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纹理》是一本由李红涛 / 黄顺铭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的纹理》精选点评:
●盒学圣经
●由文化创伤的理论生成到集体记忆的构建 作者对传播的理解贯穿了报纸新媒体等各种各样的媒介 也包括承载记忆的博物馆 读来顺畅!
●从文化创伤理论出发,立足传播学来实现跨学科的显学—集体记忆的探求。而被剖析切入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文化创伤,在丰富的个案基础之上展现了国际与国内(后者为要)关于这一记忆的建构和呈现过程的交光互影。在当前的语境下无疑是前沿的,极具问题意识的。同时可读性亦高(高铁上一口气读完便是佐证)。可问题总是伴随优点:个案连接仍稍显跳跃(例如国内线上公祭活动到国际之间的记忆争斗,由点及面缺乏了点连贯性);理论运用娴熟自如,不觉突兀,但却隐约丧失了理论创新力,“拿来”但不推新,这局限了此书的受众范围,也折损了其成为经典传世之作的可能性。化用潘忠党教授之语,此书亦是局促的历史舞台。
●维基百科那一章的分析最有意思,虽然也有些分析方法完全看不懂。接近文末的引用的一段网友的评论让我感动:“正视历史,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自然灾害发生,需要人道主义的关怀。我认为不应该把两件事绑在一起。”说得太好了。
●理论和经验研究部分有点“两张皮”,方法是文本研究和话语分析,感觉和集体记忆没多大关系。此外局限于对人民日报内容的分析,这种分析对象的选择本身就可能导致呈现的话语高度单一。更喜欢前三章,后面的分析多少有点弃之可惜,读之无味,但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研究仍然有开创之功,而且在这两年的诸多限制下做出这种研究已经非常难得了
●媒介层面的论文集
●真的非常棒,南京大屠杀的东西我看不下去,太沉重了,但是这个研究从传媒学角度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这书三点好,第一敢说话,第二理论比较扎实,第三资料也非常丰富,数量和类型,那个维基百科的研究,我感觉挺喜欢的。
● 其实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结项原来是这样的写的。又是这样出版的。传播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诞生在现代大学制度之后对吧。 以为能找到zjh的豆瓣,可惜并没有。
●研究方法严谨,非常有借鉴意义
●大概讲了在特定政治和社会诉求下,这个创伤事件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空间和媒介的作用下,完成意指实践和塑造集体记忆。逻辑流畅,框架清晰。 印象最深的一句比喻:文化创伤,好像社会结构上的一滴眼泪。
《记忆的纹理》读后感(一):记忆的纹理
个人从来都是刻意避开历史,却忘记了我学的专业是最大的问题。
我从来不看近代史,也只是对历史一些轶事读着玩玩,一直刻意忽略,但是也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
我不喜欢粉饰太平,尤其是在文章上,虐杀就是虐杀,暴行就是暴行,只是单纯的两个字也不足以描写日本在战争的各种行径。
到现在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勤俭节约了,经历过战争,经历过物质贫乏,经历过各种苦难的老人们当然看不惯所谓的人与物品的和谐相处这等废话。
对日本除了愤恨,不齿,一辈子断绝联系,大概也只能是唯一能做的抗争了。八年抗战,根深蒂固在脑海中那种艰苦,活着,也许只是一种奢望。
对于勤俭,对于谦恭,对于贫困孩子,总是新生特别的欢喜。
所谓的代沟,所谓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一辈与老人有了严重隔阂,老人们也看到大家的努力,不容易,但是说实话,老人们却没有看到他们打着省钱的旗号传输浪费的价值观。
一个人一生能用多少杯子,一个人一生能用几个包,一个人一生能用几个钱包,一个人一生能看几本书?
其实算下来,数量绝对不超过5个。
那么为了省钱,至于去浪费时间抢东西么?
