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行李的旅行》是一本由[美]克拉拉·班森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一):有的体验看看就好?
立冬,要第一次在上海过冬天了,阴雨下了一整天,瑟瑟发抖…
在钟书阁的书架上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被吸引,不带行李去旅行?开什么玩笑?还是和新认识的朋友~
回想起每次自己去旅行,老早就开始计划各种衣物,多希望箱子能再装多一点的同时更轻一点哈哈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二):来一段没有行李的旅行,谈一场大胆刺激的恋爱
这本书非常有趣,一场实验性的旅行,一场大胆刺激的恋爱!很适合在搭乘交通工具中消磨时间看,没有多么深刻的人生意义,却趣味十足,常会被作者的美式幽默逗得哈哈一笑。也会有些智慧的小火花闪现其中,只是以自身的读书阅历来看还是稍显浅显,但适合轻松阅读的范畴,两天左右就能看完。估计此生是无法找到一个如此“不靠谱”和“逗逼”的男友一起旅行了,那就拿起这本书一读痛快吧!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三):他们在相亲网站认识后,马上来了一场不带行李说走就走的旅行
是这么回事儿
美国有这么一对儿情侣
在相亲网站认识之后相谈甚欢,很快就约会啦
就是这一对儿,颜值都不错↓
还挺有夫妻相哒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四):还不是那点儿破事儿~
比想象中好很多,还好没有只是简单的嘚啵嘚旅行中走马观花的那点破事儿,美国妞儿加入了一点自身早期忧郁症时的经历体会,也在男票头上按了个6岁的屁大点儿孩子,以及一个结婚6年又莫名不爱了离了婚的前妻。说实话,看完整个游记没有刺激我也疯狂地扔下书本立刻嘛都不带地蹦上一架飞机,嗖嗖嗖横跨7千多公里跑到欧洲去趿拉着越发磨脚的塑料凉鞋,以大姨妈弄得黏糊糊的单薄连衣裙裹身到处溜达。或许这不是勇气的问题,我相信对我这种偏执狂+强迫症爱好者来说,不带行李的不安全感和缺失远不如旅程中的脏乱差更让我抓狂。所谓失控,何为理智清醒?女作者的男票确实是个有趣之人,遗憾的是她最终收编他做了男人,丧失了太多原本会产生的更多激情,扼杀了也许更为持久的浪漫。点到即止的微妙远远美好过抓在手里的幸福。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五):向往的旅行
以前是懒的缘故出门一趟不会带很多行李。记得和馨馨去涠洲岛旅行的那次,看到她拿出的一个像行李袋那么大的化妆包,我惊讶了,也很同情自己的不讲究。后来美其名曰是为了对自己好一点,也把化妆包塞的满满的,其实有时候我可能连牙刷都用不到。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会回到当初的自己,甚至像克拉拉这样不带行李去旅行。
不带行李,才是旅行最好的准备,就像没有工作才是对人生最好的迎接。目前看到此类书我是最兴奋的,因为正好迎合我当下的心态,也一直在努力的寻找佐证和实例来支持自己完成这件事。所以读了之后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克拉拉的老公杰夫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他们一直在实验自己的生活。我和陆先生没有这么自由,但在周围人看来也属异类。看到克拉拉吃醋那段,我不禁笑了出来。太像我们去西藏,我吃醋的样子了,而陆先生还浑然不知觉得我莫名其妙,而我一人嫉妒的都开始诅咒飞机失事。
有趣的一对才会有这样有趣的旅行。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六):敢不敢冒险
不带行李去旅行更冒险,还是和不熟悉的男人去旅行更冒险。两样都占了,不顾一切的克拉拉。
说,怀疑自己的存在。说,找不到每天起床的强大动力。说,自己是发现真实世界脆弱又残酷而精神崩溃的大学毕业生。
这世上当然没有感同身受。但是看到那些描述的时候,在想,是啊,找不到起床的动力。在想,是啊,为什么存在。
没有计划的出游,不住旅馆没有肥皂二十一天穿同样的衣服。男主的行动力好强。女主的适应力也不错。看那样多风景,看各色的人,重要的是,旅伴如此与众不同。抛下一切的另一种生活,不可想象的,只能够迎上去接受的,另一种生活。所以,明明还在精神危机里的人,慢慢就治愈了吧。
我期望如此。我拒绝如此。需要勇气啊。杰夫是个强大推动力,况且,有魅力。不能说克拉拉盲目吧,在他们旅行前的短暂相处中,她已经对这个并不熟悉的男人有了自己的判断了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了不是?
