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是一本由食帖番组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一):画册可观,忌过于期待
对按节气饮食非常感兴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谓“不时不食”,即在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将它做成美味的一餐,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书中内容涵盖二十四节气文化科普、72种时令食材详细介绍、72道美味时令菜肴做法详解,另外里面的食物插画全部是手绘体的,就给人一种非常生活化、烟火气的感觉。
但是内容过于简约,食材的烹饪变化也乏善可陈,不要有太大的期待。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二):如果你忘记了节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忘记了节气这个东西。哦,今天是立夏呀,哦,今天是芒种呀,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别的什么意义了。但节气到底是什么呢?“不仅被用来指导农事,还被视作‘不时不食’的饮食参考。”对,不时不食,现在物质这么丰富,却离这些食材越来越远了,连茄子是什么时候成熟的都不知道了。
想要收藏这样一本书,作为一年的饮食指导,我要按着节气,一步一步地,感觉我切切实实地活着,和大地万物一起活着。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三):正是这些四时变换的印记,构成了我们
在书店遇到《食帖的节气食桌》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四):这本书可以收藏一百年:)
封面就很好看啊!就足以让我产生购买行为了……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以节气为线索去做食谱。
一般的食谱书可能以食材为索引,或者是以各种烹调的方式为索引,但这本书就不一样。
节气是非常值得捡起来的生活传统。春夏秋冬,不同时令,总要吃些不一样的。
书里介绍了72道时令饭菜的做法,看起来都让人很有食欲,而且能感觉到真的花了心思在搜集时令的食材和菜式,棒!
在夏末的时候买到这本书,就已经对里面介绍的秋季菜式跃跃欲试……而且关键是,这些食谱都很实用,是真的在家里可以操作的饭菜。
还有还有,里面的插画也都很好看!
实用的食谱加上好看的插画,我已经决定要收藏这本书一百年了。:)
(对我就是食帖脑残粉)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五):享受美食,不忘传统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认真生活,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人们美哉妙哉至高无上的人生之乐吧?
生活之乐,不仅在于永不停歇的脚步、无尽徜徉的书海,更是一日三餐、一食一粟中平凡易得的小小幸福之中吧?美妙的旅途和跃动的诗行,固然能够令人在酒足饭饱、茶余饭后熨贴抚慰灵魂的饥荒,然谁又愿意让高妙的灵魂追求脱离色香味俱全、炒爆炸烹煎的那抹人间烟火味呢?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六):古人的智慧+现代的饮食=《食帖的节气食桌》
一直对中国饮食文化很着迷,所以这本书出了就马上下单。24节气是很神奇而又独一无二的计法,当现代科学和古代智慧碰撞后,能够互相解释和验证,就总觉得莫名感动。
然后就是,节气对人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呢?是冷暖,也是节令饮食。
所以这本书独特的价值就出现了。现在南北交通货运发达,食物催熟保鲜技术不断突破,想吃的食物再不用踏遍铁鞋无觅处,取个大型超市,基本都能买到。
然后回家一尝,味同嚼蜡。
所以,再怎么变,也真的只想吃当季成熟的作物。
作为现代人,又不想只是抱着啃,想耍两手厨艺,想看点新鲜好玩的。所以,我想要的元素,这本书还真都有了。惊喜的是还有好看的插画,看得出十分用心,也真的让人爱不释手。你应该也会喜欢。
这两天有点凉了,先从立秋的食谱做做看吧。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七):一条很接地气的书评
作为一个绝对的颜值派,实在是不敢说自己是因为怀着小森林般文艺的心去看这本书的——我就是冲着青山周平去的!!!
作为一个长期购买《食帖》的粉丝,这本书的封面还是很好地和其他特集书区别开来,真的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很喜欢背景的绿色啊。不过应该会有不少人抱着“都出了视频的内容,还买什么书呢?”的态度。没错,其实“节气食桌”系列视频出来的时候也有跟着微博更新观看,但互联网时代虽然给予了我们太多免费的资讯便利,实体读物的感觉与将一道道食谱真正地捧在手上的感觉还是让人着迷啊。
而正像腰封上写的:“24个节气,24桌饭菜,将东方饮食科学,变为简单的家庭料理”,不可避免的仪式感混合了“接地气”的家制菜肴,这才是饮食的真谛吧。你可以依据24节气,跟着时间的轮转活出有仪式感的生活,用漂亮的餐具,拍漂亮的照片——但同时不可遗忘的,是吃:永远是最日常的东西,我们不该抛弃的,也是这一份简单、纯粹与亲切。
所以回到当时视频播放的时候,有不少人评论食物看起来没有食欲,做菜的人手法不熟练等等……不过正是这些笨拙、真实的生活片段,才是节气下千家万户的寻常场景不是吗?
