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们的森林》是一本由(日)森茉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一):第一次读不下去
这是第一本读不下去的森茉莉的作品。
很久以前听过这么一句话,说一本好的作品,其中一定要含有悲悯的情绪。而评判一位好的作家的标准,那就是她不会全然用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塑造人物。但森茉莉却是个例外,作品不多,仔细读下来基本都是任性地在写自己,写自己和父亲的爱情,以及对于奢靡生活的执着和追忆。
尤其喜欢《甜蜜的房间》,基本翻开每一页都是精致的心理学描述,所以自认为森茉莉还是适合写散文和长篇小说。
读《恋人们的森林》里的短篇故事,因为篇幅短,剧情欠缺,可是描述泛滥,少了茉莉惯用的别致的心灵描述,就稍逊一筹,而对于读过她所有作品的读者来说,真的是落差比较大,有点读不下去。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对于森茉莉的其他作品的欣赏。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二):耽美第一人
看到简介说是耽美第一人,恋人们的森林一文一开始还没觉得多有意思,只是某些描写有些趣味,“上唇正中微微鼓突,与下唇交和,下唇则让步似的往里凹”、借着外物表现男男的交合,“暴风雨吹打着树丛,小树相互碰撞,纠缠成一团,像水蛇一样摆动着躯干,被雨洗过的枝丫闪闪发亮。一些树儿倒下了,静静地卧在路边,似乎永远也不会起来。在爱情风暴过后,夜晚义童的房间寂静无声”。
第一篇《波提切利之门》更加好,森欧外盛名下的爱女的文笔还是可以的,“在那洁嫩的皮肤弥散着的发自内部的洁净气息中,有的人闻出树枝的香气,有的人则闻出了花儿的芬芳;在那光滑的皮肤中,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香料在燃烧。由里一直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一份子,跟植物、矿物和鸟兽虫鱼等无异……人们为什么不能对内心涌现之物重视些呢……女人的智慧靠男人启发……许多女人的骨子里,健全的思维和“娼妇性”像温水与凉水混在一起那样暧昧地并存”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三):情欲、爱情、死亡
1. 反复出现的苦涩的笑。好像是只要动了心,笑容就会变得苦涩,而这种某种程度上认真的感情只出现在成熟的男人身上(义童、达吉 etc.)。美丽而浅薄的少年懂得诱惑和享受,却不懂得苦涩与忧伤。
2. 每个故事都以死亡作为结局。爱情必须以某一个参与者的死亡作为结局才算是足够?没有被鲜血浸染的爱情,那些在柴米油盐中逐渐消逝或转变为亲情的爱,是不是就不够美好了?
3. 情欲与爱情的界限在哪里?这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义童、义兰和达吉可以算是一个类型的男主人公,他们对于美少年的深刻而疯狂的欲望可以算作是爱情吗?苦涩的笑容是因为爱还是脱离控制的情欲?过于浓烈与灼热的性吸引力是否会产生爱情的错觉,还是说这本身就是爱情的一种。
4. 美少年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癖好,自恋和受虐。
5. 两个人之间的情欲是通过第三种力量的介入与威胁而激发的。是因为有被毁灭和剥夺的危险,所以欲望才生生不息,以至于无法控制,必然走向毁灭。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四):森茉莉小姐,想做一个认真的作家首先要吃屎。
我是认真的。你轻浮的气息从每个句子渗透出来,真是令我难受。我把你的作品当作严肃认真的作品,所以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便许下承诺看完它。让我受累。
烦死了。第一篇《波提切利之门》,看到你不遗余力地对每一个家宅里的人物进行描写时,我开心地认为你从你自己的小天地走了出来,不如以往在《我的美的世界》中用“玛利亚”替换“我”的愚蠢。关于家宅里氛围的营造更是让我觉得这会是像《呼啸山庄》一样的小说。
随着麻矢小姐形象的逐渐浮现,这篇小说变成了《麻矢和她的四个男人》。一些铺垫变得无关紧要。最后的情节老套又突兀,故作镇定的写法显然不适合一个小女孩。
早春被肤色亵渎了。
