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乱反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7 05:2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乱反射》读后感10篇

  《乱反射》是一本由(日)贯井德郎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乱反射》读后感(一):《乱反射》反射出了什么?

  《乱反射》中,人们为了不和社会脱节要和不喜欢的人交际、就连简单工作需要同事帮忙也因为辈分问题而不敢开口、钉子户儿子就因为所谓名声可以放任七旬老人不管甚至和他断绝来往、工作要“不犯大错”就要被泼水后也要心平气和讲话......社会和家庭划定了人的行为规范,然而却压抑个人需求。他们被规定“不能顶撞客户,不能和外人撕破脸,不能坏了名声、大公司女性本分是找个好男人...”在社会中没有什么放飞自我和不管不顾他人的个性。人稍有出格行为就会被判为“异类”。选择放弃在社会中的做谨言慎行的假面人要付出惨痛代价,甚至会被排挤和嘲讽。于是人们选择忍耐

  而严厉的社会责任让家庭也变得沉重起来。或许有人在外幸苦工作后,能回家能得到理解关怀,有家庭作为避风港也不觉心酸。然而在书中只有遛狗的老人因为对家不负责,于是只能独自一人养狗作为寄托大妈因为作为全职太太价值不被认可开始执着与于无意义的护树活动证明自我;停车的女人因为父母明显偏爱而极度自卑以致于连停车这点小事精神崩溃;检查人员因为逃避面对洁癖治疗夫妻内心互不理解而酿成悲剧 。没有受到家人正常关怀也没有正视自我和家庭的勇气。 家庭变成了浮于表面形式地方 ,家庭成员并不互相体谅。对于个人来说的最后依托也没了。这对渴求拥有精神依托的人来说是双重打击

  被压抑着的人们无法接受到该有的个人关怀,感到空虚孤寂。于是他们内心开始扭曲,变得自私和无情,连对着家人都无法敞开心扉,又有何心情真心可怜那夭折的幼儿? 对于外人的死亡不过是例行公事同情,而内心早已经没有与他人共鸣的那根弦了。

  不遵守公德不是教育或是本身素质问题,而是一种对社会规则不满的发泄。当不存在旁人,不存在社会监督时,他们有意或无意选择了在小事上的放纵

  当事故发生后,面对记者问责,他们虽内疚却极力撇清责任,是出于对生命逝世负责的恐惧——负责就意味着被当作杀人犯,意味着被社会抛弃、失去一切苦苦经营得来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些人来说,社会性抹杀比死亡更可怕。(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日本人要通过自杀的方式保卫自己尊严和名声)

  贯井德郎还别有用意地挑选了记者一家为人集体公德缺失受害者——记者一家本来也是矛盾不可调和的“病态家族”,但却因为记者的坚持婆婆主动,开始消融冰川,本有和睦的希望。 作者却让记者孩子的意外死亡作为结局,直接抹杀了这种幸福可能性

  最后记者不断寻找线索想要追责,牵连出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此时记者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社会集体”,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然而个人与集体反抗,被认为是不正确的、是在找茬。上司劝记者不要写人们公德缺失的报道要求他只写政府部门,就是他潜意识里已经默认了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即便那个人失去的是他的儿子),个人不应该越线反抗。所以即使记者是正义的一方,建立网站也会被威胁辞职。继续沉溺于悲伤会被认为是幼稚无理取闹,最后记者夫妻只能选择妥协,把对儿子的情感埋在内心深处,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我认为杀死这个孩子的不仅是书里提到的十几号人物,而是整个社会。不过这些人物将矛盾具体化,幼儿的夭折又是集中了这些人的矛盾。作者并不是想探究小部分人的责任和道德问题,而是想指责这种对人残忍的压抑及其带来的危害

  ———————————————————————

  也许会有人把上面的社会默认为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病态。其实不然

  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很普遍,也包括中国。 前段时间某位男演员离开也不是偶然。得了抑郁症后,为了尽责而只能隐瞒病情,要维持着演员的身份要承担粉丝期待,很累,却无法逃避。 然而他希望获得理解,只是展现了一点点他的敏感,就马上会有网友开始恶毒地谩骂,把他生病所展示出来的情绪视为矫情。最后演员的离开正是中国版的“乱反射”体现

  ———————————————————————

  所以我觉得,多些理解和尊重,不要随便把别人的行为进行定性。不要看到路上打扫狗粪的人就开始鄙夷,不要看见男生打扮就认为他娘,不要看到全职太太就看不起她们付出的劳动,不要看见四十岁还未结婚的人就觉得他可怜不正常,不要看见追求理想的人就嘲讽他不自量力。收起你狭隘价值观。只要人们没有违反道德和法律,想要怎样的生活是他们个人的自由。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和没有道理偏见,其实就是对人们个性的无形的压抑。

  ———————————————————————

  最后感谢dark鸟的推荐。第一次写这么长书评

  《乱反射》读后感(二):对不起,可我就是类不讲道德的人

  故事很好,因事故失去孩子的父亲作为记者运用自己调查能力,查出这起事故不单单是负责检查的人的疏忽导致的,而是很多很多人在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重叠因果从而造成的。该父亲不仅无法在法律上追究那些人们的责任,甚至作为记者,对社会的诘问也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同。而父亲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反省起自己生活中的不道德的行为。

  “是我杀死了健太吗?”

