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02 02:0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人体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利伯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一):读

  印象深刻的是失配性疾病,因为本人喜欢吃东西,我们祖先对高热量高糖的事物没有抵抗力是书中的观点,问题是有些人为什么不会这样呢?是他们的家教好?还是他们祖先生长在富足的地方,所以对这些伸手可得的东西没有强烈的欲望?小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教育多锻炼少吃零食,可是听不进去,他们会告诉我们说这样不好,我也知道不好,但如果从书中的角度来解释原因,如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机制的进化跟不上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或许我会听的进去,然后改正呢,所以感觉父母一代的知识水平是能影响下一代的。最后我是看了基本关于进化的书,如《人类简史》和《美德的起源》,算是入门吧 ,所以觉得这本书还是挺有可读性的。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二):基于六百万年进化史的养生策略

  “人体进化史解释了我们的骨骼、心脏、肠道和大脑如何以及为何以现在的方式运作,解释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在短短600万年中,从非洲森林中的猿类变成了迈着大步直立行走的两足动物,而且可以借助望远镜遥望遥远的银河系。 无论你是否喜欢,我们都是那种略胖、无毛、两足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我们嗜糖、盐、脂肪和淀粉,但是我们的身体仍然只适应于包含富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坚果、种子、块茎和瘦肉的多样化饮食。” 我们喜欢休息和放松,但是我们仍然拥有一个适合耐力运动的身体。 短短百年的现代生活让我们古老的身体无法适应,进而产生一系列诸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失配性疾病。 人类无法回到过去,也不应回到过去,但进化的历史还是告诉我们,应当减少高糖和简单碳水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多运动,预防永远比治疗更加经济、高效。 (健康生活 从我做起)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三):所有人都值得读的书

  1、本书是科普读物,至少在我看来是的,从进化论,到21世纪的现代人,作者的讲解非常引人入胜并且在现代人的很多问题上很引发人的思考,也让我们更多的去认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从何而来2、读完这本书,会忍不住想对我们的大学和高中教育说,希望他们可以多一些这种科普并且已经得到验证的书籍,少一些成功学的书,当我们能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可能可以更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3、文化进化这个命题,其实我们可以更多去了解,至少我是很感兴趣,因为当我们现在的时间都被所谓那些短视频和资讯app占用的时候,这有时候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退化,用进废退,大脑和四肢,应该会是这个结果,虽然在短暂的1天和1周我们感受不到,当1年2年延续时,可能当你发现和有所谓的结果出现时,已经是晚期。。---纯属个人说法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四):能量守恒定律的生命科学版

  049|101,《人体的故事》(尹哥书单之一)

  何为“失配性疾病”?

  物质文化大爆发下,缓慢的生命演化无法适配现有的生活方式,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发生。显而易见,就是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牙疼也算吗?贵阳出差遭遇人生第一次牙疼,要了我的亲命[流泪])

  当然,本书所罗列的生命历程体现了笔者扎实的生命科学知识、古生物知识等,观点论证所需的事实材料有趣,且有理。

  但,我有一个不同的观点,个体或智人基因的演化的确缓慢,除非有大环境的迅速筛选,如传染病(疟疾等)。笔者忽视了肠道菌群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性。所以无论如何,现代生活使得智人绝大数避免了传/感染疾病的扼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寿命提升(三十多变成六十多)离不开抗生素、疫苗、抽水马桶、下水道、净化水技术等。

  反之而思,原始生活方式有那么好吗?真的是适合现代智人的需求吗?尤其大脑功能远比四肢功能重要的世纪!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五):我们的身体述说着什么故事?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现代生活中,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从火爆的养生节目就可以见得。当今最常见的一些健康问题困扰着大量的人,如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等。生活在现如今这个到处都是诱惑你吃掉各种东西的时代,这些疾病会让每一个年轻时候的“吃货”年老以后追悔莫及。