我的答案是不至于。我不知道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所以对于那些推荐好货低价,却自己艰苦朴素的人特别厌恶。
不过是寻求政治正确。
跑题了。也跟我没什么关系,一直装作视而不见。
翻了几页记忆的纹理,战争的残酷扑面而来,有些文章描述的文字太过优雅,甚至是美化,以至于弱化的其中的暴行。
都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南京大屠杀,甚至于侵华战争,是烙在中华民族脸上,一块永远无法遮掩的烙印。
《记忆的纹理》读后感(二):知识点(文化创伤,镶嵌理论,中介化,赛博记忆)
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记忆场,文化创伤)
第二章: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国内外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
第三章: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以《人民日报》为分析主体)
第四章: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镶嵌理论与空间)
第五章: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第六章: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维基百科作为记忆空间)
第七章: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第一章:
1、与个体记忆不同,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共同的大脑,集体记忆只是一个隐喻,但这个隐喻却具有巨大的“重量”。P7
2、文化创伤理论 P25 事件本身并不会导致集体创伤,创伤是社会中介过程的产物。
文化创伤唤起震惊和恐惧等感受,但这些感受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人们赋予它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创伤过程视为“兼具符号性和情感性的再现过程”,其焦点是“意义生产”。P26
3、在文化创伤建构和维系的过程中,“再现的手段和媒介至关重要,正是它消除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事件及其记忆之间的隔阂。(Eyerman,2012) P32
4、媒介是一个象征舞台或记忆的“竞技场”,承携着群体的权力、资源、叙事能力及话语契机影响着相应的创伤叙事的地位,也决定了哪些声音能够进入公众视野,被大众传媒扩散和再生产。P33
5、文化镶嵌性和制度镶嵌性使得线上公祭空间成为带有自发参与与表象的空间,生产出数字化的民族国家记忆。P38
第三章:
1、集体记忆并不全然是社会政治等外部环境的折射,它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再现和实践的过程。P97
2、纪念语境和记忆之所分别指向集体记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P104
第四章:
1、场所作为集群 P132 本章试图检视数字标识如何被用作符号,参与空间的界定去区隔,成为界定“记忆之所”、物化集体记忆、孕育记忆实践的工具。P133 场所的地理学理论:一个场所是由“物质性”、“意义”和“实践”三种基本要素共同组成的一种集结。P135
2、集群的镶嵌:通过连续的集群镶嵌,微观层次的事物(如一个乡村集市)就与宏观尺度的事物(如整个国家的市场)之间关联在了一起。P134
第五章:(线上纪念活动构造出什么样的祭奠空间?生产出哪些历史和纪念叙事?这些叙事和主导纪念文化及符号系统有和关联?)(本章分析的两个层面:1⃣️纪念空间的构造及纪念叙事,2⃣️线上纪念活动的展开方式,推动公众参与的叙事与行动策略)
1、无论是个体记忆还是集体记忆,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记忆”的技术以及相关的社会-技术实践。P180
2、互联网会生产出有别于官方或机构化记忆的民间记忆、另类记忆乃至反记忆。P181
3、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社会记忆“既不是对过往的检索与恢复,也不是对过往的再现”,而是“镶嵌于社会技术实践当中,并经由这些实践而传布开去。P182
4、认知镶嵌性(心智的结构性规律)、政治镶嵌性、文化镶嵌性(探究共同体的共享符号和意义系统对于数字记忆的形塑作用)
5、通过视觉符号的呈现、行动意象的选择和祭奠寄语的设定,它们建立起一套与线下纪念场所/活动和记忆书写相呼应的大屠杀叙事。P191
6、从理论上讲,线上纪念活动能够触及互联网世界中的任何网民,然而事实上,其能见度受制于主办媒体在空间上的覆盖(地域覆盖和影响力)。
7、在数字媒介时代,记忆实践的产物不仅包括叙事,还延伸到参与性的纪念空间。P214
第六章:(维基百科作为栖生于赛博空间中的“全球记忆空间”)
《记忆的纹理》读后感(三):(转)孙信茹: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它还是一个关于历史、族群和充满创伤的记忆故事,由曾经活过和今天活着的人们共同编织而成。
李红涛、黄顺铭用他们的指尖和笔触,翻阅从1937年到2014年这77年的媒介纪念性文本;用他们的步伐和目光,丈量和端详实体空间中的每一处细节;用他们开放和变动的视角,审视线上公祭空间的集聚和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在官方呈现和草根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一点点地被“重新发现”。这个逐渐被发现和建构起来的过程,犹如“记忆的纹理”一点点浮现出来。不过,我们更关注的是,在80年的时空变换中,南京大屠杀被人们记忆和纪念的力量是什么?
