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是一部由阿维·耐舍执导,阿尼娅·布克斯坦 / 米莎尔·施坦勒 / 芬尼·阿尔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影评(一):挺喜欢的
我觉得这两个女主角开始和后来的表现挺出人意料的。一个最初性格看起来保守严肃,另一个性格看起来很不羁叛逆什么都不在乎。但结局两个人的表现却与她们的性格截然相反。性格不羁叛逆的反而是内心很懦弱,不敢反抗世俗,最后妥协嫁人;而性格保守严肃的那个却表现出令人佩服的勇气,反抗传统,有开创者的大无畏的精神。导演是想告诉我们,人性其实就是表里不一的吗?挺喜欢这部片子,可能因为职业环境的原因,同样对“女人低人一等”深感痛恨,对“女性改革者”蛮佩服。我觉得导演大概也是比较痛恨男性主导世界时表现出的自私和对女性的轻蔑吧。
《秘密》影评(二):你哪只眼睛看到圣经里有讲说不能当啦啦?
当纳奥米理直气壮地说:“你哪只眼睛看到圣经里有讲女的不许和女的好?God说了不能搞gay, 可没说不能当啦啦,你要是会念书,也不会这样是非不分了。”
米歇尔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很萌地说:“真的吗?原来这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哦。”
纳奥米说:“当然了!” 于是两人抱在了一起…………
接下来纳奥米理所当然地提出同居,还计划好将来,很自然地说:“当然,我们还可以date boys啦!” 整个变啦啦的过程,没有一点挣扎,没有一丝怀疑,连当啦啦闲暇时date boy的娱乐活动都计划好了,并且觉得自己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当米歇尔说I just want to be normal的时候,她反问一句:“难道你觉得我不正常。” 这就是真正会读书的人的境界,圣经里可没说不准干这些事呀!!!
刹那间才明白,那个看起来桀骜不驯酷酷的米歇尔原来是个草包,那个看起来是个教条主义的nerdy宗教狂人原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酷啊!
《秘密》影评(三):非常好的佳作,值得一看
这是部非常认真、并且严谨的电影。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讲同性恋的。同性恋,只是导演选择讲故事的非常规角度罢了。
我懒得打长文,就粗略讲讲吧。
犹太人的行为准则,多半来自于《塔木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塔木德》对犹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旧约圣经》。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犹太人,宗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TA的思维、言行。不得不说,犹太人狡猾而世故、聪明而严谨、敛财成性而又取之有道。这些特质,和《圣经》及《塔木德》息息相关。
更加不能否认的是,犹太人同样有很多同性恋者。在以色列,随处皆可见到同性恋酒吧。当然,偶尔也会发生犹太极端教徒对同性恋酒吧枪杀同性恋的暴力事件。
全世界三大宗教,都出于中东地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这三大宗教是一脉相传的。而这三大宗教对女性的态度,其实,都不算好。
在早些年,犹太女人非但不能参加宗教仪式,甚至和伊斯兰教同样,都被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以下省略3000字,豆瓣不允许发表)
…… ……
电影里面浸水池那个环节,叫做净身池。在净身池内憋气浸入水里三下,被认为是和神沟通的有效方式。平时去净身池的女人,貌似要求结婚后。未结婚的犹太姑娘只能在结婚前夜,才能去净身池净身。去过净身池的女性,会被认为是洁净的、神圣的。
宗教的氛围太沉重,不是随意二三行文可以说清楚的。就此打住吧。有时候想想,生活在中国虽然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是,也必须庆幸,我没降生在那些呼吸都会让人窒息的地区。
最后再振臂高呼一句:我相信神及真理的存在,而我却不信任何宗教!
所有的规章及教条,都会禁锢心灵!
