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2 02:5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1000字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是一本由周一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精选点评:

  ●做到周一良这个份儿上也很难得,被陈寅恪破门而出的人,是怎么好意思写出“毕竟是书生”的呢,还把这五个字刻了一方图章,以此明志吗?八十年代还有脸到处提陈寅恪,理直气壮的给自己辩白,当了梁效四皓,你多么诚心诚意痛哭流涕的忏悔都未必被历史原谅,何况还这么骄矜自恃。

  ●老匹夫周一良当年能够入选大陆“四大不要脸文人”之一,自非浪得虚名。此书岁经删减,但一股浓浓的不要脸的气息,仍是盖都盖不住,喷薄欲出。

  ●上个世界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要想安静地做个书生,大体要踏踏实实地进行思想改造,甘为沧海一粟。今后的书生们,天赋迂儒自圣狂问题不大,但恐怕在没有祖荫庇佑下,只有“读书不肯为人忙”,才有望“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书生上了当么?

  ●史学家自传

  ●两天读毕,周一良先生家学渊源深厚,又师从诸位先生,然而被卷进各种运动当中,终于没有达到更高的成绩。实在可惜。

  ●对自己建国后的那一段写的不够详细

  ●干货不多;反省不足。

  ●7。20161221标记想读另一版本,今年国庆节读了一半,今天补读完。此版除了《毕竟是书生》还有《钻石婚杂记》《郑叟曝言》两大章。总体而言可以窥见许多史学界的趣事,对许多学人都有评价。不太满意的是自己政治上的反省似乎很轻描淡写,这也是“书生”的苦衷吗?实在是有点太不够了。

  ●98年版未曾收录钻石婚杂亿一下诸篇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一):一生本色是书生

  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人生如梦,人生如戏,我们能做好的,也就是那一个梦;能演好的,也就是那一个角色。

  周一良先生,一辈子出演书生,演得着实不赖,这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尽管有坎坷与委屈,有无奈与无助,但,谁有能说那不是剧情的需要呢?

  万丈红尘中,能人准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角色,真是再好不过了。

  圆月弯刀(微信公众号:赏书房,shangshufang007)曾认为,周先生对自己一辈子当书生,经历过自豪、自轻、自侮、自认、自足的不同过程,世事白云苍狗,人生能自足,就是圆满。一生本色是书生,把书生当好,何其幸福?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二):毕竟是书生:或是言不由衷,或是自欺欺人

  周的争议在于,学问出色,帮学生做学问也尽力,平时做人也很得体;但特殊时期黑白不分,中伤过老师、爱人。他的问题或许在于,迷信权威,迎合主流。父亲教他规矩道德,他遵从;政府教他批判“右派”,他也照办;从建国到文革再到文革结束,他的思想几番大变,说明他要么缺乏独立的思考,对社会标准只能随波逐流;要么言不由衷,缺点骨气。

  他重名誉,所以做学问除了想做出贡献,也是想获得名声,光耀门楣,这点从自传中总是强调出场人物的家世和成就可以感受到,与之相反的是同辈人季羡林的理念,比如《忆章用》,绝口不提身世成就,文章却十分动人。

  周的自传里描写私人感情的话极少,关于道德情感的词倒是很多,比如感激、愧疚之类,这或许是文革后遗症?文革疯狂,周一良自觉出身有污点极力自保,即使心中无奈,也免不了对同僚泼了污水——虽然尽量克制——但这无疑是助纣为虐,后来自己也免不了被批斗。联系《牛棚杂忆》里东语系一个印尼语的教员,疑因出身不好而狠批季羡林最终依然“自绝于人民”,可见面对黑暗时只求自保也说不上多明智。如果“正派知识分子”最初就团结一些,反对不正之风,是否结局会不同?