两位作者从媒介的角度切入,以文化创伤理论作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在鲜明的媒介社会学取向的牵引之下,作者抛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创伤如何经由媒介而得以建构?两位作者不仅呈现传统大众媒介在记忆生成过程中如何发挥出塑造和影响之力,更将网络和纪念馆的实体空间也纳入这一媒介系列之中,他们不仅流连于旧报纸里埋头爬梳,还多次往返田野点,观察纪念馆中讲解员和参观者等记忆行动者,同时还探看馆内的空间布置、雕塑、树木、展品,等等。在这里,田野的范围不仅拓展到了历史和纵深的层面,还展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点滴与细节,除了静态的文本考察,动态的都市田野让人读来饶有兴致:参观者看纪念馆,两位作者则在“看”参观者以及他们“如何看”。
在这样的田野基础上,作者积累了丰富和复杂的经验材料,而要让这些经验材料散发魅力,必须寻找到具有分析性的理论框架和具有阐释力的概念。这个寻找过程也一波三折,如在对数字标识“遇难者300000”进行分析时,作者经历了由“聚像”到“展演”再到“集群”的转换。正是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追求,这又集中体现在作者试图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个案研究,去把握媒介在文化创伤建构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及媒介在建构文化创伤时所遵循的文化、制度与生产逻辑。如此视野将会使该书得以被放置到一系列关于社会记忆研究的著作中,并因此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理论对话和回应的“经典之作”(杨国斌语)。而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文本也势必构筑成南京大屠杀这个多元复杂的叙事空间,使其成为交织国人痛苦、耻辱、奋进等多重情感的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达成这些讨论,作者冷静和审慎地以“问题”为导向,给读者以层层剥笋的阅读感受。作者将这些问题置于不同的媒介情境中来加以剖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将“遇难者300000”的数字标识理解为形成“记忆之所”中一道表意性的“景观”,将一场在赛博空间中展开的公祭活动视为一种“连结性文化”,以及将在未来可能展开的对紫金草和跨国“记忆旅行”等问题的讨论,都让人印象深刻又充满期待。
《记忆的纹理》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作者有着宽广的学术胸怀,其笔触简洁有力,以极强的问题意识步步推进,建立在细致入微的田野铺陈中,概念自然流淌而出。书中仿佛有着如故事般引人入胜的节奏,而透过诸多细节的刻画,“叙事如洒水车般将事物遍洒各处”(理查德·弗拉纳甘语)。两位作者,通过事件、记忆、符号和创伤的研究,“让人们思索南京大屠杀缘何变成抗日战争乃至近代以来日军暴行的代名词;南京大屠杀如何将抗战叙事和近代叙事紧密关联,从而成为近代中国‘受难-复兴’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也必定是超越民族国家范围进而组成“全球记忆”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历史事件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的方式,这一点值得每个中国人深究。
这一思索和探究也体现为学者浓烈的情感升华和具有温度的公共关怀。时空流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还将不断被生产,而《记忆的纹理》本身也将成为南京大屠杀记忆建构和生成中的一部分。或许,“我们今天所称的记忆,都不是记忆,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所称的记忆之焰,业已消融在历史的炉灶中。记忆的需要就是历史的需要”(皮埃尔·诺拉语)。记住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需要这样的讲述,这本沉甸甸的倾情诚意之作将会历久弥新。
孙信茹(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18日 02 版)
《记忆的纹理》读后感(四):于20200408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梳理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变迁和当代记忆状况,并引出文化创伤理论。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提出的文化创伤理论的基本框架“事件本身并不会导致集体创伤,创伤是社会中介(socially mediated)过程的产物:“当集体成员认为他们遭遇了一个在他们的集体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并且这一事件从根本上无可挽回地改变他们未来的身份性质时,文化创伤就发生了。