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师之言》是一部由莱斯丽-安·布莱德执导,宗萨钦哲仁波切 / Luc Dierckx / Louise Rodd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师之言》影评(一):下载 电影 字幕 的贴子
这部电影和字幕,请移步到这个贴里找。
《真师之言》影评(二):在线观看地址
和想要观看的朋友分享下地址
《真师之言》影评(三):闲鱼转卖英文原版书
《真师之言》影评(四):学佛就是研究自己
这是一部从西方人,也是仁波切的弟子眼中的上师以及他的生活片段和对话,对佛教和仁波切感兴趣的人都值得一看。
首先纪录的就是仁波切在欧洲的生活,在伦敦做公交,慕尼黑看球赛,看似普通的亚洲面孔,僧人气质,混迹于西方世界的芸芸众生,平静愉悦地享受生活。然而他的出身注定他的不平凡,一开始他就直言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众生。而在不丹这个举国信佛的国度,我们看到仁波切到处都受到当地人民无比虔诚的顶礼膜拜,很多人排队等待他的加持,新生儿请他帮忙起名字,警局也请他帮犯人祈祷开示。
仁波切的表达也非常诚恳直白,部分记录如下。
学习佛法就是研究自己,去忘记,去超越实相。我们很多人做事情都有心机,不盲目相信佛法是非常重要的,要独立思考。老师应该对众生感兴趣,而不是自己。朝圣的意义在于感受先人的存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应该用所有的东西来帮助自己。
保持一种乡愁,乡愁可以打开一扇门,是创造力的源泉,看清佛法和禅修是有意义的。
相信因缘果报。
我们离随意越来越远,万事都提前计划。
所有的事情取决于意识和自己的想像,想像的力量无穷大。
学佛漫漫路,信息高度发达时代,我们其实不缺好的老师和书籍的指导。但是证悟和寻求快乐的道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摸索和努力。仁波切本人也不认为自己证悟了,他认为他仍受限于时事。很感恩仁波切的知无不言的分享,我们就是依靠这样的智慧之光在前行。
《真师之言》影评(五):我很幸运第一个来写,很荣幸
费了好长的时间才从网上下载下来,说实在的我看得很感动,仁波切像一个生活中的人,做公车地铁逛公园步行街看世界杯,自己做饭担心下水道堵掉,然而他也真的很酷,很酷, “我的职业是帮助众生。”
他的严肃与敬业甚至让人有些惭愧了。
我们为自己原本单纯的心追加了太多的负担,有时候仔细回想甚至可以看得到心魔如何一步步侵蚀。
我有好多朋友,貌似都活在不同的自我想象中,然而人怎样才可以“自觉”, 其实每天做一些修心禅定是很好的。
他在看现场世界杯的时候要求弟子在球场上做meditation
“No one can attain the basic enlightment without meditation。”
The training of mind是需要去实践的。
片中有一个女弟子貌似要改教,她有一个年纪不小的阿姨(他们外国就叫朋友了),给她很多中肯的建议,那个女弟子在旁白中说“funny的是那个阿姨跟我说的和仁波切跟我说的一样。”我想聪明的喇嘛可能难遇到,聪明体贴的女人应该好找吧,不知道在这里讲这些合不合适,我个人确实认为与妈妈的交流能给人很多启发。回头看过去,真诚的讲出自己没讲过的心路或者与亲人的交谈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一些扭曲世界观的由来。
《真师之言》影评(六):片子里的配乐
片子很棒。
正如仁波切所说,东方学生很害羞,不敢提问,常常陷入盲信中;西方学生很fresh(不知道怎么翻译好),他们喜欢质疑,但是也会陷入怀疑一切的另一个极端中而忘记了本来要做什么。
所以片子里学生们在不丹聊天的时候,问得很可爱,我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
A:你觉得仁波切和本拉登有什么差别?
:差别大了去了。仁波切教我们去除内心的无明,而本拉登让他的信徒们迷信、做些愚蠢的事情……
A:仁波切让他的学生们得到解脱,本拉登让他的信徒上天堂。你确定他们之间真的差很多吗?
