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是一本由李开复 / 汪华 / 傅盛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一):All IN
大师兄在餐桌上问我们:假设要去澳门豪赌,给你2w块,你应该怎么赌?答案五花八门: “赌完两万块就不要赌了。” “可能赌完了还要再借钱赌。” “每一项都赌一赌。” …… 大师兄微微一笑:其实赌博就是一个概率,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两万块都堵一个项目,不论输赢都结束回家。
虽然创业不是赌博,但是ALL IN的思想就是这样。要么不赌,要么赌一把大的。要么不要做,要做就要全情投入。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二):细分垄断
千篇一律的讲解吧
不过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论述,就是你的快是骨子里的快,不是你每天工作12h,他工作8h的这种累计快,而是你按照这种思路,在相同时间比别人更快的完成事情
其他的就是千篇一律透过需求看本质这种了,然后创始人要确定公司文化,足够强势,足够优秀,能聚集顶尖人才。
其他的就没了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三):开复的战略、汪华的战术、傅盛的战例
曾经有一个考验创业者的问题:如果腾讯复制了你的项目,你要怎么办?
行业巨头对创业项目极具打击性的复制,使创业者最终就算没有死也会因成不了独角兽而失败。
那么要怎么办?这本《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几乎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四):用人才的优势去划分细分市场,用细分市场看人才如何优秀
几乎每句话都是干货,但每句话看起来又不是干货,我对此的理解是适合复盘时的好书。
细分市场,如果没有遇到瓶颈,几乎不会体会到细分市场多重要,对于如何细分,却是一笔带过。人才重要,谈的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人才重要,却是在细分市场后才知道什么叫做人才。比如快手的那个人才,我们只知道要给足够多的资源,却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个人是个人才。
我不知道这本书适合CEO去看还是适合中层的人去看,按照我看到一半的理解。我觉得,更适合会复盘的人去看。复盘,本身就是CEO的重要能力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之处,就是再一次启迪了我细分市场的重要性,而且隐约提及了细分市场的细化方法,配以人才重要性,我就能够很快的把细分与人才结合起来。用人才的优势去划分细分市场,用细分市场看人才如何优秀。是的,这是启迪。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五):伟大的公司是这样做的
一直就很喜欢李开复老师,从学生时代他的那本《做最好的自己》开始,就一直喜欢看他写的文章,后来开复老师去了谷歌,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求职生涯。
十年过去了,看到了书本后面的开复老师得了癌症,在这里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健康。
每次读开复老师的书都能扩大我的视野和知识层面。平时身边也没有合适的人告诉你这个行业改怎么做,都是差不多一个层面的,更大的世界,更斑斓的圈子还是靠看书才能浏览一二,看了开复老师的书后,最大的感悟就是:原来伟大的公司是这样做的,有种顿悟的感觉。
书中笔记:
创始人一定要想清楚的3件事:战略、资源整合、执行。
细分垄断:优势、特色、目标客户群、快速扩张、火车头来带。
清晰了自己的脉络。
顶尖的人才。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六):没人关心世界第二高峰是哪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任何好的商业都是必须挣钱的,否则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因为有限的资源可以用于其他地方。”
对于创业者来讲,在思考融资、战略、执行力、何时才能财富自由……这些具体的事情之前,应该怀着对创业这件事本身的敬畏之心。
这两天读的书叫《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作者是李开复、汪华、傅盛。这本书是基于创新工场创业训练营的教材内容提炼精华撰写的,个人感觉比较适合天使至A轮的创业人阅读,以及在增长轮至上市的公司中打工,但有创业计划的人阅读。
三位作者分别撰写了不同的章节,深入阐述了创业的幂定律、为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垄断、战略和执行的关系、创始人的个人修炼等问题。但围绕的核心都是“创业必须找到一个细分领域切入并建立垄断”。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七):细分就是做1厘米宽,垄断就是1公里深
