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特别能战斗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4 11:0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特别能战斗的读后感大全

  《特别能战斗》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241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017-0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别能战斗》精选点评:

  ●09.04.特别能战斗的苗秀华。石一枫写人都能让人印象深刻。

  ●平庸至极。

  ●京味风格的现代小说,有点小幽默,但不会心,也不深刻。

  ●挺幽默

  ●收了两部中篇。《特别能战斗》,高配版的《我不是潘金莲》,看完之后让人对历史浮想联翩,四个星。《营救麦克黄》,故事倒还是好看,可是看完了就完了,意义单一且传统,三颗星。两篇小说平均一下,三点五星,看到书封的份上,四舍五入,四颗星。

  ●读完了。很精彩,很生活,很好读。 现实生活中没有彻底的悲剧也没有完美的喜剧。某些事在此刻是合理的,在下一刻可能就荒谬了。所以事态变化,人心不古再正常不过。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固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模式里,有人能冲破传统的牢笼,“战斗”在最前线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苗秀华是一个很牛逼的老太太了。

  ●如果将来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我觉得李滨演苗秀华最合适,就是年纪太大了。希望老太太健康长寿!

  ●很接地气,结尾读来也有些怅然若失。喜欢特别能战斗多于营救麦克黄。

  ●幽默,生活感扑面而来,功力深厚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一):文字表述能力特别好的一本书

  

这书文字表述能力特别好,看两句话就能看进去,语言活色生香,文字韵律性好,故事性强,对苗秀华的刻画也非常到位。一本非常好的中篇小说。国内很少有关注这个群体的小说。写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深度刻画灵魂的不多。后面的麦克黄也比较引人深思,但还是觉得苗秀华那篇更好,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这个人就在你的生活里。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二):新世纪的北京市民文学

  《特别能战斗》有很多要说,得慢慢写。可以先说说里面收录的《营救麦克黄》、

  《营救麦克黄》

  因为一场拯救大狗麦克黄的行动,汽车门在追逐中撞伤了人。面对没有“证据”的惨案,两种人都负有责任,却做出相反的反应。上等人矢口否认,下等人则担起自己难以负担的责任。

  石一枫当是深受到新文学传统观的影响。

  这是一篇类似于“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上等人(黄蔚妮,报社男和兰博基尼男)占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生活精致,然而残忍冷酷无情。下等人(顾小莉和卡车男)虽然挣扎在生活中,然而始终良心未泯。并且,残忍施虐麦克黄的录像最后被证明是假的,更是使得下等人在一定意义上报复、教育了上等人。黄蔚妮在结尾,对顾小莉的放过,未尝不是被“教育”的结果。

  这样分析起来,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意思不大了。

  不过,小说故事编排合理、紧张,动人心魄,是个好故事。而且是发生在现代北京的故事,让人想到老舍,感觉到一种传统的延续。民国时的北京,有祥子这样个人主义的陌路鬼,有虎妞父亲那样的五大三粗的资本家,也有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而这些人,似乎至今仍生活在现在的北京。

  当然,也有不同,新的形象诞生。就是黄蔚妮这样的女性职场精英,介乎在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中间。也许可以叫做高级中产阶级吧。而开奥迪的报社男,一定意义上,和黄蔚妮是一种人。未必出身多好,靠知识和能力跻身于中上层。自己也受打压,事实上并没有太多抗风险的能力,很容易被人踩压下去,因而连伪善的能力都没有。

  兰博基尼的暴发户,倒似乎老舍那时候也有的。强抢民女的不就是这些人么。不过看这篇小说中的兰博基尼男混合黄蔚妮的关系倒是可以感觉到,这确实是老舍所在的时代和现在的不同。

  脑洞胡开:

  反观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的一些资历雄厚的资本家,也许还以委婉的或是大刀阔斧式的阔气,以砸钱的方式,既医治了穷姑娘,又威压了群众。或者资本家太太,因为信佛,还予以资助。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三):北京大妈的悲喜人生