《秘密》影评(四):非常有诚意的佳作
这是部非常认真、并且严谨的电影。我懒得打长文,就粗略讲讲吧。犹太人的行为准则,多半来自于《塔木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塔木德》对犹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旧约圣经》。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犹太人,宗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TA的思维、言行。不得不说,犹太人狡猾而世故、聪明而严谨、敛财成性而又取之有道。这些特质,和《圣经》及《塔木德》息息相关。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犹太人同样有很多同性恋者。在以色列,随处皆可见到同性恋酒吧。当然,偶尔也会发生犹太极端教徒对同性恋酒吧开枪射杀同性恋的暴力事件。
全世界三大宗教,都出于中东地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这三大宗教是一脉相传的。而这三大宗教对女性的态度,其实,都不算好。在早些年,犹太女人非但不能参加宗教仪式,甚至和伊斯兰教同样,都被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在很早以前,犹太女性,不能参加正式的宗教仪式,包括祈祷。那时候的犹太女人,只能担当一个角色:在犹太献祭仪式上,脱光衣服,且歌且舞。
在很早以前,基督教严禁女性参加教会、进入教堂。而男性们在教堂领完圣餐喝完圣血(葡萄酒)之后,便开始群P,乱淫。
而到现在,伊斯兰教世界里,最开明的迪拜,女人也不过近两年才开始拿身份证,象征着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未嫁从父、嫁后从夫的附属品。
而到现在,伊斯兰世界里,相对落后的巴基斯坦,女性仍然没有一点地位,长期生活在暴行之下。巴基斯坦女人被泼硫酸毁容、失明的恶性案件发生率,全球第一。甚至于推行伊斯兰教的某些国家及地区,买卖妇女做老婆,仍然是合情合法的。所谓的买卖妇女,其实,基本上全是未成年不超过16岁的女童。
而到现在,实行教旨主义的国家伊朗,年轻女性和男性自由恋爱,仍然被冠以通奸罪,要被处于极刑——石刑。把全身埋在土里,只露出头部出来,被周围的人慢慢用石头砸死。
……
电影里面浸水池那个环节,叫做净身池。在净身池内憋气浸入水里三下,被认为是和神沟通的有效方式。平时去净身池的女人,貌似要求结婚后。未结婚的犹太姑娘只能在结婚前夜,才能去净身池净身。去过净身池的女性,会被认为是洁净的、神圣的。
宗教的氛围太沉重,不是随意二三行文可以说清楚的。就此打住吧。有时候想想,生活在中国虽然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是,也得庆幸,我没降生在那些地区。
最后再振臂高呼一句:我相信神及真理的存在,而我却不信任何宗教!
所有的规章及教条,都会禁锢心灵!
《秘密》影评(五):鬓角垂着小辫子的黑礼帽长风衣男人
我所住街区毗邻犹太社区,几步远距离就是市里最大公立医院某犹太医院。往山下走还有一个犹太艺术中心。不用看他们黄不黄白不白的脸,他们的装扮真的很典型,一目了然。
男人,鬓角垂着小辫子,黑礼帽长风衣。女人,除了两个小辫子,长风衣。总之黑色。连小学生都是,我曾经以为路上看见的学生制服是某天主教学校的,后来才知道犹太女孩子平常打扮就是一眼看去让人想到修女。就像阿拉伯女人的面纱,犹太女人的保守款型长风衣是非常显著的标签。
虽然这是在北美时尚都市。我一下子对电影里的以色列产生亲切感,更何况电影中还有个赎罪的说法语的女人。蒙特利尔,在犹太教教徒心里也是个罪恶之都吧。尽管他们是这里最富有的英语族群之一。
归为女性电影的主要原因是片中的大逆不道,女人在圣经中从来就是附属地位,当然圣经对男性的义务和责任要求甚多。换句话说,女权和去宗教化也被认识是从传统桎梏中解放男人。当男人活得更像男人自己,这个世界的剩女会更多,但是也许怨妇更少。
电影里出生于rabbi家庭的学术姐觉得自己的优秀和努力可以挑战圣经对男女分工的限制。如果女人可以运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子宫承担孕育后代的责任,那么世界会怎样?当犹太复国主义者年年奔赴耶路撒冷考察地形的时候,有没有预留给女性一个脑力工作的分工?
