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精选点评:
●最喜欢地火。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作是——过去的好时光。
●室友的书。刘慈欣的所有作品很早之前都已经看过电子版。何夕的这三篇里最喜欢《假设》。这两位的作品我觉得都很好。王晋康的《百年守望》,在长安校区图书馆的时候读过,当时觉得这篇有点别扭,后来知道了有部电影叫《月球》。要是这都不叫抄袭,那什么叫抄袭?因为王晋康的缘故,只能给两星。
●一本小书
●刘王何三个人的短篇小说,六道众生最震撼,地火与我的生活最贴切,流浪地球拍成了电影,百年守望和电影《月球》很像,科幻请继续存在下去
●对于电影来说,小说的跨度更大,视角更宏观。不过这个幻想,我觉得全世界顶级了。
●流浪地球,人和吞噬着还有百年守望比较好看,总觉得科幻中带一些人文关怀更有味道,3星半
●科幻短篇集。打开脑洞,发散一下思维。流浪地球这篇有三体的影子,物理学+宏大想象。
●何夕的两篇写平行世界的太过精妙了,尤其是最后一篇六道轮回的,反思性极强,可以与《球形闪电》媲美,另外《地火》和王晋康的克隆人悲歌(山姆威尔的《月球》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相当优秀的作品,反而《流浪地球》对比差了一截。
●三位大佬作品集,每人的风格真的一读就能分辨,不过好几篇都在科幻世界上看过了,王晋康的水星播种至今耿耿于怀
●刘的文笔真的撑不起他的想法。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名气过大了
这是入手的第二本大刘的短篇吧,虽然也有几篇其他人的作品,但是怎么说呢……感觉整体来说……好像只有第一个故事也就是《流浪地球》最让我记忆深刻,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其他几个故事总感觉有些似曾相识,究竟是被借鉴过,还是借鉴过别人呢?又或者……其实这种类型的故事大家都有差不多同样的基底也说不定吧,不过单纯从可看性来说还是可以的,一天时间就看完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以后不买多人合集了
最早读的是大刘的三体,偶然的机会读了《镜子》这本大刘的短篇小说集,被其中着眼于人类自身发展,从生活常态出发,畅想人类未来探索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便想着找一下国内科幻大家的作品对比着看一下,于是就找到了这本《流浪地球》,分别收录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的几个短篇,大刘的作品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科学素养非常的硬,但能够深入浅出的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王晋康的两篇给我的感觉都非常一般,从这两篇来看想象力要比大刘差了非常大一截,读起来自然没那么惊艳,其故事基础,设定离现世太近了。何夕给人的感觉如导读中所提,自娱自乐,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正如武侠小说大家古龙一般,这种特点在”祸害万年在”一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假设”这篇又太过扯淡,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必定曲高和寡,”六道众生”的故事性倒是挺强,但科学性不免就弱了很多,而且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主人公,要不要这么自恋,哈哈。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流浪地球》
这个系列四本书中最精彩的一本。
《流浪地球》、《吞食者》和《地火》,都是大刘优秀中短篇。
《流浪地球》
小说比电影复杂,跨越时代更多,也更残酷。
点子脑洞很足,延伸的想象力也很丰富。不过缺少故事细节。像在写这种脑洞下的框架。
大刘大处写的很棒,细节常有缺陷。他就像登山俯瞰神州的游客,能把握整体的恢弘,却失掉了微观的烟火气。
《吞食者》
初三时看《吞食者》,那种磅礴恢弘的野蛮力量,和命运的悲壮,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地火》
作为大刘熟悉的土壤,这一篇故事有了抓细节的能力。
有现实的重量,因而精彩厚重很多。
煤矿版的切尔诺贝利。
《临界》
带了点地震的科普和有趣的设想。
《百年守望》
是电影《月球》的小说版,两者肯定有一个模仿/抄袭另外一个的故事。(查了下是电影在前,老王说受电影启发而写)
对这种公然模仿的作品不赞同。
老王这改编,失去了原作惊悚悬疑的紧张感。相对于原作,不大会讲故事。把故事搞的太简单,太光明了。把一个很好的阴谋故事,变成了一个思想探讨、科学探讨的座谈会。
《祸害万年在》
想表达什么?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能从历史中获得教训?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不是很有意思,玩弄小聪明。
《假设》
这篇还是有趣有想象力的。何夕也终于不是第一主角了。