  如今,中国的“大妈”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颇能引起争议的群体。

  社交媒体上,“大妈”们熙熙攘攘,存在感强,不时地冒出某个事件,让人们品评一番。然而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大妈”的形象极其片面化又十分模糊,大多时候只不过是“被代言”。

  石一枫的《特别能战斗》关注到这个群体,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叫苗秀华的北京大妈。她精力旺盛、责任心强、嫉恶如仇。小说开篇,苗秀华已经退休在家,因发觉新迁入的小区物业存在欺骗行为,她号召小区业主展开了和物业公司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她有勇有谋,毫不妥协,威逼利诱不动,经历种种困难,最终成立业主委员会将原物业告上法庭并取得胜利。但故事的发展却走向了一个荒诞而颇具黑色幽默的结局。迷醉于权力,苗秀华试图掌控新的物业公司,但因管理水平低下与其他业主产生新的矛盾。当上了业主委员会主任的苗秀华成为新的被斗争对象,原本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对立的两极。

  “特别能战斗”这句话,是小说题眼般的存在。石一枫以一种轻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老年女性形象。苗秀华是一个特别喜欢较劲的人,这份较劲既有对生活的不服输,让她在年轻时候、工作当中确实占到了某些便宜(即使她自己认为是正当利益);但也改变了她的性格,让她乐衷于和同事、领导、邻居等等她看不惯的一切斗。最终争斗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只剩下斗本身,让她的家人难以忍受纷纷出逃,苗秀华变成了孤家寡人。这是苗秀华怎么也想不到的。

  探讨苗秀华为何热爱斗争,权力是绕不过去的东西。从一个努力维权、代表民众的民主斗士,到一个专权霸道、站到民众对立面的野心家,苗秀华走过的是一条极富戏剧性的道路。历史总是有其惊人的重叠,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生活形态和心理特征,这种斗天斗地与人无穷斗争的方式,明显地带有某个时代的特征。那是历史遗风在当代社会以另种模式的出现,也是过去时代留给我们的隐痛,深入骨髓,如影随形。即使时代变了,即使苗秀华的斗争方式看上去那么不合时宜,但我们又怎么能不警惕它在当今社会的回炉再造?

  苗秀华的战斗自始至终带着一种荒诞感。然而在看完她的悲喜剧后,却让人产生隐隐的痛切。透过这个小人物,作者所触及的是我们民族灵魂中特别隐晦的一个部分。反观现如今浮泛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不能不让人产生某种悲剧情怀。当罔顾基本真实而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的时候,当对规则视而不见的时候,当将各种“闹”奉为圭臬的时候……都让我们意识到民族精神的原罪仍然存在。可是谁又能真正跳脱出来,拒绝它从物质上到精神上带来的某些利益?到历史真正进入一个失范的情境,谁又能真正拒绝那些毫无节制的狂欢?

  千万别说你能。

  《特别能战斗》读后感(四):历史创伤的浮现与现实撕裂的挣扎

  作家石一枫近年来备受关注,在逐渐告别了早期伤感倦怠的青春书写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社会现实的书写中来。在以《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石一枫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题材,直面社会现实,介入当下生活,建立起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新书《特别能战斗》延续了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且试图将当下现实与过往历史相连,进而探寻两者之间的隐秘关系。

  书中收录的两个中篇近作——《特别能战斗》和《营救麦克黄》——写的依旧是作家熟悉的当下北京城市的生活。尽管作家一直秉承着经典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但作家书写城市,并没有浮光掠影般的将城市作为“罪恶之源”或“欲望之都”,而是将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在石一枫的笔下,偌大的北京城充斥着各色人等——有“特别能战斗”的大妈,“嗜狗如命”的公司白领,骄奢淫逸的“富二代”,也有处在社会底层的外来务工者,更有因没钱看病而坐以待毙的无辜受难者……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共同生活在北京城中,但他们的身份、地位、金钱、思想、观念,还有生活的差距是如此之大,甚至足够令人触目惊心。在《营救麦克黄》中,我们看到阶层之间的壁垒是多么的牢固,又是多么的无情。以公司高管黄蔚妮、报社主任尹珂东、“富二代”徐耀斌为代表的有钱人,不仅主宰着颜小莉等底层人物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尽管底层员工颜小莉想要通过“虐狗”来挽回局面,但还是免不了束手就擒的结局。

