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22 02:0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100字

  《驼庵诗话(修订本)》是一本由顾随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驼庵诗话(修订本)》精选点评:

  ●重复太多,三星半。

  ●三俩句四五词的玄,谨守不移且反复伸张。好古、须有力、人格、语言美;或许对诗词过于信了,标准也极高,圣徒一般地爱着。故而传授转录天然含一股古经氛围。好却收着说,自成开山气象。

  ●较之王本,此书涵盖范围更广,更入细也

  ●杂乱之中,有些妙语。读文论之前,还是应该多读诗词作品,否则得到的不是启发与共鸣,而是害了。一点感想。

  ●叶嘉莹和木心之流,给我立刻爬开!

  ●讲课笔记的整理,顾在讲课时难免会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填于其中,若是顾提笔专写诗话我想应是另一种风貌。

  ●早该一读。总论甚好。分论中对于具体作品的解读阐述未必全然同意,但颇具启发。笔记难免细碎。羡季先生教读诗,也教人生。【发誓这是考试前最后一本书

  ●根据叶嘉莹先生的上课笔记整理而成,笔记内容是其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这本书适合中文专业或者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深入研究的人读,不太适合我这样的票友。因此,只花了一个早上,主要关注其中对陶渊明诗的评价,因为诗人里我最喜欢陶渊明。

  ●在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已少人问津的当下,这本书算是最好的诗词评论了!只是论语体的文体,让人觉得很难从中总结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更何况我辈这样根基薄弱的人,读来就更觉空中楼阁了。

  ●因为修养有限,不能完全领会。其中多有洞见,不仅限于诗歌一种文体。它们甚至对我的文学创作都有启发。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630:驼庵诗话

  

顾随先生四十年代关于诗歌的讲课集,由叶嘉莹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来,感觉内容是有缺失的,关于李白和苏轼的部分就很少。我感觉顾的课比较主观,他个人的喜好充斥其中,比较容易引起争议,比如在他看来,李白不如杜甫,杜甫又不如陶渊明,白居易算不得大诗人等等。

全书两个部分,总论是讲诗的技巧,评论等等,分论着重于具体的作品和诗人。顾的课是从专业理论出发,提出了一些标准,但我总觉得诗这个东西,不存在什么公式理论,会有一些技巧,但这仅仅保证诗的下限而已。关于诗厚古薄今我也不以为然,文学作品具有时代性,好的作品大量的出现,既需要一群天才,也需要与之相应的时代背景。

顾是学过西方文学的,不过他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定位高于杜甫我觉得是无稽之谈。整部书成一家之言,大部分内容还是不错的。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二):《驼庵诗话》:随性的诗话,深切的智慧

  顾随是叶嘉莹的诗词老师。叶嘉莹一生辗转流离,却把老师的课堂笔记一直随身携带,视若珍宝。笔记内容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可窥见民国学人的学识与胸怀。顾随当年报考北大古典文学系时,被校长蔡元培建议转到西洋文学系,因为古典功力已无需再消耗时光。毕业后仍到大学教授古典文学,贯通中西,俯仰古今。顾先生说一个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足见其境界。木心回忆说,当年他二十出头给七十多岁的顾随写信,顾的回信总要说“木心兄”,足见其胸怀。木心的讲课特色与顾随颇似。《驼庵诗话》分为三部分,一为总论之部,从总体上谈对诗词的见解,没有系统的章法,没有高深的理论,如“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文人也要穷极事物之理,说话才能通,思想不通比字句不通还要不得”“思想要经过感情的渗透、过滤,故思想中皆要有感情色彩,否则只是化石的格言而已”“文学中之理智是感情的节制,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是艺术”“中国后来诗人之所以贫弱,便因思想贫困”“诗中可以说理,然必须使哲理、诗情打成一片,不但是调和,而且是成为一”“人要以文学安身立命,连精神、性命都拼在上面,但心中不可有师,且不可有古人,心中不可存一个人才成。学时要博采,创作时要一脚踢开。若不然便处处要低一格”,句句通晓,字字珠玑;二为分论之部,从诗三百讲到王国维,不一概而论,就诗论诗,有夸奖有指摘,非才学功力积厚者不足胜任;三为补篇,强调诗歌、诗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如“治文学亦须有科学脑筋,字字如铁板钉钉,句句如生铁制成,丝毫不可放松”“不仅翻译、创作,讲书亦然。要信、答、雅”。全篇多次提到鲁迅,鲁迅的影响可见一斑。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三):一颗寂寞心写就的诗话

  在我的印象中,顾随先生有点像文学评论界的卡夫卡,生前默默耕耘,身后才名满天下,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得意弟子叶嘉莹。叶先生在辅仁大学亲炙教诲多年,勤学好问,还记了厚厚几大本笔记。一代大家的思想和才华,通过弟子一丝不苟的记录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可见能教到勤奋又优秀的学生实在是人生幸事。顾随字羡季,别号驼庵,于是这本从他的讲课记录中整理出来的书,就被命名为《驼庵诗话》。

  顾随国学功底深厚,又曾主修英文,以西方文学理论的观点来解构中国文学,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上及《诗经》,下至明清的诗词作品都有涉猎。在羡季先生看来,文学是人生的反映。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必包含:情感、思想和精神。 诗是一种情绪酝酿之后的发酵,写诗要先有感触,感触才能自然生出真情实感来,诗宁可不伟大,不能不真实。诗的目的不是教化人,而是感动人。所谓诗的感发作用,这在他的文学理论中一以贯之。顾随极力推崇陶渊明,认为陶诗能流传不朽,不在其伟大,而在其平凡。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又神秘,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好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写诗需要有创造美的能力,而欣赏诗需要审美的能力。

  由于是课堂讲授的只言片语,本书缺乏完整的体系和逻辑性。任何一段书中的文字都可单独拿来读,好像一枚枚随意散落沙滩的贝壳,色彩斑斓,俯拾皆是。先生一边说:“天地间无守成之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边又大发感慨:“我们能写诗,因为读的书多;写不好诗,也是因为读的书多。”这种几近禅理的观点,似乎在讲写诗也会遇到“文字障”。一切世法皆诗法,诗人需要心中有物,又要心外无物,这真的太难了!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四):我阅读的第261本书|《驼庵诗话》读了半年,这本书值得读半年

  

1.《驼庵诗话》读了半年,这本书值得读半年。顾随不是在谈诗歌,顾随是在说人生。开篇第一句:“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学识深厚的人,深入思考之后的灼见,闪着光芒。

2.诗歌是什么?之前不知道,读不懂,品味不出好坏。读了《驼庵诗话》,略懂一点,仿佛开了光。原来,所谓诗歌就是人生:“诗是使人向上的、向前的、光明的。”顾随说,“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样的诗歌不好,我们不该欣赏,更不应过这种生活。

顾随

3.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境界和状况,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欢愉悲伤,无论是达官草夫,都有对应的药方,其中的一个药方就是写诗读诗,欣赏诗歌。诗歌就像是包治百病的上好药材。顾随的《驼庵诗话》,就是老中医开出的绝妙良方。

4.《驼庵诗话》不是在讲诗,其实是在说为人处事之道,只有读懂了诗好坏的人,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只有懂得欣赏好诗的人,才有更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的赤子之心,就像是一串密码,除非你拥有了它,否则难以破译诗歌的奥秘,更不会懂得其中展露的人生境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驼庵诗话(修订本)》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