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由轻阅读编写组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一):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阅读习惯是能够影响人生的最重要的习惯,这本书可以重建你的阅读习惯,当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图是本书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二):拆书、树状法读书,两点有意思的部分
感觉这本书最有用的地方是在前面,提到的部分算是与书名有一些对应,也有一点好处是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关于读书的思考,比如读书。
两个方式我又重新看到了,燃起了兴趣:
1、树状法。
对于当前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想要建立的知识体系、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的方向,可以作为借鉴来梳理自己需求和想法。这也是我长时间里想做的事,但一直没找到好办法的部分。
2、拆书。
虽然前面也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但方法并没有实践,看到他后面的部分都是这样的文章,我理解,这个方法一方面可以给自己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吸收部分作为输出,给到读者。
我是漂叔,如果有喜欢读书,可以关注我一起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三):一点点评
刚看完本书,给人感觉还是挺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按照书中的意思,尝试回答以下四问,给自己以启发。
本书讲了什么: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各种读书方法,包括速读、精读,主题阅读等,并且对其一一进行意义阐释和注意事项提示,从读书方法论角度给读者一个整体框架。
作者通过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作为一个读书破万卷的人,作者给读书小白引路,帮助小白根据自身阅读目的达到预期提升自己的效果。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理论上有道理,实际操作需简化。读书应从目的出发,从主题阅读入手,广撒网精挑几本书,以主题为中心提炼阅读,最终构建自身知识网络,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这样效率最高。但本书中有些小方法技巧比较繁琐,操作起来难以坚持,也需要不断摸索改进。
这本书与我的关系:可以用于日常读书过程中,掌握了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一切主题都可用此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四):阅读方法主题阅读
轻阅读编写组,和最近大热的,《642件可写的事》的作者-美国旧金山写作社,异曲同工,都是由某个团体共同完成的,这种形式可能会成为未来实用类写作的一种趋势。
此书中的8章,可以猜测8个人所写,每个人研究并分述各章节的主题,如精读,速读,主题阅读等,所以整书细看下来,其实语言风格,乃至谋篇布局,会有些差异,如有的章节每篇有小副标题,有的则没有,此书整体来讲,可取之处,也是很多。如,语言优美,诗句频出;,整理了古代人的读书方法,如苏轼的,韩愈的;,还有速度练习的一些方法论;,各种读书法的利弊阐述
然后,此编写组毫无顾忌,甚至说没有任何私心,书中提到了,孔普的如何高效阅读 ,本田直直的高效阅读法等书,甚至鼓励我们找来读,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
最后无需多言,拿他提供的书单,来一次以“阅读方法”为阅读主题的实践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五):如何阅读一本书
1:这本书是一本主食类的书或者是工具书,教我如何阅读一本书。2:首先表明了读书需要明确目的,将图书分类,读书的场合,怎样读书总的要素;其次,将阅读划分为多种层次,每类书都有其不同的层次读法;在阅读中把握四问,书讲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无道理?与我有什么关系?之后又分别介绍了速度法,精读法,主题阅读法,写与读。一切实践,自成方法。3: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提出的观点都很有道理,比如将书分类,各种层次需要怎么去阅读,精读法,主题阅读法等等,但是比如速读这种介绍个人看来并不是很适用,因为在练习方法的同时可能会忽略本身的内容。主题阅读一本书我觉得目前对我而言也并不实用,所以跳过没读。4:由于小时候喜欢看书,囫囵吞枣的看过一些,并没有真正意义读书,所以一直在找寻读书的方法。今天稍微有些明白,读书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刻板,而是与书交流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思考,注入灵魂新的活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一切实践,自成方法。去读,便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六):速读、精读
