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是一本由双雪涛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一):平原上的摩西 开篇过于惊艳
平原上的摩西期待电影 今天收到书一口气看完 双雪涛老师的天赋真的太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拉扯得像浮萍一样 生命太过坚韧反而更显得其脆弱不堪 昊然接的电影果然剧本越来越好了 有周冬雨加持真的更加期待了 不知道书里那场没有如期赴约烟火会不会拍出来 遗憾总是成全回忆的美好 留点念想好能记得更久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二):冷峻地与世界和解
终于抛开迪安张悦然七堇年饶雪漫等等所营造出的青春感伤无限泛滥的世界,值得欣喜。
双雪涛在成为作家以前是一名银行职员,村上春树在成为作家以前是一家爵士酒吧的老板,国内很多五六十年代的作家都经历过时代更迭的磨难。或许要抛开无休止的青春感伤、无病呻吟,需要有不为写作而写作,仅仅着意于经历的时光?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三):平原上的摩西
1、只要让你知道,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如果一个人心里的念足够诚的话,海水就会在你面前分开,让出一条干路,让你走过去。
2、我们都太渺小,都不配把整个时代作为对手,我们应该和时代站在一起,不然的话,革命还没到来,你已经先成了烈士。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四):随心所欲的幻想
《平原上的摩西》唤醒了我的那些记忆、听闻、好像发生在我老家一样:经济衰落的老工业城市、北方的深秋、爷爷口中的文革批斗、工厂下岗潮、出租车劫案、被当年文革批斗成精神病的老教授、门可罗雀的市图书馆、还有万物凋零的冬日、坐在温暖的室内窗边、独自看书、乌托邦的精神世界、白日梦、去烧干草堆、还有那些数不清的随心所欲的幻想....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五):适合影视化的小说
故事设定确实适合拍电影,一场误会导致一场悲剧,一个没履行的承诺毁了两个家庭。电影改编可以放大这些矛盾点。小说文笔嘛,挺好,但是不管按照谁作为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态度语气都一样,伤痛感遍布整本小说。是压抑,然而为了压抑而压抑。不过我就是不懂李氏父女如果是被冤枉的,为何不解释清楚,反而种种迹象都很可疑,怪不得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六):不是书评,记录眼前的事情
平白的叙述,触动回忆经历的人和事。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哪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以后你大了,老了,也要记住这个。
2018.03.24
职业生涯的危机猝不及防的来临,想不通的人和事,虽自问坦荡。
唯愿平静接受安排,勇敢追求另一部分的自己,用智慧达到比风更远的远方。
X博士,三叔推介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七):碎碎念
我觉得双雪涛每一篇都在写我,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期,我的出走逃离和归来。年代上大约差着10年,却还是相通。我想起很多儿时的朋友。
最喜欢的几篇:我的朋友安德烈,长眠,冷枪,大路,走出格勒……这么一列发现没有不喜欢的。都喜欢。
一个城市不论败落到什么地步,也总是有人读诗的。
就像自由落体那篇里闷豆说的话,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它就是让你感觉明天也不太可怕。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八):其实POV结构也不是必要吧?
平原上的摩西,不必要使用POV结构吧?只是一篇中篇而已,线索不是很多,主要的线索只有两条。使用一般的叙事结构就足够了。而实际上使用的POV结构,使本来可以简单的叙述变得不必要的复杂。
整本小说集来看,作家从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的故事素材。过去30来年,社会巨变的东北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素材。是这样的背景成就了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九):致亲爱的安德
安德烈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笔者写下的是个疯子,也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疯子,但是是少数,通过父亲葬礼上的死亡气息,作为大半个东北人,似乎讲我带入了当时的小时候的生活中,那里有升旗仪式,那里有桌布,那里有课间操,那里还有大字报,我们无从选择我们的生活,但是毕竟一开始进入我们眼睑的一定是我们的有缘人,没有一个平白无故的人出现在生活中,这个夏天想回东北看看。浓墨重彩下的人物显得熠熠生辉,那人摘掉面具却成了疯子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十):几乎每篇小说都要死一个人,双雪涛是“杀人犯”啊
昨晚终于把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读完,觉得 双雪涛的小说,语言有意思,长短句子处理得不错,读着有一种阅读《三侠五义》之类传统小说的味道 阅读起来很舒服
在故事的节奏掌控上,他叙述的节奏(速度)方面确实很好
对了,《平原上的摩西》,几乎每篇小说都要死一个人不死人,不过瘾
中篇 好像很适合他 短篇,觉得他想塞太多东西了
不过,短篇读起来,有塞林格、卡佛的一些小说味道,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