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是一本由潘兴明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一):殖民统治时代的丘吉尔
日不落是怎么没落的?你可能想到了很多种解释……
国外却有历史学家将英国的衰落怪到了丘吉尔头上,这个在二战中以铁肩呵护英帝国的倔强老头,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的“小动作”瓦解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历史从来是多元的,一些看似颠覆性的观念,常常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世界。最近新出了一本国内学者研究丘吉尔的著作《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就是想看看在民族独立与去殖民化的浪潮中,丘吉尔如何守护大英帝国最后的尊严。
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是一部国内原创性英国史论著,不容易。
丘吉尔,1940年开始领导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战争,雅尔塔会议3巨头之一,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被封为英国下院之父。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二):历史角度
世界上有很多位伟人,他们都影响着全人类的未来,而丘吉尔对于英国来说是影响最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则是我对他最大的印象,他的决定违反了身边多数人的劝阻,是他想到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方式,就出了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这次战役在历史中也就有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丘吉尔这样一个有着十足人格魅力的人,为什么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完美,他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这本书都能带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解释。
在二战时期,可以说没有丘吉尔的领导,很可能人民就得不到团结,那场战争也就不会那么快结束。作为殖民遍布全世界的英帝国领袖,他必定是不会有任何马虎的,可是在二战之后,他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他开始采取了之前反对的非殖民化政策,也正是这个决定使他的地位得到了撼动。在书中,作者沿用了丘吉尔的曾说过的话,加上真实的史料记载,把这一转变过程的来龙去脉表明,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丘吉尔。
如果想要对一个人完全解读,就要结合他当下的立场,每一个决定都仅限于当下的局面,可能很多人做出的决定是错误的,但是仔细想想,也许在当时这个决定是最好的。这本书把重要的历史事件细节结合起来,最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令人敬佩的领导者。到了迫不得已的形势,看清自己无能为力之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
国家因为地势的不同也就在不同的年代占据不同的地位,简单来说,战争时期,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地形就能够强压其他国家,而到了和平年代,经济则成了首要目标,那么在深山老林中的土匪就只能出去打劫,要么就得挨穷受饿。所以说无论是多么厉害的领导人,都无法决定历史的走向。国家之间的关系则相对复杂一些,为了势均力敌,就要去结盟,一旦没有必要了,难免会翻脸不认人,所以说凡事有利有弊,非殖民化也就成了必然。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二战期间,丘吉尔赶上了那段战役,这是他出名的契机,再所谓人无完人,丘吉尔也不能够改变一切命运。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字记载,也许书中的解读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类书当然不能完全相信,只能当个借鉴罢了。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三):政治强人和帝国末日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过很正面的作用,为大家所认可。纵观丘吉尔的一生,他成长经历和政治生涯跟英帝国的命运密不可分。他始终维护英帝国的利益,为帝国的利益不断工作和抗争。这种抗争表现在二战时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他顺应潮流的发展,推出了一些非殖民化的政策,主观上也是维护英帝国的根本利益,但客观上这个非殖民化过程也是英帝国逐渐衰亡的过程。
全书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有六个章节。在第一章中,作者展示了丘吉尔年轻时为捍卫英帝国做出的种种的努力。可以说他为了维护英帝国的利益,出生入死,赴舱蹈火在所不惜。他参与过平息爱尔兰、埃及和印度等地动荡和骚乱。他坚决反对印度自治法案,提现英国人警惕纳粹德国对英帝国的威胁,并在二战中与纳粹德国进行殊死斗争。这些作为都为丘吉尔赢得了英帝国捍卫者的光辉声誉。
