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待》是一部由张伦执导,凯利·尼克斯 / 宋琇萱 / 塔拉·阿什拉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等待》观后感(一):我们运气不错
hoho昨天挑了这么部电影去电影院看,
hoho史上最烂的电影诞生了,
hoho我无法形容这部电影了.
hoho还号称爱情史诗大片,
hoho我们运气不错再也不会有更烂的片子了.
《北京等待》观后感(二):真有不开眼的评4星?
除了男一号看着稍微顺溜一点之外,其他任何一个角色表演都极其拙劣,连北影厂门口的北漂都不如。
女一号Judy表现任何一种情绪都很用力,生气时就瞪大眼睛,可爱时就使劲撅嘴,困惑时就摇头晃脑。这还能叫表演嘛?
《北京等待》观后感(三):编导放下给广告部乱来的极品
我善意化地把此片创作人员设想成自己,一个有很多话要讲,并在想象中有了清晰版面呈现的编辑。
接着盛大的支持场面开始了,宣传部、奥组委、市委、广电总局甚至外交部纷纷将此列为重点项目,但一毛不拔。拿着这些大名头,赞助商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甲壳虫、奔驰、LV、卡地亚……纷纷要求至少5秒钟的镜头植入。这还不够,丽江市委宣传部、法国旅游局、工体MIX都给出地盘打上软广。
如同操作一个大选题时,主编、美编、经营人员什么的都插上一手,这时责编经常的选择时,,你们愿怎么来就怎么来吧,老子赶快敷衍完走人。
估计本片编导就是面临此等窘境。
毫无经验的演员想怎么表达喜怒哀乐都是他们的事。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植入广告大杂烩的烂片!
《北京等待》观后感(四):大bug
在影院看了《waiting in beijing》,烂得无与伦比的片子,不是因为电影院的效果估计不到一半就早拿出来扔了。
别的懒得说了:
你没看过的话,我说了你也不知道如何烂;
你看过了的话,不用我说你也已经知道多么烂了。
讲的03年的事情,有伊拉克战争和非典。
最抢眼的是主角开的红色甲克虫,是不错,也是我选这个片子先看的一个原因,其它的原因是因为讲了好几个国家的人,还有,讲的北京。
我一直喋喋不休的评论所有的bug,不然不足以泄愤。
身边的专家一言不发,看完后,就说了一句:03年的时候中国根本没有引进甲克虫。。。
更何况满大街跑的这个颜色的出租车。。
至少要先做个基本的调查来显示时间背景,不然就跟古装片出现iphone一样。
原来love bug(甲克虫车)是片子最大的bug。
,出来之后只想因为那些拙劣的地方笑个不停,我说,原来这是个喜剧。
看来,偶尔看看烂片也是一件好事。
只是,这个世界有那么地方需要人力物力,拍这样的电影浪费,造孽呀!
《北京等待》观后感(五):侧视|本可以拍的好的故事
一部电影还能有多烂,作为观众我们的意志力不断地被挑战。如果看完诸葛亮对赵云说我们都生活在美好的回忆里我们只得感叹导演的想象力之丰富,那么看过这个中国话都说不清楚的中国女孩儿爱上了大财团公子的故事,就只能说北京还是一个挺漂亮的城市阿。
什么是真爱呢?伊拉克姑娘为了祖国和父亲离爱人而去,美国男子日日在北京天坛等待着大叫三声就会重新出现的爱情,中国女孩儿听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后对男主角悄然动情,得知爱人死去的消息轰然晕倒,默默的卖掉家当位爱人治病,大病初愈的第一个念头是死去的爱人希望自己好好活着从而转向身边人,还是在爱人的父母出现之后立刻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不知其死活。导演在安排情节的过程中把一切都归为爱情,在政治文化与爱情的冲突之中,人物的选择又不断的退位。而在对政治和文化表达看法的时候,导演的观点实在比身在中国的我们还要和政府步调一致,长城是几千年以来封建王朝对内忧外患的恐惧,非典是一定会被中国人民战胜的,虽然酒吧里的外国人一个个都带着口罩飞回老家了,伊拉克战争到底是不是因为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个问题,但伊拉克人民是一定要为祖国而战的,小布什作此决定也一定是情有可原。当然还一定要上个高调,今天的北京在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时候,一定是飞速发展,比原来更好了。
猪跑我没见过,但猪还是很容易见到吧。城市与爱情,能把这样的题材拍到如此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还是头一回,我想导演不会没看过《情归新泽西》或者《布拉格之恋》,更不会没看过《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而在北京,每天发生的爱情千千万万,中国妞儿爱上外国人的故事,酒吧里一见倾心的爱情故事,就跟街头的麦当劳一样几步一见吧。
北京,中外文化的碰撞,因战争拆散的爱人,从旧爱中解脱看到眼前人……都是好题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拍的好的。
《北京等待》观后感(六):简单的等待
这是一部人生有幸才能看上的电影,毕竟,难得有这么一个被群众雪亮亮的眼睛鞭笞的如此体无完肤的话题,为导演感到无尽的凄凉,哀悼之!
