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决战奇点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8 00:5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决战奇点读后感100字

  《决战奇点》是一本由萧星寒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战奇点》精选点评:

  ●评分竟然这么低吗?

  ●我想读完它,但对我来说好像是非常痛苦而艰难的任务。小说对现有科技和社会结构在未来的延展预估非常出色。这是吸引我想读下去的动力,而让我痛苦不堪的是小说描写到具体人物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所有的人物没有一个立的起来的,肤浅苍白以自我为中心,小说要描述的人类精英,结果却是没出校门的幼稚少年。作者预测到科技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却让具体人物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固守在20世纪末的中国,这真是崩溃。就这部小说而言,科幻设定我觉得不比那些所谓的欧美科幻名著差,甚至要高于那些一个点子写一套书的所谓欧美名著,但是,故事啊,小说要写故事啊……

  ●支持萧老师!

  ●人物逻辑很弱,看了一半下来感觉只是在交代背景,作者似乎不会推动情节

  ●被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整体设定折服!还是很硬科幻,而且聚焦的某些点也比较不错!感觉很多预测的未来都在发生,特别是环球网和最近马斯克发射的星链网络卫星,不过感觉比较遗憾就是文戏很多,本来听名字以为武戏十足的,当然,最后也还是被作者科普了奇点的概念!

  ●一颗星给设定,一颗星给社科知识,一颗星给一些讽刺,最后两颗给“科技从来都在自己发展不依赖谁。”

  ●细思极恐……

  ●好故事,烂笔头,剧情人物概念全都一概而过,反转设置得也平淡如水,感情戏更是尴尬到极致

  ●买到的实体书。还没有全读完,这本书文字很好,可读性很强,很好读,是《三体》之后一部很好看的书,对于未来地球和火星城市描写部分我觉得比《三体》更合理。真的是很不错的书,希望大家多些宽容,支持中国科幻原创。

  ●这本书这么这么长,居然还这么不好看。直到最后一页看完,我感觉仿佛和没有看一样。什么背景也没有解答,什么剧情也没有推动。

  《决战奇点》读后感(一):铁-60的碳铁兄弟闹分家

  本书的创意绝对是非常好的,碳族与铁族的设定,太空航行,未来网络,火星城市等都非常有新意。如果本书仅仅描述一下碳铁战争,那么作者的功力应该可以驾驭这本书。但是通读全文,惊叹之余总是感觉好有些不尽兴之处。 首先,感觉作者为了使这本书更具有历史感,或者说更丰满,采用了多到出奇的插叙倒叙,虽然插叙的方式很巧妙(新闻讲解,人物背景,事件回想)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故事的背景,但是使得整个文章主线都有支离破碎的感觉,甚至不少的插叙都能占用一章内容,用强枝弱杆来形容都不为过。 同时插叙倒叙的增多使得支线情节太多,很多情节详细到感觉会有极大线索,但是虽然最后都会有呼应,但是前期铺排过多,让人精力分散。(尤其最后三分钟的演讲稿的草稿,太凑数了) 其次,对于同一事件不同方式(方向、方面)的描述,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迷雾感,但是为了营造这种感觉,通过真假新闻的说明,不同人物的叙述,都感觉“假”的内容太多,很多关键信息隐藏在废话之中,降低了悦读体验。 再次,作者对于新闻的相关的内容写的过多,感觉像是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转述。虽然很客观,但是很生硬,而且篇幅还很多。 最后,作者很定是《人类简史》三部曲的忠实读者,里面借鉴的内容有不少,不经意间有一句熟悉的句子扑面而来。真的给人很情切的感觉。像是在公共广场上很普通的一个符号,只有知道“它”含义的人才能理解其中奥秘,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是直接说出来略微还是有些违和感,或许是需要再修饰一下吧。 整本书,如果去繁就简其实一本书是可以讲述完所有故事的,但是丰满的内容,却没有强力枝干去支撑,这是内容规划上的薄弱之处,也犹如王晋康老师所说,感情线太弱,结局太仓促。或许是作者处女作的缘故吧。 但是还是很喜欢证书的内容,很多金句也是朗朗上口。“腿麻”“里面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事实”这句话太棒了。

  《决战奇点》读后感(二):《决战奇点》:人工智能的利刃劈向未来

  《决战奇点》:人工智能的利刃劈向未来

  文/王麟

  “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不止一次地预言人工智能在未来会给全人类带来灭顶灾难。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斯蒂芬·霍金,也不止一次预言人类将受到外星强敌的入侵蹂躏。而美国的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则很乐观,认为机器智能即使想要翻天,也逃不过人类的手心,他的结论推出十多年之后,马克·扎克伯格的“脸书”研发的人工智能就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两台机器聊得火热,程序员却看得一头雾水,机器第一次强行将人类的干预进行隔离,逼迫脸书不得不切断电源。

