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20 02:0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100字

  《意识的限度》是一本由恩斯特·波佩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8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00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识的限度》精选点评:

  ●好亲切的老爷爷啊,书写得像在面对着少年们说话!简单的话题写得深入又有趣,科学精神+人格魅力完美结合,我整个人都心心眼了~

  ●翻过,基本上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加工品

  ●额,翻东西,竟然翻出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本写于85年的小书,用现在的眼光审视,不免只是科普等级,但也是清晰易懂的科普。

  ●翻译好

  ●没看过感觉不用看

  ●很好的一本书,就是有点老

  ●面白い

  ●用数据统计说话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一):意识的限度

  UI课的课外读物,很赞。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例子讲授专业的概念和知识,抱着科普的心态看的,完全没有乏味感。

  人类的意识是有自己条条框框的限制的,我们永远不可能跳出自己的框框看自己。但是可以开阔思维摆脱一些思维定势,比如用一笔将一个四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这个问题,一旦摆脱了框框,这一类问题都不再是困难。所以那“第一笔”的创新和想象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交谈、写作、运动可以帮助思想的形成,需要在具备“安全感”的前提下。以前考试之前总是会和同学讨论问题,感觉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加深理解,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写作是目前刚开始尝试的一种方式,看看电影看看书之后写写影评读后感什么的,不是很会写东西,现在还感觉写的很零乱没有思路和逻辑。。运动还没什么感觉,我走路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神游,以至于今天把饭卡丢在路上也没找到。

  另外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翻译,把作者的文字例子翻译的很贴切,很想看看原著是怎么写的。

  对文章中的一首小诗印象很深刻:

  当时没有抄下来,书还了。具体就是诗名好像是rediction(direction的颠倒版),记得一两个单词light reft ettor似乎是。。网上也没有搜到,以后去图书馆再抄吧o(╯□╰)o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二):我们应当从中学到些什么

  oppel老爷爷刚离开北京,音容笑貌还在我们心中久久萦绕,便拿过来这本书看。其实内容老爷爷都讲过,时间尺度,昼夜节律,艺术与知觉...当然这本书由于写作时间的久远(1988年),并没有收录近年来的新内容。事实上熟悉认知心理学的人也能够理解,由于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里面的很多内容显得过于朴素,更近乎于早期心理学研究的思辨方式。然而更多的,我们可以窥到一个专注的心理学家在探索大脑机制上所作出的卓越努力。

  翻开Poppel老爷爷的简历,会被他广博的学术背景所惊诧。曾在佛莱堡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之后在联邦德国海军服役两年。1962年后先后学习心理学和动物学,1968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获得感觉生理学教授,1977年担任慕尼黑大学医学心理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基本基本概括在这本小书中:时间知觉,脑损伤及功能恢复,心理作用的日周期,视知觉等等。

  全书通篇并没有因为作者所研究内容的科学性而丧失了阅读的美感。事实上,也正因为他对于文学和哲学的深刻领悟,才使得他对于时间知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获得了在该领域研究的建树。还记得当他用法、德、西班牙语朗诵诗歌,以解释时间窗口理论时在场给予的热烈掌声。在书中他也多次引用了康德等哲学家对于时间和意识的看法,结合科学的实证研究对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思维过程的臆度给予了有力的佐证。Poppel最近关于时间尺度的研究同样采取了音乐这一研究材料——在脑成像研究中,我们同样体验了一种美感。

  逐渐进入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以美国科学家为首的研究圈子,往往会无意中将自己和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划清界线”时常或许忽视了所研究对象的属性。然而反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了解人类自身,人类与世界如何交互,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人如何更好的生活。Poppel这样的科学家或许属于前一个心理学的时代,但我们暂且不论他在当代认知心理学领域有多少贡献,但这样的研究者会不时地提醒我们,心理学的研究缘何,为何。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三):《意识的限度》读书笔记(二)

  《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的作者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恩斯特·波佩尔,他的研究涉及到从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视知觉到时间知觉的广泛范围,并且在实验基础上开创了“时间的认知理论”。

  (五)记忆、生物钟

  记忆是一种神经机构,其根据过去的经验为将来的决定提供参考信息。记忆之所以能够进化而来,是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可预知的。只有在既非完全可预知的又非完全不可预知的世界里,才会有记忆这个东西。

  由热动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中的熵(或无序)不断的增加,导致任何一个新的情况都不会与过去的任何情况相类似,从而使记忆力无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记忆力的进化,也不会有时间经验。

  人类的觉醒-睡眠周期稍长于 24 小时,如果没有基础环境的提示,从感觉上看,人的一天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比如 25.2 小时,就像一只走慢了的表。而且这个周期在一定时间内都是稳定的。

