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散》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30 03:4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别·散》读后感锦集

  《别·散》是一本由张弛 / 狗子 / 唐大年著作,长江新世纪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散》读后感(一):三个男人的友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三个男人之间的友情,可贵,他们的关系也是这样,有多少个男人拥有这样可贵的友谊呢。

  他们各有所长,都懂得照顾彼此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许是害怕分离吧,总之取的这个书名,我是这么想,男人感情好了,也避免不了婆婆妈妈的,他们的友情很纯粹,平时喝点小酒,一起玩,一起谈理想,谈创作,一起出了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见证了他们的友谊,同时还附带照片哦,因为他们中间有一个很会拍照。

  《别·散》读后感(二):今朝有酒今朝醉——《别·散》读后感

  张弛,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高中的一任同桌就叫张弛,一个爱唱歌的男生,虽说现在已无联系。我是经常买书、逛书摊,偶尔也会在畅销书堆里翻到张弛的书,第一次翻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我同学出书了呢。作家张弛,也是北京人,看他写的作品,读他的文字,有一种亲切感,尤其对他的那本《北京病人》更是印象深刻,只可惜我还尚未完整地读过,以后有空一定要仔细品味品味。

  《别·散》读后感(三):三个男人的日常流水账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本三个好友合作出的一本书。初衷是因为一张胡同里的黑白照片,一个人说:“就凭这张照片,我们三个人就应该合作出一本书。”

  然后,每个人贡献三篇文章,配了几张照片,于是有了这本书《别·散》。对爱书人来说,这样合伙出书的情谊实是难得。

  《别·散》读后感(四):文艺 愤青 酒

  话说看到这样一本书,是抱着对不同人生,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甚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领域的好奇与探索之心。而果不负我望,这几个老愤青,这样说似有不尊的嫌疑,然作者们这样无谓的人生,该也是不会与我计较的吧!

  对于这几位作者,于我是不了解的,以致看到狗子有粉丝,我还兀自诧异了一下。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也可能是地域或年代差异,毕竟我出生的时期是他们大学毕业的时期!但也似乎是有印象的,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遇见过这几个名字,并且评价还不错的场合。

  张弛,作家,纳入本书的章节多为游记日记体,只是离不开酒,作家的视角还是有的,写与地域有关的文化与文字,还有一个看没太懂的不知是小说还是意识流的。文字有些拗。大酒每天喝,似乎是这个作家的常态,不同的是喝酒的人和地方有区别!书中要数他的笔墨所占比重较多,只是不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也无法更加细细品味,这个年代的文艺青年,也是我们这一代无法了解的生活背景形成的人物性格,他们已活成了自己固有的价值定位,这个也是我们所无法透彻理解的。虽然我很想理解,毕竟男人的世界,女人还是很少能参与得进去,何况还是这样一帮如此有个性的男性群体,不喝大酒无以融入!

  唐大年的作品在其中,作为一个导演,与电影有关才合乎道理身份,讲些与电影有关的事情和人,只是依旧离不开酒桌,只是场合和气氛还是要选的!他亦负责书中的摄影部分,大多黑白放大的没甚么内容的照片,不知作者要用这些表达什么内容。做文艺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各人理念不同,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亦会不同。

  狗子,愤青一个依旧!字里行间尽是看来似满眼的粗鄙,然而我想实则只是一种自我坚持的态度吧,如若不是将原则坚持得这么适度,也不会让人看起来觉得舒服。

  他们就这样,用自己的脚步坚定的生活在这个城市之中,周围形色的人群似乎都被他们旁观,而他们只生活在酒中,生活在喝大酒的生活之中,或许业余时间做自己谋生的营生,只是在这里我看不全面。我想了解的一面,起码我觉得我了解到了,作者也展示给我们了,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了。

  《别·散》读后感(五):与酒有关的快意

  《别•散》这种图文随笔的形式很特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张弛、狗子、唐大年的随性。文中这句“再一次,双关或者边缘显示了力量,人们嚷着别散,同时也是别、散。”就此点出了别散的含义。

  文学世界从来就是社会的反射,有出世也有入世,并不华丽的文字下,藏着作者纯粹的理想,去寻找现实之外的精神自由。“人情散淡,文笔练达,谈饮酒、谈姑娘、谈电影”,用恣意的文字去描绘生活中的趣味。抵抗流俗,以保持纯洁的孤独或许并没有必要。有时候语言的闪光不仅因为才学,而是作者的真性情。

