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略》是一本由范行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一):怎么这么多四星五星的?
此书条理极差,原因在于:一,叙述方式有问题,既无主线,又无清楚之纲目,只是泛泛而谈,让人不明就里,读之味同嚼蜡。二,篇幅不大而欲多谈,反倒讲不清楚。
对很多医家及流派的点评,虽是言人人殊,然而史书尚客观,此老则尽出主观论断,纯属一家胡言。
另外,很多观点让人不能接受。既无史料依据,又无完整的证据链,完全凭借猜想!张仲景及其他诸医家依刘表,这怎么确定的?仲景汉书无传,作者以自己的想象,给古人编故事的能力,真的是很强!这本书名为《史》,怎能如此随意?
一个字:差!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二):一本书带你看尽中国医学发展历史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名为《荒诞医学史》的书籍。真真的是被书中的那些西方医学史上的治疗方式给雷到了。以现在的视角来看,那些方式简直就是不能够被称之为是治疗,说是谋杀还差不多。不过转念一想,在当时那或许已是所能够实施的最佳的治疗方式了。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不管的发现、纠错、发现、纠错中前行的,而医学也是一样的。
看完了那闹哄哄的西方医学史,觉得在那段时期的医学发展中,似乎还是我们的传统医学更为靠谱一些。还是应该去找本一本正经研究我们中国医学发展历史的书籍来读一下轻省轻省脑子。“大家小书”系列中恰好有一本《中国医学史略》,粗略的翻了一下,发现还是蛮能够满足现在的我的需要的。
若问我对于中国医学的最早认识是什么,我能够想起来的大概也就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医术也只能够记得《黄帝内经》而已。而此书的作者则认为中国医学史的开端应该比这些还要更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所发现并学会的一些生活生存技能,并因此而铭记下来的一些经验,一些流传下来的工具,其实联系起来都可以视作是与医学有关的内容。
随着人类的发展,当人们逐步进入青铜、铁器时代时,医学也在逐步的发展。实施医术的人也由最初的巫医开始渐渐的发展成为职业医生,而医学的分科也开始变得明朗起来。中国的医学也如同事物的发展一般,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充实以及衰败、孱守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当中,分别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医学学派,出现了不同的代表人物。有关于这些内容知识,此书讲述分析的十分详尽,所涵盖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将哪些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与医学有关的历史知识,悉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用一本书带你看尽中国医学发展历史。这看得人还真的是不免有些眼花缭乱,不由的叹息自己从前对于中国医学的历史所知实在是太少太少。
之前所看到的那些与医学相关的史料书籍还是戏说与趣味所占的比例过大,内容读起来虽然轻松愉快,但知识性还是弱了一些。然真若是想要多了解一些严谨的史学内容,还是得安安静静的坐下认认真真常看看这些正统一些的书为好。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三):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传播
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三期临床实验的失败,让中医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医究竟是科学还是巫医?中医药是否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中医的反对者和支持者们在网上吵做一团。有人根据某些重要的毒性和未经过实证,觉得中医一无是处;有人觉得中医历史悠久,可以包治百病。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记录着医学就和人们生活的相关种种。对于历史的描述往往习惯以断代史为准,但是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中说到:“封建社会医学的发展,并不完全随着某一个王朝的兴替而骤然改变它的方向。”所以本书的划分并非以朝代划分。
中国医学是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而非一下子就成为现在的情状。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理论,随后不断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切脉位置 寸、关、尺三部,最早也并非如此。
有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古代的精神病人,包括我们现代常见的偷窃癖,露阴癖等等精神疾病。古代人对精神类疾病不甚了解,或归于风病,或归于虚劳疾候,或归于虫毒。包括隋唐时期的“猫鬼病”,范行准先生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歇斯底里症。
关于中华医学的弱点,在书中也不讳谈。例如古代中国的眼医技术有限,遇到现代所称的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依然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其结果也可想而知。直到印度的眼医技术传入中国,中国的眼科大夫们才开始对白内障等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有很多关于眼科医疗器械如刀、剪、烙铁、钩、别括等记载。
由此可见,中国的医学发展是经历了中西医交流的。例如,唐代时和阿拉伯人的商业贸易发达,输入了不少矿石药物和化学药品。除此之外,唐初治疗痢疾的悖散汤从大秦、波斯传入,被进献给唐代宗治疗他的痢疾。
鉴于欧亚大陆的地理特征,各国之间文化贸易往来,使得医学在彼此之间传播学习,互相汲取经验和教训。以当时的交通和技术条件,虽然和现代的医学传播相比要缓慢得多,中国医学的发展并非是孤立而封闭的。
以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中医或许并不能算是严禁意义上的科学,它不遵循病理学,而和精神科一样,以现象学为准绳,可算得上是一门“经验学科”。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医学应该继续秉承着学习交流,汲取经验的精神而现代化。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四):中医的博大精深°
