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舍得》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30 02:00: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舍得》读后感精选

  《小舍得》是一本由鲁引弓著作,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舍得》精选点评:

  ●比抢跑更重要的是抢跑道,否则你连跑到哪都不知道。

  ●这本写的最好,赤裸裸的现实,家长就像被绑上战车的平民,如何破局呢。其实看到结尾,特别辛酸,也有些感动,生孩子为的什么的,是希望他们幸福,享受人生,没人想要这样的人生。

  ●很现实的话题,戳到多少中国家长的痛处!

  ●可能是最令我焦虑的讲小升初的书吧,不知道到了那个时间点能不能做到那么洒脱呢

  ●小升初,焦虑

  ●相比之前的小欢喜,这一本水准提高太多了。虽然两本书的主视角都是家长,但是小欢喜里面全是苦情剧,看的压抑无比。而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家长的成长,可以看到家长做出的种种努力,也可以看到一个原本对补课没那么多要求的家长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变观念的。这部书很容易让我想到一部日剧,不过一个是给家长看的,一个是给家长和孩子看的,期望可以有更多站在孩子角度去写的书,而不仅仅是诉说家长的不易。最后的大结局,我非常满意,情绪递进的也很好。要说违和的地方,在于前期女主作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娃落选班干的时候,提出的质疑竟然是:难道选班干只是靠成绩?这个质疑实在不像是土生土长的应试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所应该有的。如果她的背景是在国外上的K12,那还可以理解。总结来看,前期人物塑造有点为了塑造而塑造了。

  ●读完《小舍得》,附上一段龙应台写给安德鲁的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思、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看过一句话: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父母的焦虑有时候很容易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转到孩子身上,无论是情绪还是行为,虽然孩子也有调皮和不听话的时候,但也不能随意地对孩子发泄情绪……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为了一点点的得,舍去的又是什么呢。可惜人啊,总是追悔莫及,总是得到了还想要更多。

  ●哇这个现实......

  《小舍得》读后感(一):比较夸大

  孩子太小了,家长肯定舍不得。关于这个有一个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一对双胞胎基因相同,对一个提前训练爬楼梯,另一个不训练的孩子。五周之后,两个孩子进行比赛,提前训练的孩子反而不如不训练的孩子。很多知识技能提前学,没有太多的好处。 官方的幼儿园已经规定不要太早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决定的课程,你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把孩子关在家里花好几年的学习小学的知识,等孩子长大一点儿,花更短的时候掌握同样的知识点,性价比太高,造价太大,但是文中写的也很无奈,大家都在赶,起跑线就提前了。 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太夸张了,现在的小学孩子感觉是被各种兴趣班围绕,哪有周六周日全学语数英的,当然北京那种一线城市可能另说。 小说里把田雨岚写的这么绿茶,最后结局还不差,感觉很不公平。抢女主人公的男朋友,提前买房省了几百万,孩子班级前三,家教老师来源保密。虽然最后孩子心理素质特别差,老公的公司倒闭,还是觉得可以更惨一些,这个女的太偏执了,最后肯定过不好。相比之下,女主人公虽然也很强势,但是很多事情办的很敞亮,小说好像没写完,去海边度假就没有了,虽然不可能逃离这样的环境,但是至少孩子那一刻是快乐的。

  最后想问一下大家,结局是女主人公要去海边和家人玩,然后就没第二部了是吗?

  《小舍得》读后感(二):文摘

  孩子:

  “妈妈,此刻你在门外等我,我在考试;两天前,你在门外等我,我也在考试;五天前,你还是在门外等我,我还是在考试……我们都在等,一次次等着,妈妈,我就是一条挣扎的小鱼,一次次被抛弃在海岸上,期待下一次涨潮被卷回大海。”

  妈妈:

  你说我就舍得了?连我都听得头大了,我会舍得她吗?我舍得的话,我会陪她这么坐一上午吗?我正是不舍得她累才这么陪着她哪!