  贾新栩(狗子)、唐大年和张弛都与传媒产业相关,当过摄像、导演或者编剧,镜头总是莫名自带毒辣的眼光,毕竟经过放大的事物总是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注目。可以看出本书的作者的语言总是大胆直接,那些有关喝酒的故事,读来有一种恣意的狂欢。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浮躁,快餐时代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在追求着速度。我们没时间好好读一本书,没时间好好吃一顿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肯花时间好好感受一下生活。我想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多一分对生活的静思与沉淀,多一刻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

  我们学会了循规蹈矩的去生活,却忘记生命的千百种姿态,关心我们生活的世界,看世界的残酷和温柔、理性和感性是如何相互交织起来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过去发生过的某个场景充满怀念,即使过了很多年之后想起来仍然会热泪盈眶。那些远方的一粥一饭天空树木,只能在剩下的时光里默默缅怀,在某一个瞬间突然会被触动心弦,泪流满面。

  有的人遇到爱的人时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感慨悲伤,不能回首;有的人,活在回忆里,不愿意醒来。这三人的文字很有一股子酒味,辛辣却不呛人回味无穷,随手的配图或许没有那么多的摄影技术上的造诣,但是“有趣”这两个字就已足够。

  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面带微笑,却并非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成为情绪的抑郁。所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三位作家在畅饮之时,谈天说地看灯红酒绿谈姑娘讲段子,很是恣意和畅快,也是格外令人神往。

  《别·散》读后感(六):人情散淡乐享生活

  《别*散》

  看了前边的序才领会了别散中间那个点的双关含义,真是佩服构词人的思维,一个点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一股正在现代人身上发酵的某种处事行为。聚是期盼的,散是不舍的,大家都感怀着聚会时大团圆,感伤着离别时的再见或不再见,我们无法左右聚散有时,就是如此这般,才有了矛盾的情感,一边期望别散,一边又演绎别和散,是讽刺还是写照,各自体会。

  人的好奇心总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显得格外浓重,我便如此,文中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的世界,我企及不到,但越是这样,我在读他们真实的或者添加了一些想象的(喝酒断片忘了也就只能想象了)经历后,我扑捉到了一种特别难能可贵的精神体会,便是把生活刻画的原原本本,一点一滴都是本色输出,内容是超级贴合生活常态的细枝末节,但表达却是趣味有质感的,读起来酣畅淋漓,甚至文字会自动变成流动的画面,一帧一帧出现在眼前,毫无断续感,毫无脱离现实感,文笔捕捉的细腻之处让人惊叹,比如饭桌上吃了螃蟹塞牙找牙签剔牙的形象和心理的描述,贴合彼情彼景的程度简直让我笑掉大牙。

  书中的照片大略是黑白构图,甚至还有剪影的色彩,真实而模糊,仿佛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真实的活着,却模模糊糊的看着别人。酒的字数在书中被提及N多次,看到他们也自然想到了古代的文人,大多以喝酒助兴发才乎。围绕着对喝酒的理解,对酒局、局中人,人之形色,或浓重或浅墨的娓娓道来,从某时某刻某地相聚到某时某刻某地喝酒再到断片,在一串完整的叙述中透漏着对世界对事情对人的犀利看法,常常以小见大般让人轻松阅读,又发人深省。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也都是随性的人,活的真实自在,不勉强自己,不苛求别人, 也有点冷眼看世界,却又无比热情激情的投入到酒精的酣畅中。似乎唯有酒才是生活里最地道的佐料,只有喝了酒才敢说真话,而这些真话又是在酒后清醒的想写点什么的状态下,自然从从内心深处滑到笔尖道出人生百态,三个人的不同故事,都透漏着一股从酒中折射人生的豪迈感和沧桑感,或许经历了不惑之年,不屑于谄媚市场和读者,只为自己为朋友想写点什么,所以无需雕刻也无需华丽,就那么凭借对生活自表至里的经验体悟通过老练的笔锋沉淀出文字的美,诉说出那些过往,流逝和遗失的生活。

  《别·散》读后感(七):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评《别.散》

  曾感动于这样一句歌词: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这首《萍聚》道出了多少人人际交往的心声,有无奈后的顺其自然,也有看破现实后的坦荡与洒脱。人与人的相逢或者别离,总带着几分际遇的殇,没有来由,又因着缘分,或来或去,岂是你我所能左右的了的呢?这本《别.散》,是由三个老男孩共同编写的一本随笔集,有自我认知,有感怀,有故事,有段子。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能处成一辈子的至交,喝一顿酒,拍一张照,然后打算写一本书,这样的友谊世间绝无仅有吧。