况且,我为它的票房曾经作出了80大洋的贡献,看过了许久,印象中确实是很菜菜的,不过还好也是因为看北京等待,中奖了,还是一个哈根达斯的雪糕呢,所以,此篇也就有了情感的寄托基点了,也忽悠了个“毕生难忘”啊!感谢导演,道谢全体的演员,不过更为感谢的应该是所有的影迷们。铁证了一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罗慕洛不是用嘴巴就能盖的。
好简单的头脑,好简单的童话,想起那句金句“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我们是如此的受众,早已习惯了高深,对如斯的手拙之作,简直是锥心之痛,痛心疾首的,很难想象怎么可以有这么纯情的导演呢,辛辛苦苦赚来的人生财富,何必赶时髦淌这趟浑水呢!不差钱的典范,烧吧!呼喇!!!
只是,我还是想鸣不平,至少该是向梦想致敬,为勇敢者欢呼的!
向善求真追美的主题,还是略有可取的,judy的心路类似的诗经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伟大的单恋,却又有令人心惜的慨叹,窒息“情难独奏”!!!
而把爱情颤声于世界的大环球之中却由于水平未题无法支撑,空余一点点简单的风景镜头罢了!
比起诸多的诸多,他还是有些思想有些儿想法的,只是太仓促,太心急了,没有时间的足够积淀,弄出来的四不象,也就成了众口之矢敌了。
呜呼哀哉!仅以文字为简单的爱情故事和简单的等待纪念!
对导演的感悼则会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杂文遗哀!
╮(╯▽╰)╭
《北京等待》观后感(七):迟到的北京申奥片
据说《北京等待》也“申奥(角逐奥斯卡)”了,大惊,何以如此初级的拍摄手法也可以“申奥”呢?大屏幕的画面质量竟然比不上电视机播放的宣传片,场景、配乐、剧情,都老土到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影!!
通篇故事水到渠成,完全没有高潮,所有的情节都在预料中。但是这种过分写实的手法,也是本片相较于很多故弄玄虚的片子成功的地方,至少事情是说清楚了,这对于一个首次做导演的人来说,还是不容易的,而且人家还极度业余,是个商人。在这种前提下,还是要对导演给予肯定的。他自己砸钱圆梦,至少没白花钱。
据说导演花了20年来准备这片,为的就是申奥。不知道导演是从20年前就开始写剧本,还是这20年都专注于商业,忽略了潮流,影片还真有20年前的风格啊!画质、摄影手法、音乐、情节,甚至主人公在谈情说爱时不忘忧国忧民的革命情怀,都不是普通的过时啊!但是凭良心说,导演确实很费心思去拍了,至少跑了不少的地方去拍,基本上没有多少棚景,就已经不容易了。从影片拿了美国AOF国际电影节导演杰出贡献奖及最佳摄影奖,就可以证明这点。
影片的演员估计都是华裔,口语很地道,至于演技嘛,不予置评,反正不坏吧。男主角很帅,女主角太丑。
为什么说这是迟到的申奥片呢?这里的“奥”,是奥运的“奥”。影片把北京景点介绍了个遍,长城、香山、十三陵、北海、颐和园、天坛逐个亮相,最后还来了一把云南丽江泸沽湖大全景,哇,配合不跌宕起伏的剧情,简直就是一部风光纪录片啊。既表明了中国人对待美伊问题时的政治立场,又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热情好客、爱憎分明,最后还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舍于割爱的大爱情怀,不是优秀的“申奥(申办奥运宣传)”片吗?
