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礼物的流动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02 15:1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礼物的流动的读后感大全

  《礼物的流动》是一本由阎云翔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一):礼物流动之争

  重新编辑一下书评,因为今天一件关于礼物流动的事情深深的触动了我,在此聊以记录。 我妈的亲姐姐(二姨)得孙,吃酒席是要顺彩礼的,妈妈本打算上账500,(因为二姨也曾顺500彩礼给我家喜事),但是大姨在未和其他姊妹商量的情况下上账了1000,抹不开面子妈妈也只好又补了500,回来之后我妈非常非常不高兴,认为大姨做的有些过分。 这件事作为一个经验实例,至少给了我这些启示: 首先,礼物/礼钱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因为它深深的和人际关系链接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礼钱的多少并不由你的想法决定,相反,它是一个“社会关系产物”。 其次,礼钱是一个符号,一个亲密关系里的阶层符号,它的基本价值是收到的钱,而随时有可能产生溢价。 最后,就事论事,即使是亲兄弟姊妹,因为利益争执的情况也太多了,我们没什么必要对血缘联系构成的人际关系抱太大期待,因为往往最后幺蛾子出最多的,反而是理所当然的“血缘社会网”。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二):无题

  看到有个书友说,与其教你如何与人相处的畅销书,不如看看人类学家的研究,我真是很赞成他的观点。 《礼物的流动》是一篇学术论文,是一篇“民族志”,但普通人也可读。本书选取中国北方的一个小乡村为研究对象,其中对人情、关系、面子这几个中国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词展开了精彩梳理。不过,其中设计人类学理论的,大众读者作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如何更好的融入和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人际圈子,如何认识中国近70年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 我是一个90后,家位于一个地处城乡结合、许多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相互抵抗和共生的地方。因为常年在外读书,对家乡的许多礼节、应承不甚理解,但父母长辈常常教育我,虽然我人在外地,以后也可能不会回到当地,但是我也该建立一个同村里同龄人的关系圈,以后我若年老还乡,也能放心有人帮扶。我似乎明白,却又不明白他们的话,然而,本书的叙述加深了我对父母长辈叮嘱的理解:不要做一个冷淡的人,成长是一个“不断参与”的过程。等到长成那天,你则慢慢淡出,而年轻人将前赴后继。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三):评《礼物的流动》

  没想到这么优秀。

  都说一个领域的博士一定是自己的专业最精通的人,看到了阎先生的博士论文,深有感触。

  文献回顾精辟而深刻,行文由浅入深。

  之前对礼物概念研究的脉络非常模糊,现在大概了解了顺序。

  马氏库拉在先,提出了基础材料;莫斯理论化马氏的库拉,提出总体呈现体系,在各个社会进行了比较;列维将莫斯的互惠发掘出来;萨林斯提供了互惠的更细致的分类;其余的是各个社会的民族志情况和新的研究近况。

  非常有感悟,同时对中国农业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看完《农民的道义经济》之后又看此书,又第一次问了家里相关的礼物情况,颇有舒畅之感。打通了对中国社会理解的障碍。

  我本来以为礼物只是一个小型主题,莫斯的《礼物》看到一半,我发现总体呈现体系这个词才是“礼物”研究的地位,但是那时理解还不够深刻。

  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礼物为什么重要。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四):几点感想

  农村的礼物是怎么流动的?同阶层是双向流动,不同阶层主要是下层向上层单向流动,礼物向上层汇聚。书中展示并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礼物的流动与其它类型社会的不同之处,还探讨了人情伦理、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等级、政治经济转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书中故事真实而精彩,读完除了对中国社会更了解以外,还对建国、改开对中国的深刻巨变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心有戚戚。

  几点感想:

  1、感觉道德分为两种,书面的和实际的。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在法制不张的时空,个人关系网络更能保护私人利益。关键时刻得靠实在亲友,“肚子是不会骗人的”。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五):这本书最适合大三的学生细读

  大概在六年前读了这本书。最近发现,上海文景又给他的两本书打包出版了,觉得新鲜,亦或是作为回忆,买来翻了翻,觉得当初的那种兴奋感减少了。可能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吧。

  为什么说这本书值得大三的学生读呢?因为它会让你将一些大一大二时候学到的概念整合,并把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解从远方引到家乡,引到自己的家庭,引到对自身生活的反思。

  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从莫斯的“礼物”开始,梳理了一遍19世纪以来国外关于礼物、民族志、社会交换理论、商品经济、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然后对照这些观点,剖析了他在1980年代在黑龙江省下岬村所了解到的情况,全程就是一个词儿——对照。

  这本书的局限可能在于,作者过于想和西方做比较和对话了,感觉很多地方比较有一点刻意,一些对中国读者并不新鲜的地方,被他描述成得很新奇的,这种刻意有时候让人对作者的用心表示:嗯。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六):书评:礼物的流动

  作者以黑龙江省的一个小村庄为研究对象,描绘了围绕21种礼物形态及其背后的关系网络与人情伦理。有极其扎实的文献基础,也有详实数据的案例支持,后几章通过访谈分析得出的关于互惠原则/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动力等的剖析很是深刻。唯一我觉得可以再深入的是,试图描绘基于礼物流动关系的社会网络及其变化,探究此前已做好四分类的人物群体关系。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村庄中的关系形态。而如今随着人们社会行为类型和边界的不断变化,礼物流动的情况更加复杂。同时一些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网络中的刷礼/赞赏等,更是包括了表达喜爱、社会支持、经济赠予等多重内涵,也不再是“为了收而送”的双向流动。“人情”的影子少了些;且收的越多,“面子”越大包括的意义也更丰富(货币兑换/流量相当等)。

