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是一本由[美] 亚当·霍赫希尔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一):11翻译问题太严重,不尊重作品
才看了一半,评分这么高,获得了很高的奖项,按理说是一本重要的书,后期会有很多人看,为何翻译成这个鬼样子?英文的长句就是直译,没有主语,只有谓语,状语,宾语去哪里了,信达雅,达?没有人审核吗?里面很多长句子都需要重新组装,翻译结束后没有人试读吗?这么优秀的作品翻译成这样,你们对得起作者吗?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二):利奥波德二世的鬼魂仍在人世间飘荡
是本好书,却没有好的翻译。不说行文是否通常,译者连基本的语法都能出错,有些译名隔几页都能译错,真的怀疑是不是译者亲自翻译的。看之前瞄到译者介绍就有不好的预感。 非虚构写作类型,大部分都可以当作一个残酷到令人蹙眉心碎的故事看,最后两章“胜利真的到来了吗?”、“有意识的遗忘”和作者后记有点画龙点睛的意味,一下子将对历史全景的还原升华到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和警示、群体面对丑恶和罪行时对自我的鞭笞。总之,书虽然记录的是比利时剥削下的刚果,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提醒着我们对任何政权、任何掌握权力(尤其是新闻权)和企图或正在以任何形式剥削压迫某一群体的权威保持警惕。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三):无题
恢宏巨著,抽丝剥茧的叙述了利奥波德如何瞒天过海在刚果建立起一个私人奴隶王国,莫雷尔克莱门特等人又如何见微知著后大声疾呼,最终引起欧美诸国舆论关注,给黑暗的非洲带来一丝丝光亮。客观的说,在当时殖民时代,比利时在刚果的行为并不比德英法在非洲,美国对印第安人或菲律宾人更过份。问题在于一来刚果当时是利奥波德的私人殖民地,二来比利时国小势危,在即将来临的一战的鬼魅气氛中,被针对但是很好的一个缓冲。可叹的是,非洲在经历如此之多苦难,获得独立之后,并没有过得更好,而实际上变得更加糟糕。奴隶,象牙,橡胶热过后,各类稀有金属却再次成为各大国争夺的焦点,非洲再次怀璧其罪。对于如今隐于幕后的各大国来说,动乱的非洲比一个民主稳定的非洲要来的有利可图的多。有兴趣可以读完这本书之后再看看非洲六十年独立史。大概可以勾勒出近一个世纪非洲的混乱与苦恼了。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四):读后记
利奥波德二世统治下的刚果与索多玛相比有过之而9无不及!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资本的原始积累竟是如此血腥、残忍和恐怖!一切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在这片“黑暗大陆”上荡然无存!人种优劣论的危害实在太大,黑人被当做牲畜一样理所当然地压榨和奴役,以至任意屠戮!用人面兽心来形容这位“仁爱”国王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总算明白有些学者为什么如此坚定执着地反对西方中心论、竭力避免西方主观视角下的世界史了。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人权?这些由西方人发明的观念,仍旧由他们自己掌握最终解释权。想想现如今学术、经济、文化交流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接替了百年前的法语、千年前的拉丁语,其他大洲上的人种对于这些虽抽象但却被视作“文明”社会根基的事物有多大发言权呢?情况似乎并不比百年前、千年前好多少。 看这本书时,我的耳边始终回响着库尔茨上校临终前反复念叨的“Horror! Horror! Horror!”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五):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罪恶
2018年阅读之40 (美)亚当·霍赫希尔德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贪婪、恐惧、英雄主义与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利奥波德二世通过各种手段将刚果收入囊中,一共造成了将近1000万刚果人死亡、他通过奴隶贸易、掠夺象牙和天然橡胶等方式共获得了2.2亿法郎,折合为11亿美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利奥波德二世将刚果作为殖民地的后期,有两位著名的勇士站了出来,成为了那个时代反殖民主义的英雄-莫雷尔和凯斯门特,后者因为要求爱尔兰独立而被除以绞刑,前者也受打压入狱6个月,其中还有在刚果反抗比利时残酷的殖民统治的刚果部落的酋长。布鲁塞尔不是一个特例,柏林也没有关于被屠杀的赫雷罗人的任何博物馆或纪念碑,巴黎和里斯本也看不到任何让人们如何知道曾经让法国和葡萄牙非洲殖民地减少一半,恐怖的橡胶收集政策的信息。美国南部有数百个内战纪念碑和保存完好的种植园园主宅邸,可以证明奴隶制存在的展品却少之又少。然后,我们生活的世界-分歧和冲突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各种暴力事件令人费解-与其说我们所庆祝的神话事件所塑造,倒不如说是被那些我们竭力去忘却的痛苦事件所塑造。利奥波德统治的刚果时期就是历史上众多被人有意识地遗忘的时期其中的一个。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六):通往自由之路