  然而在小说中,掌握资源的人却并没有与之相配的良心。事实上,有钱人的冷漠、利己与底层的良心、善良形成鲜明对比。黄蔚妮可以因为自己的宠物狗,而致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尹珂东则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同样对此冷漠。与之相反,颜小莉却一直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与恐惧之中。但要注意的是,作家并没有将之处理成道德谴责的故事,而是呈现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矛盾。在这里,黄蔚妮信奉的合理性法则与颜小莉坚持的合情性规则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是黄蔚妮不允许自己陷入负面境地,另一方面是颜小莉笃定的人命关天。也正是她们无法调和的冲突才把这篇小说推向失控的边缘。

  价值的差异最终导致阶层的对立。尽管小说的结局并没有跌入深渊,但小说中每个人心头的伤痕却早已撕裂。不妨说,石一枫在幽默语言的背后,勾勒出一幅别有意味的城市景观,其中充满了撕裂时的挣扎。

  如果说《营救麦克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现实中的北京风物,那么另一篇《特别能战斗》则是作家深入到整个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沉疴中,书写现实生活。

  这种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沉疴,集中体现在主人公苗秀华的身上。正如小说题目所揭示的,“特别能战斗”形容的正是苗秀华的最大特点。“战斗英雄”苗秀华在工厂上班时,和单位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作斗争;退休后,又带领小区业主和唯利是图的物业公司作斗争。在作家幽默的笔下,苗秀华的“战斗史”不可谓不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别能战斗”的苗秀华可谓“民主的斗士”。但转念一想,“没人天生爱战斗,就连苗秀华也是被生活铸炼出来的”。换言之,在一个通过“正常”渠道无法捍卫自身利益的社会,人们才会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才是“战斗”的独特意义所在。事实上,如果苗秀华不和单位领导“大闹”,那么她的合理诉求就无法表达;如果不是她义无反顾地和物业公司作斗争,那么小区业主的正当利益也就同样无法保证。

  然而,仅看到促成“战斗”的现实因素却还不够。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作家为“战斗”赋予了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意义。这时候,“战斗”又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惯用语。而苗秀华在“文革”年代的特殊遭遇,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她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根据小说的交代,在“文革”时期,苗秀华一家被欺负,全靠她出头。“可她一个女人,又不是官又不是商,想出头拿什么出啊,只有吵、打、战斗……”由此看来,苗秀华的“战斗”乃是历史创伤的浮现,更是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后遗症”。

  吊诡的是,这种“后遗症”也间接使得苗秀华从“民主的斗士”变成“权力的奴隶”。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真正的问题都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在“革命”胜利之后,作为业委会主任的苗秀华,所表现出来的对权力的迷恋和专断,才开始暴露。无论是语言、思想,还是行动,苗秀华的身上俨然带有某种“文革遗风”。而她这种专断的行为最终引起广大业主的不满,她本人甚至众叛亲离。

  不妨说,特定年代带给人的创伤体验,造就了某种“战斗哲学”——一方面是“革命”中对“敌人”不遗余力的打击;另一方面则是“胜利”后的独断专权。在这里,历史如鬼魅般的存活于当下现实,而突然乍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所延续的仍是历史散落的碎片。正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历史呈现的与其说是永久生命进程的形式,毋宁说是不可抗拒的衰落的形式。”

  毫无疑问,石一枫是一位秉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作家,但他对现实的书写却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一方面是历史创伤在现实中的浮现(《特别能战斗》);另一方面是现实撕裂时的挣扎(《营救麦克黄》)。在石一枫这里,现实的撕裂勾连着历史的创伤,而夹杂在两者之间的个体,裹挟着记忆的伤痕,又该如何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特别能战斗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