  毋庸置疑,仅仅在五六年前还是科幻小说题材的人工智能,其技术发展之迅速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当我们看着那些机器很灵活地做出各种动作,替代人类完成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之时,在内心欣慰的同时,更多的则是隐隐的恐惧。而著名科幻作家萧星寒的近作《决战奇点》,则将人类这种隐隐的恐惧再次放大,宏大的视野从地球拓展到火星,失控的人工智能创造出了可怕的钢铁狼人,在错误地引爆核弹之后,地球历经了一次人工大灭绝。劫难幸存的人类与损失惨重的钢铁狼人最终达成协议,偃旗息鼓,共同开发太阳系中的资源,实现两个种族的暂时和平共处。

  然而,人类对机器智能造成的浩劫记忆尤深,对“神”一般的创造物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面对无论在数量还是战斗力上都远超自己的钢铁狼人,分歧不可避免地发生。亲狼派宣传人工智能童叟无害,是最真挚的朋友,之前引爆核弹杀死几十人是误会使然;反狼派则处处苦心谋划,想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给予狼人最致命的一击。两股势力各自招兵买马,人和狼和平共存的蜜月即将结束,一场旷世的太阳系战争,即将开启。最终,人类的无敌舰队遭受重创灰飞烟灭,反击密谋打击狼人基地火星的策略也在现实面前化作泡影。在对手所占优势数百倍于己的情况下,人类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奴役和被灭绝。然而,故事最终的走向,却超出了读者的预料之外。

  萧星寒的这部新作,是他热销的科幻小说《终极失控》的续作,无论是构思还是场景,都比前作浩大广博,故事的深度也有了很大提升,针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更深入了一步。相比之下,萧星寒所秉持的人工智能理念,与库兹韦尔相同,相信人工智能“性本善”,人类无论脆弱与否,都能够与其和平共处。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值得商榷。

  种族之间的冲突和杀戮,往往是基于资源的占有不平衡,在生存危机面前,侈谈和平和共荣是宋襄公似的蠢仁。在本书中,钢铁狼人用不可思议的手段解决了碳铁种族的纷争,是祸是福,还难以断定,也许,人类科技的低下与本身的脆弱,已经不可能对狼人的钢铁之躯造成任何威胁,失控的人工智能翻身做了主人,将人类孑遗当成宠物圈养起来,也未必不是一个终极的可选择的结果。(17-12-10)

  《决战奇点》读后感(三):是时候说出我的野心了

  是时候说出我的野心了

  萧星寒

  《决战奇点》的正式出版,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话说我开始写作科幻的时间非常之早,早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好吧,大概是1996年前后,别人的科幻小说看得够多了,就生出自己写一写的念头。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对写长篇感兴趣,一来就构思了好几部长篇小说,野心可以说是非常之大。记得其中一个系列叫做《地球纪元》,写地球从分裂到统一的全过程,计划写20部,每一部20万字,争取在400万字内完成。我不但这样想了,还兴致勃勃地开始写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开了个头,写了好几万字,然后就发现自己根本驾驭这么庞大的内容。

  怎么办呢?既然大系列我写不了,我就写一部就完稿的长篇小说。我从我同时构思的好几部长篇小说里挑选出一部来写。这部叫做《独狼原理》的长篇科幻小说我先后写了好几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然而,它在近十家出版社辗转,每一家出版社拒绝的理由都不一样,结果却是相同:拒绝出版。伤心啊。(后来,2011年,因缘巧合,《独狼原理》得以出版,算是了我的一大心愿。顺道,《独狼原理》今年会再版。敬请期待。)

  这时——已经是21世纪初了——我看到上海某出版社在搞大幻想征文,主题是“想入非非”。我的野心又起了:参加征文比赛,出版会比较容易吧?我写,名字就叫《想入非非》。谁知道,我写得慢,等我写完,比赛已经结束了。看着手里十万字的稿子,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到新华书店,翻看类似小说后边的责任编辑的联系方式,抄写下来,再厚着十万层的脸皮,写信,自我推荐。多数石沉大海,只有青岛出版社的责编回了一封不算客气的信,我也打蛇随棍上,将小说用软盘(不知道是什么的同学自行百度)寄过去。责编回信说,怎么只有十万字?想出版至少十五万字。于是,我兴奋得三天三夜没有睡着觉(不是夸张)。最终出版时该小说更名为《双鱼的秘密花园》,于2005年出版。这是我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顺道,《双鱼的秘密花园》修改版今年会出。敬请期待。)