(P61)”“文化创伤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一个文化过程,它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中介化’和‘再现’或‘表征’(representation)。(P63)”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和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构建1949-2012》,以时间为轴,通过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法,研究战时、战后以及知道2010年左右创伤叙事的发展变迁。南京大屠杀在战时和战后受到国内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后又长时间淡出公众视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复兴。这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关系等息息相关。并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呈现进行分析,发现“纪念事件”和“否定言行及其回应”为主要构成,其核心主题也都是“耻化”叙事。在创伤构建方面与抗战及其他广阔的近代叙事相勾连。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和《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聚焦当下,通过田野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围绕不同的媒介场景研究在不同媒介空间展开记忆实践的过程、机制和内在逻辑。这些媒介场景包括线下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线上的各种纪念活动着两类典型的媒介纪念空间,也包括带有草根性和民间性的维基百科这一新媒体平台。在研究线下的“记忆之所”时通过“场所作为集群”的理论,探讨其生产出的话语和隐喻机制以及其容纳的记忆实践和脚本效果。在探讨线上公祭空间时,发现线上的纪念叙事和主导创伤叙事是高度契合的,“文化镶嵌性和制度镶嵌性使得线上公祭空间成为带有自发参与表象的空间,生产出数字化的民族国家记忆。(P86)”通过对维基百科的研究,发现在协作层面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条目日益完善和稳定,在争夺方面。维基百科本身的”中立性”使得用户常常展开激烈的话语争夺。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从“中介化”的视角探讨做延伸叙述,并对全球记忆做出展望,最后作者也指出“如何‘从集体记忆的谬误中出走’,在回到历史本相的前提下建立“共同记忆”,仍然是一个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理论和现实难题。(P519)”
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集体记忆,既涉及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涵盖了丰富的案例资料和多种研究方法,尤其在疫情时期这个时间节点上读到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想到清明节那天所有网页的主题色全部换成了“黑色”,朋友圈也都被“蜡烛”“祈福”的表情刷屏。不管是媒介的场景营造还是社交平台,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线上公祭空间,被我们用来开展这场富有意义的祭奠和记忆活动。伴着10点的鸣笛,我打开窗户在窗前默默站了三分钟,看着窗外的行人也陆陆续续自发停下脚步。或许我们并不相识,或许那一刻我们身处各地,但在那三分钟里,在那一整天里,线上和线下的联动,使得我们却更近紧密地心相系,痛相连。全民哀悼的同时也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由此激发的情感共鸣成为我们战胜疫情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记忆的纹理》读后感(五):记忆的纹理 读书笔记
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大方向上是要做集体记忆研究,前期准备文献阅读工作的时候记起来年初读2017传播学研究综述时刚好标记了一本相关研究,貌似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了但没有回音。寄过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只觉得装帧真好,整本书读下来一天就够了,写得相当有趣,两位老师真的很棒(合作搞研究的友情也让人羡慕啊)。
虽然说大体是论文的集合,不过书的脉络特别清晰,整个读下来问题意识和研究逻辑都是贯通的,体验超好。有点难说对毕业论文主题细化上有没有帮助,但能学到研究意识的一小部分就已经很知足了。
·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大众传媒与一般性的中介化过程如何将南京大屠杀构建为文化创伤?它们在创伤建立、维系和再生产中扮演何种角色?
