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老子今注今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0 01:59: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子今注今译》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子今注今译》是一本由陈鼓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今注今译》精选点评:

  ●每一页都渗透着陈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值得反复朗读,更是值得收藏的好书!

  ●如果从来都没有所谓善,也就没有所谓恶。佛与道都排斥的分别心,或许就是人类相互斗争的根源。

  ●少不更事时赶热闹粗粗看过道德经,但不甚明白。今年又重新拿出来读,但因要花费一些脑力去把它解读出来,又怕误读,所以读了七八章就搁浅了。幸好我找到了它。在疼痛发作之时静心读到了它。陈先生的译注认真考究,免去了我解读的苦恼。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道德经是写给掌权者看的,但是里面的确有些做人之道值得自己反省思考。做人待事报着清净无为的态度,顺应自然事态发展的规律,不满溢,不逼仄,也不畏足,找到平衡点,事情才能平衡地发展下去。一切的始终都相辅相成,有原因和规律的,找到症结所在,路就通达了。

  ●粗糙地翻了一遍,感觉老子的思想有点走极端的倾向。

  ●应该是五星,四星的原因是观点前后太明确,似乎缺乏一些模糊性,而留白是老子的特征。

  ●陈鼓应注解《道德经》的版本应该是目前最好的了

  ●2018/6/24~2018/7/26 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一切顺其自然,任性而为。先秦的思想有其共性,都崇尚节俭,重民生。所以其实他们都是哲学家和社会理想家的合体。老子的玄妙字眼比比皆是,但骨子里还是为了让人好好活下去。 最喜欢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016.11.15 《道德经》 95分

  ●需要反复阅读,终于舍得整理了

  ●老陈,装逼类学者的典型,“为学日益,益之而损”的代表。翻译中充满了好多生造的词,一些本来好懂的原文经他一翻译变得生疏。他理解不了,解释不了,就按照自己预设的立场去篡改原文,美其名曰“矫正错简”。看起来参考了好多前人注释,实则是选择性引用符合自己思维的部分。比如“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作者把“抱怨以德”移到第79章变成了“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陈不愿远离颠倒梦想,反而把自己也颠倒了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一):乐莫乐兮心相知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通过吸收各家各派的解释,对于相关的研究者而言,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不争,谦退,柔弱等。有时候我们就是爭的太多了,却忘记了最初我们希望就是过一个满足于自己内心的生活。越长大却忘了自己的初心。

  先秦,离我们现在的年代很久远了。但我们依旧需要这种思维让我们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做一个自然人就好。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二):谈一些感受

  要读懂《道德经》太难了,这里只挑自己读后一些浅薄的读后感。 ●节约精力 “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啬:爱惜,保养。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 生活中我以为要多做事,恨不得计划表上排满了任务,当然,这种计划表从来没有实现过,我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不自律。 老子倡导“啬”,并非专指财务上的,而强调精神上的节约。 “啬”字,让我才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只能做有限的事情,不做什么和做什么同等重要。 “少则得,多则惑。” 要砍掉细枝末节之事,专注精力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三):装帧好,内容不错

  据竹帛本,对通行本有较多的改动之处。

  十九章(P147)注释②括号中的引号,位置不当。

  20、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就是覺得好。

  福永光司說:“老子的‘我’是跟‘道’對話的‘我’,不是跟世俗對話的‘我’。老子便以這個‘我’做主詞,盤坐在中國歷史的山谷間,以自語著人的憂愁與歡喜。他的自語,正像山谷間的松濤,格調高越,也像夜海的蕩音,清澈如詩。”

  說得好!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四):读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继《论语》之后,赶在三十岁,又入老子的门,以前真是不敢想象能拿起这样的书来看。

老子的道,真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之前断章取义是一个意思,如今整体查看又是一个感觉,确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智慧的宝库,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历代解读者也很多。

陈鼓应的这本最新版老子,参考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湖北郭店本战国竹简抄本,以及经典的王弼本。书开头前有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一个综述;然后是八十一章的讲解,有繁体原文 ,“注释”是历代各家的字句解读,“今译”是白话文翻译,“引述”是作者对本章节意义的阐述,作者基本是围绕原文阐释,过度发挥迹象不明显,“注释”部分我仅择取感兴趣的看了;后面还有历代老子注书评价,这部分没有看,因为感觉对原文还不甚了解,没有到看这部分的地步。

读老子,一开始不知所云,慢慢有点意思,到第五十九章之后频繁出现感兴趣的字句或者较有体会的字句,越来越觉叹服,应该好好体会。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五):《道德经》中的人格理想

  《道德经》对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影响深远。老子在《道德经》中建构了完善的人格理想,并通过一些修养方法培育理想人格。我打算在文中介绍《道德经》中理想的人格形态有哪些特征,以及《道德经》中蕴含了哪些修养身心的方法。

  一、《道德经》中理想的人格特点

  (1)不争

  《道德经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像水一样,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但却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道德经 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居人前,不与人争功夺利,这是体道之士的人格形象。

  (2)柔弱

  《道德经 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 四十章》:“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推崇的人格特点是“柔弱”,以柔克刚,但老子的柔弱不是“懦弱”,柔弱中包含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柔弱中蕴含生机,刚出生的婴儿都是柔弱的,正因其柔弱才有发展的前景。

  (3)拙、讷

  《道德经 四十五章》:“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是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4)婴儿般纯真柔和

  《道德经 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集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吗?

  《道德经 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含德深厚的人就像婴儿一样。

  (5)凝静敦朴、谨言审慎

  《道德经 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从这章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有道之人的风貌应该是:慎重、戒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有道的人的精神风貌融和得像能把冰雪消融,敦厚得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像深山的幽谷。

  《道德经 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liu)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从这章中可以看出,老子理想的人格形象应该是,精神领域开阔、淡泊宁静、没有机心、含敛收藏、沉静如海、飘逸。老子理想的人格和世人不同,只重视精神追求。

  《道德经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认为有道的人应该不露锋芒,内心没有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道德经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能言善辩”在老子看来带有机心,老子理想的人格是沉静寡言,不说华美的言辞,不说巧辩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反复强调有道之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沉静渊默,不在外表上显露自己的才华,内在蕴含着光芒。

  《道德经 三十五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君子立身处世要敦厚笃实,不流于轻浮和虚华。

  二、《道德经》中修养身心的方法

  (1)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 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

  《道德经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 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道德经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心原本是清净圆满的,因为有了后天的人欲机心,人心才被骚乱,社会才动荡不安。在老子看来,正确的生活应该是“为道日损”,不断摈除人世的欲望、感情、偏见、执念,回归心灵的清净圆满,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老子鼓励人们内观不要外求,通过“静”的功夫修养身心,保持内心的虚静安定,精神上只有长久的处于安定、清明之中,人才能慢慢展开创造的活动。

  老子在《道德经 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天门开合,能为雌乎?”这是暗示人们要善于养神,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精神与形体而合二为一不能分离。道家学派非常注重“养神”,一方面,精神上要不断去除遮蔽,保持清明的状态;另一方面,精神也不能因为感官刺激和情感欲望扰乱心神,精神上要始终保持岿然不动的状态。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在这两章中提醒人处理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面临容易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凡事总是由小积大,因此,做事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远大的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子今注今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