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26 03:3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开车心理学》是一本由汤姆·范德比尔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一):新司机的升级指南,老司机的修炼宝典

  为什么你平日里脾气还不错,开车时却易怒无常?为什么你总觉得别的司机技术很差?大多数车辆事故究竟是意外还是必然?为什么旁边车道的通行总是更顺畅?

  你是否常常有以上这些疑问并且始终不明就里呢?那么,不妨看看《开车心理学》这本书,它会帮你找到一直苦苦追寻的答案。

  开车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行为,但阅读本书后,你会发现并非如此,它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管理学……总之,这是一门综合科学。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二):在开车时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是一个有驾照但从来不开车的人。因为本身对车还有交通事故就有恐惧,而且我又是一个比较有控制欲的人,我喜欢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喜欢出乎意料的意外或者突如其来的什么事情。当然,在我们这个小城市,单位到家的距离不过走路十分钟,我也没有必要开车五分钟上班吧。可是开车坐车交通这方面离我并不遥远,再说老公是经常要开车的人,所以我对这方面有非常的在意和担忧。

  我们这个城市不大,可是车流量很大,再加上一些电车三轮车在马路上抢占车道,让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从早到晚,并不宽阔的马路经常处在堵车的状态。开车,到底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了,还是更加危险了?

  《开车心理学》是一本分析交通心理、交通行为的书,先展示了人们日常的交通习惯,然后阐释人类为何难以形成蚂蚁式的合作交通,探索堵车、道路设施、事故、男女司机、不同国家的交通。作者新奇的视角和脑洞大开的描述让你在了解交通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折射出来的鲜活人性。

  其实开车时候的心理真的反映出人性的很多问题。心理学在开车的过程中可以悄然发挥作用。许多人性的缺点在开车过程中暴露出来,不经意间,存在于潜意识中的缺陷,就通过一些紧急和意外展现出来,所以人们才会在开车的时候性情大变。

  开车时候的我们完全变了样:易怒、暴躁、斤斤计较。封闭的车内空间和网络聊天室一样,“匿名性”让司机变得自私自大、唯我独尊:每个人都想走在队伍前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驾驶技术比别人好;对于熟悉的日常路线,我们默认没有突发事件,照常加速通过。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三):关于驾驶的那些事儿

  曾经听妈妈讲过小时候的故事,那时的人们若是家里能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就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可是谁能想到,今天的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辆家庭小轿车做标配。如今随着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繁忙的交通已经成为新时代又一大景观,尤其是在大城市,堵车更是家常便饭。

  面对这样的情况,司机们自然怨声载道,行人们惶惶不安,甚至有些人为了赶时间故意出现超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明明平时很和善的人,为什么一开车就变了样呢?美国自由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特用《开车心理学》告诉读者那些潜藏着人内心深处的疯狂是如何出现的。

  人们之所以在开车时会变得暴躁、易怒、斤斤计较,其实是患上了“路怒症”。在书中,作者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个车子都是一个专属车主人的封闭空间,在这个区域内非常具有安全感。而与此同时,车内的空间就如同网络聊天室一样,具有“匿名性”,可以隐藏真正的自己,所以很容易让司机变得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以至于脾气变得特别坏。

  在本书中,虽然书籍不会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通过深度分析人们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交通行为,可以让读者们从新的角度看待司机们的诸多行为,从而体谅他人,化解潜在的矛盾,使得行驶过程变得充满乐趣。

  我曾经有过许多很多坐车的经历,听到过很多司机以及我的另一半抱怨路上车太多、等待的时间太长、行人不看红绿灯过马路、电动车不守规矩等诸多交通问题。总体来说因为汽车越来越多,行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仗着司机不敢撞人,不把汽车当回事儿,也不把自己的安全放在心上。说不底,这究竟是人的悲哀,还是社会的不幸呢?