  整体而言内容太枯燥正板,私以为最有价值也写得最好的部分在于文革,有引人思考的细节。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三):书生毕竟不是普通人的职业

  

短评里有一句对本书写作之心态文风已经概括的很到位了:既谦既傲,且隐且怨 。

触动我的只是一点,也是最近常在想的一点:如此家世学识,最后依旧,“毕竟是书生”。

想到了之前聚会上大家常谈的戏言:以王思聪之身份资源却不做学术研究,真是浪费。

书生,从来都不是普通人的职业。

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是振奋人心,但其反求诸己,当非自视为生民匹夫。

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只是造出了平等的理念和梦想。

时代的位置,自有时代的抉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读书明理,并不是为了做书生、成圣人(虽然一开始常常地会抱有此种幻想),而是在了解这一切——了解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疯狂、不和谐的社会,了解我们一直在被操控却也无法真正摆脱这些操控之后,竭尽全力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只是,如果在某些时刻,普通人站到了某个可能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位置,或是举起一面旗帜,或是拿起一把哨子……

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We have more freedom than we think we have.

另外,胡宝国《怀念周一良师》一文最后附了一篇首发于“往复”论坛的帖子,算是对周逝世一周年之时风评舆论乍起的回应,其中几句道理是常谈,但每每看到都会忍不住感慨:

往往不是“历史”使得我们更能认清“现在”,倒是“现在”常常使得我们更易于理解“历史”。历史学家并不因为研究历史就一定具备特别的洞察力。当现实而不是魏晋南北朝给了他教育,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幼稚,所以才写下了那句掺着血泪的话:“毕竟是书生。”书生,这正是幼稚的另一种说法。书生,不懂得人家的政治。多少人没有看懂这句话,以为他在粉饰自己,以为他在推卸责任。

而这一次的感慨是,这样的书生和这样的幼稚,何尝不是一种特权和奢侈?有多少人,是被迫懂了现实和政治?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四):周一良先生的批判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右派”是一个耻辱而危险的标签,所以有“宁左勿右”的说法。到了今天,“右派”身份几乎成了一种荣耀,“打右派”则是不可抹去的污点;因此,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往往讳谈自己打右派的经历,而不避讳自己的“挨打”。

  周一良不是这样。周一良在五六十年代批判过许多人,《毕竟是书生》一书中他毫不隐晦地披露自己的过去,梳理彼时的真实想法。在周一良批判过的人中,有三个人最为典型:他敬重的前辈胡适,他的师友陈寅恪,他的妻子邓懿。

  周一良很早就接触过胡适的思想,三四十年代两人有过交集。1953年,周一良写文章、作报告,参与了对胡适的批判。后来周一良反思,认为当初的确是诚心诚意要改造思想,秉承“不破不立”的原则进行批判,“即使是过去所敬重的人”。(第254页)

  周一良这样解释他的诚心诚意:“我生性小心谨慎,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原罪’思想沉重,认为自己出身剥削阶级(按:周一良出身企业世家、文化世家),又在举国抗战期间置身国外,对不起人民,鸣放期间确没有什么不满,运动开展后则诚心实意努力紧跟,以后历次政治运动无不如此。”(第50页)这段话可以解释周一良之后的一系列活动,也能够代表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真实想法。

  周一良的思想转变,令他的老师陈寅恪颇为不悦,还作诗讽刺过他(刘宜庆《陈寅恪与周一良:文人书生不自由》)。周家与陈家是世交,周一良经陈寅恪推荐到史语所(全称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58年“大跃进”时进行学术批判,周一良曾发言批判陈寅恪。回忆这段经历时,周一良解释说:“当时我入党已经两年,对于党的号召更是无不积极响应,义无反顾。”相比于五年前批判胡适,他此刻“不加任何思索”。(第236页)1999年11月,周一良在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书面发言向陈寅恪请罪。

  但陈寅恪未必会原谅他:早在1963年,陈寅恪编订《金明馆丛稿初编》时删去了一段与周一良有关的文字(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大概算是“逐出师门”吧。

  周一良与妻子邓懿结识于燕京大学,1938年两人结婚。文革开始后,周一良和邓懿都受到了冲击,有一次周一良甚至贴大字报诬赖妻子是“漏网右派”。周一良觉得很对不起她,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做,只说是赌气。(第245页)