  那么,真的是社会上的人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共同造成了这起事故吗?

  私以为,并不是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总有种种的不检点的利己行为,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行为,不论是有意识的自私还是社会默许的行为,比比皆是

  提倡一个文明道德的社会,不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只为了别人着想的社会。

  如果每一件意外都要追究除了直接原因以外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每一个人都需要为了这些不经意造成的因素而负责,所有人就都只能胆颤心惊地活在对自己做的事情是否会造成别人伤害担忧里,只能垂头丧气地活在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深深内疚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不能安居乐业,将没有任何动力能让人类进步。

  看回书中,孩子的父亲在事故之后一度沉浸在伤痛中,而从一句“这件事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中,却找回了努力根据。他要追究,要查明到底谁该为他儿子的死亡而负责。那么是谁该对这起事故负责呢?除了洁癖的园林检查员外,不捡狗屎的老人、怕麻烦医生、闲时闹事的大妈们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人是否对这起事故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是的,我认为是有责任。

  可这些责任不该也不能被追究。

  这位父亲在询问到每一个有相关因素的人的时候,都会遇到别人的冷漠愤怒,认为他这是将一个无关的罪名扣在自己头上。这位父亲作为记者的报道也不受社会所接纳。

  要是我我也不接纳。若是有人因为我上个月抽的一包烟,搭过的车的尾气,说我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雾霾伤害到很多人的健康,来追究我的责任,我首先肯定是觉得荒唐的。这只是一个不贴切例子,没有书中被追究责任的逼迫感。

  无疑要是社会上的人都遵守道德的话,社会是会变得更美好。但一切理想的事情都不能强求,也难以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如意的事情,若是追究下去,事情就没完没了了,自己也将在这样的事情中消耗自己的年华。这样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以一种豁达心态去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吗?不去否定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去单方面否定人类的劣性,才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途径

  所以,虽然我是一个不很讲社会道德的人,但我就是这样。

  书本本身的话,其实我觉得前面的描写实在是太繁冗,超过一半的铺垫落在正题之前,让我一度有弃读的想法。而书中价值观的取向也是有点模糊,死亡孩子的父亲一直在追究所有的原因(我认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从悲伤中挣脱出来),故事一直在一种消极的描写线上发展,而直到在书本的后记中,该父亲才和他妻子从悲伤中走出来。要说我自己的读书感受我在书本前五分之四都以为这是一部批判社会的书…

  但要说差其实也不差,毕竟连我都能用如上混乱思维理出大概的价值观。

  最后说一下,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挺重要的人推荐的书,这也是我能坚持看完的原因。

  谢谢大家看到这里,以上。

  《乱反射》读后感(三):微小罪恶

  与父母关系隔阂的夫妻、靠养狗纾解“退休症候群”的老人、怕麻烦而不固定就职的医生、什么事都无所谓公务员可笑可悲又可憎的家庭主妇们、投机取巧大学生、在家不被重视姐姐、洁癖严重影响夫妻关系的男人…序言里写明了“这是一个很多人联合起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两岁幼儿的极其异常事件”,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如果称得上的话)都十分明了,剩下的只是过程,于是从负四十四章的倒计时一开始便试图从这些基本没什么关系的视角中寻找交叉点,搭构一场惨剧可能

  遛狗老人腰痛难以弯腰便放弃捡拾狗SHI;

  公务自觉“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是为了捡狗SHI”加之被小童嘲笑便丢下正在进行中的清理;

  有闲太太们为了从道路拓宽计划之下保护街树便阻碍园林业者检查树木健康;

  园林业者因为洁癖和面子便放弃检查根部有狗SHI的树;

  女青年无法倒车入库便弃车于马路直接回家;

  内科医生不想承担责任害怕医患纠纷便拒收外伤急诊;

  大学生既不想排队又害怕在排队时交叉感染其他疾病便利用夜间急症看感冒。

  ...