  我这哪是想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你忘了,我有说过的,起跑线被拉前了,他们不得不站到起跑线上了。

  以后我们到大学里再打理兴趣,现在咱们先得进学风好的中学。

  爸爸:

  看这片浩翰的大海和天空,有没发现,人在这里就很小,小得像一个点,而我们每天担心的那些事,就更小了,而试卷上比别人少的1分2分,就是更小更小的一点点了……

  如果连现在都无法保证,又如何保证将来?你连自己和小孩的现在都保证不了,你还保证得了小孩的将来?现在与将来得有一个比例。

  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果画下来,这样的纸几万张都画不下,圆圈外面的人怎么就不如圆圈里面的人了呢?何况,这个小圆圈是在你们现在才6岁的时候画的。

  外星人如果从高处看我们这个星球,见有这么一群大人小孩深更半夜偷偷摸摸地在考试,会不会以为这是一群令人纳闷的夜间生物?

  《小舍得》读后感(三):小舍得:升学的痛苦是每一对父母不想再经历的波折……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对父母都是十分舍得的,但是有时候未必能收获想要的结果。 “辅导作业家长被送进120” “为给孩子谋求一个好的学校砸重金求学位” “为孩子上学方便换学区房” “妈妈辞职,漂洋过海专心陪读” …… 桩桩件件足以看出我们的父母究竟有多么舍得,但是有时候现实就会和我们开一个致命的玩笑。就算你再舍得,有些机会一但错过你也就不会再次拥有。

小舍得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呢?《小舍得》聚焦于孩子小升初,幼升小这一教育痛点,展现了中产阶层无穷无尽的生活压力和教育压力。在现实情况的逼迫下,每一个孩子的家长都被迫抢跑,只希望为孩子谋求多一份的机会。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孩子上学教育的问题都是我们一直关注并且在持续加热的痛点。就像书中提到的小升初,幼升小这个话题一样。没有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但是现实的残酷和求学的艰难导致父母不得不多思虑一份,不得不提前出发。

剧照

  印象很深的书中的一段对话:段南丽与丈夫夏君山关于舍得的讨论:夏君山说:我可舍不得了,你就别给她加课了,她才这么大。 南丽说:一上午我就坐在她身边,你说我就舍得了?连我都听得头大了,我会舍得她吗?我舍得的话,我会陪她这么坐一上午吗?我正是不舍得她累才这么陪着她。哪像你,待在家里说风凉话啊,你不舍得,那你干嘛不去陪呢?别说你数学不好,不好可以学啊,这么小的小孩都在学,你干吗不学呢? 她有些语无伦次的言语,像打转的风,向他吹来。他知道她是说舍不得女儿这层意思。他说,我看哪,你舍得! 其实,在夫妻两个人的沟通中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他们谁也舍不得,但是在现实的逼迫下,他们又不得不舍得,因为如果他们有丝毫的放松孩子就会彻底的输在起跑线上。所谓的舍与得不过是家长为了不让自己感觉到愧疚罢了。

剧照

  在北京,海淀区的教育程度可谓是最高的,每一个海淀妈妈都好似身经百战,她们深知在海淀区求学究竟有多难。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海淀妈妈的报道里面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家长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以“六小强”为目标的海淀妈妈,需要让孩子在10岁之前完成这些任务:1岁开始中英双语教学;3岁能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4岁,学乐理、钢琴、画画;6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8岁看完《西游记》《论语》,绘画拿到全国奖;9岁钢琴过十级,运动拿到市级比赛名次;10岁奥数比赛一等奖,拿到PET(剑桥英语考试二级)证书…… 仔细数下来,似乎放在当今很多成年人的身上都难以做到这个程度。海淀妈妈育儿的标准就好比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一样,他们的终极目的很明确,无非不过是再不遗余力的朝着这个目标奔跑罢了。 其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小时候的小升初是走个过场,而现在是需要孩子们真才实学的进行考试,进行统筹安排的,而这之中又会添加了很多无形的外力因素干扰。

剧照

  作为父母每一次的抢跑都是无可奈何,但是相比抢跑的辛苦他们更害怕自己的孩子无学可上。在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为了孩子许子言能够上比较好的幼儿园,不惜一切代价;在典故里我们更能看到孟母三迁这样的事迹;在生活里,每一个人为了孩子能够就近上学的父母都在拼了命的摇号,努力的争取机会。 升学尽管痛苦,但是孩子们只有有所进步,似乎父母舍弃再多也在所不辞……

  《小舍得》读后感(四):孩子学习成长的路上,除了焦虑的取舍,父母最应该做什么?

