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虚构 Ⅱ》是一本由[英]约翰·萨瑟兰 主编著作,未读·文艺家·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虚构 Ⅱ》读后感(一):走进文学经典的现实之地
每部经典小说作品,都是伟大的虚构,比起现实生活,他们是绝对的艺术品,是作家基于自身独特经验的艺术加工,常常有人说现实要比小说精彩,可是现实对于浩荡复杂的人类社会而言,只是信息海洋里的碎片而已,无法提供更为复杂的思想力量,也就是一种关于人性、关于生活的可参考的模型。由此可见,那句艺术来自于现实,高于现实所言不虚。
在小说中,作家所写出的地方,不一定是现实种的某个具体地方,或许是一个虚构之地,可是只要用心考证,也能从他过去的成长中,找到该地的影子,童年之地,遇见之地等等。
《伟大的虚构2》带着我们走进,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地方,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地图,能让我们全面了解虚构中非虚构的部分,同时对于每部作品都有精彩的介绍和评论。
书中将世界文学发展分为四部分,赋予带有地理特色的名字,第一部分便是浪漫主义的远景,是1914年之前的文学作品。将1914年之前的作品定义为浪漫主义,原因或许在于这之前的文学作品,对于世界的描述,有着明确的故事线、时间线,地域不但是背景,也参与到人物关系的构建之中。
《人间喜剧》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对于巴黎的永恒书写,他认为巴黎是十万小说之都。十九世纪的巴黎,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如尼采所言那是一个上帝死了时代,是一切价值重估的时代。巴尔扎克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书写的巴黎的复杂,以众多人物在时代中的沉浮,九十四部小说构成了《人间喜剧》,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高老头》中吝啬鬼的代表,欧尼葛朗台。
两次世界大战,对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对一片理性留存下的废墟,他们无法做到浪漫的书写现实,只能以碎片化、实验性的方式展现现实,地域景观也成为了归属感和自身存在反思的对象。
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主要景观在西班牙的塞拉山脉。众所周知,海明威经常塑造硬汉的形象,在该小说中也是如此,只不过的他写了人类对同类的暴行后,又描写了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暴行。
此部分主要展现战后,文学中对于地域的描写,在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图景发生了变化,消费主义开始主导一切,包括文学世界中的地域描写。
《杀死一只知更鸟》对于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不同社会阶级间的地理区隔进行了展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在美国南部,小说中的人文景观,昭示南北战争以来的各类隔阂。
书中最后一部分是当代地形,作者做了充分的展开,当代作品中的地域书写,更加的多元化和都市化,这里就不做赘述了。阅读《伟大的虚构2》对于我们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拓展对于文学的理解,都有很大的意义。
《伟大的虚构 Ⅱ》读后感(二):以城市为主题串联起来的奇迹
文图 / 左叔
这本以“重回73部文学经典诞生之地”为主题的书开列了一份“堪称经典”的“书单”,不过我读过的并不多,即便是其中唯一的一本中文作品,阎连科的《炸裂志》,我也没有读过。
不过,看看目录,还是有很多你应该读过的那些常常出现的各式各样书单之中的“经典”。比如三岛由纪夫的《骚潮》,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我猜 ,这本书的编撰目的,不是要来挑战各位读者的阅读量的,而是以一个特别的“场景”串联线,来串联起这些经典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一个创作者、文学作品与它深深扎根的“成长之地”之间的关系。
几乎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之初都无法回避他与自己成长的关系,落笔之初总有生活的印迹和影子。而这些生活的印迹和影子里便包括“文学经典诞生之地”——城市。在这些经典作品里,城市已经不完全是故事的舞台,是堆放情节的容器,更是一个故事之所以成立,一个写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表达欲望的源头。
将故事还原到彼时彼地的场景中,将写作者还原到彼时彼地的城市里,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便慢慢的清晰起来。在资本横行、机会遍地的时代,你会发现美国纽约和长岛也在飞速生长,在其中横冲直撞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他的创作者菲次杰拉德同样也在这个飞速扩张的时代中若有所失。
城市是包容一切的,同时也是禁锢。读历史时,常会听到一个概念“历史局限性”,一个人纵使有惊人的“先智”但也会受限于他所身处的“时代”,所谓的开拓创新有再大的能量、再多的突破,也受限于这个基础,无法获得再大的突破。写作者、文学作品与城市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透过这本书更容易看得真切一些。
