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与永恒》读后感(一):悟
(文/慕灵珊)
《人与永恒》读后感(二):人与人生
【题记:周国平善于用哲学的手法谈出常人皆懂的道理,这些话也许曾经闪过你的脑海,但是你一直抓不住它,而他,则用最浅显的白话跟你述说那些你读得懂却难做到的事情。】
《人与永恒》读后感(三):人本永恒,何以瞬息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在苍茫大地上,有朝生暮死的飞虫,有乔松之寿的乌龟,当然,也有居于其间的人。有趣的是,只有人类不安于此命——长生不老,是人们追寻的终极。
可是人们殊不知啊,人,本就是永恒的。每个人出生,老去,死亡,又重新投胎为人,如此往复,不正是永恒的吗?已经得到了永恒,每一个瞬间才变得重要、值得珍藏。若是为了追求永恒的生命而忽视永恒中的每一个segment,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我从来都不太喜欢哲学,特别是在半年西方哲学史的熏陶后,更是闻哲学色变。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周国平的文字不是写给他们“圈内人”看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高深的哲学思想,是周先生的一大本事。《人与永恒》算是他的一些随笔,你却能看出他领悟的那些人生的真谛。
《人与永恒》读后感(四):撞击心灵的觉悟
谈起周国平,除了他刷我们各大信息屏的散文和语录,估计还会记起1990年代大学里流传的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那年代,作家闫红说:“单是靠谈论他的名言警句,就足够促成几对文学男女青年的恋情。”三十年间周国平用温柔细腻的笔触敲击着万千女性的心灵,拥簇者众多。他的每一本新书都占据销售榜前列,出版作品更是一版再版,《人与永恒》作为他第一部随笔集,出版30年,已再版10次。
周国平善于谈论爱情、婚姻、生活、幸福、死亡等人生的永恒话题,可以看出,本书书名直接点醒了书中内容。这些简短、细碎、零散、不成体系的心灵絮语,每一段都迸出的思想闪光和心的自由。
《人与永恒》读后感(五):永恒与死亡。
这是我第一次看随笔。这本书有一些观点是认同的。但有一些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人与永恒》。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才是最大的谜。 聪明。愚蠢!嫉妒。善良。这是人心里的情感。尤其是在这个以金钱为标准。以利益为准则的社会。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因为有欲望。但是上帝许我们永恒。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人终有一死!可是我们在乎的我们想要的。并不仅仅是死亡。死亡不代表着结束。我们的灵魂该何去何从?这个是当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既然相信有灵魂的存在。那就应该想到有收纳灵魂的地方。天堂。地狱。都是永恒的存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该做些什么,才能上天堂。又做了一些什么,使我们不能不去那阴暗恐怖的地狱。但凡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天堂。顾名思义,是美好的,幸福的。当然,如果一个人,能把他死前片刻之间的思想和感觉告诉活着的人。那么我相信活着的人都会为刺激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去忏悔所做的错事。据说临终的人容易宽恕一切。我想做并非因为他突然良心发现的缘故,而是因为在即将面临他的灵魂何去何从的时候,一切琐屑的往事,对于他都真正无所谓了。
《人与永恒》读后感(六):破解人生迷局的智慧之匙
相比不久前笔者拜读过的周国平老师的散文集《人生因孤独而丰盛》,这本随笔集更显精炼隽永,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阅尽沧桑后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深刻体味。
每当笔者仰望星空,冥想宇宙之广奥,个人之渺小,全身心似乎溶入深邃的夜空,渐渐心平气和起来。读周老师的文字,似乎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擅长将深奥玄妙的哲理通过自身的体悟娓娓道来,诉诸笔端形成哲思文采俱佳的绝妙美文,具有穿透人心的无穷魔力。
这本小册子是周老师最早出版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许多突发的灵感、飘忽的思绪以及原生态的思想片断。正如书中所言:“有些人喜欢用哲学语汇表达日常的体验,我喜欢用日常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朴实无华的文字中饱含了作者对生命与自由的热爱,犹如甘霖一般,滋润着现代人日益枯萎的心田。
笔者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周老师的著作不甚了解,最近机缘巧合下连续阅读了他的散文集与随笔集,觉得相当惊艳。笔者发现,周老师在这些作品中探讨的主题都是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爱、孤独、读书、婚姻、幸福、信仰等),都是你我曾经困惑或正在思考的人生课题,很容易引起联想与共鸣。这大概也是周老师的作品能够常年畅销不衰,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吧。
愚者因看破红尘而绝望、厌世,智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中获得一种眼光与睿智,不被尘世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与宠辱不惊的态度。周老师是真正的悟者。
《人与永恒》读后感(七):读书,读书,读的就是经验与智慧