《六道众生》
社会框架大,就容易驾驭不住,变得空洞。
还有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只能是经不住推敲的幻想小说。
——
-“野狐国”读书群。一个小型阅读圈。致力于读书、交流、书籍交换。有兴趣加入我们请私信。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王晋康
大刘的作品也看了几年了,科幻小说也看了不少,但除了他的中国科幻在这几年里却几乎没有读过,能与大刘比肩的中国科幻作家也不是没有,在几次搜索大刘的信息时也看到了王晋康何夕等人的名字,但始终是未得一见。
终于,上次在学校图书馆找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合集,说实话,不知是我小时候去的图书馆太小了,还是这几年中国的科幻作品确实火了,印象里以前的时候就没有看过这几个人的书,连三体也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的。而如今学校图书馆里这几人的书却比比皆是,由于之前在手机上就把大刘的小说都已经读过了,四下看过之后随意挑选了一本三人的合集,想拜读一下其他两人的大作,结果。。。
对于王晋康的百年守望,读完之后实在是觉得不吐不快。这篇小说我看了两页就在想这难道不是《月球》?先不多说别的,我在网上找了王晋康对于这部小说的解释:
作者的话:“前些时看了一部低成本科幻电影《月球》,觉得很不错,同时也觉得它所构建的故事框架尚有可拓延之处,比如那位克隆人的原型就一直没有露面。我一时兴起,决定写一个B版本的《月球》,故事人物完全采用原电影中的角色。但在创作过程中我渐渐觉得,还是把故事放在中国背景中才能写得过瘾。于是最终呈给读者的,是这个C版本(China版本)的《月球》。既然是中国版本,我就把拙作《月球进行曲之前奏》中的一个人物(昊月公司总裁施天荣)也干脆借用过来了,并因此成就了本文与A版本的不同——C版本中没有简单的反派角色。 ”
既然作者这么说了,我也不认为这算是抄袭,算是一种借鉴,但是这种改变我认为没有在原来剧情上的一丁一点的提高与升华,甚至是班门弄斧。
《月球》的导演是邓肯琼斯,算是比较火的的新晋导演,他拍的几部电影我都很喜欢,《源计划》也是我除了《盗梦空间》之外最喜欢的科幻电影之一,除此之外《魔兽》也是可圈可点。他的处女作《月球》是09上映的,也不到短短十年,这部电影也许是刻意营造的,也许是成本低特效团队请不了顶尖的,我高中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时,还以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让我当时叹为观止,竟然还有这么新颖的科幻电影。电影的叙事手法很老道,一层一层如抽丝剖茧一般循序渐进,整个过程让人的眼睛不会想离开片刻,而电影里营造出的气氛有种孤寂感,灰白的色调,单调而孤独,两者相辅相成,仅有两人和电脑的交流,却不会觉得无聊,又时刻保持着压抑的氛围,为最终的真相和故事的结局形成很好的烘托。
反观王晋康的小说,从一开始就从老武康的视角里说出了真相,那么就如同看侦探小说一上来就知道了凶手,哪怕你推理再精妙,结局是凶残还是宽容的处置凶手,都无法像是留悬念一样牢牢的抓住读者的眼球,既然如此,作者抛开悬念不用,是想在探讨克隆的深度上下功夫吗?但是我却很难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作者到底把克隆人放置到怎样的一种位置上?克隆人拥有一个人的全部特征,在生物上毫无疑问克隆人与自然人毫无二致,区别在于社会上的身份与位置,这是科学界探讨几十年而争论不休的。在我看来,作者把克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身份同化为克隆人的记忆,一个克隆人的记忆是虚假的或者说这个人的记忆完全来自于其他人,那么这个克隆人对于社会来说是不存在的,他唯一的存在形式就是他的记忆。普鲁斯特认为记忆中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这与王晋康对于克隆人的看法不谋而合。但是对于一个人,记忆对他来说是有多么重要,才能让一个人选择慨然赴死?显然,王晋康没有把克隆人放到一个自然人的地位上去思考,一个人的记忆是虚假的,他的妻子是虚假的,难道这样克隆人就没有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了吗?这个人是实际存在着的啊,我思故我在,作者所说的理由就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选择去死?为了记忆中的妻子而放弃生命?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认同的地方。就如同楚门的世界,任何一个人如果发现了真相,发现了这个世界其实是虚假的,会有人选择留在那里吗,会愿意说就这样保持现状吗?自由,在我看来是人类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不自由毋宁死。
最后不得不在说一下王晋康在这本小说里的文笔,虽然这和主题思想一比,已经显得不重要了。都说大刘的文笔差,不够纯属,那和这部小说比,我觉得大刘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通篇对白我就觉得像是在菜市场买菜,丝毫感受不到小说的叙事技巧,像是听门卫老大爷说故事,没有月球的荒芜孤寂的气氛,没有对于人性深刻的思考,没有科幻小说悲天悯人的情怀。不知道这部小说算不算作者的重要作品,如果是,那我对王晋康只能是大失所望,如果不是,这部丛书的主编脑子估计挖塌啦。
