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是一本由华杉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一):不用管老师讲了啥,关键是自己做了啥
看了这里很多的评论,发现很多大牛在这里喊,不过尔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腐酸气。
说这种话的,应该是没读完这本书,华杉老师反复在书里说,论语,这本2500年前的普及读物,反复告诫我们,学习要克己体察,关照自己的内心,不要有纠错心和胜心,您看,这些大牛一个也没看到。
干紧去对照一下自己的不足,好好践行,这些都做到了,哪有时间去纠老师的不足哦!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二):每一页都可以折一个角
看书看到精彩内容会把这页折个角,很多书看完只折了一两个角,直到看了《论语》....每一页都能被折起来。“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前只是头脑中记忆的一个概念,真正看过才知道真的是这样。
生活中很多本来一句话可以说清的道理,有些人偏要写一篇公众号文章给你看,很多本来一篇文章可以说清的道理有些人偏要写一本书让你花钱买,而《论语》最物有所值了,因为每句话都能被写成一本书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三):贤贤易色
先看原文:
0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华杉解读:
罗列了贤贤易色两种解释后,说自己认为,应该是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不重容貌。因为下文将对父母、对君王、对朋友,递进关系很明显。
我们认为华杉理解不同,估计是照抄宋儒。
1、古代没有标点,分号是后加的,子夏真要将递进,说的顺序恐怕也会调整,或者记录的人也会润色修改,我认为这句话很可能是总分总的叙述。
2、如果论述妻子,为什么不点明,仿照后边句式。
我的理解:
贤贤——第一个贤士动词,以之为贤,引申为尊敬,第二个贤是名词,显示贤者。
易——改变。
色——容貌、态度。
总说:尊敬贤者要毕恭毕敬从内到外。
分说:父母、君王、朋友。
再总:虽然知识不多,但已掌握儒家之道。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四):历时一年,将华杉先生的讲透系列看完了,接下来是内化笃行
不知从哪里看到华先生的“文化母体”观点,深以为然,按先生的教导,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传习录、孙子兵法一路读下去。现在只能说是明白了要“困之勉行”,但儒学的门槛还没摸到,还需要去实践、行日日不断之功才行啊!
先生的一个关点我非常认同,就是学习不要去挑老师的错,我们肚子里那点墨水能有多少,去挑这些先贤大德的毛病?现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哪哪都是毛病,先把自己的毛病克服了再说吧。
有段话不是这样说的吗:读完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识人无数,识人无数不如贵人指路。而我认识到,如果我在刚出社会的时候,知道去读这些书,那就是得到我们中华5千年文明中出类拔萃的圣贤们——这些贵人的指路!
这里,要感谢华杉先生,距王阳明500年以后,又跳出来,将我们的文化母体,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语境,再次向我们娓娓道来。我相信,在看到这些书的朋友当中,有一个能受到教益,那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了!我认为,华先生已经功德无量了,因为,我已经受益颇多!谢谢!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五):经典自有它的魅力所在
很遗憾,年近而立之年,才开始看论语。觉得孔夫子很多话直入骨髓啊,精彩至极。
一、吾道一以贯之。讲的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存在自己知道,就是不能做的事情。知道而不能做到,就是不知道。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代企业管理里面讲复盘,难道不是这句话的遥远的回应么。总结过去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防止后面再犯错。对已经知道的事情,反复看,经历不同之后,看出的是其他东西。又能改变你的行为。产生新的经历。
四、求而不得,反求诸己。你想得到那些东西,但一直得不到。这时候就得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到位了。忿,急也是没用的。气愤,急躁最后只能让自己失去这个可能。要么,你就放弃,再别处找。
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纵然有一身本领,你用我的时候,我就全部施展出来,不用我,我就带进棺材也不后悔。但孔子自己也没做到这点,颠沛流离多少年,不就是为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报复的机会么。但这句话也是一种心态吧,把自己水平锻炼提高了,这边没机会,总会有地方给你提供机会的。现在市场这么大,不会因为少一个机会而没落的。
论语讲究的是切己体餐,把知道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看,哪些做的好,哪些做到不好。怎么改,学习论语的关键还是在这句话上。切己体察,知行合一。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味吧。等以后有时间,还得再看一遍。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六):原来我并不知道
有点啰嗦,总体而言不及孙子兵法精彩,不过带我领略了论语的魅力,原来论语是教人做人,修身,学习,明礼,交友,合作,齐家,和各种处世之道的,人生大部分道理都在里面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原来很多道理我都不知道,只是听说有这么回事而已,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听说又怎么能算是知道呢?能把论语里的一部分道理践行,也能称得上是儒家意义上的君子了吧。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学习,不外乎,拜师,交友,读书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没有掌握,就不要忙着去学新的东西)