第一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森茉莉小姐写自己(由里)的地方:
“在那种人家,尤里被水藻般的麻烦缠住了。六月的阴雨天里,由里注视着湿淋淋的阳台栏杆附近,深深地陷入烦闷之中。由里讨厌在烦心的厨房四周徘徊,尤其是雨天,除非遇见田窪家二女儿麻矢;于是由里想到在阳台上生炉子做点吃的,但绘美矢夫人不屑地翻白眼反对她。——由里觉得炭火的烟雾在破败不堪的房子的二楼缭绕别有雅趣,而绘美矢夫人似乎不想让人家看见她家落魄的样子。”
如果第一篇尚有一些动人的细节和日式的家庭生活图景,值得它被称为“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的话,第二、三篇就彻底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芜杂”与“雅”(森茉莉小姐有天赋的部分),变成了腐烂而恶心的通俗文学。
川端康成说过:“入佛道易,入魔道难。”
美丽的感情必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森茉莉小姐觉得自己在写一些邪恶又美丽的东西。她把用于传播自己美学的感情双方都设置得很“完美”,因而就变得轻浮至极。空有皮囊的男孩子,颓废的男人,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意象的铺排做不到点睛之笔,与整体的情感色彩也不相符。远远比不上《睡美人》中悬崖上的涛声。她的品味不好,又自以为是。讨厌极了。
【在这里郑重地安利世菜りん太太的本子!】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五):夸张的宣传
本来积极引进值得肯定,无奈夸张的宣传却起了反作用。
确实,老太太文笔尚可,直觉敏锐:见缝插针地就要铺陈美貌,唇如花蜜瞳玻璃,轻盈如小鸟,睫毛似丛林;然后就是灰色衬衫麻布手帕藏蓝色雨衣领带红配绿。五色目迷,看得脑子跟不上眼睛。
我觉得这种文笔,敬业的时尚专栏作者多练两年,难道磨不出来吗?不好意思,突然想起了安意如那本《美人何处》。我当年是当笑话书看的。但说到底没欣赏过原著,语言方面不敢多评判;
但是“瑰丽的想象世界”,实在不能苟同。这种小说集,调动了多少想象力啊?四篇故事,情节人设雷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连取景地都绕着东大转。好吧,你们城会玩,我不懂就是了。
至于小说传达出来的感情,结合对作者的了解,私以为就是一种自恋,还带有残忍又浅薄的排他性,无聊至极。沉醉在火热爱情中的老少两人(很明显地影射了森氏父女)要么没事找事,互相残害;要么好端端地,成天被害妄想。而添乱的,不是敢死队,就是丑陋疯狂的老太婆,要么被车撞死。
小说可以不深刻,但要求小说有趣,总不过分吧?可是人物塑造平面化至此,我是真的觉得很无趣。还宣称“细腻复杂”,用来评价三岛由纪夫,倒还合适;至于森老太太,我却觉笔墨都没用到点子上,就一件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连角度都不带换的,充其量就是个“复杂化”。
你说森茉莉最可贵的,便是沧桑不改的天真,这是大智若愚。看她的随笔,那些对时政的议论,深度还不及高中生八股文,可见确实童心未泯。反正我想看的是童心,是从人事中汲取到智慧的那种,而不是巨婴。
所以,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什么“日本有森茉莉,中国有张爱玲”。遑论“日本张爱玲”,就是把她写的东西和张爱玲的相提并论,都让人心烦。双Q都不在一个水平上,也不知道这种误导性宣传是何居心。
本来就浅薄的内容和夸张到带有欺骗性的宣传,只想给一星。然而引进的诚意,还是可圈可点;再一星给装帧设计,内封尤其美。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六):必得以死来句读
情欲必然伴随着牺牲,只不过,深情而决绝的人牺牲自己,自私而强大的人牺牲他人。
麻矢是小家碧玉版的藻罗,比起后者天生的妩媚,麻矢的魅力是在和不同男人恋爱的过程中慢慢淬炼出来的。尽管森茉莉努力把她写成和藻罗一样的万人迷,她的形象仍然偏向于一个适合结婚、能安心过日子的女人。结尾处,似乎可以窥见她的丰采和热情将会如何在未来的柴米油盐中沉淀甚至消逝;然而突如其来的死亡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她的青春、美貌和爱都停留在了这一刻。(真是同人不同命。该说藻罗大小姐的追求者太厚道了吗,宁可毁灭自己也舍不得动她一根毫毛……望天,这不公平,作者到了麻矢这里怎么就成后妈了呢!)