是一本攒书,起了个一模一样的名字,凑单的时候买错了。四五章,看第一章那一堆堆的引用,标准的攒书句式和内容。第二章后进入方法论忽然实用起来,看得出来编者还是做过大量主题研究的。这本书适合青少年、大学生读。
个人对第二章最感兴趣,因为本人常常苦于推进度。阅读这个事是个典型心流的事,注意力的类冥想点是后脑勺上最突出的那个点,这一点和我个人经验吻合,有一个后审视作用;速读的核心也是减少眼珠转动造成注意力干扰。P37提到我想反了的一点,要先放松才能进入全神贯注。文字是在眼停时感知。一段一段地看是要减少转眼、聚焦,增加停顿,中等难度开始是两三次跳转停顿。纵向三行,正或逆时间波线,再进阶是闪电折线。准备翻页是个好习惯,减少因为翻页造成的注意力中断。不要回读检索,不因不懂重复,因为没用,后面会讲解,打乱节奏,洗手洗脸能减少负罪感。精读是文字工整的横向思维导图(不同于书籍比较窄,因为内容多,要在视幅之内,导图内容之外,A4横向比较好;综合型读书笔记;以及不半途而废,要给大脑一个明确的终止,减少残影,可用逆读、跳读、扫读完成,明确阅读目标,确认目标是否达成。
主题阅读方面,我知道要看哪本书,听过不少介绍,目前不太用得上。看到一名没用明确了解的不当作接受。后面的流派解析拓展,超出了我想了解的范围,目前前面这些做好够用。
那么,把这本书算看完放下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七):书评: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到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纯属一个巧合,本来想买的另外一本同名书,结果阴差阳错买到了这一本。所以说读书和识人很像,讲究缘份,这也是一种缘份。与另外一本相比,这本是中国简易版本,说其简易果然简易,感觉回到了高中时代,老师在教我们做阅读理解,确实浅显了点,更适合初读者,有些观点也不愿苟同。 当然,开卷有益。作者把书形象地分为四类:主食、美食、蔬果、甜点,主食教给我们生活的技能,美食让我们享受思考,蔬果的搭配变得更有条理,甜点是很好的调剂。此本应归类为蔬果类,算是工具书,就是有些工具有点老套,有些工具因人而宜。书中的部分观点可以在阅读时借鉴下,比如一些阅读的方法、写评论是阅读的必要步骤、“读书的四问”等等。书中说了许多读书的好处,个人认可的一句话莫过于“与其说阅读塑造人的性格,不如说阅读塑造人的思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很多时候,并不是事物本身是什么样,而是我们的眼界决定了自己可以看到什么。而阅读则是提升我们眼界的最有效途径,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只能择一城终老,臭皮囊在这世上也就短短几十年,可阅读却可以打破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虽囿井底却心中有海,虽处于夏时可神游于冬,一本好书,如遇故人,三生有幸! 读书不一定需要目的。此书告诉我们阅读应有目的,这是最不敢苟同的一个观点。不错,我们很多时候看书是为了求疑解惑,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阅读很多时候具备一定的功利性。可功利性太强的的话,乐趣自然就减了许多,当阅读成为一种爱好,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时,功利性就不复存在,随心随性更是一种自在!写有定式,读无套路,每一位阅读者都要做书籍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它的奴隶,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八):读后感
在书店看见轻阅读编写组编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想看看书中有怎样新的见解和方法。书中内容主要还是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应用过来的。速读、粗读,阅读的四个层次等都是对艾版的一些重复,如果看懂了艾德勒的《如》,那这本书的意义不大,如果没有看过或者没有看懂艾德勒的《如》的,可以将这本书作为艾版的一个简化版来理解。 该书理论强于方法,重复性的理论阐述多一些,结合理论进行的实践性操作不多,还有一些例子和论述的内容结合不是太紧密。
读书的方法分为:速读、粗度、精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 速读,可以作为快餐类图书和已有一定基础的技能类图书的阅读方法,前者只要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点即可,一般此类书中都会明显的标识出来,再结合内容自己进行判断即可。后者只要了解自己还没有掌握的技能即可,已掌握的内容可以直接跳过。 粗读,主要用于理论性、小说书籍,通读一遍,重点是要掌握书的主要内容、故事的主轴、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自己是否理解和接受。觉得有意义的可以进行精读。 精读,也是分析阅读,就是先弄清楚每一段的段义,根据段义归纳作者每一个观点的内容和论据,自己对每一个观点及论据进行判断。接着归纳每一节、每一章的中心思想,再根据这些中心思想自己编写目录(也可绘制思维导图),最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笔记(也可以对比其他作者的类似观点),选择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及原因,最重要的事,写出“与我何用”的思考。 主题阅读,确定一个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大量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拟制目录,然后根据目录对各类书籍采取速读+精读的办法,速读找到相关内容,精读确定作者的观点、寻找“与我何用”的内容、提炼总结自己的观点从而完成研究主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九):假冒但不伪劣,干货也挺全面