那么,那些孤独寂寞精神濒临崩溃的人啊,需要的是一个神助攻,还是,抛下一切寻求出路的勇气。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七):这本书比想象的无趣很多
没有行李,如何旅行?这个创意,燃起了我的好奇心。
这本书很薄,可我竟然看了一个星期,还没看完,后面还剩30页的时候,我直接弃书。为什么?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锅,但我真的觉得,无趣。
一男一女,认识数周,关系待定,保持自由。一个是抑郁症刚康复的学霸乖乖女,一个是刚离婚的中年男教授,两个人一起踏上旅程,没有任何换洗衣物,一套衣服天天穿,有机会就洗一下,没机会就凑合穿。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女生对于这趟旅程的所思所想,和对男生想法的改变:自以为不在乎男方在外面勾搭女人,其实很想和他一夫一妻制确认终生。
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可以有插图,可是,居然一张都没有!
光用言语描绘看到的风景,还有男教授的疯狂行为,看的我一头雾水。
反正这书,我不知道说啥。。。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八):说你,说我
“放手去追那个吸引你的东西,人生不才有趣吗?就算那根本没有什么道理”
“当你右手抓住惊喜,左手握住恐惧,勇敢踏上未知的旅程,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我们想试着牢牢抓住对方,但不要太用力。”
“极简旅行的最大秘诀,大概可以浓缩成下列几样东西:水和肥皂、一双耐穿的鞋子,还有偶尔连上的WiFi”
自从多年以前读完《挪威的森林》之后,很久没有一本翻译的书能给我如此之多的触动。克拉拉性格内向,但内心又暗藏躁动。习惯于计划和秩序,又不时地厌倦它。暗自向往洒脱不羁,但又顾虑重重。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自言自语说,这不就是我嘛。
这本书虽然以旅行为标题,也写了旅途中遇到的风土人情,但我觉得,更是克拉拉自己的心灵救赎之旅。内心世界崩塌,正在极力从抑郁中走出来,杰夫就像是一根充满不确定性的救命稻草。出行前,克拉拉自己都充满了问号,能走到哪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能维持多久?
管他呢,走出去再说。做出一个之前不敢想的疯狂决定,就这么和一个看似“不靠谱”的离婚教授出行了。起初的兴奋,逐渐产生的质疑,情绪的宣泄,等到想明白那句“我们想试着牢牢抓住对方,但不要太用力”时,我想这个曾经深陷情绪牢笼的女生,已经走出来了。这句话不仅和解了她对自己和杰夫关系的困惑,更和解了她对自己和世界的困惑。
作为一个性格相似者,陪着克拉拉走完二十天七国之旅,目睹她丢失自己又重新回归的历程,我经常会感叹这个女生的坚强。我也受益良多,谢谢!
另外,我一直对此书的译者心存敬意,谢佩妏老师,谢谢!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九):即刻出发
说来也巧,两个在生命前半段路程中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竟然能完成一次如此刺激的旅行,简直是一场冒险。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互联网上,克拉拉刚从精神兔子洞爬出来,为了不再消沉下去,她决定去探索这个世界,而她刚好缺一个在途中与之陪伴的人,于是她在相亲网站中认识了大学教授杰夫。
杰夫在旅行方面可是专家了,克拉拉与他之间的感情越来越亲密,直到有一天,杰夫提议来一场没有行李的旅行,于是两人踏上了有趣的旅途。他们没有任何计划,没有行李,只有一身衣服,相当于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两人穿着轻便就出发了,21天、8个国家,在途中两人留下了照片与记忆,并且完成了梦寐以求的求婚,虽然看起来并不那么浪漫。
在途中,两人的性格差异就明显地显现了出来,杰夫是个融入能力很强的人,而克拉拉却有很多心理障碍,总感觉她活得很累。自从有了杰夫,她被一点点改变,而杰夫也有所改变,克拉拉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常在舒适范围内来回拉扯。杰夫把她从安全的象牙塔拉到五光十色的混乱世界,当场面失控时,她又能把杰夫拉回来。也正是这种彼此之间的需要,才促成了两人的不可分割的情感。平衡是两个人共同维持的,到后来他们终于发现了这点,这也是此次旅行的最大收获。
杰夫有着一段失败的婚姻,这段经历使他变成了一个以自由为准则的超级行动派。然而,两个人都属于极端,并且两人的性格更是天差地别,不敢相信这样的两个人竟然会走到一起。其实单把他们两个人的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个悲剧,而当两人在一起时,就组合出了一种幸福感。一段幸福的记忆值得被记住,它可能治愈其他受伤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当没有那些身外之物的迷惑,就会使人看到生活的本质,这类书还有一个问题是,它们大多是个人经历加心情感悟的模式,而对于繁琐的行前准备、行中注意事项、必备物品和坚决不能带物品等等等等内容或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样写当然没有错,人家三毛不就是这样写的吗?可是问题在于三毛那会儿不是谁都有一颗去远方的心,也不是谁都有去远方的条件,所以对于远方大家就是看个热闹,最主要的还是看她笔下的人事,而在旅游文学挑逗起每个人出走慾望的今天,大家最想看到的当然是如果我也要去的话该准备些什么注意些什么的内容啦!再说啦,人家三毛文笔好,你有人家写的好吗?
