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8 04:24: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精选

  《经济的限度》是一本由汪丁丁著作,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017-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的限度》精选点评:

  ●对理解经济学和一些社会现象有所帮助,就我个人而言。

  ●思考和指引,还是要制度和思想改革,真正的市场经济才会有作用吧

  ●居然被下架了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好几个月。一开始越读越兴奋,觉得还是有知识分子在关注社会的变革并且为之发声。不过后来越读越消沉,虽然有人在呼吁,现实还是如此,并且在一种潜在的惯性下向未来发展,不免觉得悲哀。

  ●不知道作者的限度指的什么意思。个人以为,当我们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问题时,也应该要有一个限度。

  ●“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把经济学和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结合,思考大国转型,社会正义等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专业术语很多,阅读的时候容易被绕进去。

  ●按需。

  ●汪丁丁老师著作里最简单的一本,入门最佳,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深层情感方式与表层生活方式的冲突,核心议题是正义,底层思想是复杂性。可以作为《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导读。

  ●好厉害,横跨多个学科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一):《经济的限度》读后感

  记得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经济课上老师就推荐读汪丁丁教授的著作,起先被汪教授著作里深奥的术语和跨学科的内容烧脑,总的感觉就是读起来好难懂啊,似乎摸着点门道,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多年以后,再次拜读汪教授的新作,也是多年发表文章的总集吧,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经验做了具体的分析,作为相对的悲观者的角度来看,读后对于中国的经济未来并不是那么乐观,但是文中的一个观点,我是十分赞同的,用历史的眼光,把时间轴拉长拉远,从300年甚至500年的角度来看,又是可以乐观的。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二):阿西玛格鲁的统计模型

  这本书是一部汪丁丁教授的访谈,评论,序言的集子,没有贯穿全书的理论,然而每个篇章,每个访谈都有各自的观点和主题。印象最深的是刘彦和汪丁丁谈社会转型的条件及其可能性。

  汪丁丁教授对于社会的转型的时间尺度是几个世纪而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几代或十几代人的时间跨度去思考转型,确实是第一次接触。

  在这篇访谈中,提到了一个统计数据,阿西玛格鲁现代化转型统计,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长未必会带来民主化的指标增长。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个水平时,民主化进程出现分叉,社会可能进入民主化进程,也可能进入另一种进程。

  汪认为工商业的发展设置影响政治生活的变化,权力结构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会反映到政治上面,也会导致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三):2星|汪丁丁《经济的限度》:访谈文字稿+几篇偏专业的文章,不适合无经济学专业背景知识的读者阅读

  全书是过去的几篇访谈的文字稿加上最近的几篇文章。访谈最早是2011年的。

  读后总体评价2星。有两个差评的理由:

  1:总体来说涉及到太多学术的概念与理论,不适合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知识的读者(比如我)阅读;

  2:全书条理性太差,直接把访谈稿和几篇文章凑在了一起。对读者负责的话至少应该做一些编辑整理工作。

  以下是书中几点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中国并非特例。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所谓“经济起飞”时期,不仅有经济的“奇迹”,而且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等显著高于稳态时期的情感危机或“奇迹”。#112

  2:另一方面,当博弈参与者数目很少时——“大国”之谓也,没有参与者可以假设自己的策略对博弈格局毫无影响。一个最近的案例,就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突然贬值引发的全球效应。#159

  3:北京人说这个词,更多是指权力,而不是权利。所以,“份儿”在北京话里就是power。#422

  4: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政策之所以事后显得荒唐,是因为政策的最初版本不是在考察了大量具体情况之后制订,而是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数据库)和互联网(舆情观察)制订的,还美其名曰“专家”系统。#1613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四):书挺具启发性