细分垄断与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爆品战略本质上一致。
要专注于一个点,做精做透做极致,直到做到这个点的第一。
既然只把一个点做透,那这个点是什么及做的方向就非常重要。
首先这个点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需求,不是臆想的伪需求。
其次这个点要远离行业巨头或者有结构性壁垒。
就目前互联网创业来讲已经不可能远离巨头了,BAT几乎涵盖了所有。
那就必须做到有结构性壁垒,举个例子,如小米手机的崛起就是因为传统手机巨头所有的资源都在渠道上,而小米手机摒弃了传统渠道商采用电商渠道,巨头如果想模仿小米模式就要打破现有利益链条,这是巨头所不能承受的。
最后这个点一定要有自驱性,即时平台没有补贴与推广用户也会快速的自然传播裂变。
以我们的红信项目为例
首先红信定位的点就是:解决小微商家、个体的广告需求,原因是:一、传统纸质传单广告,成本高、效率低、没人看,最重要的是违法受管制,不允许随意派发。;二、 互联网广告,投放门槛高、操作复杂、不灵活,个体人员甚至都没有资格发布。
其次红信与巨头的结构化壁垒是,红信将本应属于传统广告平台利润来源的广告费,直接通过红包的形式,分发给了观看广告的用户,颠覆了传统广告模式,巨头不会如此割肉。
最后红信用红包为载体传递信息,红包自身具备有趣性和可玩性,还有极强的传播属性,微信支付用红包一晚上赶超支付宝10年的用户,而红信也以每日20%-50%的增速裂变。
从0到1并不是目标,而是为了打造从1到N的基础!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八):创业
如今互联网领域不缺明星创业者,例如李开复,雷军这些,他们本身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创业的目标是实现人生的再次升华。然而,我周围的创业者却多数没有光环,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朋友A做智能硬件出身,2012年在公司已是技术管理者,拿着不菲的年薪。2013年深圳创业潮,他同事出资30W,他说服老婆,投入了本来买婚房的60W,在南山租的公寓里,开启了创业之路。
转眼4年过去,深圳的房价从2013年的3W均价涨到了5W均价,他已是两个女儿的爸爸。公司没什么起色,他老婆一直在抱怨当初的房价,现在艰难的处境。
而他一直在坚持~~~
朋友B是在一家外资软件公司做研发。2014年离职和朋友创业,创业初期,由于公司运营困难,只拿基础的生活费用。在创业一年后,本已谈婚论嫁的女朋友和他分道扬镳。
每每聊天,他总是笑着说:真不应该创业,连女朋友都分手了。
2017年,朋友B的公司终于引入了投资,爆发成为行业第一。 他买了新的车,筹划着在深圳买房。我调侃他,女朋友应该可以随便选了。他回复我:目前生活状态太不稳定了,也没有时间谈恋爱了。
2018年,他已经在筹划着他的二次创业了。
朋友C是一个工厂老板,生活无忧,工厂每年有固定的收入。2013年互联网流行时,投入重金组建互联网团队,准备打造一款软件。
每年固定百万的人力投入外加办公费用,他坚持了五年。 每年和我聊天,规划的企业未来都在变,要改变行业,颠覆现状等等。
五年过去,公司收入寥寥无几。当初的团队只剩下2个人,然而他依旧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不一样的事情。
不去评论每个人的生活。
我只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九):创业者创业指导参考书
这本书非常精炼很薄。 满满的都是干货。案例举得很简短,但是有很强的辩论性。 这一本书虽然短,但是我陆陆续续读了将近快一个月。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图例,都值得深深的推敲。 就像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一样,虽然你读的是5分钟,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值得你分析一天都不为过的。 书中的创业逻辑放在现在也不过时,反而还有比较强的前瞻性。 不过可能是他本来就在带一些创业公司,他手下也有很多孵化产品。就是相当于自己手上有有一些比较靠谱的一些初创公司,可以投资上去,他说的那些都比较具有代表性。 像现在的这些网红孵化投资公司,它前期投入各种小网红呃,包装来运营,只要有一个做成了大v,出了爆红的大网红,那么投资的回报就会很可观。 老师的这个书里面的创业的一些措施,其实初创者创业者看还是可以非常比较适合借鉴,是一本可以拿来学习的书,比你自己盲目的在市场里面摸滚打爬要强,最起码有一位老师领进门可以参考借鉴。 而且市面上的一些创业书籍鱼龙混杂,很多书都是噱头,为了写创业而去写创业,他没有强大的呃案例支撑,或者说他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只是一种没看过猪跑,还没吃过肉的这种参与者的作风。 