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神狗人》是一部由陈芯宜执导,高捷 / 张洋洋 / 苏慧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一):God.Man.Dog
想起妈妈说的一句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每个人都有不爽的事情。
有些事情菩萨和耶稣都顾不上。
只好靠自己!外加撞大运!
讲起菩萨和耶稣,
想起一个笑话!
菩萨和耶稣的区别是什么?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二):每一颗疏离灵魂遭际的旅程
那些佛像,仿若每个人内心的符号映像,现场和记忆中的片段偶然,实质上都指向每个人的自我救赎。
无论是从预设到求证,或是践行自然,东西方在信仰方面的逻辑座标虽是迥异,但大多殊途同归,回归人之本真。
神与狗、人,在相互找寻的旅途,在流浪的心路上,是否可以重逢?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三):一部台湾的“,<<撞车>>”
似乎人与人的冷漠,要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件件让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事,才能换醒世人,让大家相信世间有爱,其实,我们平时的一个笑容,一句寒暄,一个拥抱,都会让人觉得温暖……
这个电影把剧中所有的人和事都串在一起,导演实在是费了不少心思,且电影的音乐也用的和符合他所表达的意境,颜色也控制的不错,实为导演较好的力作。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四):福气
喜欢那个流浪的孩子,吃起来好可爱,呵呵.都说能吃是福,他却觉得自己福气不够,所以收集那么多护身俯,却都慷慨的送给了每个被遗弃的佛,老天有眼.
一直忘记不了的是片子里那量穿梭在寂寞公路上的透明的佛车,也许只有台湾才能看到这样的人神共存的景象,神秘热闹着冷眼旁观,也许这个世界本是寂寞的太久,所以神都来凑凑热闹吧.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五):因为坚守而流浪
听雷光夏的节目知道的这部电影,请来它的音乐制作人上节目,也是原住民。当时听着内容介绍就很感动。
看完之后只觉得台湾导演的功力越来越厉害了内,淡淡的叙事风格,但是情节一直都在扣人心弦,似乎一切冥冥之中都有注定,又完全不感觉牵强。
很庆幸在台湾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啊,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流浪其实是一种坚守,不管是否信奉或者信奉什么神明,不管对人还是其它任何生灵,我都会在心中保持一种虔敬。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六):神救有心人
流浪神是一群坐着车在台湾公路上流浪的菩萨塑像。真让人想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隐喻。它们的主人是一只义肢,哦,不对,是一只年老的义肢被安装在它们的主人腿上。他们在流浪,为饱三餐的流浪。女人和男人的婚姻在飘泊,飘泊不同于流浪,飘泊可以是一种表面涟漪,内心深冷的波动。酗酒成瘾的原著民,一身伤痕累累的原著民,在基督怀抱里抽泣沉沦的原著民,不是历史遗留的忧伤,是人性纠葛的懦弱与无助。
他们在公路相遇,那一路不解的心事。
压抑的片子,仿佛要压出一层层的易碎的人性饼干。看看也行,不看倒是更好。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七):现实主义的作品
2007年一部现实主义的台湾电影,很多压抑的片段交织在一起。没钱买假肢的残疾大叔,酗酒的原住民,为了不花钱一次吃十碗的流浪儿,表面生活华丽,却痛失幼子的夫妻,为了零花钱而去拍摄诱惑套图的迷失女孩。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人们在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下活的失去了灵魂,成为了精神的流浪人。生活的真实是痛苦的, 在难以忍受的悲苦和迷茫中,被欺侮的人们 选择了祷告神明,而这究竟是是一剂精神的解药,抑或是精神的麻醉剂呢?
一场车祸将这些原不相干的人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离心离德的夫妇开始有所感悟,残疾大叔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影片浓重的黑色底幕涂上了一丝亮色。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八):救赎
这是一部很舒服的片。
不同环境的人们,面对不同的窘境,找寻各自的救赎之路。相同的是,他们的生活在现实有一个交点,在虚幻中也有一个交点,前者是不期而遇,后者源自对信仰的追求。
看到片尾,沿海的路边,晨光中,一群流浪狗跑过,面对困难的人们,仍然找寻着自己的救赎之路,或多或少,他们都得到了些领悟。
平凡如你我,也许未必亏欠什么,也许许多事情已经很满足了,但人生中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定律仍然存在,小事,大事,不大不小的事,欲望,迷惑,纠缠不休。
影片不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单纯表现别人是怎么做的,原来别人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富翁一样有忧愁,流浪者也有欢娱和追求。真真的世界里,我们过于狭隘的追求自己的生活,困惑于自己眼前的迷茫,放大到周围,这个世界,原来他们也是如此的生活。
不是每一个人喜欢流浪的感觉,人总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是构筑一个温馨的家庭,还是找到心灵的归宿,幸福,总是自己定义的。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九):谁看这部电影?
电影里面一共描绘了四组人:中产夫妻,原住民家庭,赶庙会中年人,以及那个搭乘客运的小孩。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配角,可能还可以细分。
想象里这部电影描绘的这许多组人当中,真正会看这部电影的,大概只有第一类吧。当然作者可能会说这其实是一组开放性文本。但给我的印象仍然是针对第一类人的。相比之下似乎也就第一类的麻烦最简单也最复杂,因为经济基础建立起来之后面临的问题很可能是直接且实质性的。
因为从电影觉出了这样的针对性,便觉得这部电影已经落了下乘。或者换个角度讲,这部电影似乎是将现实中的某类人的各种特性分裂了开来,一组人担当一二,承担着影片的发展。
但作者把这些个片段描绘的很支离很玄虚,所以还是很文艺的,不比他自己所写的那个影评那样说教。
我不知这是看到了影评的体会还是电影本身的体会。但对那个有针对性的受众,则是一直都体会到了的。
:丢佛像后发怒那段很搞笑
《流浪神狗人》观后感(十):我们需要信仰和依靠
我们习惯了做什么都问价钱,因为知道什么都是可以用钱买来的,甚至是感情。一个男人的追求砸钱和不砸钱真的差很多。
可是我们快乐吗?有好工作,有大房子,我们快乐吗?所以我们需要信仰,我们需要间歇性的漫无目的,我们需要把一个人的分量放到另一个人身上,再把另一个人的分量拿过来,我们交换身体和灵魂,只为了求一个安稳,我们习惯对别人负责,却学不会对自己负责任。
我们否定自己的价值,于是被自己遗弃,只能到处找寻另一个人愿意收留这个被遗弃的自己,在缝隙中生存。
我们寻找一切回归自然的方法,寻找信仰,买奇怪的坚定来赐予力量,买宠物来唤醒给与爱的能力,可是我们还是迷惘。
也许有一天可以醒悟,让世界重归原有的秩序,电影的结尾是一种希望
可是我们该不该相信这种希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我有多羡慕阿仙,他自由自在,他可以为每次的第一名而感到骄傲,然后躲在后备箱里去旅行,只为了玩乐,这真是美好。
也许那天背起行囊,去寻找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