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步修行》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泥步修行》读后感(一):鄉愁成了憂愁
怎麼會有人專出本書頌揚自己呢?我還因為標題買了,妥妥的[尴尬]一直以來余秋雨被奉為大師,雖然他的作品沒有讀過太多,小時候讀的‘千年一嘆’也不知道丟入了哪片太平洋。現在看來手上抓的這本書寫得並沒有標題那麼虔誠<我果然是標題黨>,不死心,覺得大師不會要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吧,信手翻一番,再翻一翻,還翻一翻,棄。我想我還是喜歡‘鄉愁’中的純樸。燃一根菸,一明一暗中,你忽隱忽現。
《泥步修行》读后感(二):在合适的年纪谈修行
这是真正的封笔之作了,因此读起来都有一种仪式感。突然想起我的另一位偶像迈克尔杰克逊在1993年和2003年遭遇娈童案后,创作频率比以前有大幅降低,也许是心累了、心死了,曾经痴狂报道他伟大事迹的媒体居然同样痴狂报道那些谣言。秋雨先生则在《文化苦旅》后一直被谣言缠绕,而他在70岁的年纪还在创作,这期间需要多大的心力支撑,又需要有多少的修行去化解。
终于到了不想再写的时候,却又把这修行的成果化成文字,留给后来人参详。
《泥步修行》读后感(三):余老师已经老了
之前的书架上一直会有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中的多数文章让人心旷神怡,之后也读过一些余先生的文章,这本书是豆瓣的推荐书,感觉应该不错,中间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下来,前半部分读下来尚不吃力,后半部分感觉过于吃力了,作者的思路相对比较的跳跃,一些推理逻辑的主观性过强,从一般读者的过往经验来看过于牵强;整体上感觉还可以,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可以说作者临近暮年,对于自己的名节的诠释过多,让人感觉有点欲盖弥彰之嫌,存在自嗨的感觉;
《泥步修行》读后感(四):高处不胜寒
不崇拜权威,不跪舔大师,纯个人感受:大多数的评价都透股子酸气,羡慕嫉妒恨,自古文人相轻,在对余秋雨的评价上展示的淋漓尽至,子曰“夏虫不可语雨冰”,大多数评论的人穷尽一生未达到过余的高度,“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在名利,事业鼎峰时辞职,贴地穿行万里,实地考察人类古文明遗址,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他做到了,此种勇气,毅力,决心,几人能达到!
诚然,余是个争议很大的人,但其个人成就也足以傲视同业,他的成就至今在业内树立了一做山峰,大多数人只能在其脚下攀爬,不否认,这是个高傲的人,但他有足够高傲的资本。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余秋雨的遭遇似乎在郭德纲,贾平凹的身上也出现过,但这些人也都是在其专业领域的成就达到了常人难以其及的高度,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意见,但那些出于一些龉龊私心的攻击和诋毁的人,在人家眼里就是个小丑,人压根就不屑一顾,先努力做好本职,向优秀者学习,先达到人家的专业高度和成就在说吧!