文 | 李伟诚
001 这本书可并不是莫提默·J·艾德勒写的那本超级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只是恰巧书名一模一样罢了,但通读完此书之后,感觉起个合适的书名也真是为难他们了,因为可能也就这个名字最贴切了。而且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3分,不算低了,看评论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可(当然并不能排除刷分刷好评行为)
002 这本书的作者署名是轻阅读编写组,那我估计至少不下4人参与到这本书的编写工作,而且这是一本编著的书,编著又俗称东拼西凑,但我随机节选了一些内容,在网上搜了一下,暂未发现有整篇大段大段的摘抄。
003 其实我也读了不少读书方法的书,有国外的有国内的,有现代的有近代的。但看完此书,我感觉都不用再看之前看这些书时记的,读书笔记了,直接翻这本得了。这本书“完美”的不像话,系统有条理,完整不遗漏。完全就是上百本读书方法类书的精华干货合集。
004 因为干货合集,建议你可以的话直接买一本来“镇宅”,那么在这里,我就没必要再做什么读书笔记,我这里只想说说这本书的3句“坏话”,算作友情提醒吧。
005 首先,知识密度过大,慢慢吃好消化。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轻松,但读完很容易忘,因为更多的是带来了,满满的启发感,其实这样并不是很好。如果你一定要吃这块“压缩饼干”,建议慢慢吃,一边吃一遍实践。
006 然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再好再多也是书上的,不一定是你的,什么样的知识才更容易内化变成你自己的呢?形成1)理解;2)应用;3)分享;4)修正;5)再理解……,这样一个闭环。
007 最后,要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它。这本书是一本集大成的书,引用了古今中外的读书方法以及与读书方法相关的知识,单独看某些读书方法还挺自洽的,但是放在一起,可能就不那么和谐,还有点前后矛盾,所以这个需要我们读者自行分辨,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用在这也适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十):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轻阅读编写组《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9.3.2-2019.3.5 by微信读书
----------------------------------
读书三问(from《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1.为什么看这本书? 目前自己看书很杂,没有系统性,看得多,收获少,想学习如何通过系统化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详见下文读书笔记。 3.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 主题阅读就是系统化阅读,值得关注,但是这本书总体写得很杂,选择性阅读吸收吧。 读书笔记: 1.书本分类 “主食”:对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有指导价值,如专业书籍,政治经济历史类 “美食”:科学艺术哲学文学等满足思想需求,陶冶情操的书籍 “果蔬”:各类工具书,指导实操,比如这本 “甜点”:消遣娱乐放松的书籍,比如网络小说,漫画等 2.阅读方法 基础阅读:认字型阅读,小孩子读书常用 检视阅读:查看目录,大纲,理解书籍大致内容,挑书的时候适用 分析阅读:深入阅读,最好带着问题读,解答自己的疑问 主题阅读:写综述应该就是这种(论文狗的痛T_T),最专业也最费神。“主食”一定要进行主题阅读! 3.主题阅读 个人比较关注主题阅读,流程如下: 根据个人兴趣确定主题→列出详尽书单→检视阅读筛选书单→围绕主题进行精读 (1)兴趣驱动 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去探寻某一主题的奥秘,就很容易被相关书籍吸引,然后跑偏,忘了自己最初的阅读目的。 (2)主题为王 既然要进行主题阅读,就要围绕某一个主题深度阅读,才能形成相关知识体系,有自己的认知。很多书同样是好书,但跟主题不契合,暂搁置一旁。 (3)构建理解体系 不要先入为主,被书单的第一本书里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要站在上层把控整个格局,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书中的内容,为我所用。 (4)实践出真知 有相关经历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书中某些内容,反之,接受了某一观点,还要实践才能记牢。 4.杠杆阅读法 遵循2/8原则,阅读与自己需求匹配的20%的内容,满足自己80%的需求,最大化读书效用,适合对商业书籍进行主题阅读。 总结:藏书千本不如读书一本,兴趣驱动,按需阅读,与人分享,与作者对话,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