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7 00:54: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摘抄

  《走出自己的天空》是一本由何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一):何江

  诶呀,其实这本书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对于自己小时候生活细节,事件,人物的回忆,几乎没有什么笔墨描写自己走出农村之后的生活和经历,所以要是想了解作者这些经历的人就可能要失望了。其实单单看这本书是无法感觉到书的作者是一个生物研究者,甚至是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都是在书中感受不到的。只是以一种对自己故乡回忆,反思,怀念的态度在写出的这本书。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二):加油

  [cp]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作者应该是最后一代经历过干农活的人了。那个时候后,大家都很穷,为了生计,不得不想出很多办法去生存,去过得更好。人很伟大。但是,人也很渺小,被毒蜘蛛咬伤,只能用火疗的方法,人一不小心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性命,或许很幸运,你可以逃过这一劫又一劫。真的没法了,就去求助巫师,神奇但也无奈。作者讲捕蛇者那段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生计。那些一直艰难生存,没有放弃希望,想通过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空的人,最后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或是每件事都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是不是会磨平人的心志,然后就此继续无奈的生活,或者最后放弃,堕落消沉。还是挺无奈的,但也能理解。世上有很多可怜人,他们的日子比我们要苦很多。不要抱怨。我只是希望我们都不要放弃吧,不要认命,可能最后生活一直在给我们出难题,但是我们也不要自暴自弃,永远保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这样即使最后生活依然清贫依然平凡普通,那我也觉得它很伟大。说给大家听也说给我自己。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三):心中有光,更需踏实

  抱着好奇翻开这本闲书,写的是故事,农村的故事,和励志、学习方法无关。多少是“寒门难出贵子”大流下的一点光,但也正如评论所说是“一个”“意外”,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的积累阅历还是有太大关系。会读书的理工男,文字也好,文笔流畅,读来和同时开着的贾平凹的《自在独行》相比似乎更让人愿意读下去(当然两者我想并无比较的意义,我也都还没看完。)

  翻到一半(第100页)。写的大都是一种纪实,是作者每天和爸妈视频中的“故事”,没有涉及多少读书学习的过程,不言苦,但在提到高考压力时,多少还是可以感受到寒门学子的压力,也是,大家都知的又何需多言。

  读完,几点想补充:1、何江笔下的农村,有些写景的句子,单读没什么,一段连起来缺很有画面感,这样的写法让我想到了汪曾祺。2、还是写景,几处的着眼,眼界都很开阔,如:当秋风吹过停钟的山谷,林里的老鹰在村落上空时…

  是个有情怀的人儿啊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四):母亲说,很多事情自有其门路。

  作者说自己被关注后,很多人想要从中国乡村和哈佛之间的联系加以解释,但要是自己想来,怕是从小就懂得要把握自己命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很多人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

  从父亲,母亲,弟弟到作者自己。

  还有很多令人一震的朴素哲学。

  //

  母亲说,很多事情自有其门路。 父亲说,不急不急,你长大了,有的是机会去看。 每当我抱怨家里条件不好时,母亲总告诉我,要知足。

  既然不会有人驻足,做那么遥远的梦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巴望眼前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能够带来一丝丝乐趣。 人活一世,粗茶淡饭过一辈子,就够了,要是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出甜头,那便是一个人的福气

  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们越年长,才越清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生活,不是那些吊儿郎当的人能受得了的 可父亲觉得,农事是乡下人的立身之本,守住了田地并学会怎么种田,就等于有了铁饭碗

父亲常说,对待水田就得像对待自己的命一般细致耐心。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五):走出自己的天空

  《走出自己的天空》 《儿行千里》这节目是湖南卫视的节目,由我最喜欢的何炅老师主持,我非常喜欢这类的节目,看起来也很有意义,节目中说要送给何炅老师一件礼物,就是他的书。何江在节目中所展现出的低调、朴实和谦逊感染了我,我很欣赏何江,也更加喜欢这档节目了,他写这本书并不是在其出名后写的也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地兜售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本书不是自传,也不能浅薄地看成是一本心灵励志书,书中对他自己如何历炼成学霸写得极少,对于读书达到怎样的程度,他并没有刻意追求,似乎一切顺其自然并且顺理成章,文本细致入微地探寻了自己成长背后的故事,以及家庭、社会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理科生的他文字简洁、准确、活泼,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渲染出极强的画面感和临场感,这是我不得不佩服的,这也颠覆了我们对于理科生的一个规格,理科生也可以文采斐然,并不是所有的理科生都是呆木的,何江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不懈进取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对故乡的生活原貌和发展变迁进行了生动的记述,抒发着对家乡细腻而深厚的情感,很喜欢这本书,每天晚上的不断阅读,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故事。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六):【不是书评的书评】