  《别.散》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由三个人共同执笔而完成的。现在联合写书的虽不多见,也不是没有,如双胞胎共同写书,夫妻共同写书等,由三个好兄弟共同写书,这也算是把文艺玩出了花式的最高境界。三个人执笔,写作风格,选取角度,作者思想自然都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又都是好兄弟,却能从字里行间察觉到一些维系他们铁磁兄弟情的共性东西。能从一本书中领略到三位作者的文风,自然会不自觉地对他们做一个比较,结果却很难分出高下。这三位作者年龄相仿,都是六零后,在写作或电影行业都卓有成就。有共同爱好才能一直走在一起吧,心相通,灵魂亦然。

  《别.散》这本书虽出于偶然,写文,他们却是认真的。对60后的印象始于上学时在兼职的过程中认识的几个大哥哥,表面上嘻嘻哈哈,吊儿郎当,实际上挺能扛事,生活、事业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喝酒成了家常便饭。就像写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张弛,狗子,唐大年,他们也喜欢喝酒,就连这本书的书名,都来自于酒桌上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别散啊!”这本书中的随笔不饰雕琢,字里行间都透着北京爷们儿的坦荡、磊落。有三个老男孩对往事的回首,追忆,偶有唏嘘。

  通过阅读《别.散》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三位作者浓浓的兄弟情。男人的友谊较之于女人的友谊还是有区别的,女人们凑在一起就是夸对方漂亮,又瘦了,夸对方的穿着打扮还有包包,然后吃饭,逛街,做指甲,美容,自拍,最后各回各家。而男生在一起除了聊女人,就是打游戏然后喝酒了吧。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坐在一桌举杯共饮的人,都是前世修来的缘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很有深意的,如果没有中间的间隔符,就成了一个意思,有了这个间隔符,就成了双关。

  无论兄弟还是姐妹,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别·散》读后感(八):《聊发少年狂》

  可以说是读起来让人寒风凌冽的书,都说人到中年万事休,这本书却是三个大叔人到中年聊发少年狂的呐喊。即使全书三个人的行文都很克制,但是依然有些许剑气直透人心,那是怎么也遮盖不住的。

  本书的起源有交代,在一个夜黑风高的老北京胡同,三个人酒足饭饱成兴而归,其中为两人拍了张黑白照片,然后两人看过之后豪气顿生,说就冲着这张照片三个人必须出本书,虽然我最后也没想明白照片豪气怎么扯到的必须出书,不过这是小问题,无伤大雅,酒后的思维嘛,大家都懂的。

  张弛的文字是10几年前的,读着确实有点年代感,文字中所蕴含的除了一些独特的想法,也很有大时代的气息在里面,能从故事中看到人的挣扎与迷茫,更多是一种那个时代文字所特有的沧桑,而十年之后再看这感觉尤为强烈,如饮烈酒,刺鼻辣喉。

  而唐大年更多的是一种人到中年的回忆,回忆过去回忆校园,回忆那些曾经平淡如水的日子,然后开怀大笑。时光从来这点最宝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故事,经过沉淀就变成了岁月的老酒,越喝越有味道。

  狗子的文字则我不是很能看懂,也许是我太年轻,有些看不懂中年人的心理,我除了再次用迷茫这个词实在找不到其它,只不过这次的迷茫是说我自己。我在想人生应该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能懂的其实都已经过去了,而真正的未来却始终捉摸不透,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撞到南墙,才能回头。

  这三人各有千秋,但是放在一起却很和谐,你也就能感受到为什么这三个人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因为志气相投。人生得一知己便足以,所以这三人很幸运,人到中年依然可以洒脱豪迈,有人陪你笑不值得羡慕,有人陪你哭才是真难得。说他们碰杯而饮,谈姑娘、谈电影、谈生活、谈过往,谈天说地,有大洒脱,确实很合适的评价,也非常的让人向往。

  最后说说照片,其实我也是新闻出身,对于摄影也算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本书中的照片大都可以归类到人文。而且有个很奇妙的事情,这些照片在我看来单独拿出来,或者是剥离开文字来看,拍的真的是很烂,可能真没有你们随便拿手机拍的好,但是放在书中配合着文字一起来读,却感觉很合适,有种莫名的契合感,这样的嘈杂的文字就需要这样迷乱的照片,这样的照片也只能放在这样的文字旁,二者离开谁都不行,并且虽然图文没有关联,但看着看着你会发现他们的风骨是相通的。