  (六)梦意识

  我们每天晚上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占20%)处于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矛盾相、梦相,成年人约每 90 分钟重复一次),所有人都是如此。在这种状态时被吵醒,他会说自己从梦中惊醒。一个说自己不做梦的人,只不过是记不住他做的梦而已。

  通过现代研究否定了梦只持续几秒钟的说法。梦具有补偿性质,它们告诉我们生活中被忽视的方面,以恢复我们的平衡。一个人如果不做梦,那么有可能是他压抑了自己的梦,或者说一切都很好。

  做梦期间快速的眼球运动是梦相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梦相也被称为“快眼动(REM)睡眠”。有一种说法认为,眼球运动与梦的内容有关,比如做梦的时候朝上看,眼球也向上,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通过超声波检查妊娠妇女可以发现,胎儿也有梦相,而且比成年人的次数多的多。作者认为这是脑在投入使用前(出生前)的试运行,使脑处于一种犹如正在处理信息的状态,所有的神经通路都要一一检测。在这些测试中,所缺少的仅仅是感觉信息,尤其是视觉信息。其他的感觉在母体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所以婴儿刚出生,一个功能完备的脑就已经能够获取和处理信息,尤其是来自眼睛的信息(胎儿也有快眼动)。

  作者的理论是:梦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出生前程序的一点残余而已。从进化的角度不存在任何理由去消除出生后睡眠的梦相,所以梦相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意识的限度》

  德,恩斯特•波佩尔 Ernst Pöppel

  ·内容概要

  1. 内省是有限度的。有很多我们想当然却与事实不符的现象,例如阅读的方式(阅读时眼睛的运动方式)。

  2. 客观的神经机制给人观察世界设下框架。例如什么叫同时?对听觉事件“同时”的框架为2~5毫秒左右。对视觉事件约为20毫秒,触觉为6毫秒。此所谓观察的限度的表现之一。

  3. 脑工作的限度的表现之一为“顺序阈值”,即我们对事件的认可的最低限度约30~40毫秒。

  4. 反应的限度,即最短反应时间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反应等,共约0.1秒(听),0.14秒(视)。由此,视觉信息总是落后与听觉信息,考虑到音速、光速可知,视觉、听觉的“同时性地平线”位于大约10米之处。脑显然具有将视听之间的错位复原的高强本领。

  5. 抉择的限度。也许表明了时间流逝的形式限制。即由于脑内振荡器的存在,时间在被感知中的,应是以量子化的形式流逝的。

  6. 脑内存在之“钟”,也就是此振荡器。

  7. 意识的时间限度,即关于“现在”,通过双重透视和透视变换可知,意识中每次只能出现一个意识内容,其持续时间约为超过3秒,这个就是“现在”的时限。

  8. 人的知觉过程不单纯是被动感受过程,而且是主动干预过程,因此一方面加速了理解过程,一方面也难免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偏见。例如未画边的四边形以“高亮”的方式出现。

  9. 自然说话的话语单元一般不超过3秒钟,此现象也反映在诗歌和音乐之中。人脑的功能特点规定了基本形式框架。

  10. 厌倦即是时间进入意识后的感觉。时间的长度常有很大的主观性。

  11. 记忆是指一种神经机构,其根据过去的经验来为将来的决定提供参考信息,记忆之所以进化而来乃是由于这是一个既非完全可预知又非完全不可预知的世界。记忆是脑的某些特定部位的功能,它有赖于脑结构完好。

  12. 机体许多功能有昼夜节律变化,它们由生物钟决定。

  13. 梦有可能是脑功能进行适应性运转的需要(出生前)的残余。合理性和现实性只用通过感觉经验才成为可能。

  14. 脑功能可以看作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神经程序的表现。每种功能都与一定的脑部位相联系。

  15. 情感这种评估功能同样在脑内有着特定的定位。综合这两章,作者认为由于脑的大小有限,因此人的心理功能、意识内容和情感都是有限的,此所谓其限度。

  16.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如朝向、运动方向、速度、颜色等,这些被拆散的类别再重新整合成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关于现实的创造物。这再次说明了意识的限度和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性。

  17. 以盲视等表明存在着“无意识的意识”,即某些属于意识功能范围的东西也会处于意识之外。作者出于实践的需要建议:只有那些能够表达交流的心理事件才应该被视为“有意识的”。

  18. 有利于思想形成的一些条件,如散步、谈话、写作等。

  19. 关于潜意识的分类及其对意识影响方式的探讨。

  ·精彩摘录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原则上你无法证明一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思想的形成和创造性产生的可能条件:

  1. 要有个人“安全感”。

  2. 要进行“思想交流”。例如谈话、问答等。

  3. 要“活动”。如谈话、散步、写作和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等。在这三种条件下,存在着最大的可能性来整理旧的、并且产生新的意识内容。