当然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还远不止这些。这些年,我拉拉杂杂地读了一些书,也写了一些阅读后的感受。因为阅读的范围比较宽泛,所以最终成稿的这些文字也比较杂乱。其实是有些想将这些文字整理出来的 ,但却发现它们很难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线索或概念,能够让这些散乱的文字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这本书比较接近我的“理想状态”,本质上它就是一个以“城市”为主线辑成集子的“书评”,这个串联线使得跨越地球各个大洲、各个文明、各个时代的作品因为“城市”这个概念而有了相对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作为创作的动力源也有值得探讨的价值。之前,我也曾读过以某个时代某个地域女性作家的作品为主题的“书评”书,但显然这一本的视野更为开阔一些,这样的模式还是比较适合拿来“活学活用”的。
每一部经典,都天时地利的奇迹。这本书也是个奇迹,以城市为主题串联起来的奇迹。
《伟大的虚构 Ⅱ》读后感(三):回顾经典,让我们一起领略世界风光
还记得自己当初读的第一本小说是《简•爱》,当时的自己认字不多,跳跃式的读完了,那会主要图热闹,关注的是故事发展,而把大段的故事背景和当地的风景描写选择性忽略了。而经典的迷人之处就是经典越读越有味道,我反而沉迷那些冗长的环境描写,从他们的叙述中看到了世界的各地风光。
《伟大的虚构II》这本书就是一本集合了73部文学经典的地理合集,这本书涉及的所有作品都抓住了某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它更像一本文学史中的世界各个角落的旅行手册。从书中领悟这些当地的文化和地理风光,这更像是一场“文学景观”。
作者用他们的“心灵的眼睛”为我们编织了一幅在事实和虚构之间不断变换的城市图景,再现了某个地域,也是作者本人亲身感知到的独一无二的秘密角落。
他们的作品也是地域与人的综合体,地域的创造不仅依赖于实际的地理细节,还依赖于共同的习惯、风俗和价值观,即一系列离散的社会活动勾勒出的原始的、现实的轮廓,地理环境也有助于创造人们的身份认同感。
本书从地理环境入手,从三个不同的标准划分。
一,作品必须创造出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儿。
“文学”的景观界限早已超越了文本本身,但都是从实际存在的、视觉上“真实”的地点,存有某种联系。
《呼啸山庄》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当时第一次读,就感觉艾米莉描述的荒原紧张、浪漫而又离奇,这也是作者刻意描写的恶劣天气营造出的氛围不可分割的。
这是一部关注景观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意识到地理位置与天气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呼啸山庄》更注重季节。小说中提到了25次“春天”、23次“冬天”和22次“夏天”,并且配合了丰富的细节描写。有些事物不会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呼啸山庄就包含了一个关于天气的警示,用来形容大风吹过屋顶发出的呼啸声,这也代表了它的荒野,“几棵矮小的枞树,一排瘦削的荆棘都朝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乞求太阳的施舍”。
书中引出故事的开头是从房客洛克伍德在呼啸山庄借宿被一个噩梦惊扰开场的,“破碎的玻璃窗,刺骨的寒意和一条穿过碎玻璃、蹭得鲜雪淋漓、幽灵般的手臂。”等到他第二天醒来,发现外面变成了一片毫无特色的白色沙漠。”
这场激烈的爱恨仇杀笼罩在约克郡荒原阴暗、哥特式的神秘氛围之中,而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更像是荒原中阴风怒号的产物,狂野不羁冷酷无情,,这里充满冲突和困扰,在约克郡荒原上骚动的狂风中得不到片刻的安宁。而她的灵感就是她生活过的地方,书中的荒原更像是她经常散步的地方,有狂野的树木、强劲的风。她离群索居,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而当时的维新高地农舍,离她住的霍沃思牧师寓所不远,也被她写进了书中,就是画眉山庄的缩影。
而女主人公凯瑟琳在临死前,她幻想着夏天,床边摆放着春天的花朵,“这是山庄上开得最早的花呀!她惊叫到,这些花让我想起了轻柔的暖风,和熙的阳光和快融化的残血”。凯瑟琳死时也想着回家,而这个家也是艾米莉生活的“家”。
二,那些经典作品文学景观的“存在感”由地理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既拥有地理位置,也拥有历史上的时间位置。
连续两次世界大战重新定义了人们曾经熟悉的地理边界,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捕捉并表现这种新的混乱感,他们塑造的地域景观对归属感和身份的概念提出了质疑。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虹》,就是通过布兰文一家三代的视角,聚焦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0年的这段时间内的英格兰中部地区,生动再现了那里的农村生活。
小说从开头就明确了主角一家人的定位及他们的居所的位置。
“布兰文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沼泽农庄上。在这片大草原上,洗耳河蜿蜒曲折,懒懒地流过夹岸的赤杨树,形成了德比郡和诺丁汉郡的分界线。大约两英里之外,在一座小山上耸立着教堂的尖塔,这小镇上的房屋似乎也都吃力地向着那座小山爬去。布兰文家的任何人在田野里劳动的时候,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那伊尔克斯顿的教堂尖塔和它背后清澈的蓝天”。