当然二战以后,英帝国开始向英联邦的转型。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工党执政时候开始推行的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这些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当然对于那些英国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殖民地,丘吉尔政府并不是无条件地听任其自治或独立,而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阻碍或延缓了非殖民化的进程。应该说,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丘吉尔心中是明白的,他所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他在二战中竭力维护的大英帝国,在战后第一次非殖民化浪潮的冲击下已面目全非:南亚各殖民地都已经获得了独立,缅甸更是彻底了摆脱了英帝国的束缚,拒绝按英方的条件加入英联邦;而且,帝国其他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日益高涨,已成势不可挡之势。正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本书根据丘吉尔本人的著作、书信和演讲以及英美两国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相关原始文件资料,对丘吉尔及其政府的帝国观念和立场,特别是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态度和举措,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个深入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丘吉尔在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帮助。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四):丘吉尔与英帝国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丘吉尔被世人所熟知,当然是因为他在二战中临危受命,领导英国人民在欧洲战场中顽强抵抗并取得最终胜利,而他最初走上政治舞台,则任职殖民地事务次官这一职务,他的一生也和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紧密相关。
丘吉尔一生坚定维护英帝国的利益,本书中引用丘吉尔本人大量的演讲、书信以及著作,同时还有丘吉尔的相关研究,这些作品都反映出丘吉尔对维护英帝国的坚定立场。丘吉尔的政策主要分为三个时段,战时高度重视帝国内部事务,在英帝国主权上坚持不容他国干涉的原则。二战胜利后,完成使命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落败,工党执政期间,英帝国的非殖民化速度迅速加快,在野的丘吉尔对这一些虽持反对态度,却抗争结果却收获甚微。在他再一次任职英国首相时,曾经的英帝国已呈颓势,他虽有意延缓帝国非殖民化的过程,却不得不在历史潮流下被动地接受帝国的瓦解。
丘吉尔一直将罗斯福视为其亲密友人,极其佩服罗斯福的政治成就和远见卓识,二人在面对帝国问题时立场截然相反,丘吉尔始终坚持维护英帝国的完整。罗丘二人曾因这一问题发生多次争论,罗斯福致力于全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而丘吉尔则争取其他殖民国家的支持,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丘吉尔接受罗斯福“以托管制度取代殖民制度”的意见。丘吉尔在愤怒之后并未意识到这一制度对英帝国的影响,答应将大英帝国的领土只余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罗斯福的意图是在这种制度下,促进托管地区进步,并逐渐向自治过渡,最终实现独立。因此,丘吉尔仍被动造成了英帝国立场的变化,尽管二战期间,这一制度并未引起殖民统治的根本性变化。
由于战后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党政府更专注于战后重建,殖民统治方面,主张将地方事务移交给当地人主持管理,以平息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但工党政府起初的立场为:绝不准许非洲殖民地独立。随着印度民族独立之后,英帝国改变立场,正式开启了帝国非殖民化的进程。丘吉尔对工党的立场改变大加斥责,然而局势无法逆转。
丘吉尔再次出任首相时,他已接受英帝国无法延续的事实,在政策上沿用了工党政府的政策,但另一方面,他又拒绝顺应这一潮流,必要情况下,仍采取强硬镇压手段,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非殖民化的进程。
他的一生都将英帝国的利益放在决策首位,坚持维护帝国利益,然而历史潮流下,却又不得不见证帝国瓦解。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五):帝国的衰落与丘吉尔的无奈
文/赵客
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大英帝国的国土面积比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得多,曾经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英帝国由英国本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国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业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使得英帝国更加强大,通过自由贸易发展经济,使其更加有竞争力。
丘吉尔作为大英帝国的忠实拥护者,曾经远赴非洲、印度作战,甚至在南非和布尔人的战争中被俘。但是对于一个带领英国人民战胜纳粹的英雄,似乎形象应该是支持民主和平等的,所以对那些英帝国的殖民地应该保有同情的态度。这当然是人们的想象,丘吉尔在维护大英敌国的利益方面毫不犹豫。英国本土疆域有限,离开帝国就难以维持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丘吉尔深知这一点。
欧洲列强的全球的殖民统治各有特色,“英国的殖民传统是自治领和殖民地应当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财政上自食其力,不应成为英国的财政负担,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没有经济援助的义务和责任”。虽然后来英帝国不得不审时度势,对自己的殖民地施以援手,但本质上依然保持着自利的原则。
美国独立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先后获得了英帝国内的自治领地位。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的几个帝国走向终结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为英帝国敲响了丧钟,随着二战的落幕,英帝国解体的序幕便拉开了。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在战时也不得不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几次大战也促使了世界各地的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仍在为捍卫英帝国的利益和安全奔走国内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英联邦和英帝国对英国的重要性。