  ·简评

  一本介绍了认知科学进展的科普读物,信息量很大却并不枯燥,写得很有意思。由于是前沿科学所以很多东西也不是定论,但依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五):《意识的限度》读书笔记(一)

  《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的作者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恩斯特·波佩尔,他的研究涉及到从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视知觉到时间知觉的广泛范围,并且在实验基础上开创了“时间的认知理论”。

  本书已被翻译成德文、英文、法文、伊朗文、中文等 7 个语言版本,中译版 32 开大小不超过 200 页的内容(翻译的相当的糟糕),虽说“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是在飞机上花仅仅几个小时可是看不完的。

  ###阅读习惯

  当问起人们阅读习惯(读书或 Web 页面上的文章)如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视线匀速的从每一行的起始移到每一行的结束,然后跳到下一行的开头。而事实上眼球是跳跃式移动的,尽管主观感觉上自己的视线在连续性的移动。书中的例子:阅读弗洛伊德的文章时,每行字需要 6-7 个注视期(每个注视期约 0.2-0.3 秒),阅读康德的文章时,每行字需要 10-12 个注视期。而主观感觉上,仍然觉得是视线匀速扫过一行一行文字。注视期的长短有限制,至少需要 0.2 秒,不可能仅在 0.1 秒内就把视线移到下一个注视点上。这是由脑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同时性框限、顺序和反应时间

  当客观上同时给左耳和右耳一毫秒时长的声觉刺激时,并不是两只耳朵听到两声“嗒嗒”,而是只有“嗒”一声,但是并非来自脑袋正中央,而是偏左,由于大脑左半球在处理信息的时间特征上占优势。当这个客观上同时,改为客观上间隔 2 毫秒时,非同时性的感觉便产生了。这被称之为非同时性阈值,因人而异,听觉一般为 2-5 毫秒,触觉和视觉要更长(约 10 毫秒和 20 毫秒)。

  如果要分辨出两个“嗒嗒”声哪个再先哪个再后,则要将间隔加大到 30-40 毫秒。在区分顺序上,触觉和视觉与听觉是相同的,都是 30-40 毫秒。所以对于事件的认可有一个最低时间限度——30-40毫秒,也就是说人们在 1 秒钟内,最多接受 25-35 个事件。

  听觉反应比视觉反应迅速的多,通常要快 40 毫秒。这个 40 毫秒对于 180 km/s 的汽车来说,相当于 2 米的行驶距离,那么在紧急刹车的情况下,要相信听觉反应。比如乒乓球和壁球运动,富有经验的球手往往具有根据声音判断球运行轨迹的能力。通过实验证明他们具有超人的听觉反应。

  对于需要判断选择的反应来说,要比简单反应长 70 毫秒。也就是说抉择所需要的时间为 70 毫秒(真正做出抉择,需要多 30 毫秒的简单反应时间,即 0.1 秒)。

  时间顺序的建立依靠脑内神经细胞的振荡行为,一旦出错,则会发生将“一逗就笑”念成“一笑就逗”这样的换位错误。

  ###意识的时间限度——“现在”

  通过实验发现,任一个意识内容都只能最多保持 3 秒钟,而且在这个时间内只能由一个意识内容存在。只有在大约 3 秒钟的时间范围之内,信息才能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单元。3 秒钟是一个时间上限,主观上的“现在”不是无限长的。但是这个时限因人而异,有人是 2 秒,有人是 4 秒。平均上讲大约为 3 秒钟。

  我们说的话也会被组织成一个个知觉单元,每一个话语单元平均也大约为 3 秒钟,相邻的话语单元之间都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东西方语言同样存在这个 3 秒钟的基本节律。即使针对儿童来说,这也成立。

  这是一种适合全人类的普遍规律。在文学艺术领域内也存在,通过调查,在所有的语种中,都存在着 3 秒钟一行诗的明显倾向,诗歌中以 3 秒钟为一个单元的现象是见于所有语种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书写的诗行长度并不一定相应于朗读的诗句单元。

  ###持续的时间——厌倦的产生

  当我们觉得厌倦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当我们兴致勃勃时,时间却像在飞。在感兴趣的情况下,重要的是体验到了什么,而不是怎么体验到的,因此这个“怎么”并不进入意识。只有在厌倦的时侯,“怎么”才会成为意识的内容。

  当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新信息比所期待的要少时,我们就会嫌时间过得太慢,相反就会觉得时间似乎一晃而过。而对回忆的时间印象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以所经历的来判断生命的长度,那么有可能一个 40 岁的人活得比一个 80 岁的人更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意识的限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