  一个星期以前,我一直在纠结于孩子要不要上美术兴趣班。因为我看到,我自作主张想要帮孩子保持画画的兴趣而选择每周美术班一次的绘画,到最后发现他特别依赖老师的主题,老师的引导,画面渐渐呆板,离我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我只是期待画画成为孩子观察生活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一种方式,而今似乎南辕北辙了。老师反馈给家长的所谓“进步”,与我所期待的“思维”,该如何取舍?

  01

  如何取舍,家长最难的功课

  如何取舍,在孩子学习成长路上,这大概是家长最难的做的功课。从前一个人,至少可以在拼尽全力后告诉自己不管结果如何自己已尽力了,来维持内心的平衡。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一切都变了,有多少金句都在“培育”着中国父母们的焦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是一个拼爹妈的时代,请别给孩子拖后腿!

  好孩子都是教育出来的。

  ……

  诸如此上,中国父母各种怕,怕自己不够努力,怕给孩子的不够,怕给孩子选错路,怕……于是从孩子在肚子里就开始了各种纠结与取舍。要不要给孩子胎教、早教,要学画画音乐吗?英语启蒙几岁开始?……这么多的东西想要给孩子,到底该怎么取舍?什么都难以取舍!

  然而,这些还只是开始呀!当孩子幼升小、小升初时,择校问题已是白热化程度;“中考”之后,孩子又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又开始担心工作单位……父母说起来估计都是泪吧,父母总在焦虑孩子的事情。

  例如上海的幼升小。网络上相关报道无数。随便摘一篇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上海幼升小调查:为了迈进5%阶层的“军备竞赛”。文章中总结了孩子上学的最优路径: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春藤。而想进名牌学校,不仅仅需要亢奋的竞争状态,更需要在升学之路上,必须参加各类课外培训机构,额外学习阅读、奥数、英语口语等。而顺利考入民办小学的孩子,被称为“牛蛙”,其他孩子则被称为“青蛙”。之后的五年,他们都同样不能松懈,继续打鸡血,以参加小升初。这所谓的“军备竞赛”真是名副其实。

  当中,父母对于孩子,到底是上公办学校,还是拼尽全力给孩子找最好的私立学校?到底是让孩子保持身心愉悦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还是榨干所有的时间去冲奥数杯、田径名次而挤进最优的通道的私立学校?……其中竞争的激烈与父母取舍的残酷,没有亲身经历过是难以想象的。

  02

  小舍得,舍与得

  没亲历不足以谈。直到我看完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小说《小舍得》之后,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教育状况,真是像上了一次战场,被虐到“体无完肤”,但又不得不想:如果是我,我该如何取舍?

  《小舍得》作者鲁引弓。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曾任潜江晚报副总编辑,近年来创作《小别离》、《放假后》、《职场纸牌屋》、《爱情课》、《音乐会几种开法》、《放学路上》等长篇作品。作为跨界新闻与文学的新锐作家,鲁引弓对时代拥有敏锐触觉,正面强攻社会热点,擅写现实人生,温情哲思,暖心励志。

  这篇小说以报社副总编辑南丽在女儿小升初、儿子幼升小为主线的整个过程中,对女儿要不要上奥等各种培训班挤私立学校的个人内心的转变与煎熬、与丈夫夏君山(大学教授)的冲突与和解,以及辐射的整个教育现状、教辅培训机构的市场现状与商业操作、以及这些社会现状下的女儿欢欢和同学的抵制与顺服,以及老师的无奈与挣扎等等,语言生动细节形象,人物立于纸上,让你跟随书中人物一起忐忑、煎熬、开心,焦虑……让读者全盘看到一个社会教育现状下,每个链条里的人的所有的情绪,思考、行为,那么真实,真实到直至你的心坎,直击你的心肺,直指你的神经——舍得舍得,如何舍,又能得什么?