丘吉尔始终相信与美国关系友好是外交政策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自身的被殖民历史,美国对于殖民地的态度与英帝国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欧洲殖民主义是欧美合作的主要障碍,既不利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也不利于美国经济和政治影响的扩展。所以美国人认为,应当允许殖民地自决,建立独立的国家。罗斯福希望殖民地的变化能有一个时间表,以托管制度来取代殖民制度。丘吉尔对此制度抱有戒心,怀疑是针对英帝国的。
当丘吉尔在战后首次当选时,保守党政府从英国的实力出发,不得不承袭了工党政府的某些殖民政策。但在他第二次担任首相之初,就宣布英国的国际战略,明确指出“第一个目标是团结和巩固英联邦及原大英帝国的现存部分”。在丘吉尔第二次任首相的近四年时间内,没有一个殖民地在这段时间内获得独立。
无论丘吉尔如何试图大大放慢大英帝国解体的节奏,但历史的洪流是无法抵挡的。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与独立对打英帝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其后约旦叙利亚自治,缅甸西南独立。在经历了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大英帝国加速瓦解,众多国家先后独立。丘吉尔像是一个历史长河中逆流游泳的人,徒劳地试图阻止河水流动,而自己却不得不顺着河水漂流,漂向一个新的时代。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六):丘吉尔:从一心维护帝国利益到帝国的掘墓人
《丘吉尔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一书讲述了大英帝国的终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丘吉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英帝国是近代世界的产物,为建立和巩固这个帝国,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拼死的争夺。从与西班牙到荷兰再到法国的一场场战争中,英国得到了北美大陆几乎全部、印度次大陆差不多全部,以及世界大片海洋的控制权。
英帝国幅员辽阔,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而英国也在帝国的基础上成就了时代的辉煌。事实上,对于19世纪的英国而言,全世界就好像到处都是英国的后花园。丘吉尔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英帝国正处在鼎盛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远赴印度、南非等地,积极投身于帝国事业。及至跻身政坛,更是为维护和巩固帝国呕心沥血、肝脑涂地。
但好景不长,局面很快就变化了。英国的霸权建立在它独霸工业能力的基础上,一旦这种独占消失,它的霸权也就消失了。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的工业能力跌落,其他国家则追赶上来,英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并且,不停的战争也给英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影响,加上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声势浩大,二战后不久非殖民化大潮便汹涌而至。
丘吉尔对于非殖民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时期莫过于他先后两次出任首相期间。根据本书,丘吉尔对于帝国的非殖民化的立场和政策方针存有很大的差异。“二战”期间,丘吉尔誓死捍卫“大英帝国”,在战场和外交战线上成功抵御了来自敌友双方对帝国的侵略和威胁。其立场之强硬,无人能敌。
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丘吉尔却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虽然没有一个殖民地在他第二届首相任内独立,但他仍批准了黄金海岸的自治和苏丹的独立。不得不说,这一改变发生在一直为帝国事业奋斗的资深政治家身上非同寻常。
我们知道,丘吉尔一贯坚持反共立场。他深知一味压制殖民地自治和独立的要求,极有可能会把它们推入苏联阵营。因此,他对有条件的殖民地的自治和独立要求予以批准,并对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改善经济、社会状况。如此一来,便达到了预期效果:英国殖民地独立后,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均留在了英联邦内,无一加入苏联阵营。就连暂时尚未独立的殖民地也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基本上排除了苏联阵营的渗透。
再次,丘吉尔政府殖民政策的变化也是维持英美特殊关系的一种需要。美国坚持反殖民主义立场,丘吉尔很明白英国在中东、远东等地的防务中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与合作。所以,英国政府不得不在殖民问题上作出一些姿态并采取实际行动,以便更好地维护与美国的关系。通过那一时期的历史也可以看出,英美两国之间始终是小弟与大哥的相处之道。
所以,尽管丘吉尔在主观上反对殖民化,并运用各种手段延缓其进程,但他最终从国家利益、冷战局势和维持英美特殊关系的需要出发,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时代潮流,违心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掘墓人。感谢本书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对丘吉尔在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七):强权人物与落魄帝国
强权人物与落魄帝国
评《丘吉尔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