  《开车心理学》,是一本充满趣味的心理学解读书籍,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往往可以看出很多人性的秘密。其内容从人们日常的交通习惯着手,通过解读堵车、道理设施、事故、男女司机、不同国家的交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探索人类何难以形成蚂蚁式的合作交通,告诫人们每一次的小心和谦让都有可能避免一次突发事故的发生。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四):汽车文明需要每个人去努力

  排队买票或者购物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旁边的队伍都比你自己这条队伍要移动得快一些。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觉得呢?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因素。这和开车时你觉得别的车道上的车辆在堵车时移动得快一些是一样的道理。汤姆·范德比尔特在《开车心理学》中就向我们解释了上面我提到的那个现象。他解释说,这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容易心烦气躁,引起交通事故。了解了这些开车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驾驶汽车,共同构建一个拥有汽车文明的社会。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有史以来对汽车依赖程度最高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汽车。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就好比手机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已经成了出门必备的东西。我们所处的空间道路只有那么多,可是汽车却越来越多,所以你是有必要了解有关汽车的心理学的。

  《开车心理学》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为什么我们一开车就变了样?这本书告诉你开车习惯背后的人类心理,以及心理背后的人性真相。

  开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变了个人?汤姆是这么解释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经典情景心理学研究显示,匿名性鼓励了野蛮行为。所以汤姆认为,能够调节温度的车内环境代替了面罩。马路就像网上的匿名聊天室,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我们可以做回自己,畅所欲言。开车也是这样,只要不犯法,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个体的自负心理也就极大地膨胀了。所以很多人在马路上开车时暴露出野蛮的一面,因为想着我又不认识你,以后也不见面了,我的行为就无所谓了。

  汤姆·范德比尔特还在书中提到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蚂蚁比人类更懂交通吗?女司机真的开车手艺差吗?危险意识让司机更安全。麻痹大意,放松警惕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道路中隐藏了哪些你未知的风险?卡车被认为是公路上最大的安全隐患,但实验证明,更重要的是轿车司机遇到卡车时的反应,而不是卡车本身。另外,道路风险的分布不是完全随机的。总之,谨慎开车总是不过分。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五):感受到被女司机支配的恐惧了么

  感受到被女司机支配的恐惧了么

  如今,车子早已不在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已然和房子、存款代替彩电、自行车、手电筒等成为新一代聘礼。车子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越是财大气粗的人越是讲究车的价值。车是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我学车过程中,教练就说开车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一句话就点醒了我,让我对社会上充斥着的路怒症、强行并线、女司机、小到车身剐蹭、大到车毁人亡,这其中并不是意外,而是取于开车的人。

  那我自身来说,车在交通工具中与自行车、电动车的作用无异,与后者相比只是更快捷了一些,当在我的驾驶下使载具在我的思想驱使下向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行驶,这是一次感受机械与动力结合的美妙旅程。

  好在北京有共享汽车,我也借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体验了驱车行驶在拥堵的道路中龟速前行。交通路况和各车内的驾驶员的确有很大关联,《开车心理学》对路上各色行驶车辆的司机心理有很理性的分析。

  北京的生活节奏快,城市距离大,谁都有着急性子,司机也不例外,能抢个红灯就能省下几分钟的时间。交通要道排长队等红灯时,在左转道没车时插队走,在实线后强行并线,驾驶陋习随处可见。

  与特大城市完全不同的二线三线城市中,交通要明显好转许多,城市发展规划好一些,道路宽阔些,驾驶员们的性子也就慢了下来,除了上下班的早晚高峰,车流量要小的多。路怒、加塞的情况也就少得多。

  不知不觉中,女司机一词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那些不知将教练车开翻多少次才换来的驾照,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毁车方式来挑战我们的认知,的确,从中国古代女子的贞静到如今的人人平等,女性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也就促使了诸多女司机的产生。

  而新闻中,对车祸的报道占有很大的篇幅,我国的车祸产生多发生于高速公路,毕竟中国的国土面积过大,要奔走于各省市之间的车辆也多,车途劳累,都希望车速快些,加上天气的影响,追尾事故几率大大提升。