捧着书跟着做一道快手菜,跟着节气吃遍一个轮回,大概可以跟新一年的手账计划一起加入to do清单了!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八):时令饮食,顺应节气
食帖,好看,喜欢。《食帖的节气食桌》是中信出版的“食帖”系列中专注介绍各种节气饭食的一本。
绿色的封面,有农家气息;封面上靠书脊的那边印着24节气,像标尺一般。封面的图案画是各种时令食材。总体而言,这一本的封面就让我眼前一亮,看着舒服。
翻看目录,按春夏秋冬四季,每季6个节气,合计24节气来划分章节,除此,还分别有四季常见食材的各自一章,最后在加一个“索引”,目录分配一目了然,而且每个时节还配了英文叫法,很特别。
再大致看内文,每个节气前有一段该节气的文化科普,再加手绘的图画配简短明了的文字介绍该节气的几个时令食材、要料理的几道菜,以及料理人介绍。接着就是高清的图片配文字的详细制作,照片包括成品图、食材图、步骤图,文字则含菜品名、食材及用量、详细做法,以及制作中交待的TIPS。每个节气,每位料理人各制作三道料理。
既称之为“料理”,那么制作的手法和成品效果的确很日韩风格。不过,24节气是咱中国特有的特定节令,别的国家若也有,那自然是效仿咱中国的。而这节气食桌上的料理,既然以24节气为特定背景,其食材取之与节气节令有关,中国人讲究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以补什么,中国周边的日韩这些小国家效仿也好、借鉴也罢,都是从咱大中国求学去的。只是,这些年,日韩饮食的“小而美”还是深深地打动了一众小资人士,所以我们又反过来学习他们的料理方式。两者结合,打造小而美且朴实的饮食料理,倒是珠联璧合。看这《食帖的节气食桌》便可知。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九):吃最当季的食物 -- 都市人的自我照顾
上周在书店翻到这本书,就买了回家。
独自在北京工作生活,要解决温饱问题,在饭堂或餐厅都可以轻松解决。
但是吃多吃久了,感到乏力无味。
即使到了饭点也没有动力再挤进这些小饭馆里。
选择太少、卫生不明、味精太重,这些因素让我感觉每天吃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两年前我开始坚持每天做饭。
觉得最近吃的腻了可以做沙拉,天气干燥了可以炖银耳汤,气温降了可以做煲仔菜。
感觉心情也开始舒展开来,有按需求照顾好自己的满足感。
我渐渐在买菜的时候也注意食材的新鲜度,面包的营养标签,也开始在主食中加点粗粮。
我相信,人每天不断地往身体里加食物,吃什么,怎么吃,对身体很重要。
我不仅要关注食材是否足够营养,还要兼顾我吃的食物的多样性。
超市的蔬菜,通常都被精致地包装好,一份份闪闪发亮地在冰箱里展示着。
它们都很漂亮,并且一年四季都那么漂亮,那么一致,反而让我迟疑。
什么时候才是吃这个食物的最好时候?
栗子是不是现在吃最当季最甜?
茭白笋好像现在还不是最肥的时候?
可他们都太好看,我看不出来。
如果我能具备这些知识,我在选择的时候就能挑到当下最好吃、最搭配季节变换的食材。
并且有了更发散的思维,不需要每次挑的心烦意乱,最后还是做了西红柿炒蛋和青椒肉丝。
我晚上花了几个小时看了这本书,让我对食材有了更新的认识。
即将迎来白露,也让我对当季的梭子蟹和芋头充满了期待。
准备下周开始好好迎接梭子蟹的甜美。
一向不买食谱书的我,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乏味和敷衍。
不说健不健康冠冕堂皇的话,其实我也只是为了满足享受最好食材的口腹之欲,
既然有这么一本书,告诉我什么时候这个最好吃,且生长的最好。
对于从不亏待吃且又要兼顾身体的我,这本书是一个可以持续翻下去的一本饮食指南。
《食帖20:食帖的节气食桌》读后感(十):从每一个节气开始,好好吃饭
将大目标划分为小目标,往往易于实现。
同理,将整年应季节特点划分为24的节气,反而让一整年都充满24小时的干劲。
在美食上,我很认同食帖传递出来的“We are what we eat”的观念。一个人要想好好生活,得从吃饭开始。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在纪录片里设想了一种“无人观看”的吃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倾向于吃垃圾食品,快速饱腹且无拘无束。
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往往会因不想做饭/懒得洗碗/不知道吃什么/点个外卖更方便等诸如此类的原因,阻碍了好好吃饭的决心。
激发食欲已经退为次等需求,因其非常容易满足。相比之下,激发“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想法实在可贵。那代表着有什么东西在勾着你放弃近在眼前的生理满足而像个沙滩上的小孩宁愿耽误个几分钟捡贝壳、堆碉堡。
小时候背的二十四节气歌:“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在脑海里早已封存许多年,现在想来那真是最早的美食教育啊。看到这本书里描绘的芒种食丝瓜,入伏吃苋菜,白露收螃蟹的应时而食的模样,不觉唤起了对流逝日子的感慨。
原来以前都没好好吃饭。
迷迭香烤马铃薯、豆豉鲮鱼炒苦瓜、鸡肉冬瓜味増汤……看到书里面的食材搭配,惊觉食物同时也可以是想象力的表达。应季食材有很多,为什么偏爱这几种,如何搭配更能激发口感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在看视频时所思考的。人类生火做饭已经有上万年之久,发展到现代,各种味型和搭配层出不穷,你选择吃什么,怎么吃,都是自我身份的构建和表达。
而24位不同职业但同样富有创造力的人用当季时蔬做出一人份左右的饭菜,看完后肚子咕咕直叫,才明白,一个人做饭所带来的约束与挑战是最大的满足。
在这本书里,自省了很多。尊重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对食材的感激,「いただきます」,日语里“我要开动了”的意思,每餐在饭前说这句话,表达对制作食物的人和食物本身的感激。
食帖的节气食桌里,就蕴含着这些思考。美食自愈力,或许是食帖给予我的奇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