三篇BL里,反倒是最后也是最短的一篇比较对胃口,只有这一篇能给人“耽美”之感。人物的容貌、服饰、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红墙绿树的街景、餐厅的烛火和银餐具、桌上装饰的月桂树叶,种种描写都充满了美感。说我浅薄也好,但这种对色彩和什物的列举,这种堆砌美丽名词的写法总能最大限度触动我的感官。
相比之下,《恋人们的森林》和《枯叶的寝床》这两篇虽然名气稍大,但与其说唯美,更多的却是充斥着纯粹的情欲。萨德式的中年男人、水性杨花的少年、仿佛恶魔降临的第三者,这样的模式本身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他们之间有爱吗?义童的尸体尚有余温,保罗就开始考虑下一个猎物。瞎子都看得出列奥对奥利弗是半推半就,他却辩解自己最为无辜。这实在挑战我的三观。(也许有人会说,看森茉莉的书要什么三观。但是个人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情欲的本能不应成为为所欲为的理由,否则与野兽何异?)
.S. 发现森茉莉笔下的人物总是对动物有很大的敌意,比如藻罗讨厌鸽子,列奥讨厌狗。会吃宠物的醋的人可算是无聊到一定境界了吧……莫非这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可是她又养猫……
---------------------------------------------------
下面是老不正经的调侃时间:译林这个系列的装帧算是不错了,但另外三本配色都是柔和路线,唯独这本封面绿得实在扎眼,简直就跟书中人物的头顶一样翠绿欲滴啊哈哈哈哈哈!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七):森茉莉:耽美文学就是遗憾的美。
三星半。7分。 森茉莉的作品一直久仰大名,这回才知道腾讯有微信读书这么良心的软件,而这个软件上居然有森茉莉的作品,所以第一时间就拿来看了。 断断续续才看完。《恋人们的森林》与《枯叶寝床》基本上如出一辙,森茉莉在描写着拥有法国和亚洲混血的美少年的被虐之美。美少年一定是容貌俊秀,身体蜜美,是人世间不可多得的青春男孩。他的美像女人,但又是男人,分不出性别。与此相对立的就是另一个男人,他一定是中年了,至少是青年末期了。他要么有地位,要么有钱,要么有才华,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美少年,想要拥有他们的身体,去爱抚,去占有,去蹂躏。 在这位中年男人遇到美少年之前,他有过一些情人,也许是美少年,也许是受困于性欲的美女、少妇。他在遇到美少年之后,心中再也装不下其他,只能有美少年一个人。 美的感情会脆弱。少年需要的是有钱人的包养,给他不需吹灰之力便可拥有的所有物质,以及男人强壮的身体,满足他如艳美魔鬼般的性欲。少年不会有感情,只会有性欲和对物质的追求。但是男人不同,他得到美少年之后如同食了毒药,变得占有欲强,变得偏执,变得疯狂。 《恋人们的森林》里,保罗没有爱,所以在他的男人死后,他想要去依靠一直对他有占有之心的另一个男人。《枯叶寝床》里,列奥对他的男人有依赖之心,然而他的男人已经为他疯狂,所以在误会之下开枪杀了他,并占有他的尸体,与之相伴。《星期天我不想去》里,半朱是个渣男,他与女人有了婚约,却爱上了一直与他纠缠不清的男人,他们执着于性欲和禁忌,最后造成了女人死亡的悲剧。 那些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女人都是不幸的,甚至悲惨的。森茉莉仿佛在极力宣泄着女人的可悲、惨痛以及对男人的近乎盲目的依赖。少年一定是美的,他与男人的任何一切,甚至包括性爱、谋杀都是美的,充满了变态的、死亡的美。 与其说这是耽美文学,不如说是变态美之文学,抑或是另类美之文学。与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如出一辙的是,男人与男人的爱情,总是一方是近乎偏执的执着,生死不罔;另一方是心安理得,渣得彻底,然后又为之遗憾,成为一种不可描述的美。 而我想说,耽美文学在发展之后,这种美或许已经不美了。二现在的耽美小说,已经只能叫小说,不能叫文学。就连最初的变态的美,已经找不到了。它们早已经不美了。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八):自QAF后 再无同人文学(夸张手法
本书共4篇短篇 三后篇均为美少年/美大叔之恋 类型