  终于,第零章,累积了无数个巧合的微小罪恶形成完美蝴蝶效应,惨剧发生了。

  加山夫妇当然要追究自己的孩子为何而死,可他们竟发现几乎每个人都难逃责任。不完全遵守公德,在社会容忍度内侵占公共资源、逃避工作职责,伪善、任性…每个人都犯着谁也不敢保证不会犯类似错误的小罪,每个人都不是大奸大恶罪无可恕之徒,反而都有各自看似不得已苦衷(尤其被任性的妹妹偏心的父母绑架到自己根本无法驾驭的SUV上的克子和从来没有被朋友当成朋友还被女儿否定了全部人生价值的田丸太太几乎都有些不得已的可怜了),这些被称之为“凶手”的人所犯之过与“被害者”加山夫妇在迫于无奈高速公路服务区丢垃圾的行为不过是同等程度区别只是运气而已,扼杀一条生命的罪恶,实在是背负不起。加山不明白么?当然不是,孩子因为一场参杂着人为因素的意外离去了,在法律上没有办法追究杀人罪,那么至少,他想要听到一声对不起,可他继而发现这竟是比追寻责任人更困难的事情。

  不能道歉,道歉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有错,意味着要对一个两岁幼童生命的逝去负责,意味着从此就要背负“杀人凶手”的恶名与责罚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烦恼…于是,除了直接行为人足达,其余所有人,包括事后折断驾照发誓再也不开车了并为健太供奉昂贵鲜花的克子,在面对痛失爱子的加山夫妇责问时,没有一个人承认正是自己的无良行为间接造成了健太的死,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多少应该为加山夫妇的悲痛负点责任,更没有一个人说一声对不起。相反,他们毫不言及自己的过错,连找借口逃避的都没有——找借口这也意味承认了错误——要么矢口否认,要么左顾而言他,大言不惭的把问题都推给别人,更有勃然大怒的,反咬一口的,到头来竟然开始指责加山夫妇不讲道理…他们真的不觉自己错了,真的没有丝毫忏悔之意么?当然也不是,只是推诿责任的自私情结几乎形成了这些连过失杀人都谈不上“凶手”遇事的第一反应罢了,自己做的只是与故意杀人相去甚远的小事,竟然有人因此而死——难道不是自己更委屈么?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民意网民也有差不多一半不赞同加山追究责任人反思社会的做法不幸的小概率事件,只能是谁遇上谁倒霉,毕竟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以为意的某个行为没有不经意的导致某个恶果呢?若再追究下去,不但得以养家的工作难保,更仿佛全世界每个人都难逃罪责。仅仅想要听一声道歉的加山夫妇面对的绝不止这场惨剧的区区几个关系者,而当面对这个麻木又自有一套规则运转的社会时,他们注定欲哭无泪

  《乱反射》读后感(四):始于第“-44(负四十四)”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虽说《乱反射》是第6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获奖作品,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正如我为群众出版社翻译的第一部日本小说《永远是孩子》(第5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获奖作品),如果完全把它当作推理小说来读,无异于买椟还珠。

  《乱反射》中传统意义上的推理成分,比《永远是孩子》还要少得多。但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评审委员北村薰却说:如果不把大奖颁发给《乱反射》,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此后,《乱反射》入围第141届直木奖,虽未获奖,却引起了广泛关注。是什么使《乱反射》得到了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乱反射》深刻地揭露了近年来日本社会公德缺失、道德观念低下的种种现象。随着日本经济衰退,日本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并且总能为个人的自私行为找出种种借口……这些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

  小说在“序言”中宣称:这是一个很多人联合起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两岁幼儿的极其异常的事件。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很多人一起殴打那个两岁幼儿故意将其杀害,而是说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会有的一点点“自私的行为”偶然堆积起来,造成了那个幼儿的不幸死亡。这不是法律上的杀人罪,甚至连过失致死都谈不上。但是,站在幼儿父母的立场上来看,那些“自私的行为”无异于杀人,而社会上的人们只会把幼儿的死看作一个偶然的事故。

  让小说的故事始于第“-44(负四十四)”章,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设计。首先,那些缺乏公德意识的行为都是负面的,对于社会来说都是负数;第二,从时间上来讲,负数章节都是事件发生之前的事情,而正数章节是事件发生之后的事情;第三,负数章节给人一种类似倒计时的紧张感。读者一直被倒计时压得透不过气来,一直在担心将会有某种事情发生,到了第“0”章,读者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那个两岁的幼儿的父母开始追究那些有过所谓一点点“自私的行为”的人们的罪责。然而,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那一点点“自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幼儿的死亡,没有一个人对他们说声对不起。那些人要么逃避,要么不认帐,要么就说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勃然大怒,反而谴责幼儿的父母不讲理……

  幼儿的父母欲哭无泪。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代日本社会道德观念低下的种种现象,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派小说。小说着墨细致入微,心理描写摄人魂魄,虽然都是一些琐碎小事,但由于贴近生活,寓哲理与平凡,读起来既亲切自然,又发人深省。加之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一旦捧读即不忍释卷。500多页(日文原著)的长篇,无丝毫冗长之感。

  幼儿的父母当然是要追究到底的。杀了他们的独生儿子的人到底是谁?不弄个水落石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追究到底的结果是什么呢?随着谜底被揭开,您也许会大吃一惊,甚至惊出一身冷汗。这就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力量所在。

  作为译者,我期待着您惊出一身冷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乱反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