  开车本应是件享受的事情,若人人遵守交通法则法规,那么我们的交通将通畅无比,切忌一时脑热,导致亲人两行泪啊。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六):你以为你在开车,其实你在打心理战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女的开车把车堵在小区入口,后面的男人开车无法进入,就下车踹了前车一脚,女的前来理论,男的当场开车撞死了她,因为开车,两个家庭都被毁掉了。这应该就是大家常说的路怒症,在行驶中互相超车、飙车,进行到最后甚至停车干仗,经常能在各种新闻报道里看到。为什么在平时可能不会大动肝火的事情,安置在开车这一行为身上,就会产生爆炸性的火花,那就牵涉到本书中的内容——开车心理学。

  现代人都知道,学驾照越来越不容易,10月1日开始后,驾照还要改革,拼了老命学出来的车证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带来便利的改变,可一旦在路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内心所期盼的便利没有如期而至,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负担,很容易走向愤怒的极端。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心理学中一直强调的沟通。心理出现问题了,我们可以找朋友或者心理医生通过倾诉来排解,可开车这一行为,却恰恰把这一步骤给切断了。每个人被局限于自己的驾驶舱中,任由不满的情绪持续发酵,甚至开始脑补动作片中的车战,把对方想象成无恶不赦的坏人。当代人,本身心理压力就很大,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开车无小事”,一旦冲动,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所以,心态平和地上路,极其重要,甚至,发展到未来,对心理人格进行评判之后再开车,我觉得也很有必要。

  我想大家一定都发现了:现在道上的车真的是越来越多了!上个班,堵成狗,甚至坐公交车都比开车要快,人家还有专用车道呢。所以,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剐蹭碰撞。以前常听村中的老人说“水库中遇险的大部分人都是会游泳的”,与此类似,很多情况下,一些老司机更容易遇到事故。新手上路,内心始终是战战兢兢,保持高度警惕;老手,在道上游刃有余,仗着经验,常常表演高难度漂移。很多情况下,始终保持高度警醒的人,在不能通过的情况下,会刹车,而老手凭着经验与信心,可能会试着挤出去,一来二去,危险就容易降临。开车常被叮嘱胆大心细,久了,心细没有了,胆子倒是越来越大了,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对于开车,心持敬畏还是必要的,毕竟,是拿命在开车!

  推荐每个人,都来看看这本《开车心理学》,找一找自己在开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心理问题与困惑,对于菜鸟或者老司机,都很有必要,安全第一很重要!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七):开车易怒为什么?

  文/河北小珊 评《开车心理学》

  近日开车出去办事,路遇占道加塞者,心中秒生怒气,抱怨的话语瞬间爆发出来,老公坐在旁边笑着说:“平时还说我,你这脾气也够暴躁的!”听罢我愣了一下,是呀,平时最讨厌老公开车时候发脾气,怎么自己也这样了,竟然没有发现,难道我也患上了“路怒症”?

  “路怒症”对于司机们来讲是一个发作频率很高的症状,堵车,被超车,前方新手行驶缓慢导致赶上红灯,不讲规则的司机毫无征兆的变道等等,都可能成为路怒症爆发的导火索,本来很好的心情瞬间被负面情绪破坏。为什么开车的时候情绪如此善变?为什么明明很温和的性情一旦开起车也会变得暴躁?为什么我们一开车就变了样?

  《开车心理学》这本书对于解释这些问题有很大帮助,为了研究开车这件事情,汤姆•范德比尔特跨越欧美,访问亚洲,写出这样一本分析交通心理、交通行为的书,从人们日常的交通习惯着笔,探索人类为何难以形成蚂蚁式的合作交通,探索堵车、道路设施、事故、男女司机、不同国家的交通。作者新奇的视角和脑洞大开的描述让你在了解交通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折射出来的鲜活人性。封闭的车内空间和网络聊天室一样,“匿名性”让司机变得自私自大、唯我独尊:每个人都想走在队伍前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驾驶技术比别人好;对于熟悉的日常路线,我们默认没有突发事件,照常加速通过。但事实上,我们过度关注自我感受,从未意识到我们也在超车,也在抢占人行道。我们的大脑本能地将事故责任归咎于他人,开车时眼睛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有缺陷的,不断变道反而导致堵车,我们为停车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次避免的小事故都为最终可能遭遇的大事故埋下了伏笔。