《没有行李的旅行》读后感(十):不带行李、不做计划、不订旅馆、不换衣服的旅行,你敢吗?
未读21天伴读计划,选了这本,除了对旅行本就是真爱外,腰封上的说明也是重要原因。
“0背包、1套衣服、2个人、8个国家、21天,不带行李、不做计划、不订旅馆、不换衣服”,对于我这种旅行都得靠穷游清单收拾行李的人来说,前面那一串就已经够挑战极限了,竟然还有不换衣服这一条,21天不换衣服,真的不会熏死人么?!
带着强烈的好奇,开始读书。
作者克拉拉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女生,在经历了两年的精神崩溃情绪低谷后,鬼使神差,她上了一个交友网站,在一堆奇怪的交友申请信息中,她发现了杰夫。
杰夫是个特别又有趣的家伙,他长相斯文儒雅,职业是大学教授,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有一个和他一样古灵精怪的女儿。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挑战体制和规矩的人,事实上,他的哲学是“无为”,不强求,不费力,世界怎样,我便怎样,好似流水,绝无形状的限制,也并无任何叫做“不可能”的边框。
杰夫走过七十多个国家,其中六十个都是独自旅行,对他来说,自由比一切都重要。可想而知,这一次的共同旅行,对他们俩都是一个挑战。
嗯,挑战,对克拉拉来说,不只是不带行李去旅行的挑战,还有和杰夫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感到舒服却不会束缚的挑战。
尤其,这是一个,刚从网络上认识不久的男人。
伴随着空姐对两手空空的两人的震惊,他们的旅程从伊斯坦布尔开始了。
读游记最特别之处,是读到那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时,会勾起许多回忆。看到克拉拉写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大桥、圣索菲亚大教堂、独立大街,以弗所的大剧院、图书馆,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当初自己去到这些地方的种种情景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仿佛是在和他俩一起,再走一遍这些走过的路。
没有行李的旅行,有不用拎行李的轻松,有大街上游荡时遇到沙发主的惊喜,也有第二天洗好的衣服没有干的尴尬(是的,不换衣服不代表不洗衣服,是我想多了),当然,杰夫会把这种尴尬延续成在帕特农神庙晾自己红色内裤的荒诞又好笑的记忆,而最糟糕的时刻,莫过于搭便车横越巴尔干半岛,完全没有地方购买卫生巾或棉条时,克拉拉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生理期。
这当然不是必要的,可是,人生很多时候,或许就是需要丢掉我们紧抓不放的安全感。经历过不带行李的种种惊喜或惊吓,克拉拉发现,不带行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可接受。他们活了下来,完成了十八天七个国家的旅程,而在这段时间,不再需要害怕行李被盗、害怕赶不上既定行程、害怕错过订好的酒店,原来自己,可以活得如此随意而有弹性。
如果说,不带行李的不便,更多的是需要习惯,那么,与杰夫的相处,则占据了克拉拉大部分的思索。杰夫是一个渴望亲密却又害怕太亲密的人,他的自由需要一定的距离和边界来维护。而亲密本身就需要牺牲一部分的自由来换取。他和克拉拉有着诸如在同一个下午前后相隔几小时被同一条步道吸引,爬上了同一棵老橡树的默契和缘分,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在旅途中一时兴起求婚之后的后悔和犹豫。他们尝试开放性关系,却发现醋意会在期间弥漫。他们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彼此相处的最佳距离,要如何,才能既亲密又自由?所幸的是,这次不同寻常的旅程,帮助他们找到了答案,当你可以接受一切的不确定,似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起来。原来,我们看重的安全感,并没有那么不可或缺。
不带行李的旅行,左手握住恐惧,右手抓住惊喜的旅程,原来可以那么神奇!嗯,或许,偶尔,也可以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