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30 02:2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摘抄

  《便利店人間》是一本由村田沙耶香著作,精誠資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6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一):不只是便利店

  前陣子我讀過一本書<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在讀<便利店人生>不時浮現。

  沒有辦法順應社會的期待做出反應便是不正常,小鳥的死亡、制止男同學、拉女老師裙子,讓主角對於如何成為一個「人」感到不知所措,幸虧有便利店手冊,讓她覺得有所依循,並找到了她的世界、她的價值。

  女主角對於便利店視為所有帶給讀者詭異感,我們視之理所當然的社會何不是另一個便利店呢?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二):人间便利店

  最终我们确实照她说的做了,但我依旧无法理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着小鸟太可怜了,同时哭哭啼啼地拉扯着身旁鲜花的根茎,杀死花朵。“这花真漂亮。小鸟一定会高兴的。”他们口口声声的景象,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疯了。大家在写着“禁止进入”的栅栏里边挖了个坑,把小鸟埋了。不知是谁从垃圾箱捡了一根冰棍的木棒插在泥土之上,又供奉了一大堆花朵的尸体。“你瞧,没错吧,惠子,大家都好伤心,真可怜呀。”母亲像开导我似的,对着我喃喃地说了许多遍。然而我根本不以为然。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三):不亚于恐怖小说

  知道你们会嫌弃“正常与不正常”的议题其实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但是女主辞职后如丧考妣般的状态描写,还是看得我手心出汗,“我的体内装着的是便利店的时间”,女主面试前失心疯般的在别的便利店当起了店员,以及最后给便利店写的露骨情书,都让我读出惊悚感。又要想到之前不过是一处场景一个主角以及简洁语言,几乎是不费力地铺垫着最后的惊悚,就觉得真的笔力雄厚,举重若轻。

  真正的丧不是一滩烂泥,而是一具人形机器,为了存在,妄求一颗活人的心。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四):异类的心声 找到自己的使命

  作者想传达的道理并不复杂但是表现手法还是很新颖的,异类感到很有共鸣。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都希望活成一个普通人,不然就会被村子唾弃,虽然大家也希望自己有个性,但更多的是在大家可接受的范围内的稀缺特性,彰显你是个普通人中的高等普通人。对于异类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一份便利店手册,只要完全依照执行就不会被普通人唾弃,代价是放弃自我,活成一个机器人。

  小说中女主曾收到另一个异类白羽先生的干扰,辞掉了便利店的工作,尝试正式工作并且结婚生子,但内心听到便利店的呼唤最终还是放弃了普通人的生活回到了便利店继续兼职。这个结尾让我有些困惑,女主到底是遵从内心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便利店店员,还是这辈子终于完全活成了机器人呢?如果说白羽先生是个普通人类,因为他懂得普通人类的所有规则,只是因为懒惰没有活成普通人类。那么惠子是不是最终也还是需要找到一个自己不会被认为是异类的地方生活才回到便利店的?

  又细想了下结尾的描写,她回到便利店是为了传达便利店的声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和一开始在便利店工作只是为了能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个零部件还是有区别的。惠子辞职后的两周过得稀里糊涂,思考着不结婚生子的话,到死之前这段时间该做什么呢,即使有钱吃喝玩乐也只会感到更加空虚而已,答案似乎是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样成为异类也不可怕了。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五):芥川奖的水平在书的前20页就出现了

  看评论里很多人在抨击这样的书愧对芥川奖,那我也来抨击一下好了,说这些话的人还是适合看直木奖,简单易懂。

  书里这个女孩的塑造。是按照神来的。

  她要把小鸟带回家吃掉,觉得在草皮上挖洞,摘鲜花,为了纪念一个死去的东西,简直太好笑了。

  再到后来她妹妹嗔怪她,要多来看看侄子,实际上她不明白为什么,侄子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偏要多来看看他?

  她做事情没人弯弯绕,都是直来直去,让人闭嘴就是上去把他打晕;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异类,选择模仿别人。

  在所有的宗教里,人的原罪只有一个,就是分别心。这个女孩的降临,是一个在伊甸园里没有偷吃“智慧果”的人掉到了人间,因为她通大道。“每个人都是观音”,小鸟那个段落就是在描述她的心里大道,“天地以万物为刍狗”。

  这个本书写的就是一个未开化的小观音降生到了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的故事,为了融入,为了不成为异类。最后把人生活活变成一小间便利店的寓言故事。她多次把便利店描述成一个“不变的变体”,不变中有变化,这个变化和空,读过心经的人都能懂得。作者真的是很厉害。