看 波提切利之门(特意去查了下波提切利是什么鬼 原来是现实主义画家 但还是不明白以其为名的小说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前面一大段一打段地对田洼家庭的讲诉 我觉得快要看晕过去… 到中间才终于进入故事的讲诉 后半部分的情节被衬托得 快节奏 激动人心
后三篇 换汤不换药 看得我心戚戚 深深地 诶 一声
很久之前看了 QAF(同志亦凡人 虽然很重口味 但是感情的描述和铺展做得很细腻 贾斯丁和布莱恩 简直就是美到 溢出想象之外 超过文字描写之外
森茉莉 的耽美文学 我在看的过程中 忍不住一直以贾斯丁和布莱恩代入 但是这两部文学作品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森茉莉讲诉的男同之间的关系 都是一个英俊 赋予 强势 的欧美 混血 大叔 沉醉迷恋于 新鲜 美丽 不谙世事 可直可弯 的少年 三篇看下来 就显得很千篇一律 很无趣啊 大叔经常用金钱或者丰厚的背景来满足小鲜肉的物欲 用正值壮年的身体来征服小鲜肉的性欲
这样的同人关系 总会因为另一个与大叔相差不多的人设出现 而出现裂痕 而变得狰狞
大叔们总感觉自己对小鲜肉的掌控力不够(不够自信?? 也可以这样想 一个小鲜肉 肉体鲜美 容貌甜美 在森茉莉的笔下 总会蠢蠢欲动 不愿意服从于某一个特定的人物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毕竟年龄的限制会让小鲜肉们出现两个极端的走向 一是 越是被看管被约束 就越是想要抵抗 想要看更多经历更多得到更多 一是 完全失去对外面世界的兴趣 当然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 第一种情况几乎是100%可能
也许这样想 也就比较能理解 森茉莉笔下 总是显得有些戏子薄情的结局了吧
我的这一番评论是建立在我当下的认知上 并且不曾结合作者(1903-1987)所处的时代背景 也许总会有一些偏执片面之处 毕竟每个时代都会给创造者带来一些局限 在森茉莉的时代 说不定确实是她开创了同人文学这一区域呢 who knows
QAF(2000-2005) 贾斯丁和布莱恩 是精神独立 互相追逐的 一对同人 不需要某一方用金钱去维系这段关系 不管这么说 这确实是我迄今为止了解到最优秀的 同人文学
自QAF后 再无同人文学 这只是对当下的我而言 没人能预知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厉害的文学影视作品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九):「美」是催人加速死亡的绝美毒药
是以绝美的肉体追求短暂的欢愉 还是泯然众人度过长久的一生 王尔德在刻画美少年道连格雷时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世人对美的看法莫衷一是 但绝大多数人对美的定义无外乎「漂亮」「充满诱惑」「使人迷醉」 尘世中并无多少超凡脱俗之人 即使戴上足以睥睨全世界的虚假面具 亦难逃红尘当中翻两翻 因此 义童会沉迷于年轻貌美的不到十九岁的保罗 他深深迷恋保罗纤细的身材 紧绷的肌肉 闪烁着冷冷眸光却梦幻动人的双眼 娇俏挺拔的鼻子 以及懒散的喜爱撒娇的动作与性格 他对保罗的爱 充满了父亲对待小女儿的宠溺 也许他的确是将保罗当作儿子看待 那么 如斯珍宝被另一位男子觊觎 不光是撩拨得他胸腔鼓动 也陷入一种害怕恋人被夺走的深刻危机与恐慌中 义童其人 实在算不上多么道德高尚 甚至无法处理好和前情人的关系 无法勒令梨枝这位少女离开保罗 他的慈父情结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像是小心翼翼不想伤害任何人 却又在最后被人所伤 他的死唤不起我对他的任何同情 保罗是否和我一样产生相同的情绪我不得而知 也许他有过悲悯 或者为恋人的死感到痛惜 可最后又如何 他的嵌着微笑的脸庞不再流淌绝望的死水 尽管还有一丝哀伤 但这哀伤蕴含着甜蜜 蕴含着让保罗重获新生的活力 暗淡的眼睛和轻快的歌声相对立 无论哪种 保罗都将继续以美 骄傲 妩媚 又哀愁地活下去 毕竟他的恋人死了 他的恋人还会再来
