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毕竟是西方》是一部由Andy DeEmmony执导,Aqib Khan / 欧姆·普瑞 / 琳达·巴塞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毕竟是西方》影评(一):《西方毕竟是西方》
可汗两代人的共同寻乡之旅,其实对于两个人来说,巴基斯坦和英国貌似都不属于他们。影片不像一部喜剧片,至少前一个小时我没看出来。
有的时候选择比坚守容易,而在如今全球化泛滥的时代,如何用意志力找到自己的“归属”其实都不是一件说来容易的事情。
《西方毕竟是西方》影评(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痕迹,现在轮到我们了
印象很深刻的是吉先生带着萨基来到一处古遗址,虽然还没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萨基之后就完全臣服与吉先生的教诲……但是能感受到萨基似乎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源。他伸手去触摸这些古老的雕刻,感受那些前人留下的“痕迹”。吉先生说,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现在是轮到我们了……很有哲理的话。这是多么伟大的一股力量涌入我们的身体,似乎我们就是那个创造历史的人。
我把这个理论也套用在影片的主人公乔治身上,他离开故土的妻儿朋友30年,但是用他的话说,在英国时常会想起巴基斯坦……因为那里有他生活和创造的痕迹,无法抹掉。
《西方毕竟是西方》影评(三):归属
外乡人想要彻底的融入本地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何况是外国人,而且是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
当萨基脱口而出该死的巴基斯坦时,老乔治汗刺痛的不仅仅是一直想寻求的归属感,心中对故土的负罪感应该也弥漫于胸了吧。
也难怪,出生于斯却怎么都不被认同,青春叛逆期的萨基当然要习惯性的逃学了。
吉老师的无为而治正和了萨基的叛逆,孩子的天性原本就不是可以用其他来约束的,于是改变也就在不经意间慢慢显现,再说还有个志同道合的玩伴。
拥有赞赞玛的人,就拥有了旁遮普。
巴基斯坦式的婚礼很是热闹。载歌载舞。沉重的心情便也欢腾起来。
英语都说的超流利。
《西方毕竟是西方》影评(四):《西方就是西方》:寻常都不寻常
团圆式的叙事
煽情的配乐
戏剧冲突虽老套
却把一些人变成了一家人
可是其中的酸甜苦楚
又岂是只言片语可以道清
望断天涯路
生活本身就不平
文化的和与不合
本就不再重要
生命的真谛介乎模拟两可
重要的是身边的人
影片中的几个重要角色都塑造的可以
尤其是女性角色
两个Mrs khan
和即将成为Mrs khan的那个“歌星”女孩
面对生活的坚韧
我想那是男人可以继续或者必须继续生活的理由
演员还是《东方就是东方》里的
感觉却焕然一新
个人评分:8.0分
恰似一丝温柔拂走炎热的苦闷
里面的笑点还是有趣的
《西方毕竟是西方》影评(五):夹缝中的人
从小就不会讲方言,任何方言都不会。
爸爸是湖南人,妈妈是山东人,我在湖北长大。过年回老家,长辈说家乡话时我总是点头微笑嗯,因为基本听不懂;小学中学在学校,课间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讲方言,享受一种非正式场合的随意,我不会说,没问题,这至少不会让我难过;直到到了北京上大学,每次遇到老乡大家亲切的讲起方言,我才会觉得无比的尴尬,这是我熟悉又亲切的语言,可是我却一点也不会说。
我知道,无论在北京呆多久,混多好,在北京人眼里,我永远是个“外地人”,然而可悲的是,我在这边呆的越久,家乡的人就越觉得我是北京人,吃饭甚至会问我,加辣椒合不合胃口,在他们眼里,我也已经是个外地人了。像电影里的Sajid一样,迷恋着大城市发达便利的生活,同时又在与都市里形形色色的歧视斗争,回到家乡各种膈应不适应,却有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怀。
现在的越来越多人在追求梦想、奋斗努力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小心变成了夹缝中的人。农村的人往城市跑,城市的人往国外跑,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中间那都不是代沟,而是几乎无法跨越的文化差异。
人都是矛盾的,一面想着落叶归根,放不下的家乡情怀,一面想着外面的世界,要出去闯闯,两种不安分在体内撕扯,夹在两个环境里,夹在两个情怀里。
这个电影把这种情怀把握的十分到位,还有那些巴基斯坦小风情,突然好想去巴基斯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