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4 11:2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100字

  《特别能战斗》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241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017-0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别能战斗》精选点评:

  ●语言幽默,内容贴近生活,读起来很拿人。

  ●很有画面感的小说,适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整体仍然非常平庸。石一枫说,自己的小说观越来越传统,一是能不能把人物讲好,二是能不能对时代发言。就第一条来看,两篇都做得不错。就第二条说,《麦克黄》一篇更好,准确地把握了时代新出现的人物。但小说中故事的清晰的结构仍然令人生疑,回归传统的石一枫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近些年被重启的文学“真实性”,这类人物又有多少是远离附近的?

  ●不好看

  ●权力是个好东西。

  ●北京大妈特别能战斗,有些人天生就是抬杠一族,我倒是相信,太过极致,终归觉得有些戏剧感;《营救麦克黄》差那么点意思,它想表现代人的冷漠,对一条狗比一条人命都重要,底层人民的贱命比不上一条贵族犬这一主题,讽刺的太过了,“我”显得那么轴,卡车司机亦是,小人物的光辉该表现,但此手法不高明

  ●轴的别扭

  ●如果将来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我觉得李滨演苗秀华最合适,就是年纪太大了。希望老太太健康长寿!

  ●09.04.特别能战斗的苗秀华。石一枫写人都能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情节有张力,语言的运用有北京特色的趣味性,故事越到最后越有一种凄凉感,尤其是“我”和老婆搬家后再回到以前的小区看到苗秀华的那一幕。先前的战斗还都有情可原,可最后这一次的战斗似乎真的是为了战斗而战斗了!

  ●很京味儿的叙述,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方式来自过去与生活对抗的经验,这个北京大妈和安小男,颜小丽几乎是同一类人。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一):文字表述能力特别好的一本书

这书文字表述能力特别好,看两句话就能看进去,语言活色生香,文字韵律性好,故事性强,对苗秀华的刻画也非常到位。一本非常好的中篇小说。国内很少有关注这个群体的小说。写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深度刻画灵魂的不多。后面的麦克黄也比较引人深思,但还是觉得苗秀华那篇更好,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这个人就在你的生活里。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二):新世纪的北京市民文学

  《特别能战斗》有很多要说,得慢慢写。可以先说说里面收录的《营救麦克黄》、

  《营救麦克黄》

  因为一场拯救大狗麦克黄的行动,汽车门在追逐中撞伤了人。面对没有“证据”的惨案,两种人都负有责任,却做出相反的反应。上等人矢口否认,下等人则担起自己难以负担的责任。

  石一枫当是深受到新文学传统观的影响。

  这是一篇类似于“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上等人(黄蔚妮,报社男和兰博基尼男)占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生活精致,然而残忍冷酷无情。下等人(顾小莉和卡车男)虽然挣扎在生活中,然而始终良心未泯。并且,残忍施虐麦克黄的录像最后被证明是假的,更是使得下等人在一定意义上报复、教育了上等人。黄蔚妮在结尾,对顾小莉的放过,未尝不是被“教育”的结果。

  这样分析起来,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意思不大了。

  不过,小说故事编排合理、紧张,动人心魄,是个好故事。而且是发生在现代北京的故事,让人想到老舍,感觉到一种传统的延续。民国时的北京,有祥子这样个人主义的陌路鬼,有虎妞父亲那样的五大三粗的资本家,也有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而这些人,似乎至今仍生活在现在的北京。

  当然,也有不同,新的形象诞生。就是黄蔚妮这样的女性职场精英,介乎在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中间。也许可以叫做高级中产阶级吧。而开奥迪的报社男,一定意义上,和黄蔚妮是一种人。未必出身多好,靠知识和能力跻身于中上层。自己也受打压,事实上并没有太多抗风险的能力,很容易被人踩压下去,因而连伪善的能力都没有。

  兰博基尼的暴发户,倒似乎老舍那时候也有的。强抢民女的不就是这些人么。不过看这篇小说中的兰博基尼男混合黄蔚妮的关系倒是可以感觉到,这确实是老舍所在的时代和现在的不同。

  脑洞胡开:

  反观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的一些资历雄厚的资本家,也许还以委婉的或是大刀阔斧式的阔气,以砸钱的方式,既医治了穷姑娘,又威压了群众。或者资本家太太,因为信佛,还予以资助。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四):历史创伤的浮现与现实撕裂的挣扎

  作家石一枫近年来备受关注,在逐渐告别了早期伤感倦怠的青春书写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社会现实的书写中来。在以《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石一枫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题材,直面社会现实,介入当下生活,建立起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新书《特别能战斗》延续了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且试图将当下现实与过往历史相连,进而探寻两者之间的隐秘关系。