劳伦斯的出生地伊斯特伍德位于诺丁汉郡的最西边,他是劳伦斯小说中大部分地域设定的灵感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世界大幅改变了地图的轮廓,这个时期的故事记录了越来越受欢迎的假日、向外蔓延的城郊和后殖民空间的政治,反映出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世界。
而荷兰作家杰拉德•里夫《夜晚:冬天的故事》就是讲述的战后的阿姆斯特丹,一个心怀不满的年轻人艰难地度过了1946年的最后十天。
在书中对战争只字未提,也并未控诉,但小说弥漫的恐惧氛围毫无疑问是战争的后遗症,城市的寒冷街道,冰冻的运河,破旧的公寓里楼梯黑暗、房间冰冷彻骨,朋友们围着将息的火苗取暖,这些景象都在强化一种深刻的脆弱感。
三,地域设定不再局限于“故事设定”,景观则会成为独立的主语。
关于地域的想象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奇迹般地影响它们所描述的环境本身。这些作家贡献了社会评论、批评和颂词,定义了他们所描述的国家和社区。
我们有多少人是从喜欢一本书了解到这个地方,再到喜欢上这个地方的呢?在亚米斯德•莫平《城市故事》中,我们认识到了那个天堂是“一座很像旧金山的城市”。,尽管朝圣者们夜夜饱受相思之苦,美好的梦想时常遇挫,但自由带来的快乐和彼此之间的友情在这个“童话”里无处不在。虽然旧金山经常迷雾重重,但对莫平而言,它的内核永远阳光明媚。
对于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说,这部作品就是落在纸面上的普鲁斯特式的一片片回忆。而对于从未踏足此地的人对它们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这本书浓缩了作者从伟大文学作品中获得的乐趣和回报。也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之地分享给读者,因为这些“景观”不仅仅是文学的“故事背景”。现在的我们实现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四处观光,而这本书也是一场旅行,跟着大师来一场文学盛宴吧!
《伟大的虚构 Ⅱ》读后感(四):专业的73部文学经典书单
要说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中国读者更为敏感,疆域辽阔的大中华孕育的作家和文学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
早在学者刘师培就将地理学贯穿文学史研究,著有《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总结:
“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南北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影响经济、交通、风俗习惯的不同,人在其中的精神气质都迥然不同。
从地域去细分文学的诞生,虚构文学中人物在作家笔下的诞生,真实与虚构就多了一条有迹可循的通道。
《伟大的虚构Ⅱ》这部作品集,围绕的是世界闻名的73部文学经典作品,其中涉及的城市和地区结合文学作品来解读,是一部地理视角文学指南。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时间筛选下来可以被反复阅读的文字,伟大的文学著作的价值是挖掘不尽的,开卷有益,开卷可以用不同的姿势和角度。
作为读者第一次接触某部文学作品,肯定最先品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而对于一部作品的资深读者来说,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细节都至关重要。
《伟大的虚构Ⅱ》这部作品集涉及的73部经典文学作品,都和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这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有趣、有创意性的思考方向。
乔治·奥威尔提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意象,解释“作家的理想位置”就是在“在巨鲸之外”。社会好像是一只巨鲸,《圣经》里的约拿被巨鲸吞进肚里三天三夜,然后又被鲸吐出,所以奥威尔觉得作家就应该这样,需要在鲸肚里待一段时间,但也不能一直待着,一直待下去只有一死,作家必须仔细体察身处的社会,但又要与之保持距离。
就像我们妇孺皆知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鲸肚子具体结构,对于亚洲人来说有点模棱两可。
这部被誉为“了不起的美国小说”,在200页的本文中被提及了25次“地方”,地理位置、建筑住所在这部小说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映射的是人物背后的社会地位和美国风貌。
在《伟大的虚构Ⅱ》中解读这几个地理位置的关系:叙述者尼克沉默寡言,出生西部,来东部纽黑文读书,在纽约上班,住在长岛北岸的一个半岛——西卵,也就是盖茨比的邻居。而他的表妹黛西住在海湾对岸的东卵。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小说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地理位置,但故事主要发生在三个地方,纽约曼哈顿、长岛、和皇后区。
“西卵和纽约之间大约一半路程的地方,汽车路匆匆忙忙地和铁路会和,它在铁路旁边跑上四分之一英里,为的是躲开一片荒凉的地方。这是一个灰烬的山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是个复合行为,例如盖茨比派他的加长车去纽约接送宾客来参加派对,派旅行车去火车站接不那么富裕的客人。小说中那场致命的车祸也发生在这条公路上。
这条路上有很多的计程车和灵车,而“汽车”这个词汇出现了88次,其它交通工具或运输方式词语出现202次,这意味着什么?