  一直没在豆瓣上写影评、书评、音频的习惯,自己才疏学浅,遇到赏心悦目读物,怕流水帐般的口水语破坏其他参与者的体验。但读完此书,让我有着强烈倾诉的欲望。

  喜欢书中的第二章,何江的母亲为补贴家用而织网,而同样的情景发生在我家。因家乡背靠汉江,鱼网小厂较多,母亲闲暇时在家里织网,后因视力不好而中断。看到书中所述母亲的片段,脑海里又回到母亲坐在织网机前的影子。

  喜欢书中的第四章,让我想起鲁迅老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活不易,小孩自娱自乐充满童趣。让我想起奶奶偶尔提起父亲求学时,冬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练习题直到深夜,两腿冰冷口对着两手哈着气取暖。后来等我上学时,才体会到“寒窗苦读十余载”中的寒不是贫寒的寒,而是寒冷的寒。

  喜欢书中的第十章,让我想起高考前母亲还有奶奶特意去寺庙求签保平安。同时记起母亲在生我时一件小事,怀孕前一算命先生对我母亲说,你这一辈子会有三种幸运:幸运一是婆媳关系融洽;幸运二是丈夫善解人意;幸运三是儿子听话孝顺。也许神灵保佑,在中考高考过程中确实每次都超常发挥,奶奶与母亲未曾有不愉快,父母有过争吵但也相安无事。

  书名,有点鸡汤。但读完之后觉得确实如此,他走出了停钟,发现了更大的世界。相信不忘初心怀着乡愁的何江会有更大的成就。同时也祝愿每个人尽所能,道声无悔。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七):远去的故乡

  买这本书的时候,离我的二十岁还有一个星期,其实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当初的想法也带着较为浓重的功利色彩,正如图书的腰封说道,“看八零后乡村学子,如何成为影响世界的青年领袖”,我也希望能够从前行者的背影中,读出一些别样的色彩来。但与我所预期的不同,作者对自己的求学生涯,对自己获得的卓著的成就几乎只字未提,全书的十篇文章,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其儿时生活的乡村的一草一木,讲他的父母与兄弟,他的亲戚与乡邻,讲他在这里度过的斑驳的岁月。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难不联想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停钟村与罗庄,尽管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河南,两者之中,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这本书就像一只船锚,将我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乡村,一点点地打捞上来。我想起了我们家原来也养过一只老黄牛,我经常拿苍蝇拍给它打牛虻,它吃的麦秸要仔细挑出泥块和石子,再用清水泡好;我们家还养过猪,羊,兔子,我和姐姐有时会垮个篮子去给它们割草;大堂哥在河边钓鱼,二堂哥领着我们在桥底挖泥鳅;那时候最大的烦恼是怎样把作业蒙混过去;天宇领着我和小鹏去荒废的院子里抽烟;那时我和姐姐在田里经常玩的就是数能看见几个高压电线杆,几座楼房;爸爸第一次外出打工我们姐弟三个趴在小板凳上给爸爸写信;夏天到来的时候我们铺上一层塑料纸在大桐树下睡觉;过年的时候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炖着肉;我小时候发高烧老是说胡话,爸爸背着我到二爷家里去;…有时我也会得知一些更为久远的信息,比如爷爷讲他小时候在药铺的事,还有外出逃难的记忆;奶奶给我讲父亲小时候因成分被人欺负,脑袋上破了一个大洞;母亲则会跟我讲她与父亲的相识,讲那架老收音机与破自行车,讲她与父亲的三次战争,讲生我的时候父亲是如何的高兴……

  我有时会羡慕起何江来,乡村的一切在他的记忆里永生,又在他的笔端重现。而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和我远去的童年只剩一些零星的碎片了,我十岁开始离家在外求学,如今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很多的东西记下来,也有很多的东西被忘却。在乡土中懵懂成长的我们,终于不再归寂于乡土。无论是庆幸或是唏嘘,乡村都在渐渐远去,在我的生命里。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意义在于,爱你生活的地方,爱你前行路上的每一寸光阴,去收集,去珍藏,所有的终将会逝去,记忆是我们最后的宝藏。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八):走出自己的天空