神圣的事情,女人要靠边站。无关乎爱情,犹太教基督教里关于婚姻的说法都是,上帝安排的,听从就好了。爱情?哪本经书说爱情是婚姻必需的基础。也没有哪本经书明确的说搞gay是罪恶。犹太和基督教徒不能搞同性恋的原因主要是:浪费种子(精子),不生养后代。这还是说的男人,至于女人,基督是没想到还是干脆忽略了。联想到古希腊时期,年长的智者大师们都有断袖之癖,还须得是未长胡须的少男年纪,他们认为爱情只配存在于男人之间,因为是精神世界的交流。反正都是,跟女人没关系。
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里面描写了一对犹太夫妻的生活。教义里对于一周性事的次数都是有规定的,上床前男人要祷告诵读经书。男女都要清洁身体(有报告说,犹太女人是世界上得妇科疾病比例最少的,跟男人割礼和每日清洁有关吧)。可是,疾病是有效预防了,后代的质量也是有保证的,绝对无酒后乱搞嫌疑,但是情趣何在?性事如同宗教仪式,冲动与激情都是魔鬼,难以想象当女人心中的魔鬼被放出来是多么震撼。
学术姐是什么性取向,没什么重要的,安排一个百合桥段只是标签更明显,其实可以安排一个有妇之夫的。裸露的少女身体、法国女人油画中被缚的肉体,教徒如何面对邪恶的欲与痛呢。我只知道,基督神父有一种隐蔽的自我救赎仪式,就是绑缚荆条或者拿鞭子抽打自己,直至流血。如果不能压抑欲望,也不愿实施罪恶行为,就以痛来回复欲。当然,痛也是会上瘾的。
出生成长在非圣经环境里的我们, 自然无法理解西方性解放的意义,我们没有他们的原罪观,也不易明白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文化上风俗上的细微、显著的差异。回过头来看佛家道家,对于阴阳结合男女交欢毫无谴责之意。我们的祖先真的是集天下智慧极大包容之心啊。
《秘密》影评(六):另外一个电影:Hasodot (秘密)
这个作业是要写的。
好电影其实有很多,当然L题材的好电影其实也不多,所以Hasodot会留在俺的最爱榜单上。
主题就不多说了,政治绝对正确啊,女性意识,极端正教,罪孽救赎,爱与欲,还有同志,而且是鲜嫩可爱纯洁丝毫没有乱搞嫌疑的小同志。正确的主题,适当深度和广度的探讨,轻重合宜,不至于轻飘也不至于太沉重。在艺术和商业间找到很好的平衡,对这种路线,我从来都是偏爱有加。
导演啦,剧本啦,摄像啦,外景啦,片子的节奏把握,细节刻画,都在平均水准之上,在令人愉悦范围以内。当然我不是说它完美,最让人郁闷让人囧的片段也是毫不留情的在那里杵着,囧。不过我可以原谅,毕竟总体已经很不错。
其实这些尽管是看电影的重头,却不是我的报告的重点啊。
我的重点当然是,comon,这是多么萌的一对小couple啊!