9.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而言之。
:读孔老夫子的语录,觉得他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哈哈,若是能在同一时代,我也一定拿几斤腊肉去拜师学习,不过我更喜欢他的弟子子贡,太史公是这样评价他的: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而霸越 。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七):还不如自己拿着古汉语字典一条一条读
春节抄了100余则《论语》,手头有这本书,一开工就拿来一看,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书不过尔尔,我是主张要把《论语打散了来读的,现在华杉把《论语》一则一则按照顺序讲下来,这已经很难还原古意了,《论语》目前的顺序和分章不可能是记录者有意为之,既然顺序和划分毫无意义,那么就必须打乱。
不过他的进入路径还是有点意思。
从朱熹——张居正——刘宝楠进入《论语》,张居正这个原因他讲的好,因为张平过天下,《论语》是大格局,平过天下的张肯定有更深的感悟,同样,他在说朱熹、刘宝楠就有问题了,要我说从理学和训诂都很难进入《论语》,歧路亡羊越是太多引申越对理解孔子毫无帮助。
华杉的找寻古代语境的观点也有点意思。他说:读古人的书,要回到古人的语境中去。语言学家说,意思的传达,语境占75%,语言本身占25%。孔子的话都是微言大义,高语境沟通,他传达的意思,语境可能超过90%。要我说华杉这话不过有一半的道理,你说你回到古人语境,哪你从朱熹、张居正、刘宝楠三个宋明清人去进入孔子,是不是有问题?孔子微言大义,多半不是孔子有意为之,是孔子的年代属于中华文明的启蒙阶段,他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根本问题,哪像现在,你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知识细分的令人发指。所以,华杉一个序言自己都打自己的脸,还想讲透,我看很难。
华杉又说,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观点”。我又有不同意见,孔子年代是启蒙阶段,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年代的很多问题今天已经有了答案,而且答案繁多,从答案又衍生问题,自答案的问题又生出问题的答案,我们不把孔子的“微言大义”放到今天自己的问题中,不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简直是拿着一颗草籽妄图描摹整座森林了。
华杉的书,有益有三:
1、他坚持每天读一点写一点,集腋成裘,这份意志力值得钦佩;
2、他注意到张居正平过天下,张注论语别有不同,算是没把《论语》做简单处理;
3、他的高语境的提法有一定的道理。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八):论语的入门砖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九):生活为本,读书为末|读《华杉讲透《论语》》有感
以前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见到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书声郎朗,但从没读进心里。真正认识孔圣人还是在读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论语》》时,他说讲《论语》的老师中,最准确是朱熹,最透彻是张居正,最详实是刘宝楠,但我看来他是当代学得最懂、讲得最透的学者之一,真正做到了“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国学的大门。
生活为本,立德为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过:“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旧时老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是如此。他们很早就为了生计踏上社会,目睹了社会的种种艰苦,亲身感受了生活的不易。生活的压力推动他们快点儿成熟起来,为家庭挑起重担。很多人认为儒家经典生涩难懂(以前我也和他们一样),但是真正懂得后,才知道其实孔老师讲得多是日用常行中的道理,主张人们多走大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比起现如今社会上的成功学演讲接地气多了。
读书为末,取之生活,予之生活。《论语》开篇就是大家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所以放在这个重要的位置,表明了孔夫子的治学态度:学和习,是两个阶段(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比起学,习更重要。《说文解字》中对‘习’的解释是:鸟数飞。没有多少次的碰壁,哪来最后一次的振翅高飞。学习知识,同样得通过做练习来巩固,最终用于实践,这才是学习的初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项就是反省学过的知识有没有去实践过。在当今这个浮躁时代,人人有读书的需求,但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工作,都希望多读书。一些快速阅读班也应运而生,但在我看来这是在舍本求末。快餐式的阅读更多时候没能达成人们的目的,无法将知识真正学扎实。不如泡一杯热茗,放下手机,关掉电脑,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书来得更好。
生活为本,读书为末。华杉老师结合多年对《论语》体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圣人一生伟大的思想。我们不仅应该将它当作一本书来读,更应该身体力行,通过理解、通过实践应用到生活中去。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十):需要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