  对照书中提到的各种现象,发现很容易对号入座,比如明明自己驾驶技术一般,却还常常看不惯其他司机,对方稍有疏漏,就会觉得这样的技术也敢出来开车?这家伙是不是傻,磨磨唧唧该拐不拐等什么呢?比如看到有人超车跑到自己前面,会想这么着急干什么,火急火燎来回变道实在讨厌,可事实是自己也是有时候想开快车或者嫌弃前方的车太慢时,也会左右来回超车。比如发生了小的剐蹭,双方司机下车后会本能的先找对方的不是,一方说拐弯应该让直行,一方说自己马上都已经转过去了莫名其妙被撞了,非得有个第三方事情才能解决!而《开车心理学》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中的暴躁、自大、片面,能够有效舒缓坏情绪,让我们用一种更为理性、平和的心态上路,推荐阅读!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八):从心理学上认知开车时的自我

  你了解开车时候的自己吗?你觉得自己是个老司机了吗?你是否会以为自己足以应对路上发生的各种情况了呢?在看《开车心理学》之前,我也以为自己是个老司机了,以为自己别很多人开车要好,以为自己更熟悉车况和路况,我可以跟车更近一些以防有人夹塞,我可以更果断地并线,我可以更迅速地超车……

  真正看了书,才知道开车比我们真正理解的要复杂的多,很多我们以为了解的事情不过是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一直被我们的错觉所蒙蔽,显然我们的警觉性远远不够,发生事故的也并不总是“意外”或者说大部分事故都不是意外,都是由司机的失误或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拥吻中尚能稳妥驾驶,此吻必定用情不深。”意思是说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占用我们开车的精力,也许你会觉得无伤大雅,因为很快就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路面上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做其他事往往占用远超你想象的精力,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时间,还有专注程度。从时间上说,很多事故往往是在零点几秒之间发生的,而大多转移注意力的事情都不止于此,比如突然来了个电话,我们也许只是想看清是谁来的电话,但这“看清”可能就不是1秒内完成的,即便我们适当放慢了车速,造成事故的可能性却呈几何倍数增长。再比如说我们在可视化界面里选择要播放的歌曲,看清歌名并选中它们的时间也远超出想象。再说说专注程度,比如我们打电话时,自认为不会影响开车,可当电话中有需要我们费神思考才能作答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来,而对于开车,我们实际处于“游离”状态,出现突发情况时,我们将注意力拉回路面并做出应对措施的时间往往不足以避免事故发生。当然,即便没有其他事需要处理,我们也可能走神,进入“微睡眠”,进入“无意识驾驶”状态,而研究表明:每5个进入“无意识驾驶”状态的司机大约就有1人在1/3的时间里驶离了车道。研究还表明,一般而言,平均每3.4秒司机的视线就会离开道路一次,时间长达0.06秒。

  这只是浅显的科学道理的举例,书中讲的心理学及其他科学范畴的真相要深奥得多,比如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的视觉成像和大脑的处理机制都有可能产生错觉,如“运动视差”、“速度适应”、“跑步机效应”、“全局光流”、“地面冲击”等等等等。

  我很庆幸我看了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在开车时我们自身都有哪些风险点,让我们从心理学上认知开车时的自我,便于我们逐渐改变习惯,防范风险于未然,让我们在安全驾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九):那个驾驶室里的小世界

  作为一个小路考屡败屡战最终成为了“本本一族”的女司机,对于驾驶室与方向盘存在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敬畏感。开车为何让人变得不像自己,一直困扰着我,当遇到了汤姆·范德比尔特的《开车心理学》,有种路遇专家级知音的惊喜。讨论开车的心理,以及对于开车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包括了社会心理学的种种,读着颇为大开眼界。

  汤姆·范德比尔特的核心命题是“开车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路怒症”还是“潜在需求”与“飞蛾效应”,其背后都有行为心理学基础,在道路的博弈中,最终均会从某种程度上达到“纳什均衡”。有了开车情形作为实例,对于这些专业名词亦可以得以感性地解释。

