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蒜薹之歌》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蒜薹之歌》精选点评:
●过于真实了…看的第一天我就做噩梦了。。
●已有的事必再有,已行之事必再行。前事不忘——纵使不忘又如何?今天的农民不是还在自焚么?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市场经济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官僚主义加计划经济下产生的官民矛盾,对于今天来讲每天都爆发着冲突与维稳的事件,却没有人写这样的小说了,是娱乐把现实掩盖了吗。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虽然是义愤填膺的急就章,但就小说的结构、叙事而言,无疑是中国作家里一流的。 腰封那句话……类似的事件当然还有,不过您怕是不会再写了。
●在三点五和四分之间徘徊。有一个问题,莫言为什么总是写肉,血,泥土的混合?
●无孔不入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素养 仗笔执言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至高灵魂
●敢写!
●过于难受(。
●时维戊戌年二月廿八,晋南临猗苹果滞销,正如当年苍山事,心有感触,遂仿莫言,用破阵子牌,作词一阙: 三十一年又见,轮回循环难免。天道哪堪谈因果,民难劳止谓小康,终究无话言。 官字两口上先,吃喝玩乐作奸。人心似铁法如炉,权利谁属势压山,只余一曲弦。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一):人民的作者
第一本莫言的小说。相比于内容,我更关注的是莫言的文风。仅凭读过的这一本,也大致窥见其特点。总的来说,他是个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全不按套路出牌,时间顺序错乱,可思路一点不乱。叙事有点轻微的意识流和魔幻。话说他用魔幻的方式讲述一个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竟然觉得不违和。语言能轻松地带你进入故事的环境:一个肮脏、绝望的社会。 其实我这么关注作者,应该是违背了他写这部作品的初衷。莫言是饱含着愤慨,改编了这件事。文艺工作者应该远离政治,可他又用如此悲天悯人的态度书写政治,他是人民的作者。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二):鸵鸟
这本书或许是我今年所读过最恐怖的一本书了,所谓恐怖,恐怖的并不是怪力乱神,而是那种或许写实的现实。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蒜臺了,空气中腐烂的气息伴随着绝望。故事以精妙的双线推进,而每章的开头,又用瞎子在大街上演唱天堂蒜臺之歌来揭示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前看了《爆裂无声》和《南方车站的聚会》,某种程度上认为,或许人们受到压迫以后,就应当像是他们一样,孤军奋战,用自己去抵抗整个世界。但是我们也有可能和剧中的高羊一样,被绑在槐树上,槐树枝捅伤了自己的肚子,泪流满面却不停的安慰自己说,我没哭,我没哭。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一段世界特别讨厌莫言,我觉得,国家其实挺好的啊,为什么非要揪着过去发生的事情不放,为什么非要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外国人看。随着最近看了《辩护人》,《熔炉》以及《出租车司机》,我觉得似乎有些事情,我们需要勇敢的面对,而不是当作鸵鸟一般把头埋在地下,就听不到他人的哭喊。何况,故事中写到的,就是现实,莫言可以勇敢的把这些在事件发生后写出来,我敬佩他。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三):《天堂蒜苔之歌》思考
标准的党报新闻收尾。前二十章的所有故事,被一个站在云端的视角以一篇废话做了总结。事实上这也是所有生活在时间面前的宿命。列车驶过,抛下的风景就自生自灭。讽刺的是后来的“小道消息”:两个领导认识到错误,被调到另一个县当县长。
“老板娘站在门口,看着斜街尽头那盏昏黄的灯光,密密的雨丝在灯光下明亮地飞舞着。”
“他们一出门,乡政府的大门就关上了,四婶心里空落落的,回头望望院里,见有许多官家模样的人从地里冒出来,汇聚成一大堆,脸上都挂着冷笑。杨助理员也在那些人群里,脸上的表情与那些人一摸一样”
“太阳偏西,漫天彩霞,爹的头和哥的头都是黄光灿灿的,呈现着一派温暖色彩的田野此时也好像格外亲切,在正北的方向,是生活20年的 村庄,那里炊烟袅袅,娘一定在开始烧火做饭了。在东边的车路上,有一辆满载着豆颗子的牛车缓缓地移动着,赶车的男人高唱着:‘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二姑娘骑驴奔走阳关——’”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四):关于呕吐情节
《天堂蒜薹之歌》这个书,细节方面写的我真的是吃的饭都要吐出来了。看这个书,消除食欲。这和余华的让人吃不下饭不一样,余华让人吃不下饭的描写是因为太血腥,让人觉得发潮。但是这血腥当中是有些美感的。但是这书里头对呕吐物,呕吐过程之类的描写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在呕吐,受不了了.....我该说它写得太直白太形象还是写得太真实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呢?哎,反正于我个人而言,看得是非常难受了。这也能讲美学吗?不太懂。反映人民惨状可能都要这样吧,也许是我太浅陋吧。 但是明白自己低水准的同时我又觉得小说本来和生活就不同,过于真实过于凄惨过于恶心是不是有点消失艺术性?小说有可能是夸大有可能是减弱生活的某些方面。但有选择的书写生活才是小说吧,我个人是很喜欢现实主义作品的,但是我想现实主义并不是还原生活。我猜莫言在写这些的时候应该是夸大了细化了生活的某些方面,但是这种夸大和细化并不能引起美感。另:若是这种同类的夸大和细化是偶几次出现,是会让人觉得非常震惊,为之一振,但若是多次出现,我觉得就实在有点影响阅读感受了吧。毕竟我想这也并不是一部专写呕吐的书。 总之我是有点难受了。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五):涓涓细流是如何汇集成滔天洪水的
现实中农民们冲击县政府是在聚光灯下的显性事件和重大新闻,埋藏在背后的是在田地里,刺鼻的蒜苔气味里的苦熬苦挣,起早贪黑的路途上遇到的层层盘剥甚至飞来横祸。没有引发关注的暴力事件,便没有人关心农民夹杂着屎尿屁、泥土和鲜血的生活。在这部书里莫言将普通百姓低到尘埃的日常生活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最为激烈的冲突事件则着墨不多,更多是通过瞎子张扣的演唱穿插在故事中间。案件的审判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高潮,是庙堂与底层,冠冕堂皇与淋漓现实的一次正面交锋。新闻报道附在最后,通篇空洞无物,冗长重复,最后的小道消息更是将新闻中所有的宏大叙事与说理全部消解,与前面农民生活的鲜活惨烈对比鲜明。 在莫言那里,颜色、气味、感觉都能变成鲜活的文字,通过语言将人物与读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及一切感觉连接起来。 这是莫言比较早的一部长篇,展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民的生活状态,那个时代的农民不仅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辛劳,还经常遇到各种“公家人”高高在上的粗暴乃至不公对待,而刚刚结束不久的各项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尚未愈合,昨日的惨烈尚历历在目,而讽刺的是经历多年的运动却无法在农民们心里彻底抹去传统又现实的重男轻女,以及为此又死灰复燃的包办婚姻乃至冥婚。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早已告别了满是垃圾和尿骚味的火车站,公职人员的脸色明显好看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了。但是普通百姓为官员决策失误买单,农村地区嫁(卖)女儿为儿子娶媳妇的事还是普遍存在的。这部作品可以看出莫言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的笔下不光有魔幻,还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