  很爽朗的一本书,很痛快的一本书,足够了,不是么。

  《别·散》读后感(九):男人的情歌

  男人的情歌 有时候男人会有一种酒肉朋友,其实酒肉朋友因为是根植于人最基础的需求而产生的,反而会产生一种兄弟一样的情感,看到《别·散》这本书,我觉得简直是直男们之间的情歌。 我也不是什么腐女,也不喜欢男男这样的人设,只是在这本书中忽然觉得男人真的是一种我们完全不懂的生物。我看着书中喜欢喝酒,并且还喝出仪式感,喝出感受的男人们,忽然想起了我的爸爸,他基本上是烟酒糖茶忠实的消费者,对于这些有刺激性的东西从精神上依赖,前一阵子他觉得自己咳嗽得厉害,然后就以为是常年吸烟所以肺癌了,吓得戒了烟。然后我带他去医院检查了,确定不是癌症,没事了,他又开心地吸烟喝酒去了。我爸爸就是这种我完全理解不了的直男,我也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人,所以很少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特别不明白天天在外面酒局的男人是一种什么心理。每次我老公出去和别人吃饭,回来我都感觉和他的距离感更远一点,我想天天在外面喝的男人,家里的老婆估计已经是各自吃饭到习以为常了吧,看到书中对于喝酒这件事热衷到一种仪式的程度,觉得喝酒的人生是有奔头的,有酒局要去会有小小的兴奋,我竟然懂了我老公那个天天酒局的上司,可能这也是他中年的写照吧。   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男人之间的友谊,特别是直男的那种,是一种很糙的感觉的感情,这里面的3个男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一大伙子酒友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人生欢腾的热闹感,还有喝完酒以后的那种我表达不出来的感觉。我是一个性情凉薄的人,很难明白这样的感情,但是在这样一个七夕情人节之前看到一本男人们之间的友情的书,还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愫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动,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情感的一种好奇和释然。  这本书的作者唐大年,张弛和狗子,都是有自己的微博的,我去看了看他们的微博,然后感觉真的是和我们的平常的人还是有很多类似的,估计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化,接近性,让我们读他们的作品的时候,能有亲近感吧,尤其是对那些有考究学问的内容的阅读,能感觉到这些不是高高在上的步道,是一种把艺术活成生活的一部分的人。   希望有缘分的人别散,希望能在一起的朋友都有真诚的情感的互动,希望直男们有自己的情歌。

  《别·散》读后感(十):人散了,情别散

  古语云,煮酒论英雄。在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古人尚在饮酒之时, 与身边的人论才情,论英雄。而酒,亦是一种才情,李白,因为酒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武林世家,因为酒而成就了醉拳。

  而我们在宴席之上,用酒来烘托气氛,让酒来为我们浓厚的情谊增加一抹浓厚的色彩。然而,曲终人散,一切皆有分离,但是我们却不希望,我们的心因此而分离。“别了,散了,但是我却希望别散。”

  《别散》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图文随笔集,图与文并没什么紧密关联。张弛、狗子、唐大年三位作家是文友更是酒友,他们从诗酒人生中萃取出人生感情,希望一场场宴席散掉后,人别散。他们在酒中结识,在酒中成为挚友,甚至于这个书名也是酒后所起。三个臭味相投的人,在文字之中找寻一种相符相合,一个契合点,于是,这三个“世外高人”用文字讲述了彼此的故事,讲述一个属于他们的不同人生。

  故事中,他们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经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无从评价于他们的人生好坏,无从评价他们的文字是否是最棒的,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出,这些人之间剪不断的友谊。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博尔赫斯却说:我并非是为了少数精选的读者而写作的,这种人对我毫无意义。我也并非是为了那个谄媚的柏拉图式的整体,它被称为“群众”。我并不相信这两种抽象的东西,它们只被煽动家们所喜欢。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们;我写作,是为了让光阴的流逝使我安心。”我们从来不知道一个作品的意义在于何处。是为了哗众取宠,是为了吸引眼球,是为了所谓的名和利,还是成就自己所要的人生。其实文字的色彩就是最简单的色彩,文字的意义就是我们生活的记录者,心灵的记载者。我们用最简单的符号,写下我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希望通过一个个最有深意,最舒服的文字,保留我们曾经最美好的情谊。

  曲终人散,但是情别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散》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