  然后,所有人(呸,只有你自己吧)都期待着我的新作。但又一次没有然后了。因为我结婚了,因为我当双胞胎的爸爸了,因为……总之,我度过了极为忙碌的一段日子。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我当时忙碌的程度:我走着路都能睡着觉。

  时间很快来到2008年,啊,汶川大地震,啊,北京奥运会,啊,我决定重新开始写作——因为我看了《三体》,因为我看到了《三体》的热销,因为我知道了只要你写得足够好科幻还是有人看的。然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然后?)我发现自己成了科幻圈里的陌生人,最麻烦的是,停笔几年,我似乎失去了写作的能力。

  怎么办?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人,我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于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大量阅读,写了大量书评,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寻找写作的感觉。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重新开始写作会是从科幻史开始。当时,一家文化公司找到我,说想出一本简要介绍世界科幻历史和现状的书,与奇幻和推理成一个系列。我想,本来我就知道不少科幻方面的历史,写书就相当于梳理一遍自己的知识吧,所以就答应下来。显然,我低估了写科幻史的难度,哪怕是所谓“简史”,也是需要超量的知识储备与过硬的写作功底的。所幸,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跌跌撞撞中,总算是完成了名为《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的作品。该书出版后,褒贬不一。我自己认为,它对于普及科幻知识是有用的,对于刚刚接触科幻,想要深入了解科幻的人是足够友好的。(顺道,这本书也要再版了)。

  也许有读者要抱怨了:你这是在打广告吗?一千字里打了三次。是的,你没有说错。作为一名野生科幻作家,给自己打广告,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吴京宣传《战狼2》时说:我又不傻!

  继续说我的野心。《星空的旋律》出版后,我想把创作重心转移到科幻小说上。因为在写《星空的旋律》时,我注意到国内科幻小说在题材上的缺失,比如太空歌剧,几经犹豫,我最终确定了“人工智能”作为主创目标。这便是“碳铁之战”系列的开始。

  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第一部《终极失控》写了近两年,最终于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当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银奖。第二部《决战奇点》写了两年半,其中有三个月一个字都没有写,整个人焦虑得不行。这里要特别感谢深圳的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要不是他们在2015年举办首届晨星·晋康奖(事实上是我垂涎他们的奖金来着),《决战奇点》恐怕现在都还没有写完。幸好——幸好世界上有截稿日期这种事情——我写完了,参赛了,获奖了——准确地说,晨星奖是长篇提名,晋康奖是唯一获得者(小骄傲一把)。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决战奇点》的出版。其间经历不可描述的X次波折,《决战奇点》终于、总算、还是于2017年9月正式面世,(掌声在哪里?)广告模式就此开始:各大电商——淘宝、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等(鲜花在哪里?)——均有销售,欢迎零售,更欢迎批发!(钞票在哪里?)

  是的,本文就是一篇硬梆梆的不惨半点假的广告。而且,是时候说出我的野心了。

  在等待《决战奇点》出版的时间里,我没有闲着,着手写作“碳铁之战”系列的第三部。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个系列将在第三部完结,然而、但是、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小说是有生命的,写着写着它不想在第三部里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又或者是我的野心再一次膨胀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结局是计划中的第三部现在已经有丝分裂成了四部。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大的坑,然后自个儿扑通一声跳了进去。现在我能说的,就是“碳铁之战”系列的第三部《狩猎之神》已经完稿,目前正在“积极”撰写第四部《绝地战歌》。我希望我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说要写长篇科幻小说六部曲并且真的写完的人。

  肯定有人在心里嘀咕:你要写就写,说出来干嘛?事情是这样的:我这人脸皮薄,最怕别人说我不讲信用。我告诉大家我要写六部曲,就是希望有一天你会问我:你的六部曲呢?吹牛也不知道打个草稿啊。那个时候我就会低下头,红着脸,什么也不敢说,然后把满身的疲倦啊懈怠啊自我否定啊偷偷藏起来,继续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我的科幻小说,实现我年轻的时候就跳荡着的野心。

  野心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决战奇点》读后感(四):王晋康:《决战奇点》序 言

  《决战奇点》序 言

  2015年12月12日,由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会”(这是国内唯一科幻公益创投基金)主办的首届“晨星奖”在深圳颁发,萧星寒的长篇科幻小说《决战奇点》获晨星奖最佳长篇提名,并荣获该奖中的晋康奖。晨星奖(包括其中的晋康奖)的主旨是奖励“核心科幻”的创作,它面向的是尚未发表过处女作的年轻科幻作者。但在第一届评奖中,评委会喜悦地发现了几位基本成熟的科幻作家,萧星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决战奇点》主要描写碳族(小说中的人类文明)与铁族(小说中的机器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在这当中,有无用的奋斗,有意外的挫折,有瑰丽的幻想,有片刻的欢愉,有永恒的遗憾,还有无穷无尽的乱世纷争。透过这些情节,你时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的认真思考,可以说,作者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观。而对于有志于长篇的科幻作者来说,这几乎是他们必备的基本功,这是科幻这种类型文学的特点之一。