至于奥斯卡,导演还需要去电影学院进修几年,然后自己再多砸点钱实践个三五七回,若是有慧根,还是有希望的,我说,是希望。
《北京等待》观后感(八):没学过戏啊,那就别洒狗血了
如果《北京等待》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一档介绍北京风土的栏目剧的话,四个字评价,一无是处。
如果权势是张爱玲的春药,那么政治简直是导演的印度神油,以至于他不到处播种自己的理念就达不到高潮。导演口中的国家关照和民族情怀充斥到影片每一个可以填充和不可以填充的角落:中国女子在勾搭美国小伙的第一次约会,就跑到长城声泪俱下的探讨2000多年封建专制的利弊;美国小伙和伊拉克女友在互相指责对方政府愚蠢自大人性泯灭之后,迅速的上床嘿咻;而所有在三里屯酒吧喝酒寻欢的老外,每一个都似长期潜伏于新华社,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与人民X报社论保持了高度且精炼的一致。甚至带着白口罩依依惜别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中国人民一定会战胜非典的!”
除了所有人物不说人话之外,人事儿倒是都干得挺顺。除了偶尔出现邀请老板迷奸女友这种《知音》故事之外,其他桥段每一步都在观众的预期之中,中国女爱上美国男了,伊拉克女就得死了,死了男的就要昏倒,昏倒就得是心脏病,心脏病就要做手术,做手术就要卖汽车,卖完汽车男的就醒了,醒了就该喜欢中国妹了……不是说这样的故事没有起伏,可是要看这种欺负打开电视看韩剧就完了,还来电影院顺便学校中国近代史干什么。
当然,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拍电影能公映拿了个不知名的小奖还号称有机会冲击奥斯卡,已经完全值得他高兴得找不到北京了。
电影是个砸钱的行当,砸钱可以请来李连杰捧场,可以搞定势利的中影集团,可以公关一个“导演杰出贡献奖”。可是,只靠砸,砸再多钱也鼓捣不出一个好电影。电影这个东西,虽是人人可看,还真不是人人能拍。
当年程蝶衣教训菊仙的话犹在耳畔:“您挨哪儿学的戏啊?……没学过,那就别洒狗血了!”
您瞧,辉煌如陈凯歌还能砸出《无极》呢,何况一个半路出家的生意人呢?
《北京等待》观后感(九):彻底崩溃
如果不是因為一些怪事,我是死也不會去看這個電影的。一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暈。我不得不說,奧運后,我對北京嚴重的審美疲勞了,那段時日相當的不堪回首啊。每天打開電視,聽見的是北京,看見的是那些個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太暴力了。所以這種片子,要我死也會放在奧運前上的,至少大家對北京總有多些美好的意淫。
看到電影更是讓人痛不欲生。我怎么覺得導演很自戀啊,總覺得自己的對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指點下江山。然後不斷的讓我們懂得原來在小美攻占巴格達前,世界各國人民的各種不同觀點。噢。。原來想給咱上上世界政治經濟史。。。拜托您也稍微下點功夫,給點看頭,我記得那次看紀錄片《幼兒園》的時候,那個幼兒園的小夥子已經給咱講的非常明白了。也不是說我不愛看對白。比如說《before sunrise》里那樣你多少帶點腦子撒。我覺得導演侮辱了在電影院里看這個電影的四個非常怪異的小孩的智商。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姨婆,姨婆八十多了,十八歲從鄉下去了杭州,暑假的時候我們去她家探望,姨婆很開心,吃飯的時候,把一片肉很小心的放在我的碗裡,說,多吃點,家裡吃不到這個的。哈哈。。還有在長城很生動的用英語講了長城的歷史。或者這個電影是給american看的吧。在中國發行真是個錯誤。