  这本书里有两湖(湖南/湖北)地区80后的童年生活、乡间美食、求学经历,我和姐姐也偶尔会在上学的路上捡到受伤的鸟儿、搁浅在干涸稻田里的鱼儿。

  无意中看到何江的演讲,了解到这本书,想看它的初衷其一想了解怎样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出来这样的农村孩子;其二是同为一个地区,带着回味童年的感觉。书中描述的许多场景,儿时活动与乡里乡亲的交流都似曾相识。朴实的言语,没有刻意的赚取眼泪,却在一个个的小细节中打动着我的心。

  我想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何爸何妈虽然没有讲述太多的大道理给他们兄弟二人,却给了一个温暖坚实的家的后盾;虽然没有提供殷实的家庭环境,却传递了读书重要的价值观;虽然没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却在坚持看书不打麻将等小事情上,言传身教。在兄弟二人读书最关键的时刻,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选择了陪伴。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家里有许多的藏书,从三国演义到封神榜,各类历史书,医书,甚至张天师的各种藏书;也经常和我们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小时候不让我们看《红楼梦》,记忆中有一次姐姐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红楼梦》回家看,还被父亲责令赶紧还回去。

  父亲亦不让我们和其他同龄的孩童一样玩纸牌,而农村的习性如此,有时候新奇玩了一下扑克牌都会被责骂,然后将我们的纸牌都扔掉。他喜欢在高兴的时候问我们: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哪些?问我们某某历史故事的细节,答对了会有5-20元不等的奖励;所以小时候和姐姐都特别爱看书,除了家里有的书,只要是捡到有字的纸张,都会反复去看。印象中有一本《天龙八部》,几乎被我和姐姐翻烂了,其中的一些情节描述,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以至于我现在对于喜爱的故事翻拍的电影,都不忍去看,总认为书中文字的描写,能带给人更多的遐想。

  这本书看过的时间有点长了,许多当时的感受记不太清楚。下次补看后再写,想再感受一次书名,如何走出自己的天空?是“走”出自己的天空,还是“走出“”自己的天空?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九):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

  何江,何许人也?

  他是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2016年毕业典礼上,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

  他在读博期间,写了一本书《走出自己的天空》,讲述他生活成长的地方,村庄从农业到工业社会的变迁。

  何江与我同龄人,随着80后的尾巴出生。他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在处于改革建设中,农村人,潮水一般的涌入城市,男人们为养家糊口,在各个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 打工 娶妻生子 盖房

  何江的父亲是一名捕鱼者,年轻的时候就天南海北的跑,给人打工,积攒了一些资本,回家娶了邻村的姑娘,结束了单身生活,漂泊的日子却没有间断。在何江很小的时候,父亲作为一名捕鱼者,一年只回来一次,就是春节。就连何江的爷爷去世的那天,家人没有告诉父亲,因为打工的地方路程实在太远。

  何江的父亲在外面打了几年工,赚到一些资金,回家盖房子。

  原来哪里的农民都一样,有钱了先盖房啊。

  在他们家盖房子的时候,爷爷和父亲因为房子的朝向问题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父亲爷爷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肯妥协。爷爷甚至一死威胁父亲,逢人就说自己的儿子不孝顺,要把自己赶出家门。

  原来父子关系在哪里都是这么让人无奈啊。

  二 务农 相夫教子 母爱

  何江母亲年轻的时候,擅长编织鱼网,在丈夫出门打工的日子,除了地里的农活,副业就是织鱼网,赚取零花钱。农村妇女,在那个年代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在外面打拼定期给家里寄钱,供养孩子的上学和补贴家用。女人在家里干农活顺便教育子女。何江是幸运的,有一个识字的母亲,作业做的不认真,首先都过不了母亲这一关,有不认识的字还有母亲给他辅导。但是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不识字的父母,这些孩子只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学习资源匮乏不说,生活资源也匮乏。

  三 读书 分担家务 孝顺

  何江深刻体验到农民的子女,父母不容易。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家里分担家务,学着做农活,学着插秧,学着种地。大人的观念是必须教会我们生存的本领,生在土地上不会种地可不行。

  何江是一个乖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懂得农村孩子有一条出路,叫读书,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他上学期间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得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 之后他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成为一名优秀的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

  有一大批人曾经生活在何江描写的村庄,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顾孩子和庄家。我们的记忆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经历的时间很短,父辈那一带为祖国的基础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我们现在有一个标签,叫做农二代,我们抛弃父母手中的衣钵土地,在社会的夹缝中寻找贡献着自己的热血,不管怎样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何江走出了自己的天空,但他深深怀念让他充满童趣的村庄。