  如果说周一良此前的行为是出于“忠诚”,此时就只能用“疯狂”来解释了。

  研究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可以不考虑他们“诚心诚意”的一面,也不可以不考虑他们“非理性”的、疯狂的一面。一个人的行事,可以出于合理的“忠诚”和“不假思索”,也同样可以出于不合理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就是这样做了”。

  对已经逝去的人,应当怀着温情;对于犯过错而真诚忏悔的人,应当值得原谅。这是我的态度。

《毕竟是书生》各版本比较: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五):书生的傻与福——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所想

  周一良:《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20181029草就

  首先我要直接说,这本书至少这个版本,不推荐收藏,基本上就是简单的拼凑,没有任何的逻辑可言,编辑真的很随意,随便拼凑都能出书,没有前言说明,很多回忆其实都有重复。这些略去不谈,仅就我认真阅读并感兴趣的《毕竟是书生》部分谈两点体会。

  当年读书的时候,看杨奎松的论文知道这篇文章,所以一直关注但未曾阅读,仅仅凭自己的想象来猜测。这也是我阅读后关注到的一点,但却不是周一良给我的,其实似乎作者并没有给我任何启发。作者对自己“毕竟是书生”,是认为自己太傻太天真,相信了政治,满心欢喜投入其中,却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的棋子,转而觉得自己“毕竟是书生”。对于“毕竟是书生”,我是认为这是一个极高的自我定位,是对自我的一种期许,是读书人所秉持的一种操守。具体而言,因为是书生,所以应该有书生需要追求的理想与目标,有些东西似乎不应该被纳入其中,当然现实的政治总是逼着书生作出自己不愿为的事情,但如果可以,还是应该选择沉默,如陈寅恪一般者少,但仍有不须去做的一些事。我们有时为了求进步,似乎喜欢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太傻太真的人或许到头来发现,削足适履,画虎不成,毕竟是书生,做不了那些事。哪怕做成了,也许书生的价值观仍会在五内冲撞煎熬。故而,我认为毕竟是书生,就应该做书生该做的事,哪些事或者说那些名利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哪怕的确很诱人,在我们还未上瘾时,就断然不要沾染。书生应该有书卷气,可能有时候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如果这些也做不到,也无妨,做天地间普通一员,安顿好自己的心灵,独善其身,以生活历练自己的修养。如果我们被迫卷入历史潮流,不幸沉沦,也许选择放弃这样的苟活也是最好的选择,王国维自沉昆明湖,所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如果趋炎附势,也许我们可以骗得了世人,却最终骗不了自己,哪怕连自己也骗了,历史却总在角落里无情地嘲笑我们。

  第二点感想是,“人固不可以无年”。或许书生不畏死,但寿命不长,太多事情似乎都来不及去做。白居易诗云:镜中莫叹鬓毛斑,鬓到斑时也自难。多少风流年少客,被风吹上北邙山。”劝世人勿悲老迈,能入老境便是福。西哲阿米尔说:“懂得怎么老下去,是智慧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伟大生活艺术中最难的一事。”世人或许有空活百岁,但多少人物却因早逝而留下多少历史遗憾,颜回不早死,必为孔子,王勃不早死,世间或许多了几篇《滕王阁序》。今天大家在哀悼李咏,50岁似乎在现代看来应该也属于年轻。我们也许个人不畏死,却发现我们不敢死,无论是个人的追求还是伦理的责任,我们都需要活得久、活得好。但转而一想,其实这一点和第一点不矛盾,只有佛系一般的书生追求,清心寡欲,以平常心临世,与人为善、不与人争执,或许活得也真也乐也长。况且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无妄追求,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故而,我们常说,我没空生气,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如此视之,以上两点倒是人生真谛,人生太短,多少人活到了百余年,追名逐利何时才有头,蓦然回首,生命已然是尽头。后人请看前人样,莫使前人笑后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