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是一本由金以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一):老蒋牛
老蒋是真的牛,在日记里都不说心里话!
老蒋一直未能摆平各方势力,实在是因为太贪恋权位!要是能和胡汉民一直联手就好了!
老蒋总是拿不出光明正大的理由,还老被别人拆穿!
老蒋太容易宽恕他人,当然是出于利益!但是也同时是起到很坏的示范效果:只要手握地方实权总可以得以中央不予追究!老蒋没有另起炉灶的胆魄!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二):国民党的三足鼎立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三):理论家毛与Emperor蒋
一直喜欢拿毛与蒋做比较。
毛是相信主义的,是一个用笔杆子写主义、用枪杆子实现主义的人;蒋是不相信主义的,他深谙帝王术,也工于修身,他的做派是成为众人推崇备至的领袖。
国民党的派系,起初是他与元老的明争暗斗,而后期,却成为他实践帝王术的结果。蒋纵容派系林立,而自己坐享其成,沽名钓誉。
而毛这时在做什么?是第一版统一的毛泽东思想啊!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四):无时无刻不忘内斗
1. 看了书评才知道金以林(作者)是金冲及的儿子,这实在令我吃了一惊,他们家这么多倒真是三代不倒咯,爷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父亲也是现代史的大学者。
2. 诚然,本书最大的毛病也如短评所说,过多的流水账分析少了,但关于党内地域之争的部分讲的非常之好。
3. 本书的引用材料真是一绝,之前听金以林说他们所组织人活活去斯坦福把蒋介石日记全部手抄了带回来
4.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最气人的部分就是918时期宁粤一边用918当挡箭牌企图加快进程,组成后又是不积极抗日。孙科组阁后更是指挥不懂东北军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五):杂感
纯粹为消闲而读。引用的档案日记书信甚多,用小字排,读到后来有点不厌其烦,只管跳着读正文。
两点杂感:
一,未来史家若还要写这样一部书,描述今日的派系政治,当用何种材料呢?电报肯定是没有了。现在的政治家们还有记日记的习惯吗?私人书信也没有写得那么频繁吧?研究外国的倒还是可以抓取推特/Facebook数据,中文莫非得靠微博,email, 微信朋友圈?好像多数政治人物并不在这些平台作大量公开发表意见。
二,照此书叙述,蔡元培老先生作为元老一直力挺蒋介石,排共。他的政治立场与学术、教育理念有何关系?印象中只是他作校长勇于改革,倡导美育代宗教的一面。想找传记和他的文章来读读。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六):一点简单的感想
陈独秀曾有一段名言:“凡是一个集团,对外走向统一,同时对内即走向分裂,倒是对外竞争,往往加紧了内部的团结,这是一个公例。”其实就前面这部分而言,国民党内部的历史就是这种为了利益而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的过程。不过,即使下野也能有实力积攒,在上台后仍旧具有极大地影响力,我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多军阀、将领的思考可能和蒋介石一样。但是从胡汉民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一个组织里还是要保持绝对的权利,在战乱时代是军权,另有党权和政权,但是实际上都是被军权制约的,那么别的时代也是军权主导吗?
这时候再想胡汉民的理想主义,都抵不过军权背景下粗暴的利益分摊。与人联手而不是相对抗争是最明智的决定,同时要懂得积攒力量,人脉也是一种力量,但是都不及个人魅力和经历来得重要。还有一个问题是,蒋介石既然是依靠军权,依靠黄埔系上位,他治理领导黄埔军校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和研究。懂得隐忍也很重要,但是我们都太在意年轻有为了,其实在年长以后能纵横某一领域才是最大的成功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为了获得政权,首先就是要掌握军权。党权和民权是巩固统治的需求,而建立统治必须需要军事力量。如此看来,习在任期内对军权的加强很有巩固基本的意味,而我们谈论政治都是泛泛而谈的基础就是,这个参与的渠道是由上层控制的,没有他们制定的规则就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的,要么进入体制内进行变革。又中国的军权太难接近,每个国家都很难接近,故在这个时代,要么掌握军权,要么有能够超越军权的威慑力量,才能得到一群人信服的基础。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七):GMD杂感
踏实的研究,用的多是台湾当事人一手资料佐证,看出作者的用功。
读后感有点杂乱。
1. 有点感想,展堂似秋白,延闿似恩来?