书题中的利奥波德国王即利奥波德二世。1830年“九月革命之后”,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这位仁兄的父亲——利奥波德一世——被国会黄袍加身,成为比利时王国的第一任君主。
领土逼仄的比利时,对外要面对列强纷争,于夹缝中求生存,对内要面对王权弱化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小利奥波德逐渐形成强烈的扩张野心,在邻国荷兰(彼时还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示范作用下,对财富的渴望也与日俱增。
正如他父亲形容的,利奥波德二世像一只小心翼翼穿过溪流的狐狸——善于伪装,秘密行动,正是这一特质使他成功将刚果变成其私人领地(后转给国会,即比属刚果),并对原材料和劳动力进行大肆盘剥掠夺。好在,一些有良知的人士见证了这令人瞠目的苦难,人道主义精神促使他们代表这些不同肤色的人发声和抗争。
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资料及地方文化的深入调查,用流畅且引人入胜的笔触描写了这一事件始末,表达了对殖民主义及人权的看法。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刚果不是唯一,但却是重要的一环。引用书中的一段原话:(刚果改革运动的)支持者从此一直延续着一种传统,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一种能够因为其他人遭受的痛苦而心生义愤的能力,而不论遭受痛苦的人是属于另一个肤色、另一个国家,还是身处这个星球的另一端。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七):当你不认为你有罪时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豆瓣9.0。这不是一本鬼故事,而是比利时一代暴君在非洲殖民的历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一样,提到比利时连地图都指不出来它在哪,所以我买这个书的时候,也会很诧异为什么会有人专门把比利时在刚果的暴行写成一本书。后来我专门看了看比利时的国家地位和历史,证实了我看这本书得到的想法,即:之所以有人如此详细的记述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史,是因为它是弱者。 其实看这本书你会领略至今还盘旋在世界上空那种白皮猴子莫名其妙的种族优越感,它们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没有丝毫的悔改之心,有的只是忽悠全世界的民主骗局,人权幌子。利奥波德国王之所以被如此详尽的记录,是因为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邪恶轴心国把自己置于了一个道德制高点。因为书里利奥波德国王被谴责的“仲裁者”,恰恰就是这些欧洲列强。 比利时就是欧洲几个列强矛盾协调出来的国家,所以这么一个小国在非洲殖民地的争夺中,竟然也获得了7.7%的土地。人们记住了利奥波德这个暴君,是因为它是当年白皮猴子在非洲大陆的一个缩影,我很同意的一个分析是,无论利奥波德做没做出什么罪恶行径,都不影响非洲的命运,因为那时候欧洲对全世界的瓜分已经到了无法阻挡的地步,如果人真的有什么原罪的话,恐怕历史上这一次次的种族灭绝的暴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最可怕的是,置身当时那个社会环境,这种原罪会被我们认为是正当行为。书写的很详细,分析也很清晰,对比利时完全没了解的人,也可以看得懂。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八):不过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罢了。
“世上没有比夺走他人的生命更大的权力。”设想一下,当你处在一片可以随意处置他人生命就如玩物的环境中,你是沉迷其中,还是要求他人和你一起如禁色禁欲一般能给人性带来快感的权力。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活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的,只是那嗜血的本性需要什么来激发。 就如人类史上的任何一场屠杀一样,这不是一个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看待的问题。每一个人,无论是利奥波德二世亦或是莫雷尔还是罗姆不过都在汲汲于自我的利益。屠杀者们追求富贵的利益,政治家追逐自身的权益,所谓的捍卫者也不过是在守护内心良知的利益。一味的如卫道士般的道德指责什么也做不了,就如同刚果改革委员会,骂骂咧咧十年,结果又能如何。