——读《中国医学史略》
文/蓦烟如雪
谈及中医,我是既陌生又熟悉的,陌生是我并未涉及这个领域,熟悉是自己丈夫就是中医的大夫,所以我会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然而,作为门外汉的我来说,这本书虽然不乏味,但水很深,要看懂,还是需要时间。
这本《中国医学史略》是范老多年苦心钻研的成果,虽作者已逝,但作品依旧令人由衷佩服。该书分为九章,以时间为轴线,以历史断代为标志,叙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发展、主要医学成就、医学人物等,这本书逻辑分明,医学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尤为清晰。在书中,也能看出范老孜孜不倦的一生,从毕业行医,到与精英切磋,从在医学界锋芒毕露,到从未军营中唯一一位医史学家,他的著书立说,给后世的从医者,亦或者普通人都留下来一笔珍贵的财富。
而在书中,我也有感范老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人,比如他著作的《中国预防思想史》就追溯了中国古代由趋吉避凶到涉及国家安危存亡的认知高度。范老探讨了“环境卫生”在预防医学上的地位,突出了预防医学史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这一观点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也曾引起学者的关注。
范老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在对古代中西医学的关系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比如撰写了《明季西来之医学》《汉唐以来外药输入之史料》《中国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史实》《论中国医学在世界的影响》……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医与世界医学在发展中的互动关系。
而这本《中国医学史略》更是将古代医学史,一点点地引入书中,这本书不仅将人物,医学知识,甚至疾病历史都点入,更让我尤为感兴趣是他对一些病症在古书上的解释,他就像抛书袋一样,带入了好多新知识。
例如讲内分泌中谈及“全”可称为做“朘”时,他就引用了十几本书,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老子》《医通》《方外奇方》《古今小说》《新方言》《璞堂杂识》等等。
这本书会让读者涉猎多个领域,比如内外诸科医学、五运六气、舌诊……
不过近年来“反中医”行动颇多,他们去质疑中医,甚至群起反对。我问我丈夫中医是怎样的医学,他说像玄学,无法说明太多。
不过,作者立论新颖,史料很全,在谈及中医的起源、发展到停滞,都有很充分的史料切入,可以说是很生动,不过里面生僻字也多,需要耐心去看。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五):多角度看中国医学
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的确,拥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是立身之本,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个人健康基础上的。若是一身病痛,想必即使金银财宝、山珍海味摆在你面前,就算不能做到无动于衷,也终究不会有多少心思去享受这些。这点相信生过病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有医学的存在通常能很快被治愈。
从很早的时代开始,疾病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身体,因此早逝的大有人在,而随着各种疾病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的不断探索和执着追求。换句话说,医学就是因为人类需要而出现的。《中国医学史略》是中国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老先生的作品,他从中国医学的发展规律出发,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详细地论述了关于中国医学发展的那些事儿。
对于中国历史,想必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但对于中国医学史若不是医学专业的人想必不会了解的太多。其实,中国医学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我们不能以平常断代史的方式来看待它。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医学史划分为多个不同时期,即原始社会医学、青铜器时代医学、铁器时代医学、从秦朝到西汉的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发展期、从东汉到两晋的内外诸科医学的发展期、南北朝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期等。每个时期都有详尽的历史资料考证,并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所展现的医学成就和与其相关的杰出医学名家。
通过大量的医学史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时期的医学发明和成就体现的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医学水平,它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农业发展、化学技术的应用等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医学的发展绝不是单单哪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它历经岁月的累积、更正、发现和传承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中国医学。
中国医学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同样它也为世界医学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外交流史上看,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医学药物传入越南,到后来又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为它们的医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医学也在不断蜕变中成长。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中国医学亦是如此。透过范行准老先生的深度解读,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医学的漫长发展轨迹,而在沧海桑田过后,相信中国医学依然可以闪闪生辉,越行越远!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六):内涵丰富的中国医学史概况