  有人走出了自己的天空,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我们曾经资源匮乏过,但不妨碍像何江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民子女,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佼佼者。

  何江的成长经历让我不住的想:同样的中国乡村,同样的农家子弟,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农村生活记忆,是什么让我们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十):引人入胜的乡村生活回忆录

  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停钟新村,东距省会长沙市区四十多公里,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虽然临近省城,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还叫宁乡县南天坪乡停钟村),这里的发展相对滞后,连通电都比隔壁村晚。关于村名的由来,“哈佛毕业典礼首位中国演讲人”何江所著《走出自己的天空》第七章“古钟停落的村庄”有专门讲述。何江,这位1988年生的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博士后,正是从停钟村出发,一步步走向美国波士顿(哈佛和麻省理工所在地)的。 《走出自己的天空》不是何江去年“一讲成名”后的急就章,它写了五年。五年前,作者刚入读哈佛不久,在一次与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的聊天中,对方称何江从中国乡村到西方高科技中心的成长历程是“一次快进版的工业革命”,对何江叙述中的那个中国传统乡村尤其感兴趣。弗格森教授鼓励他将这些经历写出来,于是,我们得以读到这本九十年代乡村生活回忆录。诚如作者所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更是我的家庭、我所成长的村落的一本传记。” 该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体文学,而是分门别类描述了作者及其母亲、父亲、祖父、弟弟、小叔,以及看鸭人、小贩、铁匠、捕蛇者、巫师等人。这些人里面,有的专门用一章来讲述其生平轶事,有的作为一个人群略加描摹。共同点是,都以作者的视角来打量观照,都融入了作者对其的思想感情。第一章“假如春天能够留住”从作者老家门前的毛竹林写起,写童年的嬉戏,乡村的农事,然后着重写了作者的成长履历:在乡村度过童年少年,读高中才得以进城,之后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去哈佛硕博连读。文中没有所谓的“成才技巧”,流露更多的是对年少时光的眷念。第二章“一万个渔网结”写母亲,“母亲织网的时候有个小目标:不论她织的是什么网,她都希望每天能织出一万个网眼”,因为在当时,“织出一个万网眼大概能赚四块钱左右”。谁能说母亲的这份耐劳和毅力,没有影响到儿子呢?因为全程参与了弟弟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阶段,写弟弟“沟伢子”的这一章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小传。沟伢子生性倔强,高考失利后父亲带他去田里劳作,不动声色地激发他的“学志”,于是沟伢子发奋复读一年考上了重点大学。他的经历里颇能看出严父教育的影响。 相比写人为主的这些内容,有两章比较特别。第四章“盛开生命的房子”,围绕作者小时候住过的土砖老屋,写了生活其间的一些“山居记事”。湖南的冬天湿冷,山中老房子尤甚,作者生了冻疮,只得以融化的蜡水堵住裂开的伤口,以此止痒止血。因为鼠害,母亲特意捉来一条菜花蛇养在家里,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曾令小时候的作者胆战心惊。纵使如此,贫瘠生活里还是有不少欢欣和快慰,它们或来自自然界的草木虫鱼,或来自好奇心引发的对这个世界的探寻。而前文提到的“古钟停落的村庄”这章里,作者用较大篇幅虚构了一个“我”迷路至寺庙、之后又遇得“桃花源”的故事。这是《走出自己的天空》这部非虚构作品里的一次“剑走偏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于虚构类作品(如小说)的创作兴致。 以散文集来定义这本书的体裁应该是最适合的。全书语法整饬,惯用白描手法,重逻辑,多思辨,诸多细节和对话描写反映出作者超强的记忆力(这是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必要条件),部分句子还能看出作者的幽默感。抛开“哈佛毕业典礼首位中国演讲人”的光环,就文笔和情思而言,《走出自己的天空》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九十年代乡村生活回忆录。正如作者所感叹的,“在这传统的乡村生活即将消失的年代……我唯一能做的,便是用文字把曾经的那些记忆记录下来。”而最初引发作者创作这本书的那位历史系教授,他给予本书很高的评价——“作为训练有素的年轻科学家和一个很有才华和技巧的作家,他(何江)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和隐藏在文章里的情感有时让我想起了俄国作家契诃夫年轻时的笔触。”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出自己的天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