  例如有段南丽与丈夫夏君山关于舍得的讨论:

  夏君山说:我可舍不得了,你就别给她加课了,她才这么大。

  南丽说:一上午我就坐在她身边,你说我就舍得了?连我都听得头大了,我会舍得她吗?我舍得的话,我会陪她这么坐一上午吗?我正是不舍得她累才这么陪着她。哪像你,待在家里说风凉话啊,你不舍得,那你干嘛不去陪呢?别说你数学不好,不好可以学啊,这么小的小孩都在学,你干吗不学呢?

  她有些语无伦次的言语,像打转的风,向他吹来。他知道她是说舍不得女儿这层意思。

  他说,我看哪,你舍得!

  她又叹了口气,觉得她老跟自家人生气有什么用,有本事你去怪外面的人吧。

  她就告诉他,我怎么会舍得?我当妈的,你没法跟我比谁舍不得小孩谁舍不得小孩,我当妈的,心肝拿出来我都舍得,但我当妈的,也知道这个年头“舍”与“得”不是由妈妈说了算,这年头没有“舍”,那会有“得”呢?

  他对老婆睁大眼睛,说,就为那么一点点的“得”?快别听那补课老师说的了,吓什么人啊,永远跟不上了,欢欢才10岁啊,就永远了?我倒觉得她这10岁过去了才永远没有了呢。……

  那些舍与得的讨论,多熟悉真实啊,就像昨天我才跟朋友讨论过的(小学课业忙,还要去上兴趣班吗?奥数到底要不要学?乐高的编程以后真的有用吗?……),那“舍”与“得”就直接撞进你的内心,良久都无法消化。你是给孩子快乐童年还是天天培优挤上独木桥?无论什么决定,有人马上跟你说,最后孩子到底怎么样了?到底怎样?其实谁也不知道。这里的舍与得,谁又能说服了谁呢?如何取舍?谁也没有答案。因为我们无法独自作答。

  小说的最后,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夏君山带着一双儿女,丢弃那些培训来到泰国度假,享受蓝天白云大海给内心的宁静。南丽从最初的恼火,到最后自己也迫不及待奔向了大海。似乎,他们悟到了他们为了所谓的择校“舍”弃太重,“得”之太轻。然而,这其中“舍”与“得”他们其实一直清楚,所以他们才如此纠结,当他们再回到那个环境,他们究竟如何继续?

  03

  努力奔跑,到底为了什么?

  如何继续?一千个家庭估计有一千种设想,然后到最后我悲观地认为也许只有一种结局,那就是顺应当下,继续“舍”与“得”的挣扎。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爱丽丝梦游仙境》里说的:我们努力奔跑,只为留在原地。即使如南丽、夏君山等社会的中间力量,生活体面的中产阶级,同样还是在努力向前奔跑,因为这个社会呈断裂式变化,所有人都在卯足了劲往前冲,你不前进,就是在后退。所以人人都活在对自己的焦虑当中,父母的焦虑是可以传递的。

  当他们成为父母,则成 “负重前行”,只为保持目前的水准。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只要自己一松懈,孩子一松懈,将来也许还打不到我们目前的生活。就如书中南丽的那句话:不然,孩子连我们目前的状况都到不了。种种担忧与焦虑,让父母们在“狂躁往前奔跑的人群”中大概真的很难停下来,

  如果可以停下来细细来想:

  孩子只有一种如父母一样的生活途径吗?

  这样恐慌的童年生活最终留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为了那一点点的“得”如此舍弃真的值得吗?

  一直在焦虑害怕,你到底焦虑害怕的是什么?

  ……等等,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想明白自己努力奔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就像考虑孩子是否去美术考级时,问问自己:考级的成绩与绘画的兴趣,父母短时的安心与孩子才华的消耗,考级的功利和美育的长远,孰轻孰重?

  想明白之后,才发现自己于焦虑之中,正做着“本末倒置”的事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社会的种种压力往往最终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可以说,父母是防止孩子“童年恐慌”最重要的防线。父母没有必要提前吹哨,逼迫孩子踉跄抢跑,因为,只有不慌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是的,除了焦虑之外,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给孩子健康成长一道牢固的防线。父母是孩子的大树,请先为孩子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舍得》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