范行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医学史文献史学家之一,这本《中国医学史略》将范行准先生对中国医学的认识以渊博学识呈现给读者,纠医正偏,正印照了范行准的处世之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今中国医疗环境已到恶劣之境,经常从各类资讯上可以见到各种形式的伤医报道,如此之下,医者将不复存在,可救之患者必落入悲惨的疾病痛苦折磨之中。
《中国医学史略》全书共分九章,以时间为轴,将医学由古至今的发展轨迹清晰以飨读者。范行准先生的为人自不需赘述,这部《中国医学史略》的著作不仅让读者获益良多,更是对范行准先生学术水准的最好证明。对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医学史是个有点陌生的事,但是作者将医学史相关的医者,医学知识以及疾病的历史都有所涉及,讲解生动耐看。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支,医学史历来有之,比如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甘伯宗《名医传》、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李濂《医史》、清王宏翰《古今医史》、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等。但是范行准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略》形式简略但内涵丰富,无论是中医的起源、发展、充实、衰变,还是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都有所涉及,满足普通读者对医学史的了解需要,也对纠正人们对医学误解有很大帮助。
医学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事物的科学认识而不断前进,由蛮荒时代的痛苦经验积累而成的医学知识,到如今的“基因剪刀”,科技带给人类难以想象的便利。而如同范行准先生这般的医学史研究家的作用更加必不可少,因其存在,得以传承。有医者前辈的景行,医者传承不辍,生生不息。四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医学相辅相生,成为造福芸芸众生的宝贵文明财富。为了生存,人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着不懈的斗争,医药的知识在这残酷的斗争过程中被记录下来,文化文明的火种随之蓬勃发展。《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宏图何尝不是今时的医务工作者的大愿。
范行准先生不仅致力于中国医学的普及推广教育工作,更是将自己珍藏的诸多珍稀医学古籍的善本,孤本无私捐献给国家。著书育人之余,范行准先生以普济救世的悲悯之心将渊博的医学知识发挥至至尊,医学的创新与传承得以最好的体现。华佗,张仲景已逝,医者仍需奋进。
1 4b a�>T�<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七):中医历史上的小插曲
说到中医,是有很多争议和矛盾的。有人觉得很多中医的五行、阴阳相克等说法太玄,摸不着头脑,又有人觉得这正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有人觉得生病了吃中药根本没用,又有人觉得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
不管怎么说,总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信任那些有经验的“老中医”,觉得他们的确能够对症下药,开出灵验的方子,做到药到病除。医学本来就是非常依赖于实践经验的学科,“老中医”的灵验,也依赖于数十年的深入钻研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当我们争论对中医可信与否的时候,其实多数人对中医并不是那么了解。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就编写了一本《中国医学史略》,系统梳理了中医学在几千年中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发展到充实、衰落,中医学在医经、本草、经方、临床医学各方面都经历了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也都有丰富的成果。
《中国医学史略》是一本资料丰富、论述严谨的中医史书。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非专业人士不一定能看得那么深入。作为业余兴趣来看的话,除了大概掌握医学发展脉络之外,大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中医资料库,需要的时候拿来查阅和验证。另外,了解点儿医学相关的小插曲,也是一个乐趣。
日常生活离不开医学。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在“人民少而禽兽多”的原始社会,人们最怕被虫兽所伤,那可是事关生死的大事。早晨见了面,互相问候一下“无恙”“无它”,就是最大的安慰了。这里的“恙”,是一种食人兽,“它”是蛇。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没被虫兽咬伤,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的一天了。
医学知识跟实践经验分不开。我们最早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就是厨子从鱼类身上学到的。《尔雅·释鱼》中就说,“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区分鱼的不同部位。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也是熟悉牛身上不同部位的结构才能做到的。
现在孕妇都比较注重孕期的保护。其实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妇产科的知识。南朝时期,出身于医学世家“东海徐氏”的名医徐之才,就写过《逐月养胎法》指导孕妇养胎了。他也是师承了前代的知识,比如先秦时期的《青史子》就记录了胎教的说法。
在架空的历史小说和剧集中,曾经借用过《金匮要略》之名指代重要的文件。实际上,《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分离出的杂病部分,而主要的伤寒部分变成了《伤寒论》。
古代有些药物也是很稀缺的,所以嗜好囤货的人又把目光放在了珍贵药材和药品上。宋神宗时期由太医局设立了卖药所,这就开始出现国营的药店了。据说童贯被没收财产的时候,从他家搜出了上千斤的理中丸。童贯可真能囤啊!这跟唐朝时候元载家搜出来的八百石胡椒有的一拼了。