盖茨比即便财富如山,也依然是一个永远奔波在途的旅客而已,无家无根。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西卵和东卵的地理原型是现在长岛的大颈和金沙角,在长岛的东北岸。如今的大颈地区,尤其是最富裕的区,在社会阶层上依然和西卵很像,不过他们住宅面积稍小,海湾对面的马诺黑文区的房产要大得多,这就很像东卵,盖茨比的豪华宫殿。
长岛某庄园和现实的岛屿、城市真实地理位置和文化财富状况相连接,这也是文学的魅力之一。谁敢保证哪一年我们不会踏上前往盖茨比的宫殿之旅,脑海中必定回想起歌舞升平的明亮大堂,也必定会到海边去看看那个孤独的宫殿男主人,是否在瞭望海湾对岸。
这本书的编辑是约翰·萨瑟兰是英国学者和作家,一直从事文学研究,在《卫报》、《纽约周刊》发表评论。对世界文学和出版几乎无所不知,精通英美文学史,留心文学逸事秘辛,对当代流行文化也有涉猎,爱看英剧美剧。
他写过斯蒂芬·斯彭德传记,写过畅销小说简史,还写过皇皇八百页的两百九十四位小说家生平,介绍了古往今来的五百本伟大小说和一大把文学趣闻。
这部《伟大的虚构Ⅱ》如果当作深度文学解读收藏,那可能还有点失望,每部经典作品的文章不足三页。73部作品由地理位置串联起来,如果正巧看到了这其中一部作品,不妨翻来这本书的文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阅读理解。
我们触手可及的伟大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无论我们多么雄心勃勃,勤勉不怠,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更何况是电子信息时代,读书已经被压缩到每日以分钟计算的限制里。
所以,以某种形式能够快速索引、减少选择时间,成了当下很重要的能力。各种形式的书单炙手可热,而这部专业级别的文学专家集结的文字,就像是一部专业的地理为导向的大型书单,经典文学展示的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块土地去了解世界。
去瑞士阿尔卑斯山就先读读托马斯·曼的《魔山》;去伦敦该读读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赛尔文的《孤独的伦敦人》;去罗马不妨读读莫拉维亚的《冷漠的人》......
这本书里也有一篇中国文学阎连科的《炸裂志》,地理位置在中国河南省。炸裂村虽然是虚构出来的地方,但确实是阎连科的家乡河南没错。
虽然我还没读过2013出版的《炸裂志》,但导读了这篇有关河南村落的转变,确实引起了阅读兴趣,列入书单也是一个收获。
如果读过约翰·萨瑟兰的著作,像《耶鲁文学小历史》,就知道他的风格真的太风趣了,严肃的文学史论,能结合轻松愉悦的方式输出,那么整个阅读能量都不那么沉重了。很期待,中国出现更多这样的专业的文史专家用不同的视角与高度之间来回穿梭的刺激感,打开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脉络。
用约翰·萨瑟兰曾说过的一句话结束:
“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能源源不断地给予你新意,无论你是何时抑或通过何种途径阅读到它。加之现代翻译的出现,人们阅读到的不仅是“文学”,而是世界文学。”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