不可否认,丘吉尔是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担任海军大臣,在战争中显示出了他“霸道”的一面;人们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二战期间的宣言“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以自己的力量唤醒了英伦三岛来对抗德军,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导世界局势的重要人物,在雅尔塔会议中他说话的分量仅次于罗斯福。这个强权人物连被人民赶下台的时候也表现出自己的霸道,二战后艾德里当选为英国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后来他发表的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开始;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类价值的光辉演说。
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时间都有阳光照耀在上面。巅峰时期的英国统治着近3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从强到弱的分水岭,因为战争带来的损失巨大,英国的国力逐步衰退。二战之后的民族运动兴起,日不落帝国中的成员国纷纷走上独立之路,缺少了殖民地供养的英国变得更加贫血。虽然新殖民主义让英国的非殖民化路程缓慢下来,但是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独立进程的推进终于让日不落帝国成为历史。从英帝国到英联邦到英伦三岛,英帝国的不断瘦身见证了非殖民化的进展。
丘吉尔是英帝国的忠实拥护者,把强权人物丘吉尔放到走下坡路的英帝国历史中,更能清楚看出丘吉尔的历史作用。这本《丘吉尔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就是在探讨丘吉尔在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在我看来,去殖民化这个词更合适一些)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书中援引了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事实,是一部不错的研究论文;重点放在了丘吉尔两次担任英国首相任期内的政策解读,突出了丘吉尔对于殖民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本文研究气息浓,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起来显得有些晦涩难懂。
去殖民化是上个世纪全球局势的一个趋势,我们不敢强求丘吉尔有力挽狂澜、拯救大英帝国的力量,却真实看到了丘吉尔在捍卫国家利益上的努力:他一方面极力推崇自己的帝国主张,并利用帝国的威望和自己的睿智阻碍帝国的瓦解;另一方面却是顺应世界非殖民化的局势,让英国在发展中依然得到国际社会的接纳和理解。从这一点来说,丘吉尔是英国的功臣,他不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带领英国人民抵抗侵略;更是在战后审时度势,为英国的发展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就像他告别时的那个胜利符号一样,丘吉尔对于英国来说,就是胜利的符号。
2018-1-29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八):大英帝国的糊裱匠——丘吉尔
历史什么的一经发生便离真相甚远也,可是我等撮尔小民贼心不死便非得要弄一个什么历史的真相之类的言辞出来,简直是把自己当夏洛克福尔摩斯或者江户川柯南一样的玩意儿,说什么真相只有一个之类的鬼话,反正我是不信的,什么魏征之类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之乐的政治学言辞简直是智商碾压的游戏,完全就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然而无论是司马迁的信徒还是什么的信徒之类的太多了,或者说他们玩儿的智商碾压游戏是我太笨读不懂么?谁知道呢!看这书或者类似关于大英帝国的书(貌似很久之前了,只留下个依稀印象罢了)丘吉尔什么的只发现了眼前的危险,也就是那个疯子希特勒是个丧心病狂的家伙,然后奋起抵抗了一番,之所以这样说没有否定大英帝国二战之功绩,只不过是想说这个领导的家伙,就是那个叫丘吉尔的只不过是眼前的危险看的别别人清楚罢了,没有什么未来意识之类的,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类的,不过是谶纬之学拿来糊弄你这样智商堪忧的家伙。
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话大概来形容丘吉尔在二战时候比较合适的,对于遥远的战胜疯子之后的东西,完全遇见不到,或者说打着打着发现自己曾经坚持的东西是那么可笑而放弃抵抗也未可知,毕竟你不是丘吉尔怎么知道他咋想的?或者说明知道无能为力还是要象征的反抗一下,给人知道我这是无奈之举,好歹没有背叛自己之类的?我比较倾向人这东西比较无知愚蠢,外加人心本恶之类的,对于什么脑子之类的东西不认为是很多人都有的,只不过是智商这东西是少数人的游戏,谓之曰智商碾压。
难道不是么?同样是被称为帝国的东西,一个叫李鸿章还是谁来着?你们谁大清史好点儿的?就是那个大清的糊裱匠兢兢业业到死后还是有骂名和赞誉的家伙,说毁誉参半也不为过的家伙,话说你大清史好些,之后的历史略微了解些么?简直了为了维护朝贡体系游戏而自我满足的一群人,自娱自乐的当***上民,俯视世界还带着鄙视的眼神可怜的望着这些野蛮的粗鄙之人,想来若是我生在大清也是被人鄙视的家伙吧!想当年据说宋的时候还是对于朝贡提出过偶尔的不同看法,不过未成气候罢了,只不过留些野闻罢了。倒是前些年那个大明搞出来的什么郑和宝船舰队什么的,倒是和丘吉尔玩儿的政治游戏有些像,比如说某艘命名为宝船的大船,权当它巨大无比就是了,然后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号宝船外加一大群数量不明的小船组成的大舰队,比起来几百年后搞的什么弘扬上帝福音之类的探险号之类远洋三鬼船,简直是没法儿对比,不过彼时的丘吉尔的舰队以大不列颠、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印度、美洲。。。。。。。。。。联合大舰队也是可以较量一番的,也未可知,不过当年美利坚号护卫舰叛逃事件居然没有让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有点儿想法也是莫名其妙啊,到后来布尔人水手再次叛乱才有两毛五的特效看法,也太不应该了,还有到后来有个疯子到处搞事儿,居然和包藏祸心的家伙与虎谋皮,虽然写在表面儿上的文字是踹踹不安之类的,到底是放弃抵抗还是真的意识到大势已去呢?