  然而,我们的身体由百万年前一步步到现在的样子,背后的那些故事,缺鲜有人知。了解这些故事,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对于我们解决当下的一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这本书就为我们讲述了身体这一路上走来的故事,然后帮我们分析了当下的许多由于环境变化过快而导致我们的身体发生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疾病,最后给了读者非常中肯有效的建议。本书的作者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Daniel E.Lieberman),在人类进化、健康、疾病领域有大量的研究,带来了这本精彩的“身体故事会”。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六):从进化生物学看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在“瘦即是正义”的时代,人们关注美似乎多过健康,而瘦也成了部分人追求美的偏执目标。尤其是很多年轻女孩子,当她们对着穿衣镜审视自己的身体,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胖不胖,而不是健康不健康。

  当然,追求健康美的也大有人在。健身达人备受推崇,运动方法和健身配餐在各种渠道都很流行。去健身房挥汗如雨的人们,在镜子面前会更在意自己的肌肉是否匀称、动作是否标准。

  不管是追求“瘦美”还是“健康美”,人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胖”。在公共场合放眼望去,偏胖者占据多数。当前社会上肥胖者的数量,比几十年前要多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肥胖者的增多又带来更多疾病,甚至是历史上罕见的新型疾病。这也是现代人对脂肪往往谈虎色变的原因。

  为什么现代人患上了这么多历史罕见的疾病呢?

  寻根问底,如果单纯归因于现代人吃得多动得少,似乎过于简化了。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人类进化生物学系主任丹尼尔·利伯曼,把人类健康失衡问题追溯到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七):简单感想

  这不到200的已读短评看下来,观感差异好大。

  很多人提到了“可读性差”,好奇他们说的好的现在翻译的新书是怎么样的翻译文风?可以说近来十年的新书,特别是科普向的稍微有点专业性的,都翻译得不算理想。在我看来这个评价过于苛刻啊。

  还有不少说大部分内容是已知的,好奇他们都看了那些进化生物学的书?进化论在中国接受度应该很高,但是就我的知识体系,系统介绍的人真的不多,按照这个作者的认知,也是个颇为新兴的融合学科,真的很好奇这些对看完此书收获寥寥的人,都有哪些这方面系统的知识储备。

  还有说第一部分无趣,文化进化比较有趣什么的。说文风啰嗦。说是比较难读的科研论文风格。都没觉得。每章的引子,设问,铺垫,总结,对不了解的我来说,都是通过reiterate加深了了解,是蛮有帮助的行文方式。

  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介绍文化进化占了书的2/3内容,的dysevolution,这个新概念开始就比较细碎,信息节奏明显放慢了,不知道是不是怕不好接受,重复的次数比较多。

  据我的理解,豆瓣儿们,对于看书,带着强烈目的性功利地去吸收信息的比例蛮高的,仿佛看的每本书都经过各种一个个自给自足的评价系统过滤简化归类就结束了的样子。或者这本书,不是让他们重新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那个敲门砖吧。

  to read 人类简史。戴蒙德GGS, 3rd Chimpanzee,Collapse之类的。我们为什么生病。疯狂人类进化史。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八):科技发展带来的失配性疾病

  个人感觉比《人类简史》要好。

  作者本身就是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所有的观点都给了一些数据支撑,同时也谨慎地表示这是一些推论和猜测,并不能百分百认为就是这样。

  书中主要讨论的是,现在的我们,科学技术发达,医疗水平先进,为什么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痛困扰着我们?而这些病痛在以前似乎很少见甚至没有。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寿命比以前长了,人体本身设计的就是30-40年,以前人的寿命短,早早就死了,没有机会得现在的这些病。比如癌症啊,糖尿病啊,各种心血管疾病啊什么的,因为早早的就因为一个什么炎症或者别的什么现在能治好的病就离开世界了。

  作者当然比我要靠谱得多,他提出了很多种推测。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猜测,除了那个以外,还有我们饮食的变化(精加工的高糖高热量食物),起居习惯的变化(睡眠不足),谋生手段的变化(坐办公室导致运动量对比狩猎下降很多),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因于我们的技术发展了……

