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是一本由肯•赫尔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一):非常想读
多么希望能早点看到这本书,这样我的亲人在生命的最后也能得到更好的关怀、照料。认清我们必将死去的事实,珍视身边活着的每一位亲朋,其实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感谢作者的分享,他让我们在生命中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关怀。建议大家买来读一读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二):重中之重是健康……
很多人都想着未来的好,想着曾经的不好,可大多数人都忘了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而重中之重的就是身体健康。读了《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我们更能对生命有个更宽容,更全面,当然也更暖心的看法。我们在身康体健时很少去想得病了会怎样,更不用说是绝症了。读读这本书吧,我们会更珍惜生命和健康,以及身边的人。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三):中国人都缺少一堂关于死亡的课
就像马东说的,我们都差一堂关于死亡的课,这本书就是在叫我们怎样面对、迎接死亡。无论是自己还是亲朋,当躺进ICU的病房,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如果我们从未曾想过有关死亡的事情,那或许真的只能痛哭悲伤,或者行医闹之事,埋怨医生不尽力。所以,我们都应该翻开这本书,在未接近的死亡的时候,先学会怎样面对。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四):尊重生命,珍惜当下
文: 薇薇爱阅读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五):死亡——生命的必然
封面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六):??不想加标题?
深入浅出,既科普了很多很多医学知识(吸烟的肺部问题(晚上一定要好好和老爸谈谈)、脑部作为医学领域最后一块未攻克高地、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体系中的定位(目前我看来是利用了各种先进设备取代病患坏掉的器官尤其是帮助维持呼吸的心肺功能以延续病人生命同时给医生时间寻求手术办法等等))、说明了重症监护室的历史发展、又上升到人文、法律、社会的角度思考医疗体制问题、医患关系以及一些面临死亡问题的故事(并不煽情)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医疗设备的开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对各种问题的考虑思辨确有专家的风范
然而这么营销的书名翻译和包装是怎么回事啊喂……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七):重症监护室医生日志
2017.10 书展上遇见的书籍,讲述了重症监护室医生经历的人们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和情况。 有些无法复原的病人在重症监护室仪器的维持下,无意义的痛苦挣扎。而大多数医生在面对疑难杂症时,会装糊涂或者转移注意力。 重症监护室由于插管的治疗方法,会带来各种感染(呼吸,血液,泌尿),很多病人未必可以抗过去。
史泰纳(美国的外科医生)在全家经历了坠机事件且妻子伤亡后,立志建立起新的医疗系统(团队为基础)。最后有了全新理念的MET。但是,经历了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只有15%活下来,而且活下来的人大多数在一年内死去。
布里斯托尔丑闻,揭露出来医院为了节省费用,可以隐瞒事实。要想知道医院好不好,最好的依据是医生愿意把家人送到哪家医院。
重症监护室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折磨,还有精神创伤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和家属都要做好长期打算。
全书中情绪稳定理智,却心酸难过。讲述了现代医疗中的进步和带来的问题,也探讨了医疗系统存在的问题。后半部分对死亡的探讨不够深刻。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八):思考生死的意义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时一本让人深度思考生死意义的书,“死亡”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沉重话题,不可言说又不可避免。多数人对于“死亡”充满的更多是畏惧,谁也无法预计它什么时候会到来。人生在世,总有些不得不经历、不得不承担的痛苦,譬如,因为急救无效而不得不亲眼目睹亲近的人离开这个世界,有几个人可以从容淡定?