很多历史类文学和影视剧作品中,都有医生这类重要的角色。这不光是因为医学是日常生活必须的学科,更是因为我国医学发展久远,诊脉、开方、用药相关知识丰富,也留下了不少经典的医学典籍,有充足的资料用于还原或者架构历史场景。不管是展现医生治病救人的情景,还是运用中医学知识逗趣、巧妙斗争的情节,中医始终是大家乐于见到的元素,为作品增添了真实性和乐趣。
2018.12.14雾凇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八):中国传统医学的确是个宝库
无论中医、西医,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更无论在中国还有藏医、蒙医等同样成果斐然的少数民族医学了!今天的中国人更重视西医,而中医却似乎正在一点点地失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才凝聚而成的锐气,变得愈来愈模糊。就是在今天的中医学院,学生也多半想上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而传统的中医学,却由于就业面的收窄以及社会上的忽视,变得不那么受欢迎了!或许这也与人们常说的“老中医”之说有关吧,年轻有为的中医,即使确实博学有才,恐怕也很难得到足够的信任。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发展历程、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成就,非常有必要追根溯源进行一番细致探究。而由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撰著的《中国医学史略》,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从大的方面来说,医学史作为行业史、专门史,也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历史写出来、写到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医学发展史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是很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范行准的这本《中国医学史略》,比市场上其他的类似医学史,比较高明的一点就在于,没有局限于历史断代,而是着眼于中国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角度来展开论述,这样更有利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此外,除了一般人熟悉的医学发展阶段,范行准还提出了如“门阀医学与山林医学”“医经学”“趋于分类的本草学”这样全新独特的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医学的把握和理解,确实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从根本上说,这才是一个做医学研究者更应该着力和发力的地方。他必须运用自己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在整体观察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准确的分类,进而有利于其他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脉络,让更多的“后来人”感受和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妙之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医就是“望闻问切”以及形形色色的中草药这些标志上。事实上,无论是华佗的“麻沸散”,还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抑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至今都依然有着不可估计的价值。当然,会有人认为中医的“五行”之说纯粹是附合,但医学本来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道路上由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也难免走一些弯路。可以展开争论,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
至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医学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如何更好地做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这还真的是可以称之为一片广阔天地,有着足够发挥个人知识和才华的舞台。而做好这些,必须首先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够看得更远,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九):中国医学的古往今来
说到医学,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因为,医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那么,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史的了解,也是我们应该所具备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略》这本书值得推荐给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范行准,范老毕生勤勤恳恳,在医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績。他的著作和医学思想却深深影响着几代人,其工作态度和学术作风成为后学的榜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名副其实。说的就是他,不受盛名所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研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范老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人。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的经济状况都很拮据,但是以他对医史文献充分的理解、通今博古的丰富知识,总在捕捉着最有价值的古籍、图片资料、历史文物,这些藏品是范老多年节衣缩食、苦心搜集的结果。正因为有了他,我们对于中国的医学史才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书里面,范老是如何看待中国医学史的呢?