  书中收录的两个中篇近作——《特别能战斗》和《营救麦克黄》——写的依旧是作家熟悉的当下北京城市的生活。尽管作家一直秉承着经典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但作家书写城市,并没有浮光掠影般的将城市作为“罪恶之源”或“欲望之都”,而是将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在石一枫的笔下,偌大的北京城充斥着各色人等——有“特别能战斗”的大妈,“嗜狗如命”的公司白领,骄奢淫逸的“富二代”,也有处在社会底层的外来务工者,更有因没钱看病而坐以待毙的无辜受难者……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共同生活在北京城中,但他们的身份、地位、金钱、思想、观念,还有生活的差距是如此之大,甚至足够令人触目惊心。在《营救麦克黄》中,我们看到阶层之间的壁垒是多么的牢固,又是多么的无情。以公司高管黄蔚妮、报社主任尹珂东、“富二代”徐耀斌为代表的有钱人,不仅主宰着颜小莉等底层人物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尽管底层员工颜小莉想要通过“虐狗”来挽回局面,但还是免不了束手就擒的结局。

  然而在小说中,掌握资源的人却并没有与之相配的良心。事实上,有钱人的冷漠、利己与底层的良心、善良形成鲜明对比。黄蔚妮可以因为自己的宠物狗,而致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尹珂东则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同样对此冷漠。与之相反,颜小莉却一直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与恐惧之中。但要注意的是,作家并没有将之处理成道德谴责的故事,而是呈现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矛盾。在这里,黄蔚妮信奉的合理性法则与颜小莉坚持的合情性规则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是黄蔚妮不允许自己陷入负面境地,另一方面是颜小莉笃定的人命关天。也正是她们无法调和的冲突才把这篇小说推向失控的边缘。

  价值的差异最终导致阶层的对立。尽管小说的结局并没有跌入深渊,但小说中每个人心头的伤痕却早已撕裂。不妨说,石一枫在幽默语言的背后,勾勒出一幅别有意味的城市景观,其中充满了撕裂时的挣扎。

  如果说《营救麦克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现实中的北京风物,那么另一篇《特别能战斗》则是作家深入到整个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沉疴中,书写现实生活。

  这种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沉疴,集中体现在主人公苗秀华的身上。正如小说题目所揭示的,“特别能战斗”形容的正是苗秀华的最大特点。“战斗英雄”苗秀华在工厂上班时,和单位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作斗争;退休后,又带领小区业主和唯利是图的物业公司作斗争。在作家幽默的笔下,苗秀华的“战斗史”不可谓不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别能战斗”的苗秀华可谓“民主的斗士”。但转念一想,“没人天生爱战斗,就连苗秀华也是被生活铸炼出来的”。换言之,在一个通过“正常”渠道无法捍卫自身利益的社会,人们才会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才是“战斗”的独特意义所在。事实上,如果苗秀华不和单位领导“大闹”,那么她的合理诉求就无法表达;如果不是她义无反顾地和物业公司作斗争,那么小区业主的正当利益也就同样无法保证。

  然而,仅看到促成“战斗”的现实因素却还不够。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作家为“战斗”赋予了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意义。这时候,“战斗”又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惯用语。而苗秀华在“文革”年代的特殊遭遇,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她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根据小说的交代,在“文革”时期,苗秀华一家被欺负,全靠她出头。“可她一个女人,又不是官又不是商,想出头拿什么出啊,只有吵、打、战斗……”由此看来,苗秀华的“战斗”乃是历史创伤的浮现,更是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后遗症”。

  吊诡的是,这种“后遗症”也间接使得苗秀华从“民主的斗士”变成“权力的奴隶”。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真正的问题都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在“革命”胜利之后,作为业委会主任的苗秀华,所表现出来的对权力的迷恋和专断,才开始暴露。无论是语言、思想,还是行动,苗秀华的身上俨然带有某种“文革遗风”。而她这种专断的行为最终引起广大业主的不满,她本人甚至众叛亲离。

  不妨说,特定年代带给人的创伤体验,造就了某种“战斗哲学”——一方面是“革命”中对“敌人”不遗余力的打击;另一方面则是“胜利”后的独断专权。在这里,历史如鬼魅般的存活于当下现实,而突然乍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所延续的仍是历史散落的碎片。正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历史呈现的与其说是永久生命进程的形式,毋宁说是不可抗拒的衰落的形式。”

  毫无疑问,石一枫是一位秉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作家,但他对现实的书写却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一方面是历史创伤在现实中的浮现(《特别能战斗》);另一方面是现实撕裂时的挣扎(《营救麦克黄》)。在石一枫这里,现实的撕裂勾连着历史的创伤,而夹杂在两者之间的个体,裹挟着记忆的伤痕,又该如何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