  但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关于人类学研究/中国农村/人情伦理较好的研究读物。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七):阅后小结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八):你好,你好,你们好

  #书评20201217《流动的礼物》 本书是英文写作后被译为中文。作者写这本书可能主要面对的是西方社会。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乡村社会的我来说,书里的大部分的事情对我来说都属于亲身经历,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读懂。于是我不准备从第一页开始读,而是选择挑读,找到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和研究读一下,一些很熟悉对我没什么新鲜东西的就撇开。本书主线还是是介绍北方村镇的礼物流动,以及与人情世故有关系的许多社会网络。 村民的礼物流动有两大类一类是互惠互利的亲戚邻居流动,你给我礼物我给你礼物,我们互相帮助哥俩好的意思。另一个是从小至上的礼物流动被称为“孝敬”。下级官员送给上级,不奢望上级回礼,或者送给年老的人,聊表心意。 礼物在中国社会往往不单单只是礼物,这里面常常带着地位、名誉、权利,当然还有财富。 婚姻也是重要的礼物流动,书里罗列了四十年的彩礼钱增长变化,从(1950年,每五年记录一次到1993年)分别是200元―280―300―200-300―400-400-――4500――10000元,现在北方我的县城彩礼我给补充上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多么剧烈“伟大”,2012年彩礼是两万元,2013年是五万元,2015年到2020年是 九万到十五万左右的彩礼。彩礼钱给了女方,女方会选择给些嫁妆钱,有的会给的多有的不给,这个选择权在女方父母手里。 物品在亲戚手里流转就是“礼物”,在陌生人手里就是“商品。”礼物是人情社会里一切的最初形式表现,日本人我记得也是会送一些小礼物,欧洲也是有互相赠送食品或者其他礼物的习俗,不过礼物是一方面,制度也是一方面,我不希望因为礼物就要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进步,一个事情的是非道德观,不分白丁,任人唯亲是礼物社会的最低等形式,也是一个民族的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之举。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九):读后感

  

《礼物的流动》聚焦在东北某农村从建国到九十年代村民间的礼物流动

它描述的是沉默的多数但又何尝不是社会变化的缩影

过去人类学家对于礼物的讨论

桎梏于马林诺夫斯基的经济与莫斯的义务

但对于中国社会的关系、人情、面子以及报着笔甚少

闫云翔的贡献正在此处

他将情感的维度纳入礼物的关系并从此衍生出对社会网络的观察

在熟人社会与人员凝固的小环境里

礼蕴含着社会道德而物则有商品交换的意味

但他们的合体同时包含着私人情感的流动、利益权衡以及道德义务

作为抵御天灾人祸的共同体、社会交往的仪式符号和内心感情的物质表达

礼物可以是真金白银也可以是手工制作

而它的货币化程度同样是区别我群与他人的显著分别

随礼与送礼的说法也可以体现平等和阶级

人类学最让我着迷也是痛恨的地方就在于它的ambiguity

一如礼物的规则分明而又含糊

或许正如文中礼仪老人对作者的教诲

礼物就是人情

有了感情才是人

但似乎人情关系这些私人领域的话题在公共领域备受诟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私人与公共又真的能泾渭分明吗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十):碎碎念

  (哦这糟糕的翻译…)

  作者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将中国农村社会那股暗流涌动的复杂社会关系和不成文的习俗,借以“礼物”这个可视化的载体清晰立体的呈现出来。但由于这本书是面向外国读者,即便没有翻译的问题读着也有些许的奇怪。

  下面说说阅读这本书的原因以及谈谈一些感受。我成长在一个礼俗型社会中,也目睹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的转变与发展。私以为,这些年城乡之间的分裂正在拉大。这种分裂一方面体现在经济方面,而这一方面目前尚有缩小的趋势;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我感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个偏向法理化的社会正在形塑。但在农村,尽管也处于发展之中,但仍然包裹在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当中(当然这些礼仪习俗也处于不断的流中之中)。这种分裂并不是说绝对,只是相比较而言会更明显。同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正在挣扎着从礼俗型社会走向法理型社会。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就像我们对于礼俗型社会中的一些礼仪习俗无法判断其好其坏一样。我迫切地想去了解中国农村社会那种复杂的关系网与社会结构,并为时常困于这种社会结构的情绪寻找出口。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让我更深刻的理解父辈的一些行为。

  在第四章,作者指出“关系网络在帮助家庭渡过饥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中依旧十分明显,尽管我们想要摆脱人情世故的束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依旧十分需要它,需要依靠人情面子关系去实现自身的某些发展。其实回到互联网中,点赞、转发和评论以及红包是不是“工具化礼物”在互联网中的重生?转发锦鲤是不是“沾光”在互联网中的另类表达?粉丝数成为全新的社会资本,从而铺展开更大的关系网,但这种关系网的强度又否能和乡土社会中的关系网相媲美?我们真的在不断挣扎着走出传统社会结构去寻求我们自己的乌托邦吗?换句话说,我们真敢不顾别人的眼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吗?很难。社会主义平等化强化了礼物的流动,社会主义在分层话又进一步导致了礼物交换的工具化,因而我认为,这一代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大多数注定还是会被礼俗型社会所同化。不过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礼物的流动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