  围绕碳铁两族的生存与毁灭,《决战奇点》探讨了许多话题。比如对于人类。迄今为止,人类还只是一个科学上的概念。在现实里,我们分成无数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彼此隔膜彼此敌视,为着种种利益而征战不休。若有一个掌管地球的世界政府是否会更好?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还有南方文明,又将如何融合?又比如讨论人类,宗教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当铁族出现,并成为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各大宗教将如何应对来自铁族的挑战?是否会有人将其视为无所不能又大慈大悲的神,对其顶礼膜拜,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教派?

  题目中的“奇点”是目前颇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本身有多重含义,但在科幻的语境下,通常指由于技术革命(一般情况下是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人类社会生活骤变。奇点之前的生活和社会是我们所熟悉的,奇点之后则是完全陌生的,是现在的我们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就像一千年的人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一个发光的小匣子上用手指划来划去,同时或嬉笑,或哀叹,或抱怨一样。但问题是,假如这个奇点不是人类开启的,而是人工智能开启的,那又会怎样?在《决战奇点》中,当2077年,第二次碳铁之战爆发时,铁族在奇点大门前欣喜万分,碳族对此却懵懂无知,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碳铁两族的结局是否早已注定?甚至,就连最后决战的机会也只存在于碳族英雄的幻想?

  《决战奇点》着重讨论了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人类的情绪一向比较复杂。一方面,人类渴盼更聪明的机器人来帮助我们做我们不想做和做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人类又担心聪明的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在它们拥有了自我意识和生存欲望之后,甚至可能消灭人类。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2016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成功创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与工业革命同等重要的全球性事件,将在每个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如果不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它也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后一个事件。实际上,在我看来,也许霍金这番话都过于乐观了——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个人有自由意志,而人类作为整体来说并没有自由意志;科学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能动性,但并不能改变人类的宿命。如果承认地球生命包括人类都是从普通物质通过漫长的进化而来,那就没有理由怀疑普通物质中同样能进化出铁基(或硅基)生命——并且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先天优势,终将超过碳基文明。本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能超越人类的立场,站在第三者(上帝、历史老人)的角度来看待这部未来文明史,虽然读者能时时感到作者的“人类意识”,感受到作者的热血和忧虑,但总的说,作者的目光是超越人类的。

  人工智能是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如何看待科技的具体体现。科技是什么?科技与我们的未来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该如何看待科技,是把它当成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类崛起的魔法而全力以赴地研发?还是将它视为戕害人性、破坏自然、恶事做尽的魔鬼,不顾一切地反对?亦或者如本书中提到的阿米什人一般,远远地围观,小心翼翼地靠近?这些问题,在《决战奇点》中都有深入浅出地探讨和展现。

  关于人工智能,已经有很多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写过这个主题,其中不乏《我,机器人》和《终结者》这样的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人工智能大多是作为高效的杀戮机器和单纯的人类复制品出现(前者放大了人类的恶,后者放大了人类的善)。《决战奇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地将铁族视为一种新兴的与人类文明有相似之处又有颇多迥异的文明,讲述的是铁族的诞生、发展与演化,映照的却是碳族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碳铁两族在数百年时间里密切互动,竞争,杀戮,合作,猜忌,有合作中的竞争,也有竞争中的合作,有无心的罪恶,也有刻意的屠杀,时而慷慨悲歌,时而嘘唏感叹,却正是融汇形成地球文明乃至太阳系文明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萧星寒是有野心的。他要撰写的不仅仅是碳铁之战,而是属于他自己的未来史。

  前面说,评委会欣喜的发现了一位基本成熟的作者,既指他成熟的世界观,也指他的文笔。小说中的语言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萧星寒善于构建未来世界,读者无论进入小说中的哪个场面,都会看到丰富而写实的景观。萧星寒也非常善于在哲思天地中遨游,文中时时可见妙言警句。但事情是两面的,这种哲思天地中的任意遨游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情节和人物,比如,主人公卢文钊和萧菁的相恋稍显仓促,而萧总司令指挥的史诗性的战争(及失败)也过于简略。在小说中,铁族始终是作为背景和远景出现的,这可能是萧星寒的有意设定,无可厚非,但作为读者,总觉得读起来有那么一点“不过瘾”。

  萧星寒说他正在创作《决战奇点》的续作,我相信,在《决战奇点》中未及深化拓展的主题、情节和人物会在后续作品中得到更为精彩的呈现。

  是为序。

  王晋康

  2016.1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决战奇点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