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30 02:2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摘抄

  《世界文明5000年》是一本由[英]艾玛·玛丽奥特(Emma Marriott)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一):小书大历史

这本《世界文明》的块头与其书名有着巨大的落差——不到二百页的小书,记述了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即便篇幅如此小,在书中还按时间和区域分为六大章和几十个小节,这与人们历史类一般都是大部头的固有认识反差极大。

大部分人们对于很多如雷贯耳和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碎片化的认识,分不清其相互关系和背景。这本小书虽篇幅有限,但内容基本分配合理,亚、非、欧、美、澳等几个有人类文明的大陆,均有涉及,内容篇幅也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厚此薄彼,特别难得的是因为要用极小篇幅涵盖更多的内容,所以没有余力渲染,几乎没有夹带偏见、歧视等私货。同时也抓住了当下读者看到大块头望而却步更习惯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正如此书前言所云:分为小块的短小篇幅让读者阅读。

说起历史,免不了谈到历史观。最近国人被隔壁偷国弄得腻歪不已,这本书对其历史谈到的甚少,有也是基于我国的中华文明顺带一句而已,由此可见其编造的变态历史并没有影响到主流学派。很多看此书的读者,肯定会想知道外国人是怎们看待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历史的,起初阅读时感觉甚是诧异,没想到这位英国作者能如此客观准确、符合国人的历史教育,直到看到后记才发现是经过编者修正过的,可见我国的外宣等软实力还需提高,也由此产生了很想了解下外国人特别是专业的历史学家的原著是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好奇感。

人类历史中,任何一个事件或人物都足以写成皇皇巨著或精深的论文。而这本书,把全球人类五千多年整个文明史简略到如此不足200页,对作者的除了要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外,更要有极强的总结概括能力,把读者带入进入时光隧道一般,用快进的方式,用极少的时间了解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历史与当下并不是割裂的,当今的国际格局和一些长期有矛盾冲突的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了解它们文明传承的历史才能够真正理解其根源,为制定协调各文明谐和相处和解决区域纠纷的方案才能直达根本。读史往往会让人感慨,不论在当时多么大的事件和伟大人物,也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史书中的短短几字,再回想现实中暂时的困境会心胸开阔一些。同时,人类总是在螺旋式的重复中进步,几千年的前人们的经验总结,会对现在的人们有极大的帮助。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二):化繁为简的5000年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总是在不断发生改变,因为世界各地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发现,那些失败与消逝的文明,那些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诸多相似的历史事件,不断提醒着此刻的我们,回望历史,可以以史为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就能避免走很多弯路。

《世界文明5000年》,将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讲述了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近5500年的世界历史,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中东和远东等地区。将漫长的五千年历史,用通俗的语言和凝练的故事,串联起来。涵盖了全世界主要的历史大事件,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伟业,迦太基共和国的繁荣及罗马帝国的勃兴,还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衰……让读者轻易就能梳理清楚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了解现代世界为何是我们所见的这般模样。

五千年的历史被化繁为简,作者用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摘选历史长河中最值得关注的历史大事件,解读其兴衰更替的背后原因。例如讲道我国的唐朝,说唐朝是比较太平的时期,皇帝任命一些忠诚的有学识的官员来管理政务,而不任用难驾驭的贵族。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胜过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唐朝重新打开了带来丰厚利润的贸易线路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波斯、中东、印度和中亚联系了起来。唐朝的城市群,尤其是长安,洗手了这些外域文化影响,成为世界商业和技术中心。相应地,文化和艺术也兴盛起来,尤其是格律诗,以及陶瓷(瓷器这时才开始为世人所知)和雕刻。唐朝也首先使用木刻印刷和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先产生书的过度。但是从8世纪开始,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始于751年,阿拉伯人击败了唐朝军队,763年,西藏的军事势力攻占了长安)。关于唐朝的衰落,一般中国史中都会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这些名词,认为是这些事件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但是作者却用非常简练的一句话,通过唐朝与其他政权的互动,揭示了唐朝当时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

还有一些冷门知识,是一般鲜有历史书籍会讲述的。例如讲球类运动,在古代美洲其实是一种祭祀项目,“玛雅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球场,这代表着通往地狱的门。球类运动之后通常就是战争,俘虏们会被杀掉用来敬献给神明。”

由于太过极简和凝练,很多精彩的故事还没有详细展开,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凝练,好像一本世界历史精彩故事的索引,也许能让对历史故事不感冒的你,提起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穿梭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最弥足珍贵的记忆。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三):文明和万物一样是慢慢进化到如今的

  

最近因一档选秀节目而流行了一句话:“世界的参差!”是的,世界就是参差的,即便如人类引以自豪的文明,其发展的历程也是参差的。我们享受的现代文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和万物一样是慢慢进化到如今的。