我喜欢片子里蒋扬钦哲的坦诚。大家自己去看吧,我就不把他说的话贴出来了。不过翻译挺不负责的,很多听不懂的没翻译,还有翻译错误的。我觉得那些一般人不懂的词没有备注也就算了,找个人校对下翻译正确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片子里面的配乐我觉得很棒,旋律和歌词都很大气。我现在早就过了喜欢情感纠葛的小情歌的阶段了,更喜欢把人当做是宇宙尘埃的歌。或者trapped by love这种被困其中但依然自得其乐的小乐趣,让我想起《重庆森林》里爱上梁朝伟扮演的警察的王菲。
A Thousand Years
不是《暮光之城》片尾曲那首,仔细看下,歌词境界相差大了去了。
I may be numberless, I may be innocent
I may know many things, I may be ignorant
Or I could ride with kings and conquer many lands
Or win this world at cards and let it slip my hands
I could be cannon fodder, destroyed a thousand times
Reborn as fortune's child to judge another's crimes
Or wear this pilgrim's cloak, or be a common thief
I've kept this single faith, I have but one belief
I still love you
I still want you
A thousand times the mysteries unfold themselves
Like galaxies in my head
On and on the mysteries unwind themselves
Eternities still unsaid
'Til you love me
生生世世的轮回,也不放弃对开悟的追求。
eautiful
摇滚乐队Joydrop在98年的一张专辑Metasexual里的。没有版权,没有试听,看看歌词感受一下吧。Joydrop这个乐队名就很有意思,不是很像蒋扬钦哲最新的一本书《不是为了快乐》麽?^_^
Cheek to Cheek
虾米版本是Live版的,Lady Gaga也唱过。
This is not real
依然是Joydrop的,依然找不到在线试听。。。
Trapped by Love
这个名字听上去还挺享受的,就像《雨中曲》一样,被困雨中依然可以跳舞歌唱。嗯,我还六根不净不用理我。
《真师之言》影评(七):所有对于佛法的误解,都是因为没有正见,真师之言就是树立正见。
所有对于佛法的误解,都是因为没有正见,真师之言就是树立正见。
摘抄
1. 按照佛经,苦痛不是真正的苦,真正的苦是变化,是无常,万事万物皆无常。 2. 你的目标应该是看到所有世间价值都没有价值,然后由一个真正的上师帮助你粉碎你的全部自我至上的骄傲。上师是一枚镜子也是一个杀手,帮你打破自我成见。 3. 我们可以看着我们的心,当念头来了,只是看住它们,它们升起、暂时呈现、消失。不要抓住它们,不要推开它们,就在那个点,看发生了什么。每次你开始漂移,把心拉回来,回到当下。 4. 脱离红尘不是根本的出离,根本的出离是就是没有任何出离念头的出离。 5. 空杯才能加水,空心才能加智慧,空我才能得到爱。 6. 我们真正向上师寻求的是如何解除对上师的需要,从外在寻求转向内在寻求,彻底认识到真正的上师是自己的内在,上师只是这个过程的桥梁,这一点是上师概念的核心。
7. 禅宗大师说过: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自我身心研究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自我研究过程是为了达到忘记自我的过程,不,应该说是达到我和非我都不再分别的过程。
8. 以上关于上师概念的核心是一切师徒合理关系的基石。很多情况下,师徒关系其实却是情人、夫妻、男女的关系,使双方的互动变质为一种游戏。
9. 很多学生找老师,不是为了获得客观指点而是希望得到内心妄求的东西,当学生内心由此产生扭曲不安的时候,学生开始耍弄心计。
10. 老师也一样,很多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内心知道职责上应该给予学生什么,那个往往是非常原始、非常痛苦和赤裸裸的东西,但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给予,因为他们还清楚学生其实想要什么而总表现为去满足学生们的欲望。
10. 所以,心计是大问题,人应该没有心计才好。
11. 人类为了粉碎自我,往往需要一个已经成功的榜样,我们对榜样总是怀着崇敬之心,所以世上就有了教父、权威等等(包括佛陀)。
12. 不管怎样,总得这么去做,我的意思是,你总不能把上师看做你的伙伴吧,当然也有一些非常特别的人士,他们可以那样做。把一个比你更高或更纯正的人看成榜样,比较有效。
13. 当然,很多老师因为心计的干扰,没勇气告诉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去满足学生的欲望,结果反而害了学生使学生只能一辈子依赖他。
14. 但是如果老师怀着巨大的责任心,师徒双方真正转注学生的证悟与否,这种师徒关系就可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15. 学生希望得到智慧,老师恰巧先获得一部分那样的智慧,后来者跟从前辈脚步,才能得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这种师徒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关系,就必须这样互动才行。
16. 我自己会把我的上师看做凡人,偶尔也会有凡人世俗化的一面,譬如虚伪,我自己也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理解吧?可见,我们都没有全面接受佛陀才是我们根本上师的意识,他老人家可是无处不在,骗不了他。