初识周国平,是在他的书籍《女儿四岁了,我们一起聊哲学》中,那时我就在想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父亲,居然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谈哲学这样令人倍感深奥的问题。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和作家。这么多头衔挂在一个人身上不仅让人觉得这个人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有句话说的很好:“当你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格外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而我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关注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周国平个人公众号。不得不说,他所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有内涵,也让人觉得真实,也带着诸多的烟火气儿。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灵光一现的火花,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就飘在脑海里了。可惜的是,很有有人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尤其是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不过周国平却有这样的爱好,并长久的坚持下来,我们才能看到《人与永恒》一书。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收录他诸多随笔的结集。此书经过不断的再版,据说现在已经出了10版了,可见他的文字有多么受读者喜爱。在初秋这个依然炎热的午后,能够有幸拿着新书,和作者在书中相遇也是种莫大的幸福呢。
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随感集,不如说是一本引导人思考的哲学小书。作者首先从人本身谈起,之后又说到自然、爱、孤独、哲学、幸福、天才、信仰等这样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最后又回归到死亡、时间与永恒,这些与人息息相关的东西。读这样的书,总是不经意间就被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很多问题是平时想不到或者根本没时间去想的的。
与此同时,读这样的书也是轻松的,因为那些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与感悟并不真的是在引导人去想什么,而是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看法,仅此而已。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空闲时间比较少的人阅读。
读书,读书,读的就是经验与智慧。在书中,无论是怎样也安静不下来的人也会静心凝神,放空自己,得到精神的愉悦。最后借用作者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
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
我们不妨用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
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
我们好歹得爱她。
《人与永恒》读后感(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年轻人的时候几乎不怎么爱看散文,只在语文课本里看过朱自清和朱光潜。
后来因为沉迷少女小说,接触的散文就更寥寥可数了。
不过我经常说,年轻人最不应该的就是给自己设限,每个人也不应该总是找自己喜欢的而不去接触自己不擅长的,那样就不会有进步。
所以长大了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籍,小说好看,脑补的空间是大,但是几年后忘记的也多。
散文虽散,但情怀不老,绝大多数的人生总有共性,所以或多或少的有共鸣。
那种情感上的共振,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永恒是什么?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问我,我也不知道。
我甚至没听过自己的第一声啼哭,只知道那声啼哭一定是一个号角,吹响了我在人世间奋斗的冲锋号。
对永恒的意识觉醒在小学的某一年,那一年外婆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外婆去世。
一个每天都打招呼见面的老太太转眼只剩冰冷的肉身。
外公怕我和弟弟看到害怕,让我们待在房间不要出门。
只是房间又怎么能关住两个孩子的好奇心呢,我们把门打开一条小缝,眯着眼睛往外看。
人是那么的僵硬,不像枯草,但毫无生机。
外婆给我们戴上了能带在胳膊上的黑色布条,太外婆的被褥衣服都扔进了小区门口的回收站。
再后来,外婆每个清明都会不辞劳苦的去祭奠,风雨无阻,毫不理会日逝渐高的年纪。
多年后我去了一次火葬场,太外婆的照片在墙上已经褪色,眉目模糊,而我的记忆也想不起她的容貌和声音了。
记忆像是海绵,想要记住新的东西,只能把旧的记忆像水一样挤掉。
原来没有永恒,真实的肉体不能,虚妄的精神也不能。正因为不能,才会有人类(可能也有外星人)在一直追求探索。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像伊甸园的苹果那么诱人,张牙舞爪的伸出诱惑的手。
从《西游记》开始,古人就梦想着能长生不老,这个诱惑有多大,连修炼千万年的妖精都难以抗拒。
翻山越岭心心念念想要抓住唐僧,只为那一口就能长生不老的唐僧肉。
再远一点的秦始皇,沉迷仙术,派徐福东渡,只为去东瀛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只可惜,还没等到就一命呜呼。
所以永恒是什么,没人见过,也没人说的清楚。
唯一偷了灵药长生不老的人,或许是嫦娥,可是她一定也不快乐,不然也不会发出哀怨的感慨了。
所幸闲暇时我们还能翻开周国平老师的书,看看名人名家对生死对人生的看法,也能获得几分释然的心境。
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前后再版了十几次,一度引发了巨大轰动。
这次新版有了新的序言,时过境迁作者对人生有了新的想法。
封面也很空灵,日落仓山,更多了几分时间千古的心境。
厚度适中,都是短篇,小段落,随时可以读,没有太多局限的,好书,值得收藏。
《人与永恒》读后感(九):铸就生命的品质
铸就生命的品质——读《人与永恒》有感(1212字)
作者:苇眉儿
万物静默如谜。
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一直很喜欢周国平老师的文字,记得几年前,我买过一本他的纪实文学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那真是看哭了自己。很静很黑很深的夜里,读到书中妞妞的可爱、懂事,大人的无奈、心痛,泪就无声无息汩汩流淌,非常得肆无忌惮。人生的种种心酸,人心的种种疼痛,烙印在心间,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夜深人静的时候时时跳跃出来拷问自己的灵魂:人应该怎样活着,才不辜负来这个世间走一遭?