《世界文明5000年》带我们从文明最初的萌芽一路走来如今科技高度发达,互联网四通八达的时代。

作者以时间、空间两大维度为线索,辅以一个个重大转折点为坐标,架构了一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

首先是“早期的王国和文明”。其实早期的王国和文明几乎已经不能用历史去定义或者概括了,它已经远到神话级别了。因为很多历史的历史最后都会变成传说,然后传成了神话。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最初的文明没有明确的记载下来,而是通过口口相传。比如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传说、古印度的吠陀时代、古中国的尧舜禹及夏朝,还有甲骨文、古巴比伦王国等等,虽然后人在传说,但是拿不出什么实证。

然后来到古代,也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了。那时的文字虽然比较单一,但终究是能够流传下来了一些东西和事物。到了中国的造纸术出现,也就意味着世界文明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因为这意味着书籍的出现。

要说文明的发展,世界真是参差不齐的。中国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比中国早几百年来到,然后中国又早于西方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世界不仅是参差的,也是在竞争中发展的。

从中我们看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摆脱不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无论多么强大的王国,都免不了四分五裂的结局,同样,无论国家分的有多散,天下有多乱,最终也必然会合二为一。

天下能合并非是几个能人说了算,也并非都是他们的功劳,可以说这是天下大势所趋。因为人们都喜欢安乐祥和的生活,天下动乱必然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就会招致人们厌倦,所以当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英雄出现时,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人们寄希望于这些少数人身上。所以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从世界格局来看,整个文明发展史充斥着征服与反征服,充斥着侵略与抵抗,充斥着灭亡与新生。

有些文明随着时间永远的灭亡,如玛雅文化,维京文明,也有的文明死而复生,犹如凤凰涅槃,更加蓬勃发展。

从这些历史知识里,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的进化。

《世界文明5000年》以史实为基准,对不确定、模棱两可的历史事件不予呈现。所以我看这本书时,也能感觉到有些遗憾的地方。大概因为作者是西方人,所以对东方,特别是中国了解的不够透彻,不确定的事件表较多,所以书中关于中国从古至今的讲述都有些单调,不够丰富。对中国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有些微误区。

总体来说,本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总的进程、大的架构及支撑的点找的是很准确的,没有浮夸虚构的华丽辞藻,文字相对比较严谨。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四):你未必爱读的“极简世界史”——聊聊艾玛·玛丽奥特的《世界文明5000年》

  

一、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要找到一本简明的世界史著作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不太愿意向你推荐我刚刚读完的这本《世界文明5000年》。

《世界文明5000年》原书名为《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Bite-siezed Chunks》,或可直译为“世界简史”。作者艾玛•玛丽奥特(Emma Marriott) 是英国人,毕业于华威大学现代史学系,著有《我所熟知的历史》(I Used to Know That:History)、《糟糕的历史:我们怎样误解了过去》(Bad History:How We Got the PastWrong)、《数字解读世界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Numbers)等。从其已出版作品可知,她是以写作通俗历史读物为业的。

二、

作为艾玛•玛丽奥特的通俗历史作品之一,《世界文明5000年》最大的优点是简明,最大的缺点也是简明。它用不到13万字的篇幅(陶尚芸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年2月出版),试图勾勒出公元前3500年至1945年间的“大历史”,阐述中东和非洲、欧洲、美洲、远东和大洋洲的史况,其“简明”程度可想而知。

你能从这本“极简世界史”中看到5400年间的历史骨骼,却不能奢望它给予你洞见与丰富的细节,当然,这也不是此书所追求的。你最好将它视为简明的“世界史纲”,用它来形成自己对世界文明的概括认识,或作为深入研究某段历史的缘起,却不能要求更多。

三、

关于“世界最早的文明”,艾玛•玛丽奥特的说法显然存在问题。

在《世界文明5000年》的开篇,作者这样写道:“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一群农户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主要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南部被称为‘苏美尔’的肥沃土地定居下来,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诞生了。苏美尔人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于之间的河谷,他们种植了大量的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由于有了剩余的粮食,他们便过起了稳定的生活……”

“世界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吗?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国内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的研究团队于2001年开始了“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通过对不同区域一系列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刘国祥 徐昭峰,《不断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人民日报》2021年03月17日第15版)

具体到因农业发展而带来的定居生活,中国在仰韶文化中期,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已经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仰韶文化的经济主体,中国北方地区正式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发展阶段。

作者艾玛•玛丽奥特是学识不足,还是有意忽略中华文明呢?

这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书中145页的译者注,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艾玛•玛丽奥特的立场与“我们”的不一致。译者注写道,“依中国官方数据改为30多万”,正文的内容是“在南方大屠杀中,有三十多万平民被日军屠杀。”

行文至此,对《世界文明5000年》这本书的评论就算结束了吧。

2021-3-25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文明5000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