2. 对斗争中的落魄对手留洋下野,蒋氏资助不惜财力,钱买来的是未来再行合纵的机会。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财库中介,如宋子文。
3. 民主制下,几个巨头多可采取下野等待东山再起,而集中制下慎用。
5. 汤山事件看,即使手握兵权、春风得意之时,元老支持同样重要。这也是狮子座长者上台后笼络元老,之后根基稳固的原因。
6. 普通的成人不撕破脸皮,撕破了就难以补救。中原大战那眼花缭乱的派系分合看,突破此条规律有两个可能:足够大的利益,成大事者的度量。
7. 张学良对蒋氏的功劳不仅东北易帜带来的形式统一,更在于宁粤之争时,携东北军对蒋氏的站台。蒋氏对把兄弟也是够意思的,在西安事变前全力组织东北各势力倒张。顺道说一句,张学良才是我党应该感谢八辈子的人。
最后,用太祖的观点结尾:“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坐看新一代帝王如何收场。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八):人物从来都不是单一脸谱化的
从小开始学习的历史告诉我们,蒋介石是个大反派,国民党是一堆牛鬼蛇神,除此以外,这堆人,这个党,没有更多的可以关注可以了解可以深入探索的地方。
秉持着这样的历史观,我们走过了青年岁月,如果不是这本书,以及进大学以来看到的其他的一些资料,这样的历史观或许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越读书,就越来越感觉到“历史是人写的”这句大白话所蕴含的真理。现在看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能被历史记载的人物,无论大小,无论正反,都绝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都是具有多个维度的,每个人都有其光辉伟岸的一面,但每个人的龌蹉和袍子里的小也是不可否认的。蒋介石领袖地位的确立虽然离不开高明的强悍的政治手腕,但其本人在当时所具有的大恒心大毅力,及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些并不能因为其负面的信息就被无视和掩盖。
至于胡汉民,我最开始是将之认定为一个执着于个人政治理想的耿介之士的,但是历史又将我啪啪打脸,因为其自脱离汤山桎梏回到广州后,其所作所为已经渐渐地趋向于为了权力斗争而斗争,家国大义、政治追求都或多或少成了其个人诉求的点缀。又或者说,此后的胡汉民已经被他的政治信条所绑架,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
总而言之,读读这样的历史,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九):蒋介石
读书笔记58: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陈独秀曾经说过,凡事一个集团,对外走向统一,同时对内即走向分裂,倒是对外竞争,往往加紧了内部的团结。
蒋最终失去大陆,军事失败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党内长期山头林立,内耗严重,给他整合的时间又太短,地方势力始终不在他的掌控之中,抗日战争又大大消耗了中央军的实力,我想在那个历史环境下也很难有人可以比他做的更好。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十):一个国民党史入门者的零思碎想
蒋公的起落沉浮告诉人们,若想一点实事 则不可书生意气 为达目的 免不得反复无常 手辣心黑 放得下身段 为政者尤甚
搞学问的人 擅长哲学思辨 画形而上学的蓝图 是什么 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易于回答 但若论及怎么办 欲达到目标 则需政治手腕、实践经验 ,如袁世凯 ,而非仅仅著书立说 空谈主义
做事之前 得先树大旗 占得道义名份的先机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虚伪而必要之处在于 即使所行之事为私利而非处于公心 仍要厚颜扯为公的道义的大旗 如国民党各派之争权夺利 皆必称总理遗教与总理的大旗 以此坚定自信 同时方便网罗利益趋同者 在此旗帜之下 行名为拯救大义实为党同伐异之事 所谓党争 以党统之名 争党权之实
军队与财政 为实际掌权之缺一不可 介公之崛起可为明证
一心为公很难 要人凡事只为公 着实苛求 故不必求全 。公私分明或者不过分私而忘公或损公肥私即可 大公无私只可要求自己 不可苛求他人
趋利避害 、凡事留退路 ,或两边下注原是人之求生的本能 ,人性使然 本不足怪 。但倘能一心一意 矢志不改 义无反顾 舍生取义 则为人为大丈夫也 人性之外 显出神性 。
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 可收买 可分化 介公之金钱与封官许愿之分化手段虽不新鲜却时时奏效 没有共同愿景的联系 最终不免为乌合之众
介公是有气节的 “虽无战胜之理,然留民族人格与革命精神于历史,以期引起太平洋之战争,而谋国家之复兴…” 于国家之痼疾看得真切“呜呼!国弱民愚,衰老与幼稚之民族病实无救药矣。若不于外交上得一确切取消不平条约,则中国不亡等于亡矣。介公曾思取消党治 实行宪政 可惜最后仍打消此年头 果能实施 不知今日之中国是何面貌
论及革命失败,只提及忽视 知识阶级的之反动 未重视农民
比之胡汉民 蒋公少书生意气 多些政治手腕 放得下身段 懂得纵横捭阖 比之精卫 蒋公多气节 更有士大夫之风骨 精卫则少气节 无底线 反复无常 后叛国 实不足怪
何廉评蒋公 “他认识人,也懂得用人。但是他不懂得制度和使用制度…………他不是个现代的人,基本上属于孔子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人。他办起事来首先是靠人和个人接触以及关系等等,而不是靠制度。” 此实非蒋公一人如此,非个人之缺陷,实为文化之缺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