還有那些個群總演員。想起來我就心疼那五千萬。怎么花的真是。個個木在那裡。看相聲。還有或者我的審美有問題,胡婷婷真的沒發看。
還有那法國的那段。真夠唯美的。還唰來個回憶。忒復古了。接受不了 。挺說導演喜歡飄那類的電影哦。。
就是想不通,你幹嘛要把一部這么。。電影加那么多的“時事政治”。這是不是叫眼高手低?(第一次用這個詞,有點緊張)。
最後你要加段廣告吧,也沒啥。可是也得稍微來點情節過度下吧。什麽叫去雲南找人。。沒看見。老太太說來了肯定到瀘沽湖。。(莫非去瀘沽湖做野人去?)然後男主角站在瀘沽湖畔不停是眺望。一片美景在眼前展開。多少有點邏輯吧。太跳躍了,我們老年人接受不了。
這樣花錢不好,不能拉動內需,不能救世。
還有啊,這個電影怎么沒個宣傳的?要不是百度搜,我哪找去哦。給了李連杰一百萬也不網易下,真是浪費啊。
搞個萬達還整天把電影放在早上十點。整個電影也沒個兩點,連噱頭也無。讓人心寒。
哪有這么燒錢的。強烈建議導演以後不要拍片。
要拍也拍宣傳片。看那景選的。。。
很激動。沒意思。發泄下。
《北京等待》观后感(十):不可能的等待与寻找
豆瓣上对此片的评价几乎就是一边倒。我不想说这片子烂,虽然在看到半截的时候内心很失望。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人的观影感受可以看出那个人的品味与视野。总之,这片子把我给看哭了。(莫笑)。
国际影城2号厅放映这片子时,就我一个人在看。中途工作人员还巡视了一下,可能会以为我看不下去而离席,她们哪里知道,在我出门的时候,天空飘洒着雨滴,我折回家拿了伞毅然前往电影院,我就是专门为了看这部片子才出门的!
好了,照例说说这部片子。主角的名字可以省略,因为人物关系非常简单,剧情结构更是直白:一个为了等待并且寻找着爱人而在北京某个bar做调酒师的小伙子,遇到了工作失意的姑娘;两个人认识了。因为感动于小伙子对于真爱的执着态度,姑娘帮助小伙子寻找爱人,在这个过程中姑娘爱上了小伙子(允许我忍不住的呸一下,为啥编剧都让女人敢先坠入爱河啊!)。最后,心爱的伊拉克姑娘也被找到了,痴情的小伙子即将与爱人团聚。看片子过程我一直没看时间,我以为差不多这就是结局了,转个弯的骂自己一下,一部片子怎么可以没有矛盾与冲突呢?可是,这片子确实没有啊,只是那个伊拉克姑娘,死了;小伙子晕倒在了机场。
送到医院,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要活命手术费15万。我们热情的中国姑娘卖了她的甲壳虫,换回了手术单上的一个签名:与患者关系:夫妻。
我无法不叉一句骂这片子的编剧啊,这合理么?一个能自己供房供车,穿梭于CBD500强公司,这么一个女人,为了一个什么来历都不知道的汤姆小伙,把自己车给卖了!我承认,只有电影才会这么干。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也带走了小伙子的爱人的生命,非典结束了,小伙子醒来了,中国姑娘也离开了。在我的理解里,他们是不该有交集的,故事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进行时。
什么叫不可能,什么叫极致。就是汤姆小伙,身体恢复之后去了云南寻找我们的中国姑娘,顺带去了躺泸沽湖(真的很美啊!!!)。没找到人,但是他准备一直等,一直寻找。我绝对相信他做的到,只是不知道这次,他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碰到另一个帮他寻找爱人的人了,我当然不希望是姑娘,否则说不准咱中国姑娘下场也很惨,而汤姆小伙,他活着难道只是为了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