《泥步修行》读后感(五):再次拜读余老大作
《泥步修行》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通过正版购买的方式获取的余老著作,算是对余老迟到的敬意吧。余老师的书,我读过了不少,深深为他的散文文风所感染。
他对自己亲临的时代尤其是动乱时代的感触很深,这也是很多人捣毁他的地方。想来也好明白,没有亲临甚至没有认真体会过那个特殊的时代给这个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的人,是不会有感觉的,甚至会觉得经常提及此事的人唠叨矫情。
读这本书,我是拿着笔一句句地划着读的,很多话语让我如沐春风畅快淋漓,或许,散文的魅力也在于此吧。
他最后提到“术业有专攻”,但是不排除一个人有多方面的“专攻”,又点醒了我一次。
最近几年,我才喜欢上了读书,读书方觉用攻迟。不过,逝去的年华是回不来的,不奢望失去的都能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回来,但朝闻道,夕死可矣,总比一生都不用攻的好。
就在昨夜,依然梦到,高考考了620多分,跻身于高考成功学子行列了,那种兴奋,也只有在梦中体验吧。相反,没有像我这样失败过的人,似乎体验不到这份错乱纠结的心情吧。
七旬老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后辈,我觉得首先要心存一份敬意,愿余老身体健康,继续为我们书写更多优秀书籍。
《泥步修行》读后感(六):小人长戚戚
对不起我只能给余先生这本书一颗星,是为了这本书关于佛教玄学的描写之精彩。
讲道理我是不极其尊重余秋雨先生并喜欢其作品的,比如早先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等,着实大气,富有人文情怀。然而《泥步修行》如妇人幽怨,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余先生一件一件挖出了过去几十年中的事件,然后又分门别类地摆在文章当中示与众人,有博人同情之嫌。读这本书前刚拜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其《牛棚杂忆》也是述说了某个十年内的动荡与悲惨。然而季老的作品我看不出来一丝纠结在心内的怨恨,却读出了人生之豁达。相比之下,余秋雨先生未免有些小气了罢。
余先生自卸任以来,畅游列国,遍访名胜。然因世道之不平愤懑,遂求诸佛事玄学。我不否定适当的宗教信仰或者研究有好的作用,然而世事不是靠宗教就可以改变的。小时候看电影,敌特份子拷问共产党员:你信什么!党员答:我信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不理解这种信仰,现在我承认依赖宗教有缺陷性,连心安理得都图谋不得。余先生怕是找错了方向。
从近年来新闻看,余先生似乎为媒体舆论所困,群起攻之而不得解脱。我看余华所写的《兄弟》里面的李光头,虽是捡破烂出身,却把握住了世间精髓:媒体就是一群狗,八卦绯闻是肉骨头;只要有狗去抢这肉骨头,他李光头就发财不愁!
《泥步修行》读后感(七):谈谈秋雨大师在破惑部分的自信
几乎秋雨大师的每本书我都看了,或多或少的,都觉得大师有一种自信,在西方还好,比如彼得-德鲁克在某书前言就无视所有先驱说,管理学说我开创的——牛人毕竟有牛的资本。
但在东方,一个渗透着保守谦逊传统的国度里,至少在偏传统的作家和文学里,这样的自信是少见的。尤其这本书的破惑篇,自信的让我有点吃不消。
例如,秋雨大师在回忆自己以前做的事时,说我深深佩服当时自己;在论述到一些事情时,也或多或少有一些歌功颂德。
但我转念一想,是不是我少见多怪?例如一到成功学的作品,企业家的自传,谈到自己的功德和成就,露出的强大自信 很多人就疯狂舔,大声赞扬,但是一到文学,我们的思维又或多或少回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就有点不适应和反对这种自信。
秋雨大师显然有这种资格自信,而且他长时间以来的描写和对自己性格的陈述,对实际名利的淡然,对高官厚禄,名声的淡然都表现出他不是在炫耀。
我认为,大师的那些歌功颂德,一部分是为了推翻,反对一些东西而起的论据或证明,一部分是真的觉得自己不错,也确实真的不错,封笔之作忍不住谈一谈。我们不应该看到这些少有的自信而惊异,而厌恶。
一个年轻人略带浮躁的自信,一个老人回首人生的自信,同样是自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年轻人的自信与狂傲界限不清,应该劝他审视自己,一个老人经历风风雨雨,在封笔之作流露出的自信,我们真应该好好体悟。
《泥步修行》读后感(八):善待指路人
两个晚上读完了《泥步修行》,其实这本书使我略有些失望,不足20多万字的修行匆忙而且简略,其中书中的问道部分,余的笔触涉及了魏晋、佛、儒、道,我逐字读来每每觉得他可以多说几句时他却每每在此停笔,各种教门的讲述他企图把教义的内核直达人心,没有一丝缓冲与准备,山坡有平缓有陡峻,他笔下的问道诸门却像一座陡峰孤单的兀立,说来更喜欢他的《山居笔记》娓娓道来、细腻沉缓。 破惑一章无疑对于余秋雨的读者是最熟悉的,他的每一句结论每一处感悟,我们早已深知,感觉这一章有些像《霜冷长河》开端时关于友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关于善良,关于年龄的理解,只不过现身说法,更直接来说是一种自我辩解吧,很多人觉得他虚伪矫情,我想说,算了吧,对于老人,对于这个陪伴了我们很长时间的老人多一些谅解吧! 余秋雨说,是看到了网络上一些假借着自己名号写诗文、散文的一些人,他觉得这些文字背后的主人太年轻、太焦躁、太肤浅,句子、美文和人和酒一样需要时光的历练、岁月的筛选,于是就有写作的冲动,也就有了他最后一章自天地玄黄到自我生活的若干文章,语言极尽华美,但我感觉感触并不深刻。 作者老了,我们可以对他批评,却不能奢望他的改变。 一个作家如果我们从早年认识并喜欢并痴迷,到了成年诸事经历过,诸路踏寻过,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当我们回头时却发现当年那个喜欢的作家却还是老枪老调,我们开始厌恶腻烦他,甚至对他恶语相向。我想说我们错了!我们在成长,作家在变老。他们并不是和我们一路并行,他门仅仅像在一段路的对我们指路人,他们本来就住在当地,而他们也会指引有限的方向,人生路很长,需要自己走。 最后不要忘记,我们走过的路有一段是他们的指引。