·研究进行的两种维度:创伤构建的空间维度——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电视)、新媒体的形式或渠道(线上公祭、维基百科)、广义的媒介空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创伤的时间维度——创伤的建立、维系与制度化,从历史事件到创伤事件再到文化创伤的文化社会过程。
一、绪论
本章主要进行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文化创伤等主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问题意识阐述。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并非仅是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它是高度政治化的。一方面,相关记忆与国内的政治文化情景紧密相连,它所带有的“国耻”特征使其与抗战胜利话语格格不入而长期在公众视野中处于失踪的状态,八十年代后,南京大屠杀由于与民族复兴主导叙事相关而被重新记忆(一个有趣的研究:雪耻型民族主义),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延续记忆。另一方面,南京大屠杀也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相互纠缠。南京大屠杀记忆最后一次固化(国家化)与上个世纪中美、中日之间的冲突不无关系,中日关系的起伏曾关乎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呈现与否。纪念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触发行为,但活动一开始,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和力量运转。中日对于这段记忆的差异极大,前者坚持创伤叙事,后者则是质疑叙事,这让对话显得无比艰难。
本书的主要研究框架是文化创伤理论。文化创伤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文化过程,它需要时间来中介化、再现和表征,文化创伤的关键在于“被认为”的意义构建。对于创伤的历史、阐释、情感的争夺一直在进行,争夺结果取决于权力、资源、制度场域的结构。创伤建立后的维系很重要,常规化阶段必不可少。
二、创伤叙事的建构及变迁
包括第二三章的内容,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研究战时、战后一直到2010左右创伤叙事的变迁,主要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内容分析。
战时(1937-1938)的报道主要是将南京大屠杀当作揭露日本在华暴行的组成部分,向全国乃至全球呼告“复仇”,响应的是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的大主题。战后的国际法庭审判及相关报道将南京暴行单独列出来做个案,战时也有纪念报道(虽然尚未实现国家化),呼吁的是正义。
通过对1949-2012年《人民日报》报道和评论材料的内容分析,追溯南京大屠杀在全国性官方媒体上的浮沉轨迹:主要遵循关注过去来重构文化创伤、关注现在来确定如何对待历史两种叙事主线,具体区分为四类主题;文章的年度分布不均匀,除了受年份是否整十的因素影响外,数量与当年的摩擦事件也紧密相关,这说明了南京大屠杀兼具历史性和当代性两种面向;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依然处于抗战的大叙事中,与其他抗日记忆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报道中言说的对象(承携者)主要是见证人和加害者,受害者往往处于一种仪式化和工具化的出场中。
三、两个记忆空间:纪念馆和线上祭奠
主要包括第四五章的内容,研究的对象是两个媒介记忆空间,关注话语及隐喻机制的生产,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田野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这一章节的理论框架及分析过程都很有意思,很新颖。
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研究跳出了媒介文本的分析,借助德兰达的集群理论、克雷斯韦尔的“场所作为集群”(物质性、意义、实践),从微观(eg.数字标识)、中观(eg.组合雕塑)、宏观(eg.整个建筑集群)的独立意义和互动来解读空间意义的生成(“意义从物质性中生产出来的认知机制——隐喻”),并从数字标识中总结出了共同构成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四套意义——对抗、谴责、起源、纪念,在意义的生产过程中有所侧重,兼谈导游、讲解员、观众记忆实践的脚本效应。
与封闭的媒介文本再现相比,线上公祭空间具备更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连结性文化”为核心,生成的过程也是动态的。借助“镶嵌性”理论,作者提出了一个“文化镶嵌性”和“制度镶嵌性”的二维分析框架,认为纪念空间的构筑过程依然更多地依赖传统媒体的组织化运作及其背后的主导纪念文化。受公益和商业利益重叠的文化生产逻辑驱动(国家法团主义),三个研究对象在记忆符号和行动意向的调动中都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叙事相吻合。在公众参与线上纪念活动时,也没有太大的开放性,公祭活动的程式化、仪式性特征相当明显,纪念活动的自发参与只是一种表象。
四、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从“维基百科作为一种全球记忆空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主)日英“南京大屠杀”词条创建和后期维护的过程,揭示共识之外,线上记忆群体对创伤记忆的协作与争夺,主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
与媒体文本不同,维基百科是书写中的脚本,这种民间记忆在确定性、意识形态性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条目的结构、创伤叙事的模式都经过了多次修改,争议的焦点是是否遵守了维基百科的中立性原则?中立性原则又可以表现为:语言表述方式、参考文献多寡。多次争议实际上映射出在记忆书写过程中,书写者身份、民族国家认同深刻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实践。不过,争议不意味着反记忆,我们更应该称之为替代记忆。
五、结论
主要做了延伸叙述,关注媒介研究中的中介化问题、媒介意象向其他场域的流动问题,同时对共享的全球记忆的形成做了展望。
“记忆冲突和争论的首要意义不是通过对过去的再阐释来攫取权力,而是经由争论阐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