  作者提到中国近几年其实是在物质这个单一维度突飞猛进发展的,并没有估计到社会和文化这两个层面,前者是因为20世纪铲除宗法制度而变得不现实,后者是因为文化成果至宋代以来花果凋零,专注于物质其实也是无奈的,毕竟闭关锁国这么久之后,突然被自己看不起的外国侵略者从神坛上拉下来践踏,这时候才突然醒悟,原来生存才是第一要务,为了生存强大不再被侵略,那么发展物质是理所当然的,维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割裂的,所以你发展物质的时候,其他两个维度也是需要同步增强的,不然必然制约物质的发展,这就是经济的限度所在,作者通篇说的也就是这个。

  鉴于本书散乱的结构,我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来整合,关于社会的发展,作者提到了马太效应,说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财富积累的主要因素,比如最重要的随机因素,过时的身份,祖辈积累的财富,人力资本和知识等。在不同的制度里面,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是不一样的,可能随机因素就不是最突出的了,所以这也是有人提出制度因素或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的原因。

  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或者说知识的更容易获取,这个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一定程度内,民主的成都不断提高,所以现在也算是进入了知识资本的时代,但是是不是教育程度越高,知识积累越多,社会就会变得越民主,其实不一定,因为可能会有精英团体垄断推翻民主,形成类似是武力时代军阀的智阀,那么这将影响到社会层面的发展,反过来间接影响到经济物质层面的发展,这里就开始出现阻碍。

  文化呢,本书没有提及,只是提及了传统,中国是同心圆扩散模式的人际关系,同心圆不存在交集的地方就会出现灰色地带,就会出现公众的无法地带,这里需要政府的查漏补缺,至少现阶段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不必然,应该是个体、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维护的,这里算是本书没有提到的另一个重点了。不过作者倒是提到了如果崛起大企业无法融合到本地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会分崩离析,即所谓的利益大于一切。

  作者提到了要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或者说研究这一科目,必然要有一套基本的分析方法,比如要究其假设(关于理性的假设),要有科学的解释,然后需要明确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建立基本理论,例如对经济学而言,什么决定价格和价格决定什么是核心,也就是所谓的价格理论;对金融学而言,什么决定金融资产的价格和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什么;还要界定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行为学的假设,大致就是有限理性,有限理解和有限认知。之后就是建模分析,也即所谓的经济模型。

  主体大致如此,其中有一些有趣的讨论,比如人的知识积累能力,0-25岁之前是记忆力发挥主导,然后25-85岁时理解力占主导,25岁之后记忆力下降,但是理解力逐步增强,但是85岁或者某个特定年龄之后记忆力低于某个阈值则整体的学习能力开始下降。又如年轻人远期折现率低,毕竟时间充裕,反之老年人远期折现率就会低,更追求现时的成果和汇报,这里可以应用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总结这本书在看了作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二刷,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看问题的角度很新奇,但是过于沉溺于专业名词,结构过于散乱。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五):大部分篇章在财新首发

  存储位置:file:///C:/Users/11942/Desktop/Z:经济的限度【&】.pdf

  自序:【感谢徐晓和她的编辑团队至少两年来的不懈努力,这本“文选” ( 选自2010年以来我写的文章 )终于出版。】

http://mall.caixin.com/mall/web/list/list.html?type=61

  徐晓,财新传媒图书部主任

  财新策划出版的图书有几十种了 。

  汪丁丁说:悲观主义者。

  复杂自由主义 。

  【我坚持与胡舒立团队合作,主旨就是要寻求精英意识与话语权的重新匹配,我们努力要吸引更多优秀且年轻的作者。另一方面,我主持的教育实验,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已六年,我们努力要培养

  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跨学科问题求解能力

  的教师和学生。以往的应试教育很难培养有上列两种能力的人,可是没有这两种能力就很难感受并求解那些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我们周围有话语权的那些人,他们感受到的是中国问题吗?一般而言,留学西洋回来的人,我是说那些优秀的,他们更习惯感受的是西方问题,因为中国学术早已沦为西方学术殖民地,所以他们回国之后继续研究并发表,也能获得体制内的科研经费。而那些不是留洋的学者呢,他们当中许多人研究的其实是古人的问题。这两大趋势联合,我讥讽为“贪古求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