  当然塑造的那个男的也挺有意思,用反衬的方式,写另一个有同样目的的人是怎么办事想事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人类。从对主人公塑造的高度上,用这么轻小说的体裁,如此简练的语言。能看到深层次的人自有乐趣,只看故事的人也能博之一笑,挺好。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六):人间的网,锁住温暖困住灵魂

  “其实,你我都是便利店人间。一般人在普世社会中,默默被灌输了既定的观念,认为作为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因此,对于不同于己的事物汇产生排斥。”

  2017年秋季,在自己人生有点灰暗的时期偶然邂逅了村田沙耶香,一开始关注的是她的《杀人生产》,最先断断续续看完的这本书《便利店人间》的日文原版。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当我们被一本书吸引,或者从一本书中解读到什么其实很大一部分体现了彼时的心境。不懂文学作品解读的我,当时觉得这本书阐述了日本社会现在的一个矛盾现状,打工,不结婚,不生小孩就会被社会排除,就是异类。一方面从三四十年开始便不断倡导社会多元化,鼓励女性积极进入社会。但所谓的社会多元化从来只是幌子,再没有比日本社会更束缚女性的社会了,职场或者家庭只能是两个极端。于是,近几年出现一个新的社会难题,女性贫困。那些因为走进家庭失去职场,却又因为家庭不顺利走向离婚,失去家庭的单亲妈妈变成了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物,贫困人口。从金钱物质上到社会资本上全部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

  我从这里看到的或许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文中大家对惠子生活的干预,思想的干涉是我当时阅读过程中感触非常深的地方。当我们从一个相对单一单纯的社会环境进入另一个复杂的环境,才发现越成熟的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定位固化得越严重。好像我们生下来就是注定要成为某一个零件,也唯有走进这个运转的机器链条里,我们才被称为“人间”。作为异类,顿感的人还比较幸运,一个内心细腻敏感,又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异类那该是何等的煎熬。明明我们没有经历过彼此的人生,却总能光明正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否定对方的角度。没有人能够对惠子的人生负责,但却都头头是道地替她判断该走什么样的人生,细想起来着实可笑呀。我们孤零零地来到人间,各种因缘机会让我们与外界不断产生新的连接,不断社会话,与社会各种点构成一张张细密的网。在孤独的社会中,我们贪恋着这张网的温暖,但如果不愿意做同类,要么跌落温暖的网,要么就心甘情愿出卖自己的灵魂。

  如何在这张人间的网上追寻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七):筆記。

  1. 「你聽好,對村落沒有貢獻的人,是沒有隱私可言的。每個人都會毫不客氣地侵門踏戶,管你的私事。除非結婚生子,或是去打獵賺錢,以其中一種形式貢獻村落,否則你就是異端。所以部落的傢伙會無休止地干涉你。」——整本書其實睇得很有代入感。我已經很少說生活發生了什麼事,但這類片段差不多就是這年多以來的寫照。

  2. 書裡不斷提出的是,「正常」的無數個小團體是具有排他性的。我質疑的第一個問題是:「非常」其實也具有排他性。

  3. 用「斷症式閱讀」去處理是可以的睇法——但我覺得這種讀法是有問題的。批評「古倉只不過是反社會人格」的人,其實只不過是書內所有「人」用「正常」的切口去批評古倉的變體:古倉的妹、白羽的弟媳、古倉的舊同學,甚至乎便利店的所有店員,每一個暗地裡覺得「古倉真的很有病、很不正常」。但到頭來,為什麼要變得正常,為什麼必須要活在繩文時代,這種「病症」的起因本身並沒有被處理過。你只是恍如一個醫生一樣,開點藥,強逼古倉吃下去,然後渴望這樣就能「治理」古倉。

  4. 整部小說很有伊藤計劃的感覺——縱使沒有任何科幻的部分,但整部小說的主題就是針對伊藤計劃裡「溫柔的套索」發大來寫:你必須要變成怎麼樣,為什麼你會想生病?你知道嗎,社會其實很擔心你的。你怎麼可以不健康呢?