  自然选择的过程很漫长,人体本身进化的过程也很漫长,但是我们科技爆炸性的增长太快了,人体本身没有跟上。我们在享受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背负这些副作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近视眼,腰背疼痛,癌症,过敏,过度肥胖,虽然这些疾病的诱因很复杂,不能完全说是某个事情引发的,但是作者有数据能证明这些东西都是跟那些变化有关系的。同时一些仍处在狩猎模式的原始部落,基本没有此类问题。当然,他们要面对各种炎症以及其他一些我们祖先面对过的问题。

  想起钢炼的那句话了,等价交换……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九):有意识的活着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认识,并作出改变。

  比如我们身边的适育年龄女性为什么普遍更爱低纤维高热量的甜食——也就是蛋糕?因为她们要尽可能的储存更多的脂肪。

  身体脂肪相对高的女性本身就更容易怀孕。怀孕期间对能量的高需求显而易见,生育完成后她们还要分泌两到三年的乳汁哺育婴儿,这段期间她们的身体消耗的能量要比非适育年龄的未生育女性高出20%,不要小看这20%,人类在采集社会持续多消耗20%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因为她们以前并不能及时的获得食物。数百万年的进化艰苦环境要求她们必须这么做——尽可能的获得并储存能量。

  这些喜好于现在的她们在来说其实是无意识的,是进化的选择。只不过甜甜圈和蛋糕是现代人发明的罢了。

  她们是伟大的。

  在600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里,物质极大丰富不过才是近100年的事,文化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我们身体的进化速度,几乎一瞬间就改变了我们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我们还有发达的医疗系统在延缓进化的强选择。那么人类文化的发展只给我们带来了好处吗?不用想就知道不会。物质的丰富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失配性疾病的广泛发生,高血压、心脏病、2型糖尿病…都是因为身体在数百万年以来一直都在适应食物短缺的环境,所以吃更多淀粉,更多糖储存更多的脂肪已经成了我们的本能反应(不用思考就能快速选择显然更利于我们在数万年里生存)。可惜历史上的热量获取从来没有这么廉价过,不加节制的吃喝和几乎消失的剧烈运动已然对我们身体这台曾经既灵巧又高效的机器已经产生了另外一个极端伤害。

  所以如果想活得更健康,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十):进化中的意想不到

  利伯曼这本书前面几章讲述了进化史上不同阶段的人种,后半部分主要解释失配性疾病的成因,以及工业革命之后生活环境巨大变化对人体带来的影响。

  谈两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1.进化不可避免地会驱动生物采用能提升后代存货数量的方式去获取和使用能量。大多数生物,如老鼠和鲑鱼,这些物种成熟速度快,短暂的一生中能产生多个幼崽。虽然大部分后代无法存活,但是极少数还是能幸存下来。这种速生、速死、大量繁殖的策略所需的投入极少,当资源状况不可预知且死亡率较高时,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如果生命的偶然性太大,那就只能追求快速、低廉的回报。

  从许多方面来讲,人类这个物种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并且进化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策略,即投入较多的能量,以较慢的速度繁殖。我们成熟的脚步比较悠闲,成熟后的身体比较庞大,生育的孩子比较少,但我们会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抚养后代。这种缓生、慢死、保守生育的高投入策略,只有在资源状况可预测,并且幼崽死亡率低的情况下才能进化出来。

  2.人类声道的形状独特,并为独特构造付出巨大代价。在所有其他哺乳动物中,包括猿类,鼻子和口腔后方的空间(咽部)都分为两个相分离的管道:空气从内侧的管道通过,食物和水从外侧管道通过。食物和空气是经由不同的途径通过咽喉的。

  由于喉部在颈部的位置很低,所以人类失去了管中套管的构造,而是在舌头后方形成了一个大的共有腔隙,食物和空气都会通过这里再分别进入食管和气管。于是,人类进食食物偶尔会卡在咽喉的后部,堵塞气道。人类是唯一在吞咽太大的东西或不小心时有窒息风险的物种。噎食在全美意外死亡原因中排在第四位。为了把话说得清楚,人类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体的故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