  所谓“飞蛾效应”,是一个让人颇为困惑的现象:救护车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被撞,紧急闪烁的急救灯莫名成为了靶子,让各路车辆飞蛾扑火。道路的世界让人变得简单,光亮让人本能瞩目且靠近,最终恰恰导致了事故。而“潜在需求”则展现了道路神奇的“自愈”功能,一条空闲的道路,会不知觉吸引来更多“过路”的车辆,每个人都想走捷径,然而畅通则同样诱人,所以旁边的车道总是比我们更快,开车人在交通的世界中不断自我调整,无论过程如何闹心,最终还是走向了一定的“纳什均衡”,即无法仅靠自己的行为让个人境遇好转,这代表了道路与开车者的互动,永远只有动态平衡,没有永远的赢家与输家。

  然而互动的过程中,自然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路怒症”由此产生,成因多样,颇为玩味。

  其中一种可能的心理因素在于“排队心理学”,引用简·奥斯汀所言:“等待的时候,人们总是错误地估计时间,才半分钟光景就像五分钟一样长”,而心理学家戴维·迈斯特尔更是就排队心理列出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命题,其中便包括了:无所事事的时间过得更慢、焦虑情绪让等待时间显得更漫长、不确定的等待更显漫长、不公平的等待亦更为漫长。错乱的时间感让驾驶室中的生命更容易烦躁与孤独,怒气值直线上升。

  还有一点值得玩味的是,在《开车心理学》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路怒症”的某些形式也许是有益的——“强互惠者发出信号,使潜在的作弊者更愿意合作”,愤怒的情绪让机制从某一层面更趋于公平。

  在驾驶室的小世界里,可以看到人性与机械力之间的抗衡。我们当然知道避免交通的最佳方案是留在家里,但自从汽车被发明之后,人类走出去的欲望已无法回到从前,接纳不完满,才是唯一的可行之径。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十):当我们在开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与交通成了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活的一份子,且日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每天无法离开公路与车,并在其中上演着一场场的正剧喜剧闹剧追逐剧,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会思考是什么指引着我们在路上在车里,展现出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自我。这本由新闻记者汤姆•范德比尔特所著的《开车心理学》就为我们填补了这片空白,让我们看到自己开车时的心理变化。

  交通古已有之,但是从未如今日一般快速迅疾,但是碰撞与对抗也随之而来,路怒症做为一个新的社会症结随处可见,各类交通事故层出不穷,每个人的表现也与平时截然不同,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们一开车就变了样?”可谓一语中的,因为在公路上在车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为私人的空间,这个空间割裂了平时的社会关系,又将自身置于另一个更大的陌生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可能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面貌。在这个将身份意识转移到车上并放大的过程,我们更容易感觉被冒犯,也更易放大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人类自身在面对社会与冲突时的心理与反应。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巧妙地为我们讲述了诸多开车时涉及到的心理学概念,对于车内空间的研究,对于路上交通的研究,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我们的盲区、偏见与效应,都成了我们认识自我与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不断进行改进。应该说,对于交通与行车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是人类与自身人性的斗争。

  早在2004年拍摄的电影《撞车》就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敏锐地抓住了社会与交通的共通与交集,并且将这种碰撞推到了每个人眼前,在公路上,从来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也反映了我们身处环境中的阶级、宗教意识形态问题。汤姆•范德比尔特以一位记者的敏锐,甚至还捕捉到了,交通与社会经济甚至是腐败的关系,在交通中,反映出了我们对于这个社会中对于法律、对于社会准则,对于行事方式的认同,其实在交通中,我们正在组成一个全新的联系与纽带,而所有的联系也都反映着我们身处社会的信息,并进一步融合。

  公路交通就如一座熔炉,从来没有一个环境如路上一般融汇了阶级差异如此之大,行业如此不同的人。这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却也占据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过程,理应得到更多的思考与考量,成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重要参考,并且被不断地完善,成为一个更有友好而和谐的过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车心理学》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