所以,就像南北战争一样,对抗利益的唯一手段,就是利益。 还有一点,不要太把莫雷尔这些人权运动者神化了。这世上不存在什么道德上的圣人,激起他们抗议的心理本源,不过是谎言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对刻板印象的冲击罢了。为什么我们从不对金三角的屠戮谴责,《湄公河行动》中村民被各种砍手砍脚奴役的状况和刚果有什么区别。因为金三角本身就是恶的,他没有那么大的天使与恶魔间的区别。 另外,我还考虑到了一些中国同性恋运动的事情。希望靠博取他人同情的方式什么也做不了。而想要在这个国家推进同性恋运动可且只可使用博得他人同情的方式。这就意味着,在80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之前,中国的同性恋者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自我满足而已。 最后,不得不说,西方这堆“民主”国家带着圣母面具实在太久了,以至于他们,乃至我们都忘却了曾经自己是谁。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九):“白人以为他们没有其他野蛮人那么野蛮”
读这样的历史,实在是有种很难描述的不舒服。不是书不好,而是太好了。
本书所描绘的历史事实不过是号称“文明开化”的西方人犯下的另一桩殖民主义暴行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在英法德等其它国家的非洲殖民地同样有类似的罪行曾经发生,规模度和残忍度恐怕相比之下并不逊色,只是因为“批评刚果不会有危险”,而未引来大规模的抗议浪潮。此外,针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类似罪行恐怕可以写一本篇幅长得多的历史书了,因为在所有这样的案例中,受害者是不会被当成人来看待。
本书作者在书中频繁地将纳粹以及古拉格集中营与刚果发生的暴行做类比,可能是因为规模度和残忍度类似。但个人感觉似乎并不完全妥当,有些脱离了对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的标靶。此外,在最后几章中提及的蒙博托的独裁政权以及中情局队其的支持,似乎又离主题更加偏远了。倒是其它的一些拷问值得击节叫好:在美国,你在哪里能看到如实反映美国在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的帝国冒险行为的博物馆展览呢?
读完本书,另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利奥波德二世将刚果卖给比利时政府之前,它在事实上是他的私产。从这个角度而言,译者对本书的副标题“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的翻译是有些问题的,因为作者的原副标题为“in colonial Africa”,而文中也一再强调这些罪行是发生在利奥波德二世将其视为私产的刚果。此外,译者将葡萄牙天主教士译为“牧师”,好像也不大符合中文的习惯---通常“牧师”是指新教的神职人员。文中还有一处脚注将Zaire译成了赞比亚,然后又在后文中正确地译成了“扎伊尔”,可能是校对的问题。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十):有时迟到,有时缺席的正义
本来以为是个生僻的主题,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精彩的一本书。
作者也曾被多家出版商拒绝,理由很充分:大众读者会关心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关心斯大林血洗苏联,但谁会关心这个比利时国王凌虐刚果这不毛之地的黑鬼?
结果,他们的脸被打的啪啪作响,这本书非常畅销而且好评如潮。
一方面是因为书中人物非常生动,人性的善与恶也淋漓尽致。利奥波德国王放在现代,必定是个顶级的CEO,手上仅有比利时这样一个小国的有限资源,又处在英法德俄各大竞争对手的夹缝之间,却能够纵横捭阖,巧妙的抢下来一块硕大的刚果殖民地,手段相当了得,更何况他公关水平也是一流,虽然手下冤魂无数,却成功的把自己包装成人道主义卫士,在全球舆论收获一片赞誉,成为众人心中的偶像,这绝对是不世出的奇才。他从未到过刚果,但从这片土地上夺取了大量财富。在他手下众多狗腿子的统治下,刚果大地一片血腥,土著黑人被强制割橡胶卖苦力,达不成任务就要被剁手,被屠杀被饿死的黑人也不在少数。真相总会被人发现,不过国王采用了收买和陷害的多种方式,成功的化解了公关危机,但他也有失算的时候,最终还是有一个小记者、一个牧师和一个小领事不接受威逼利诱,与他斗智斗勇。
另一方面,这本书见解深刻,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例如,反派虽然倒下了,正义难道就真的胜利了么?英法美德日在殖民地的恶劣行径罄竹难书,但被舆论死怼的为什么只是利奥波德国王,不是英法美德日?刚果乃至非洲的这片土地为什么如此悲惨,虽然拜托了殖民地的命运,但至今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真实历史的结局也很真实,利奥波德国王得到了善终,正派人物倒是或入狱,或被暗杀,或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