  差別是在於,伊藤計劃的切口是從系統上而下,是針對社會建構的敵托邦論。便利店人間是倒轉——它從來不主動處理,到底「什麼時候」社會變成了「繩文時代」,而只是說,那就在那裡了,已經沒有逃出去的方法。站在小說佈局的角度,這個故事其實放不下去這種內容;站在主題的發揮下,我們也就不能處理上面提及到「病症的起因」。

  這個恰巧成了成個故事的短板:它不斷引誘讀者去「接納」這種「不正常」,但又拒絕給予讀者合理化這種「不正常」、「動物化」的社會誘因。它只是不斷告訴你:就係咁啦,古倉出生以來就係如此「不正常」,社會也是。不然你還想它變得怎麼樣?說不准的是,古倉根本不需要讀者合理化。古倉就是古倉——古倉是抗拒被評論和理解的,「就沒有人能從根本上挑戰「古倉恵子」的存在。」(恰如思兼所講)。

  5. 當理性拉扯到最極點之際,理性就會成為一種感性,一種「迷信理性」的感性。這是一個作為理性動物的古倉拾回感性、拾回慾望的故事。

  6. 四點五星。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八):便利店人間:古仓就在我们身边

  “我一阵心惊,总觉得自己被戳破是个假货。”当其他人对某些事情表达自己的情绪立场的时候,古仓总是无动于衷,她“付出万全的注意字斟酌句,操作着脸部肌肉。”作为读者的我无法对女主产生同情,当然我并不会想到排除异己,我不会不能容忍这样的人。也许有些人是多愁善感的敏感人群,那也许有人就是这样的冷漠了。

有时候我觉得某些人就是异类,冷漠的“怪物”

  在江哥事件还没在网上发酵的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就在网上看到了江哥妈妈自己写的文章,转发给一个朋友看。她:“我最讨厌看这种文章,全篇都在发牢骚,言论很主观,我比较想看哪些客观的媒体的报道。”她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有点震惊:“一个失去女儿的妈妈,我相信她写的东西大多数是属实的,值得考察的。”后来这件事情一时成为了热点,还是那个朋友:“一个女孩子发生危险的时候不敢开门我是可以理解的,网上。。。”网友:“是可以理解,但是事后不协助警察调查就不能理解了。”

有时候别人觉得我很奇怪

  不作详细说明。。

女主古仓

  女主是夸张化的“世界零件”,简直毫无人性,是哪个项目组的机器人跑出来了,还不够美观。她觉得吃的东西是“饲料”,当男主角白羽到她家寄宿,她说她从来没有养过动物?她给白羽吃的东西也反应出她对待食物饮食的态度。作为一个吃货: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了美食这样的概念,那是多大的遗憾。她让白羽住在“浴室”,在她的眼中,白羽的寄宿就像一只普通的小动物的寄宿一样的。女主妹妹知道后哭了。她看到妹妹为了哄小孩太麻烦了,她想到了蛋糕旁边的小刀。这是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她知道一个合格的人是要结婚的,她提出跟白羽结婚,白羽拒绝了,因为白羽知道结婚是要跟一个喜欢的人一起的。她想到跟白羽生小孩,白羽的弟媳吐槽他们这种基因的人就把基因带到天堂去吧,不要留基因在人间。

男主白羽

  男主白羽比较符合现实中的大多数人的人设,他不喜欢便利店的工作模式,他知道这个世界的价值导向:找份正职工作,结婚,生孩子。他去便利店只是为了追女生,找个“旺夫”的妹子扶持,然后创业,他利用便利店的职务之便获取他青睐的女生的隐私信息,他骚扰她们,落得被辞退的下场,没有被扭送警局已经是万幸了。通过结婚改变命运这种思想在男生方面是比较少见的。便利店的同事都觉得白羽是个变态,身为读者的我也是这样认同的,对于后面剧情反转白羽变成男主令人诧异,跟女主古仓一样以同类人(异类)一起吐槽这个世界。白羽一边说自己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QJ,一边屈从而去选择那样的人生。

职业观

  看到其他人的书评里面说到便利店的员工在日本是怎样的存在。所谓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古仓只要有资本,是可以自己开一家便利店的,相信也是可以运营起来的。从前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讲:“你看到哪些年纪轻轻身体健康的乞丐,不要给他们施舍,有手有脚的应该找份工作的。”这个时候老师无形中给我们上了一课:这也涉及一个”乞丐是不是一个职业的概念“,其实便利店员工也是很好了,只是我们这个世界好像要求每个人都要求上进,要“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我就不能找一个“混吃等死的”工作“堕落”吗?就不能找一个没什么“风险”的循规蹈矩的工作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你遇到古仓?

  我收回前面说古仓是夸张化的人设,其实她就在我们身边。从前哪些说出令我震惊不能苟同的言论的朋友,我只是沉默了,或者弱弱的反驳了,因为跟一个冷漠的人有什么好讨论的。但是只要他们愿意,我就会倾听。我:“你怎么看待马蓉出轨?”在全网讨伐马蓉的时代,我觉得王宝强的错就是长的不够帅,还有把家事摆在全国人民面前不太妥当。我的朋友:“这个事情他们两个人都有错,王宝强的错就是忙工作,疏于管理家庭感情。”

如果你遇到白羽?