我又想到一个事儿就是白眼狼的事儿,分明不可能喂熟白羊狼的,你非得想要喂熟白眼狼是个什么想法呢?还有就是野蛮人到底是那么容易文明的么,谭嗣同说的好没有不经献血染红的路,要是有先拿我祭旗光想想就觉着不可思议,教化野蛮人倒要是拿献血来当药引子,不然何以医愚?话说愚蠢真的可以医治么,我还是比较悲观不然到底也是几百载之后的世界了,可未曾见到当年启蒙游戏有多少受益者。倒是什么崛起通关游戏没少见这个喊可怕,那个喊恐惧之类的贼喊捉贼的把戏。
自美利坚号叛逃伊始到后来有样学样的把戏,再到如今的染布坊卖布,说到底是利字当头一把刀,伸头一刀缩头一刀,横竖都是挨刀,而我却是在看这场砍头游戏的冷漠看客,就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看着,不知何时冲我来一刀,我想怕是不远的将来。到时候也不知道有几个和我一样的看客呢?
溪川上
2018.01.25 的午后时光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九):英帝从殖民走向联邦
作为首相,丘吉尔的毕生追求都奉献给了大英帝国,维持大英帝国在世界的绝对统治和利益最大化,一位政治家,一位战略家,温斯顿·丘吉尔的一生与英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曾经的大英帝国是举世闻名的日不落帝国,在世界的五大洲均有领土,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在世界拥有绝对领先的地位。
英国首相丘吉尔(1874-1965)所有的变化在二战之后开始发生转折,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民族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俄罗斯、中国等国家也在迅速发展,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英国早已经不是那个在世界格局中一言九鼎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发言权,瓦解的命运不可挽回,殖民正在逐渐被替代。其实大英帝国的陨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无论是从外界的因素还是说内部自我的政策都是这样的。
大英帝国版图对于英国而言,大肆扩张版图在一开始确实会有一种繁荣而强盛的象征,好比大树底下好乘凉,殖民地在强大的背景下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发展,也会有这样的保护,繁荣是必然的的;同时,在其他地区迅速崛起的国家,要比殖民地拥有更大的自由和选择,它们对于发展的急切要比帝国更加强烈。而在世界不断变化中,大英帝国内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英国“对外政策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大部分工党支持者对帝国缺乏热情,而且当时英国公众对帝国也漠不关心,改善殖民地的教育、医疗等福利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稳住帝国的阵脚成了丘吉尔政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意识到这样问题的政府想要做出改变,但已经为时已晚。英国的资源已经无法为所有地区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配,英国当时的殖民大臣告诫国内的社会主义派别,不要因其对帝国主义的反感或“对‘解放’的感情倾向”,而使自己急忙抛弃帝国。而外交大臣贝文也明确表示他本人“不准备牺牲英帝国”,因为他知道“如果英帝国垮台了……这将意味着我们选民的生活标准将迅速下降”。这种思想的存在还是太过乐观,也可以说是对“日不落帝国”还心存侥幸,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在版图上占据世界的24个时区。
英国的国力下降已经是事实,继续承担如此庞大经费开支早已经是螳臂当车,不切实际。财政大臣多尔顿关注到经过的经济能力不足以维持中东或者南亚等地区的开支,特别是对于军费的预算和开支,大幅度削减,收缩兵力范围成了刻不容缓的政策。身为首相的丘吉尔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毕生为了追求大英利益的他已经意识到,收缩版图即可以保护不列颠本土不受到威胁。