“重症监护室”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提及更不愿触及的敏感地点词汇,许多人悲痛的起点就在于此。在这里,很多病人每天都在和死神较量,此外,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亦然,他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的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拽回来,他们和病人一样承担着生命的重量。当然,病人除了感知生命的残酷外也还有一部分是温暖。
本书的作者—肯•赫尔曼,是一位重症监护医生,这本书讲述的故事都是在重症监护室里发生的真实事件,医生经历的各种严重复杂的病症,那些疼痛折磨着病人,这是对医疗体制的一种考验,与此同时也考验着医生,在患者眼里,医生往往会被视为救世主,医生在拯救生命、延续生命、甚至最后拯救无效,安排患者死亡的时候,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往往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甚至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总会抱着过多不合理的期待,他们认为只要被送进了重症病房,与发达的医疗机械接轨,就一定可以痊愈,但生命能否被无限延长并非是医生所能决定的。
现实生活中,能坦然面对生死的人少之又少。再者,医疗体制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还是一大有待解决的大难题,在医生让患者在死亡之间做出抉择的时候面临着重重艰难的选择,而在此情况下,医生能做的更多是聆听患者家属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和绝望。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们更加向前一步,逐渐明白“死亡”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是的,“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永不可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忌讳谈论死亡,它终有一天会到来。”每踏过一个明天,就意味着离人生那一个终极归宿更进一步,最后,有时候早些学会从容转身,才能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跨越生死、荣辱、爱恨、悲喜,让一切不再恐惧!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九):如何去死
生而为人我们至少要知道这件事——如何去死。
本书的160千字,讲的就是一个道理,如何让重症患者,有尊严的死去,让死者和活着的人,都不要有太多的痛苦。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医院,我的一位好朋友的老公,脑出血,导致了半身肢体不听使唤。好朋友带着老公辗转来到北京救治,做康复训练。我得知这个消息,十分心疼,却也不知如何是好,毕竟我不是学医的,我也无法揣测问题的严重性。我只是一有空就去看她,至少让我陪陪她,让我知道能做点什么。 因为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意外的可怕。
在走廊里等她们做训练回来的时机,我看起了这本书。书中讲的是一些重症监护室的里的病人,最后的48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原来这世界上有太多的病患,原来真的是有很多病,医院什么也做不了,就算是他们有最好的设备,却不一定有最好的医生,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决断。
其实,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有时候真的很痛苦,但我们生者,却希望他们坚持痛苦与我们多待一天、一分、一秒。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健康的人在执着。虽然,这是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我们总是不愿接受他们不会再康复的事实,不愿意做放弃的决定。
这种情况放到中国,就更为严重。“百事孝为先”的组训,让我们希望在人前人后做个“孝子”“孝女”。一味的延长病患中的父母“被病痛折磨的生命”。
书中的每个故事,我都印象深刻,因为那副景象特别的触目惊心,你甚至不敢去想。作者是澳大利亚的医生,在他工作期间,见过无数病患,在离开世间的时候,浑身插满管子,切除了大部分的器官,甚至有些皮肤透明到看到血液的流动,直到他们吐最后一口血,咽下最后一口气。医生们无力回天,一切才结束。
关于生命,关于美好,我们期待的太多,希冀的过分美好。却很少有人真的好好想过,如何去死,如何接受让绝症中的亲人,安详的离开,减少一些活着的痛苦。
生活未必一直一帆风顺,但当意外发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十):关于死亡,我们应该谈论些什么
“我们来源于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终要化作一抔土离开这个纷繁的世界。死亡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人来说,这个词显得太悲观与苍白了。初次看到这个书名,内心难免有些难过。关于死亡,我们到底应该谈论些什么?
第一次接触到那种死亡时刻的气息,是在远方舅舅肝癌晚期,病情加重,我去看望他的时刻。当看到病床上虚弱的舅舅无力呻吟时,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在眼里打转。那真的是在遭罪,不过感到庆幸的是,舅舅对于死亡,看得比较平淡。舅舅在检查出得癌症时,听家里人说,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或许就是大家常说的看淡了,什么金钱,名利,在生命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舅舅知道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不长了,平日里舍不得花钱的地方,后来变得毫不犹豫,甚至花了好几万去国外旅游了一圈。他坚持不去医院养病,病情特别严重的时候,也只是请医生到家就诊,我知道他是害怕死到医院里。他不想自己身体上插满各种冰冷的医疗器械。因为病痛的折磨已经使他疲惫不堪,他不想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的心愿或许就是平静地度过末后的日子,不受外界过多地打扰。
这本书没有带给我们关于死亡的恐惧,而是在对死亡做了一个更深刻意义的诠释。本书是赫尔曼医生多年来在ICU病房里救治病人时,内心的所想所思,关于死亡,他要告知我们的是如何让病人更有尊严的死去。死亡是生命最后的尊严,我们应该给予面临死亡的患者更多尊重与人性的关怀!以前,我可能觉得给予患者在最后时刻最好的关怀是努力抢救,但是这本书带给了我更深刻的思考。靠各种医疗器械拯救患者,延续的是呼吸还是更多的折磨?患者如果在最后时期,转入重症监护室,会给病患与其家人带来多少负担与情感创伤?病人家属能够参与到所有的治疗决策吗?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命是被延长还是结束不堪的煎熬与痛苦?
关于死亡,我们或许应该给予更多人性的思考,医生不只是作为一个肉体的拯救者,更要注重他们内心真正的寻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关于死亡,我们原来可以更理智地面对,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