《泥步修行》读后感(九):一个孤独的行者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其深沉的文化思考,酣畅淋漓的笔墨让众多读者趋之若鹜,余秋雨先生也因此声名鹊起。历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伴随巨大声誉而来的亦有毁谤之声,口诛笔伐接踵而至,常见诸报端。这让我想起苏辙评价哥哥苏轼一生浮沉遭际的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可智者乐,仁者寿,长者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余秋雨先生并未站出来气急败坏,掀起骂战,也不见解释剖白,他一直沉默着,用自己在这泥潭般的世间跋涉的经历和思考写就了这一本《泥步修行》。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形象,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灵魂,在“破惑”这一部分,他把人世间种种加之于他的好的如“名”“利”“财”等,不好的“灾”“仇”等东西都当作了一种修行,一种摒弃种种虚妄,让自己更接近自己更接近生命本质的修行之路。世间人们汲汲以求的东西在作者这里一一被破掉,孔子云“四十不惑”,能得此境界者能有几人?多因舍不得名利,又太放大灾祸。
“不破不立”,破之后什么该被立为信仰呢?在第二部分“问道”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魏晋思想家,佛家,道家,儒家等多重智慧中的行走,叩问的过程,魏晋人物的风流自然,佛家的超脱与济世并存,道家的清净无为,儒家的经世致用,都在给予作者精神滋养,行者无疆,脚步不停,内心却越来越有一种力量笃定起来。
行走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安顿之所。作者在最后一部分中用充满禅意的语言开释了我们,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绝不是滥俗的网络美文,也不是隔靴搔痒的安慰,是一个智者在倾其所有的教会我们,相信善良,一路好奇,留心茶炊,脚下无界。
读完这本书,你将会体会到一个风清月朗的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泥步修行》读后感(十):封笔之作皆智慧
余秋雨坦言,“我修行大半辈子,破了那么多惑,问了那么多道,理应留下一些成果,否则就对不起那些惑,对不起那些道了”。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有着丰厚人生阅历的余秋雨在最合适的年纪拿起了笔,开始回顾自己的修行之道,“话重话轻,皆是心声”。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是因为他那本闻名的《文化苦旅》,里面尽是文化大义与禅意人生,之后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均为大文化系列的典范之作,遭人崇拜及膜拜,一时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议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今这本《泥步修行》为当代青年对人生哲理的渴求和执念,构成了《泥步修行》的创作初衷:“由此也唤起了我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即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他们冒名的真身如果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由“立”到“不惑”,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人们正是从种种“立足点”上,生出无穷无尽的“惑”。无论是专业的立足点、权力的立足点,还是人际的立足点、财产的立足点,带来大量的竞争感、嫉妒感、危机感、忧虑感。
只知求“立”,却不知破“惑”,造成了生命的大量虚假和颠倒。内心焦急的余秋雨教授在最合适的年岁终于推门而出,现身说法,以这本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引领读者探询人生最美的出路。
“破惑”是修行之路的开始。作者一一回顾了自己破除每一个“惑”时的心路历程:灾难时期如何守住正觉?为什么辞职是破解“官位之惑”的结果?如何看待“名惑”的虚妄?怎样破除钱财的迷魂阵?如何不被潮流裹挟?怎样以强大的心灵治愈仇恨?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一步步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这大抵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追求的雅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