萌人的L couple从来都是屈指可数的,sigh。
Maud萌到破表了,可是Sue有点对不起群众(我不是说小说)。
TTV 和 Affinity里面没有特别触到我萌点的演员/角色。
今年来风头甚劲的那对印度/波斯couple,相貌都不错,但是确实片子质量一般般~~所以没有萌起来。
面子里面那一对,还好是还好,一来没有激萌,二来还是有点不平衡。
但是看这对以色列小朋友,啧啧,旗鼓相当的养眼又可爱。在人民群众一边倒的支持瑙米小学究的情况下,我却作为光荣的少数派先萌上了革命不彻底的西宫小美女。好就好在,西宫固然先击中我的萌点,多看下去,小学究也能慢慢发力,终于在我心里各擅胜场。这样才好啊,平衡才能走得更持久嘛。
话说西宫米雪君,从右侧脸看像我家EC,从左脸看像李心洁同学,卷曲长发加灿烂笑容加漆黑眼珠,我作为少数派做的心甘情愿啊。尽管有人抱怨米雪君脸大腮帮大,我倒是觉得木有啥,囧。当然关键是这孩子有几个地方超萌我,第一次亮相,下了计程车,那偏激郁闷的小青年状立马让我想起当年的Maud,加上L君贴给我看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张图书馆里形神皆似百合小姐的雪白侧脸,叫俺如何不偏心。虽然事实证明她大部分时候并不是Maud二代,但是考虑到连EC自己如今也不是当年的她了,我这移情也不算太离谱。看她吃水果之前草草的超速默念一遍祈祷词然后把东西一口吞下,Q到我立即投降。
尽管小朋友革命不彻底,看看她在半明半暗的山洞般的寝室里含泪的漆黑眼珠,不像puppy也像迷路的小羊羔了,还有最后化着难看的××妆祈求某人时候的泪光闪动,我也只好长叹一口气,不是革命同志也都忍了吧。
小学究当然是万分可爱的。萌到极致的时候莫过于摘眼镜,蹙眉,还有“我查过了!”那清澈蓝灰双眸盯着西宫,神色不动的说“我聪明美丽出色?”啧啧啧,这是仗势欺人,恃靚行凶啊。冰雪聪明刻苦好学单纯直接又勇敢,这是标兵一位。西宫确实跟不上革命英雌的脚步,所以心酸归心酸,不甘归不甘,该世俗的只好世俗,要革命的我无限祝福兼仰慕。
但是无论如何,俩鲜嫩可爱的小朋友曾经心无旁骛的快乐甜蜜惶恐纠结(而且一起钻研共同学习乐于助人),也算一段幸福旅程。
当然幸亏还有behind the scenes来满足我这半个粉丝的未了愿望。原来西宫倒是个老实头孩子,小学究却是活泼外向现代少女。不过好在俩人之间仍是电力四射,不但化学火花之大直接烧爆了试镜导演的大脑,工作完毕接受采访还能微笑相视,共同回忆当年初次见面宛若坠入爱河,试镜吻戏不至便已难以自持。
看她们访谈中默契喜悦相对而笑,试镜时激动洒泪紧紧相拥,是何种情谊其实不重要,我作为百合党已然心满意足。
《秘密》影评(七):以热爱,以虔诚
浓眉少女瑙米(Noemi)戴着哈利波特式眼镜,皱着眉头在墓地诵经,嘟囊的是难懂的希伯来文,这个出场式很让人无语。自阿多之后,我知道了小胡子毁人,没想到眉毛和眼镜更厉害。神奇的是,当瑙米取下眼镜,如电如幻的眼神,又立刻让哈利波特变身美少女。
抛开哈利波特和美少女的联想,Ha-Sodot(The Secrets)是一部挺认真的以色列电影。它探讨了犹太教正统派和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正教对非教徒的排斥,同性恋和信仰的冲突等话题。可取之处在于,所有这些,是在一个能使观众关心的好故事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且支撑故事的,是令人信服的性格角色。