而今,一本周国平老师的随笔集《人与永恒》赫然立于桌上,与我两两相望。黑白的封面,凝重大气,把人引向万物深处,在不断跋涉的路上找寻生活的谜底。应该说,这既是思想的呓语,又是心灵的倾诉。智慧凝结于笔端,定格、升华,有关人生,有关心灵,有关品质,有关读书,有关生活,有关灵魂,周国平老师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剖析、思辨,矛盾着纠结着,一面又自由着散漫着。毕竟,人生活在底层,理想在云端曼妙。寻找二者的平衡支撑点,人生和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并为之奋斗的。
《人与永恒》一书中,周国平老师在谈到“读书”时说,“人们总是想知道怎样读书,其实他们更应当知道怎样不读书”,细细想来,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据说国家级鉴宝大师只看真品,从不研究赝品,因为赝品的造假方法千种万种。他们有空就去故宫博物院,盯着一件件货真价实的国宝看,一看就是一整天。用行话说就是“你看饱了,看透了,自然一搭眼就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了”。这个理儿与周国平老师有关读书的论断如出一辙,让人三思。读与不读,真真假假,表面上看起来,矛盾重重,水火不相容,其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或者可以这样说,读是为了不读,不读是为了读;真是假的一部分,假是真的一种……
其实,人活在世间,又何尝不是矛盾的?世俗的日子里,困惑中成长,纠结中磨炼,矛盾中思考,迷惘中积淀……心灵空泛、枯竭之时,读一读周国平老师的三言两语,让清凉慰藉心灵,让丰盈充实灵魂,然后放空自己,崭新的一天又开始啦!
平静又充满睿智的思辨,超然物外又时常扪心自问,每天进步一点点,能够在琐碎庸常中向善、向美、向上,这样的自己,已把生活欢喜过了。
说真心话,周国平老师的文字读后,的确有令人醍醐灌顶的感觉。翻开摘抄本,还能找到我先前阅读周国平老师的《善良 丰富 高贵》一文所做的摘抄:“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这六个字,也是我阅读完《人与永恒》后最想拥有、持有和占有的。
善良,丰富,高贵,我心向往之。这当然是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
“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人,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用周国平老师的这段话我们共勉之。
读读《人与永恒》,期待今天更多的人也拥有这样的品质。
《人与永恒》读后感(十):一些思索
《人与永恒》是一本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但人们总是忙于生活的琐碎,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它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用散文的笔调写了他的哲学思考,每一句都令人深思。
这本随感集有点偏哲学思考类的,因为真真正正的哲学,会让一般读者觉得有点枯燥无聊,读不下去,所以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比较优秀的哲学解读,比如周国平老师的一些书籍 很受启发。这本就很适合,我感触最深的是《孤独》和《读书》,读完之 后我脑海里某些片段就慢慢地清楚出来。这本书讲的内容广泛,语言平实丰盈。
读这本书,产生了对人生命的思考。未来遥不可及,又不得不感叹时光流逝,浩瀚星辰人生渺小。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人都可能难以抉择。根据二八定律的正态分布,只剩20%的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每天到凌晨依旧失眠。对未来的隐隐担忧。精神的煎熬是致命的, 尤其价值观的冲击与破裂。
对司空见惯的念叨心生烦扰。不知道这是不是延迟的叛逆。选择很重要,勇气次之。不知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未来,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是彻头彻底的失败者。究竟是能力有限还是打压太深,不得而知。但这,在所认知的世界观里,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对自己深 深的失望,精神与灵魂的纠结体。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自己认同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人生课题。想要另辟蹊径偏离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终究难矣。明 天会怎样呢?经历了这一切,回首往事,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勇气与坚持。人与永恒,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哲学
quot;和太强的人在一起,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两点 之间展开无数的可能。
有些人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通常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自己乏味.可是既不愿意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人类的思维每每开出相似的花朵,相隔数千年的哲人往往独立地发现同一真理.这与其说是因为人类心理结构的一致,不如说是因为人类境遇的一 致.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类总的境遇始终如一的."
是有关孤独思想自我抒发的一本书.人在静闹,独自与合群间,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我们现在的自己是从何而来,它有关人生,我经常谈"可以自我相处"大概 就是你对自我的接纳与宽容程度.有些性格与生俱来,但是有些东西后天养成,然后成为现在的你.世间的物太多,容易渲染你的内心,但是依旧要保持质朴.
周 国平先生谈"我们总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自己的了,一旦失去,也蒙受损失.但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真正的占有.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 以为常,或者可以更加从容的锻炼自己有一颗有力的心,则没有真正失去的"以前为了不失去而逃避拥有,觉得浅显了.人生很长,不能一味的固守,我不拥有就不 会失去的想法.所说的有力的心,可能就是正视你的得失心.淡然的面对这些.也要勇敢,看出并且能够尝试.
其实孤独的感受其实是可以被抚慰,但是不可以消除.如果失去了孤独我们可能也会缺少一些对于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