我读的并不是很细,因为我现在没有创业,但是感兴趣,所以这本书就翻了一下,但是怎么说呢,就是可能是门外汉,我挺能深有感触的,觉得作为一个前辈,在教育人进入创业,创业的话还是很有作用的。 像我们选择自己的职业一样,其实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女都一样,我就觉得我现在的职业就是选择错了,如果当初刚毕业的时候,有职场前辈对我像这本书里写的那样去谆谆教导或者说提醒一下,可能情况会好一点,虽然我可能在当时的年纪不一定会听,但是我如果接受了呢,就像我现在读这本创业的书,我虽然没创业,但是我却能接受得了。可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对我的后辈或者说我司的职场新人,其实我会把我的一些经历或者我的一些想法,作为一个前辈的个例去讲,让新人听听。他听不听是他的问题,我希望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前辈能这样给我讲一讲。因为我当时就是没有人跟我讲进入职场都是自己摸索的。有了很多弯路,虽然现在慢慢的开始直长顺了,但确实浪费了太多时间,机场的黄金时间就就那三四年浪费了,后面再起来真的很花时间精力。特别是职场女性,时间更短,30岁的分水岭,你还要兼顾家庭。 为作为一本创业的指导书,我觉得这本书已经写的很可以了,嗯,如果职场有这样的一本指导书,我当时能去看一看,听一听或许会好很多。 嗯,这本书具体写了什么东西,其实标题也差不多说的就是了,对垄断或者说创新的概念的一种剖析,就是你进入职场,红海蓝海之类的一些,或者说创业的一些打法,都有详细的说明。 我的读书笔记里面都有摘要,这里就不说了,嗯,还是值得看一看,翻一翻的。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读后感(十):有的人可以多活几辈子,创业是其中的一种。
文/袁建平
微信公众号:袁氏物语(ID:yuanjianping2)
创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的工程,战略方向、融资架构、产品定位、品牌塑造、企业文化、人才激励、用户运营、危机公关、财税筹划等,每一方面都是创业公司面临的难题,在关键时候的失策,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
去年写过一篇文章《没什么事,真的别去创业》,讲述了发生在我身边的创业故事,结果令人感慨唏嘘。当然,这仅仅是创业浪潮中的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连浪花都谈不上。
从根本上来说,创业就是九死一生的概率问题,成了就成了,没成就当了炮灰,仅此而已。谁有时间来听你诉说其中的辛酸呢?
因个人参与过创业项目,谈不上市面上那种风光,对于《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这本书不少观点不能认同更多。
比如说,“一定要从非常小的专注点做起,其他的事情不要做”。见过不少创业者,一上来恨不得什么都做,什么都想搞一搞,没有核心业务,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分分钟作死的节奏。
当然也有摸不清商业模式的,比如我这样的,缺乏必要的商业知识结构,对于盈利模式这一块没多少概念。经历过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在本书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结构化壁垒”,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早期的小米对传统的联想和华为,电商渠道就是结构化的壁垒,后者难以复制这种打法。
与此同时,书中提到诸多概念的理解误区,如“小步快跑和快速迭代”,本身是没错,不过有个前提,“你选择的打法从根子里就比别人快五倍”。
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可参考的方法论。李开复谈创业中有三件关键的事情:投资、战略、人才都存在幂定律;汪华说到创始人要想清楚“战略、资源整合和执行”;傅盛谈“定战略三部曲:预测、破局、All in”。
创业本身谈不上方法可言,却有共性可循。创业做得好的,往往战略和执行都同时进行,犹如人的两脚,走得稳又可走得快,而且创始人普遍都偏执、强大。
创业者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事业不过是承载他们梦想的无数件事情之一,简言之不满足于现状。
没必要美化创业者,可每当听到创业者激动人心的创业历程,心都会为之一颤,生而为人,总得做点让自己自豪的事情。
网上流行一句话:有的人25岁死了,75岁才埋。我相信有的人可以多活几辈子,创业是其中的一种。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抢占某个领域的头部资源,剩下的就跟着喝汤,其余的就当陪练。
如果条件允许,看准了垄断的机会,那就创业吧。 如果你是创始人,你的天花板就是公司的天花板。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