故事的主角就是学术女青年瑙米。这孩子冰雪聪明,自幼熟读经书,立志长大要当拉比,开口闭口不是《塔木德》就是《摩西五经》。母亲逝世后,她情绪低落,向父亲提出推迟婚期一年,去犹太教四圣城之一的采法特(Safed或Tzfat)进修神学。身为拉比的父亲同意了她的请求。山上的石头古城里的Daat Emmet女子神学院,仿佛世外。在这里瑙米遇到三个同学,爱吃零食的红发姑娘Sheine,初初入教因而热情高涨盲目教条的Sigi,还有被父亲从法国里昂送回来上学的犹侨米雪(Michel),她们被分配到同一寝室。米雪行事欧化,手机铃声整得象狗叫,还到处抽烟,一见面就跟上进青年瑙米不顺眼上了。
作为修行实践,学生们要每日向邻近有需要者派送膳食,瑙米被安排给一个法国女人送食物,因为这女人只会说法语,于是米雪也被安排同行。这个巴黎来的女人叫安努(Anouk,由大名鼎鼎的Fanny Ardant出演),因杀人坐过15年牢,现独居一隅,病痛缠身,苦思儿女,希望得到神的宽恕。两个女学生开始为她想办法。瑙米为她查经,寻求犹太教神秘学派Kabala的忏悔赎罪之法,两人又擅自带她去浸泡圣水涤罪,缝麻袋背心给她穿着苦行,并为她进行Tikun净化仪式。安努也逐渐吐露了她的秘密,在离尘之前终于获得了宁静。
当然,一来二去,瑙米和米雪也由不顺眼变成了顺眼,顺眼之后某个雨夜就干柴烈火了。瑙米很认真,事后遍查典籍,考据出经书上只禁止男人之间的性,并未禁止女人。但神的许可并不是米雪的世界,米雪要的是世俗的认可和祝福。结果是,瑙米租好了房子,米雪和单簧管男生结婚去也。瑙米姑娘怒急攻心,一个大花瓶向来请她参加婚礼的米雪未婚夫砸去。然而最后,她还是去了婚礼。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好的结局应该是不落俗套而令人信服的,譬如《沙漠之心》的踏上火车,譬如这里婚礼上的舞泪笑,在犹太教正统派家庭,在圣城采法特,你不能臆想纽约唐人街《面子》双人舞。这三个都是好结局,在各自的背景下恰如其分。
当我看到瑙米在婚礼上对请求她原谅的米雪说“不”,看到她们起舞旋转,我感到踏实。这个“不”显然比“是”来的诚实。我相信,以热爱,以虔诚对待生活的瑙米,将大步跨过。米雪正开始成为回忆,尽管是难忘的回忆。
米雪活泼随性,她和瑙米的一段情谊并不能定性,她或许是拉,或许是bi,她有选择的自由。我一直认为,只拿一场性事来定直弯,是流于表面的肥皂剧手法。选择怎样的生活,才是关键。瑙米应该是L,她选择听从内心和身体的真实欲望,以探求真理之心探求感情,选择不婚,尽管有违父老的期望,却问心无愧。这个人活得率真,活得执着,祝她幸福,有一天,她会遭遇更好的伴侣。
这部电影几乎是《死亡诗社》和《面子》的糅合。主题严肃,却处理得清新别致,并不闷场。不足之处是安努的故事线,安努是瑙米对母亲的愧疚的投射,Fanny Ardant也是用作票房号召,但赎罪的主题显得突兀,这条线的节奏也松散拖沓,涤罪及诵经仪式有猎奇展示“犹太教神秘”之嫌疑。另外,瑙米的父亲和他给瑙米包办的未婚夫米哈尔(有趣的是,用法文名的米雪,经常被误叫成米哈尔)有一点脸谱化。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神学院的那位女导师。她崇尚学术自由,而且对男权为主的宗教界提出了小小的,却是清楚的反叛的声音。她和瑙米的关于神学的讨论,她的局限和妥协,她对瑙米争取成为拉比的鼓励,使这电影层次更丰富。
两个主演相当称职,尤其扮演瑙米的Ania Bukstein。五官端正的米雪是第一眼可爱,瑙米却是要习惯了那浓眉才能看出清秀来。学术女青年瑙米说话靠谱,她不说“我爱你”而是说“我不结婚了,我要继续深造,我打算和你租房子一起住,如果你愿意”。她拿透明的灰蓝眼睛望着你,那种清澈,着实很难抗拒。
截图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11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