我的无知,才知道酵母可以用这么久);英国的本在而立之年辞去工作,尝试用简单的食材制作面包这种有着无限可能的食物。
这些人把对面包的热爱和执著,投入到自己喜欢做的面包中去,倾注自己的心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美味的面包就是回报,设想小小的面包竟被这么多人吸引,并做为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或是一辈子要做到事。
书中穿插介绍了各种经典面包食谱,看着眼馋却不敢轻易尝试,这里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是接近完美的面包,自己这样的新手担心破坏了这份美好,期待自己也能这么了解面包,做出好吃的面包。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九):了解这个世界
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我们通过画本了解世界,精致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就带给人奇幻的感觉和求知欲,这就是这样一本书,就算你根本不了解面包,也可以在精美的图片和与之相配的文字之中找到一个奇幻的世界。“画报”这种东西,在哪个年代都需要。
成为一个面包师,特别是优秀的面包师,大多离不开“梦想”两个字,做面包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看着面粉慢慢发酵胀大,最后变成溢着香气的面包,静静等待的过程是最美的。如果真的喜爱,就不要逃避,关于面包的梦想是甜甜的,独立的,也是自由的。
这种类型的书是不需要文采的,就是真实的、生活的语言就好了,这样讲出的才是最美丽的故事。为了开面包店全家总动员的故事,为了追寻理想不断开发生活可能性的故事,一个少年与热爱的面包走到一起伴随至今的故事,这是这个世界的一股清泉,关于“面包”的理想并不伟大,却不是人人都敢于拥有的。
至于书中的酵母的制作方法和食谱,我想我有机会会去尝试一下的,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也许我是一个做面包的天才呢,哈,哈,哈!
了解世界,应该了解的不是空泛的文字和知识,不是是与否的问题,而是详尽的,鲜艳的,真实的东西。佛祖拈花一笑,迦叶瞬间悟道,道在一片叶子之中,在一场面包的舞蹈之上,也在世界地图的精密图线之间,真正的道不在于你去了解什么东西,而在于求知的心。
你喜欢烘焙吗,你能体验到烘焙的快乐吗,就以我比较喜欢的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希望人们能通过烘焙找到快乐,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面包”。
Josey Baker,言之命至,生来就是烘焙师。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读后感(十):了不起的面包带我们进入面包的世界
面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每周应该都会吃上一次吧,宝和我都很喜欢吃面包,但是大多时间都是买来现成的食用,因为自己制作出来在总感觉味道稍微差点。但是还是觉得自己制作的更加放心一些,自己制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花纹,食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调整。正好这一时刻就出现了一本关于面包制作的书。
了不起的面包是一本食贴,相信里面肯定会有许多面包的制作方法。了不起,这三个字让人感觉这里的面包会是非常棒的。
食贴,在这里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麦,这个虽然很小,但是却非常重要的材料,那么对于这个原材料它的分布及分类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吧。小麦的历史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小麦的产生就是在这个时期,小麦现在是很重要的粮食之一,而我们所熟悉的面包和面食都是以小麦为原材料的。
之前只知道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之分,但是看到这本书后才了解到小麦还可以按照肤色划分,籽粒粒质划分。那么如何选择优质的小麦呢,之前还真是不太知道,原来小麦的好坏决定于麸质的含量和质量,那么麸质到底如何决定小麦的好坏呢,它的原理是什么?看到书中的详细介绍,我们就会选择优质的小麦了。
小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根据我国小麦的划分,了解到每种小麦适合制作的食物有哪些,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选择原材料了。通过这一系列的介绍,我对于小麦这个制作蛋糕非常重要的原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前我一直认为面包当天发酵,当天就可以制作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我才发现确实如书中所说,美的事物,总是要花时间的,面包的制作也是一样,有的面包制作需要长达七天之久,想想这么长的时间对于一个制作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呀。看着书中的制作方法,不免感慨到,经过这么多天,经过这么多的程序,这样的面包制作出来肯定会非常与众不同,想来都会感觉香味四溢。有时间的话我也一定要尝试一下利用几天的时间制作出来的美食,相信味道肯定会非常棒的。
书中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几位烘培师,也为我们带来了他们的一些烘培作品,还有对于所有食材的选择,食材的特点,运用的地方,运用这种食材会制作出的效果,准备工作,详细的制作过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介绍的非常详细,让我们一下子就会从烘培新手一下子跨越到可以夸夸其谈的高手行列。通过介绍也让我们在制作面包的过程中,在选择食材的方面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食材有了,制作过程也了解一些了,我们还需要什么工具呢?专业的制作一定要有专业的工具,看看这些工具,缺少哪些呢?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发酵篮。这个之前还真是没有注意过,在书中提及到了这一物品,并且说明运用这一物品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
总之,这本书真的非常棒,让我见识到了一些新奇的烘培方法,对于烘培材料的选择也更加了解,这样对于制作面包的最终效果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书中的面包图画看起来也非常的诱惑,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更容易了解到这款面包,也了解到制作面包的人。通过此书的阅读,有了专业的指导,我相信,我的烘培技术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