17. 怎么判断一个老师是真正的明师呢?作为一个俗人,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本身就没多少自信,即使我们自认为某师是明师,我们有多少把握?我们的判断力很多时候让我们遇到挫折。
18. 所以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深思而不是盲信这一点很重要,盲目的虔诚是不可取的。佛陀他老人家再三强调,依法不依人。
19. 事情不是那样简单,如果你乐意,建议你先学习和思考佛经,当你学习到一定的程度,你再去判断一个老师,可能他其他一些品行不符合,譬如可能没有受过教育、不够温和、不够直接等等,但是只要你看到他是一个注意力不在自身,而只专注在你和其他众生的人,那差不多就是了。
20. 朝拜,现在已经变成非常仪式化了。朝拜本身的要义是提示我们确实有这样证悟的人们存在。他们不是所谓的英雄,而是作为成道的榜样,哪怕只是一分钟的提醒你也好。
21. 激发你关注佛陀到底讲了些什么,然后你知道苦、脱离苦的概念等等诸如此类。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自己,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棒的修行者,你可能不需要这些辅助,我的意思是,我们总得尽可能用各种方式帮助自己,哪怕借助于一些简单原始的提示,譬如圣地、圣山、圣树等等。
22. 我想到一个比较好的比喻,这些就像乡愁,乡愁会打开一个缤纷世界,乡愁是激发创造力的动力,我们可以说乡愁这样类似的因缘引导我们走向证悟。我们由此窥见佛法的价值,灵修的价值以及红尘世俗生活对于我们修炼自己的最终价值。
23. 皈依佛法是坚信因、缘、果的法则,譬如你煮鸡蛋,你需要一定的缘由和条件:炉子、锅、水、火、煤气等等,没有其他障碍的话,鸡蛋毫无疑问就这样可以煮熟。你可以的,因为这是数世纪来人们煮鸡蛋的途径。相信因、缘、果法则,就是皈依佛法。
24. 我们被固定的生活模式束缚,我们离随意性越来越远,这个是大麻烦。我的意思,譬如环境,譬如我们一定要住一个旅馆而不高兴随意住岩洞或者树上,譬如信用卡,诸如此类,我们人类只寻求一张模式化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要求被计划,来保证自身的安全感。
25. 我的很多学生对我很小心翼翼,这说明世界的因果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你想,我哪儿都没去,只是一个不丹人,但那些来自美国、加拿大、巴黎等四面八方的人们,构成非常复杂,都是一些一贯被教育为独立思考、接受挑战的人们,现在他们纷纷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这证明他们欠了我很多业债要还我,所以他们还会一直相信我的话。
26. 西方的学生很有活力,这个是个非常大的优势。但是活力,怀疑、质疑等一些优秀特质,有些事会导致他们跟入道之门越走越远。你一直在那里分析,就无法专注践行。
27. 东方的学生比较虔诚和信任老师,我想这是不同社团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不利因素,比较容易导致盲信。
28. 你自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吗?我吗?不,我不认为。因为我现在还是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已经证悟的人应该完全不受条件限制。我的学生坚持认为我已经证悟了,那样对他们只有帮助,如果能帮到的话,对吧?佛陀教导我们,一切皆心造。
29. 譬如你正坐在公车上,突然上来一个人坐到你身旁,可能他当在经历什么麻烦,你什么也没做甚至你根本没有意识到,可能就那样坐在那里,可是那个人却认为你居然帮了他,比方你踩了他的脚,诸如此类。
30. 你不是英雄,也不是拯救者,但是他人认为你帮了他,以某种你其实是置身事外的方式帮助了他,他因此受益,然后他不断感谢你曾给他的帮助。
31. 我收到过太多的感谢信,谢谢我帮他们度过了曾经的麻烦和沮丧,谢谢我的祈祷,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等等,但是老实说,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他们,我甚至都不知道写信的人是谁,更别说是在祈祷的时候想起他们来了。
32.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发生我的很多学生身上。很多时间人们以为老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更有主动权的一面,因为老师拥有相对多的控制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比方说我,我个人经常就跟一些女士产生这方面的问题,我根本不认识她们,跟她们没有任何牵连,但是她们会认为有联系,比方说我曾经对她们微笑、握手、说话等等,她们把这些看的很严重。
33. 一切都是你自心或自我解读,一切都是想象,没有什么不是想象力的结果,想象的力量如此之大,想象才是我们拥有的唯一现实。
34. 在想象的空间里,方有现实相对世界的现实和幻想。佛法总体上试图训练人们的心去体会温情、友好、慷慨、爱和仁慈等等诸如此类,那是一种途径。
35. 如果用心谈论一切,你就接近了根本真相。我们在这里不谈途径,如果谈途径,就无疑会有优劣之分,需要放弃的和需要坚持的分别,而我们一旦接近根本真相,就无须这些分别。举个很好的例子,譬如一个妇人非常渴望有一个孩子,于是她有一天梦到她怀了孩子并生下了孩子,她非常开心。在同一个梦里,她随后又梦到孩子不幸去世,她非常悲伤。然后她从梦里醒来,有孩子的开心和失去孩子的悲伤同时消失,这个梦醒后的第三个体验就是佛法试图表述的根本,没有过孩子,也没有失去过孩子,超越这两种体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