范老的“医学史”与一般的“医学通史”不同,他不是套用一般的历史分期进行直叙,而是从自己理解的中国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将中国医学史不同的时期,分别进行阐述。纵观目录,我们会发现书分为原始社会医学、青铜器时代医学(夏商至西周)、铁器时代医学(春秋至战国),理论与实践并举发展时期(秦至西汉)、内外诸科医学发展时期(东汉至西晋)、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时期(南北朝)等不同医学发展时期。
在书里面,范老还提出了全新的名词一“门阀医学与山林医学”、“医经学”、“趋于分类的本草学”等。在医学的充实时期,除了前面讲到的医学趋于全面发展外,还提出了预测病因学的新概念,提出了中西医学交流的理念。在后面出现的医学衰变时期(金、元)、医学孱守时期(明到清鸦片战争以前)中,也有许多独具一格的新观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在分期医学史中,范老更注意到了不同时期的医学成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著名医家各自的学术成就。华佗的外科手术与诊断,外科在疮疡、发背、创伤、整复吻合、骨折整复固定方面的技术逐渐成熟等。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与经方、王叔和的脉学、皇甫谧的针灸学、葛洪由炼丹而成就的化学发展,及陶弘景的本草学说,这些在同一历史时期医学上的发明、发现不只是个人的医学成就,更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医学水平,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在农业、化学、冶炼、种植等多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范老还注意到了对鼠疫、霍乱、猩红热、白喉、梅毒等几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的描述。
正是因为范老的不辞辛苦,我们才得以看得到这样一篇传世佳作。
《中国医学史略》读后感(十):一本带你了解中医史的书
《大家小书》这套书籍在一位喜欢太极拳、研究茶艺的老先生的宅子里见到过,后来找来几本学习,才发现书挺小,囊括的知识可不少,仔细读书肯定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一是因为不是本行,二是因为时间跨度太大。读完此书便觉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和范老先生的博古通今、博闻强识。
不知从何时起,人家总会说中医是骗子,中医没有西医有用,千百年来都被中医骗了的言论,可能是从鲁迅的那句 “中医不过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开始流传出来的吧,使很多人不相信中医,更喜欢生病吃胶囊打吊水,怀疑自己国家的文化,导致崇洋媚外。
其实就像猫和老虎的故事那样,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留一手。中医想必也不例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每一位师傅或许都会给自己留一手绝学,导致中医水平越来越低,许多老百姓开始怀疑数千年来是不是有中医这个文化或者认为中医治好病只是个人心理作用罢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肯定也深不可测。每一个秘方疗法的背后肯定有无数人在做实验,所流传下来的治病秘诀都是经过数千年的病人试验得来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数据分析的集合,所以我们要相信并宣扬本国传统文化。曾经问过一个学中医的朋友,他说学习中医急不得,涉及到太多古代文化知识,五行阴阳都要了解,一个病症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要分别拿药,看准病症的缘由、是哪个器官发生的病症都要一一分析,马虎不得;学中医没有三年五载的潜心研究都是白扯,而在这个利欲熏心急于求成的社会,哪里有人肯下这样的苦工夫啊!
范老,浙江省汤溪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之一。曾在上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社、中西医药研究社工作,从事医学史研究及《中华医学杂志》、《医史杂志》等医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他对中外医学交流、民族医学史、疾病史、军事医学史以及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等有较深研究,撰有《中国医学史略》《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中国病史新义》等著作。 足以说明范老的学术地位,而在本书之中范老采用医学历史发展的形式为分期,讲述了每个朝代医学发展的水平及新的学术研究,若想研究古代医学史,这本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简短易懂、方便携带。
本人是外行,对书中很多概念不理解,看此书也是囫囵吞枣,看看即可,望广大中医朋友们可以习得真传,为病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