《流浪地球》读后感(五):“总要有人仰望星空”——谈谈刘慈欣和《流浪地球》这本书
“总要有人仰望星空”,想起刘慈欣说这句话时的神情,让人感到一种智慧,深邃的智慧,还有一种打动人的“诗意”。
科学和文学是相似的,都要具备想象力,科学是对世界客观存在的想象,文学是主观精神世界的想象,这两者缺一不可,也极具魅力,
“四维空间”、“墨菲定律”、“万有引力”也好,都是一种浪漫,极致的浪漫。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是坐在一束光上面发呆的人,从而产生瑰奇的想象,敬佩这两种人。
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兼具两种特性,科学的想象和诗意的浪漫。
而对他本人的了解来自于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和媒体的报道、采访,从初中开始写科幻小说,受科幻之父“凡尔纳”影响最深。他是努力和勤恳的人,不断的投稿,坚持很长时间,《三体》才在《科幻世界》连载,最终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为亚洲第一人,备受瞩目。身为工程师的他,默默守在娘子关一个寂寞荒凉的地方,所以才更需要想象。
“雨果奖”爆红后,人们开始关注刘慈欣,关注科幻小说这种题材,高考的阅读题都会有他的文章。但他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极少露面或接受采访。几年前看到他当时唯一的视频采访,即使话少,但说的每句话分量都很重,值得深思。感觉到他的悲天悯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想象,面对外星文明,他是持悲观态度的,不希望人类主动去联系,犹如黑暗森林的法则,它们是猎人,我们身处黑暗之中,很多事情无法预知。
但他也说,“总要有人仰望星空。”
刘慈欣是属于硬科幻派的作家,《流浪地球》这本书里有很多的专有名词和知识,会不断遇到阅读障碍,第一遍看时情节梳理不清,读的时候有种挫败感,读不懂。我浅薄的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读懂这个故事,书中涉及的物理、地理、天文知识早已还给高中老师。但你会佩服他的想象力,全篇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来讲述。
会思考外太空是什么?我们在寻找什么?未来的人类对地球做了哪些事?地球的结局会怎样?
文字,是他一直被争议的点。不是以文笔见长的小说,所以优美的文笔是少些,人物,可能也不太立体,但思考和想象是惊人的,被其他作家称为“万花筒”。
你也会看到他在小说里表达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诉你们,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这是谁?”妈妈平静地问。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他在用科幻的外壳讲人的故事。
诗意,是整篇小说萦绕的的氛围,如一个诗人的吟唱。“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这本书是一个合集,刘慈欣的小说占三分之一,他与后面的王晋康、何夕并称为“中国科幻界的三驾马车”。后两人写的小说也很精彩,引人入胜。特别是王晋康,大概是生活年代的原因,小说里看到他对整个社会的深度思考,更具文学性,容易引起共鸣。《临界》是讲关于地震,人类对自然到底能掌控多少,在面对自然灾难能做些什么?《克隆之殇》探讨记忆、感情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了记忆,人存在的意义为何?看完后想把王晋康写的所有书都读一下。
何夕的《六道众生》里面有轮回、空间等元素,有点魔幻色彩,新颖,文笔也好。
“当一个人从纷繁的世事中偶尔生出一点仰望夜空的情绪,他的目光肯定会被那些谜一般的星星所吸引。”
“无垠的弯隆从正上方直垂到地,银河淡淡地划过半空,如同某个巨人的信手涂鸦。”
我摘抄了上面两句写在本上。
通过《流浪地球》这本合集书,了解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的科幻小说作者,这在之前的阅读体系里是没有的,只在高中时看过几本《科幻世界》杂志。也让人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格局,不只是聚焦眼前的一点个人悲喜。宇宙、地球、人类、社会,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命题。
“人类的精神像在荡着一个宇宙秋千。”这是《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话。
其实不管是黑暗中的地球,还是个人,都在流浪。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可能就不再会流浪。
璀璨夜空,深邃无边,暗夜有边。
总要有人仰望星空,愿你我都成为那个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