「恋人们的森林」被称为日本耽美小说的开山之作 过誉未必 但依我而言「枯叶寝床」更胜一筹 义兰对列奥的爱情与其说是爱 不妨说占有更合适 列奥亦是同保罗一般的美少年 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说道“ 真奇异呀 美 最初诱惑人 征服人 最后又奴役人 催毁人 就像爱情 ” 列奥这份美何尝不是将义兰步步紧逼直至玉石俱焚的境地呢 爱一个人 爱到近乎疯狂 爱到恨不得饮血噬肉 刻进骨髓 容不得被旁人玷污半点这份美 “一个事物如果太过美丽 它必然不属于人间 人心是可怖丑陋的东西 禁不住这样 的超凡脱俗” 三岛深受茉莉影响 或许才看透了美的本质吧 当然我没有谈过恋爱 无法像当事人一般去体会此种近乎变态(此处变态不含贬义)的爱情 为了永远守护美 独占美 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毁灭再自戕 如此便可长长久久生生世世 义兰不愧是搞文学的 有点「浪漫」 以落叶为床 细心安置列奥僵硬的尸体 殊不知 腐臭的尸体进行了有机循环 管你枯叶蔽体还是像义兰最后倒在雪地以雪倾覆 还不是化被草木惠及四方 只是 这般痴念莫说可怕万分 凡人却无福领受其边角呢
一言以蔽之 森茉莉作为明治文豪森鸥外的爱女 其情也烈 其势也哀。
《恋人们的森林》读后感(十):不可挣脱的悲剧欲望和毁灭之美
森茉莉是一个很会塑造唯美场景的人。她的故事就像一个个流水的古典油画,从这一幅跳转到那一幅。故事本身更像是为这样一个个定格的美好画面做牵引的引线。她在塑造人物和场景时,用了有些夸张的、对比度很强的色调。
《波提切利之门》里,破败的家是无比阴郁,灰暗的,四处都透露出粘腻的潮湿和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气,而麻矢就像一道束耀眼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作者把她塑造的那样完美,那样让男人着迷,就像《恋森》和《枯叶》里保罗和列奥一样,他们都是有着绝代风姿的美人,是造物主的完美之作。但同时也深陷泥泞和底层,有着一种非常吸引人的轻浮味道。
这种轻浮的味道正是作者认为美少年少女能够如此引诱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枯叶》里面,列奥原先是一个逃学成性,与酒吧里的小混混拉帮结派,四处鬼混惹事的堕落少年,甚至后来还染上了毒瘾。但这样的男孩却拥有着竟然的美貌和引诱力,因为他本身是恶与美的融合,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是魔鬼与维纳斯的宠儿”。
这正是作者对于美的看法。美少年不会是富家子弟,或是品德高尚安分守己的正人君子,他们身上都有着堕落和轻浮的味道,也正是这样的人,让义兰看到列奥时就意识到,列奥会毁掉他的人生,会把他拉向深渊。但也正是这种让人内心焦灼的对恶的恐惧和躲避与对美丽的情欲交织起来,构成了矛盾的心理,反而让男人更加深陷其中。
作者在刻画他们的时候经常使用长镜头和定格画的方式,让美少年少女的风姿在读者的脑海里完全展露,让读者以一个恋人的视角,去看到他们身上每一个引诱人的细节,作者也很会给细节本身带上情欲的味道。而他们也是每一篇小说里的主角,那些受他们引诱,摆布他们甚至毁灭他们的男人反而是他们的陪衬。
而故事中永远透着一种充满了死亡气息的欲望、憎恨和嫉妒。每一个人从爱上充满恶与美的主角时都会陷入一种近乎疯狂的情感状态下,他们热烈又痛苦的爱着主角但又无法拜托,并被无法抑制的妒忌和占有欲折磨,想要彻底将主角占为己有。最后达成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疯狂的结尾。
在《波》里麻矢在于未婚夫一起回家时,被疯狂的追求者装死,追求者也与他们一起死去。在《枯叶》里,义兰在得知列奥被玷污后,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和占有欲,选择了杀死列奥并把他葬在森林中枯叶的寝床中并一同自杀。《恋》则有些不同,义童被过去的情人强杀,而保罗在发现他的尸体后匆忙逃离并很快投入了下个追求者的怀抱。这些结局一方面让主人公本身魔鬼的一面过分展露,他们都引发了人过分到不正常的激烈感情,并引发着周围的人走向死亡,而《恋》中的保罗更是显露出他本身无法属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像一团火一样,引诱各种飞蛾过来,让他们义无反顾的走向毁灭。
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作者对悲剧美学的个人看法。作者描绘一段段不是很正常的恋情,里面充斥着背叛、嫉妒和纠结,而恋情本身的结局也是痛苦的毁灭的,人们因为爱情死亡,并且在死亡时展露出了一种富有艺术情态的美感。
在激烈的感情中死去和美少年本身充满恶的引诱是作者对于爱情与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