  我的朋友:“我们公司有一个女生以前在河南那边的,最近过来广州这边了。你说一个女生那么多岁数了,从河南跑到广州来,真是不能理解,不是应该找个人嫁了,找份就近的工作吗。”

  看书不到3小时,书评写了老半天,我就是随便写写。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九):你是否也在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

  2018年上半年出版的日本小说。不长,差不多连续几个小时就能看完。

  文字流畅,易读。

  情节很有画面感,游走文字竟然有种看电视剧的视角感。

  作为非专业人士,没法从写作风格技巧手法这种深奥的点去评品这本小说。

  如有不同见解或者你有更多的点,我们一起交流下。

  先回顾一下情节:

  古仓小姐由于从小不合群导致不愿意进行自主思考,也不与人社交。直到大学开始做兼职才与社会有了连接。然而由于喜欢上了在便利店做兼职的生活状态以及标准化的运作,一发不可收拾的热情的在便利店干到了36岁。

  然而十八年都未曾改变的她一直饱受着各种异样的目光和询问。

  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做兼职?为什么三十六岁还不结婚,竟然还没有恋爱过,还是处女!

  就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无业游民的白羽先生,为了迎合朋友家人,采取了借对方身份摆脱没有恋爱结婚的问题。然而为了不再饱受大家的异样眼光,她决定迈出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竟然因为面试前走进一家便利店而清醒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不作为一名便利店店员。因为她认为自己就是生来就是成为一名便利店店员的。

  情节很简单,但是细细回味的确很有深意。

  看完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揭露了社会的一种人云亦云的现象。文中也反复强调,女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无不是合群的各种想法来左右你的价值观,甚至是你的行为,你的思考。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需要结婚需要男朋友需要恋爱,只是因为大家这么希望,只是因为别人觉得女的早点结婚才是光彩的事情。才能在朋友聚会上有足够的面子。

  也许只有你好好学习成绩优秀别人才会对你刮目相看,但是那些仅仅是别人用他的价值观来评价你。

  似乎从小时候上学到长大后工作,人们都有一套自认为完美的评价标准,正常人的理想生活。对于不一样的你,大家都会投来异样的眼光,避而远之,内心歧视你,背地里笑话你。也许还会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以提高他们自身的优越感。

  于是你为了迎合大众,你开始努力成为别人接纳的你。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努力让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让你觉得你应该如是的活着。

  也许算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绑架吧。

  除了要我们做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以外。

  我还有另一层理解,我觉得很是关键。

  看完此书,回到文章开头。似乎恍然大悟,原来开头就已经暗示了啊!

  “四下都没有人的气息。大街上到处都是漂亮的白色高楼,就如同绘画纸搭建的模型一样,仿若是虚设的光景。”

  初看只是在描述便利店周围的环境。然而却单独放在章节之前。

  似乎在暗示什么。

  我认为开头那句话其实就是在描绘像古仓小姐。如同绘画纸搭建的模型一样,仿若是虚设的光景。

  她仿佛成为了便利店的一个物件,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思考,需要一个环境去约束自己,让自己觉得被需要能胜任,有事情可以做,从而得到满足。

  我认为这便是完全失去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极端。一种社会现象导致的后果。

  当人长期处于被事物支配,标准化重复机械化的情况下,逐渐屏蔽自我的声音,习惯了服从,习惯了完全标准一成不变的模式。如果一旦没有人给自己出主意,给自己下安排,就觉得不知所措。

  古仓小姐是如此,我们大家又何尝不是在一步步走向极端呢?

  请问:

  1、是不是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你喜欢寻求别人的意见?

  2、是不是工作日的时候觉得很充实,休息日的时候觉得无所事事,除了工作、旅游、吃逛吃逛,只能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剧消磨时间?

  3、你是不是越来越不愿意去改变,去做出抉择,去自主的思考问题?

  4、你是不是很喜欢在自己不知道这个选择如何做的时候使用搜索引擎来帮你寻找答案?或者询问有没有相似的问题想找到别人的解决办法加以参考?

  也许这的确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你的人生就是在一直copy一直copy下去,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都活得如此平庸如此相似。也许连晒票圈都感觉大家没有了新颖。

  我们不要相互模仿,我们要自主思考。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是你真的与众不同么?

  也许人 生来本就是与众不同的,但是你却一直被绑架了灵魂,模仿者前人,慢慢没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于是和一个机器的零部件又有何不同?你只是虚设的人罢了。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现象,太多人闲下来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热衷什么。

  所以,请不要让自己也发展到可悲的那一天。对你说,也对我自己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便利店人間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