北美独立成美利坚合众国,南非独立,印度独立,澳大利亚独立,巴基斯坦独立,中国香港回归,加拿大,新西兰,从英伦三岛到各大洲的无数领土,非殖民化运动发展的越发蓬勃,大英的版图扩张开始出现了倒退的趋势。曾经英国经济学家引以为傲的那句描述已经成了黄粱一梦,大英帝国的陨落成了一个不可挽回的结果。
而如今看来,英国和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包括很多国家都属于英联邦成员,他们共同的象征是英国女王,但这只是象征性的意义,英国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更谈不上是自己的附属领土。
大英帝国从一个称霸世界的强大变成了联邦之间的沟通,这样的转变是必然的,同样也是有益。时代的变迁一直在告诉我们,肆意的扩张对于资本化的国家而言,会累积一定的经济资源,看似富丽堂皇的坚硬堡垒,实则在最开始就在内部出现裂痕,平稳的发展,积极地合作对话,才是未来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正确相处方式,任何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或者干涉他国内政的方式,都会让其自食恶果,酿成大错。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十):英帝国的崩溃与“非殖民化”的抉择
英帝国的崩溃与“非殖民化”的抉择
“我担任国王陛下的首相决不是为了主持摧垮大英帝国。”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言,他是英帝国最坚决的捍卫者,坚决反对任何损害大英帝国利益的行为,包括一切非殖民化的政策措施。在《丘吉尔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一书中,著名历史学者潘兴明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丘吉尔担任首相之后大英帝国非殖民化的发展历程,重点对丘吉尔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态度和举措作了系统性研究探讨。在英国非殖民化政策的问题上,学界向有分歧。潘兴明认为,丘吉尔对英帝国的非殖民化立场和政策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二战期间,丘吉尔誓死捍卫大英帝国,在战场上和外交战线上成功地抵御来自敌方和友方对帝国的侵略和威胁。而在1950年前后,他却相当程度地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
打赢了两场战争,却失掉了一个帝国。一战后,羽翼丰满的殖民地开始要求取得与“母国”(英帝国)平等的独立地位。迫于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反帝势力的压力,英国允诺在必要时让各主要殖民地民主自治。但是,“各殖民地的经济、经济发展都相当落后,根本不足以承担自治的责任。”所以,在非殖民化问题上,英国有主导权。在政治上,英国在各殖民地中央政府内部实行“宪制改革”,以现代西方的民主管理制度为模版培育殖民地政体。在经济上,英国以推行“殖民地社会发展和福利法”为契机,加速对殖民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这种貌似主动地“殖民撤退”来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因为在非殖民化过程中,“……权力的转移并非意味着帝国的削弱和消亡,实际上它是力量的源泉。”
“非殖民化”是民主制度的一种具体体现。菲尔德豪斯在《非殖民化、发展和依附》中指出,“非殖民化”政策,既是对英帝国经济困境的一种积极反应,更是承认现实激流勇退的表现。从杜尔海姆报告(1839)后就开始有计划逐步实行,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是持续有序的,他们将“非殖民化”与“权力转移”互相等同,交替使用。一旦非殖民化完成,英帝国的目的即告完成(吉福德、路易斯《非殖民化与非洲的独立:权力转移1960-1980》)。所以,“非殖民化似乎完全可以看作仅仅是向已计划好的道路上迈出一步”,而非英国的撤退。这表现在“经济上的非自由化”和“政治上的‘非部落化’”(罗伯特·皮尔斯《殖民部和在非洲计划的非殖民化》)。当然,“形势的一步步恶化”也使得英帝国不得不尽一切力量维持其地位和影响(约翰·达尔文《1945年以来英国的非殖民化》)。
任何一个帝国的诞生即孕育着它的解体。“非殖民化是人类的一些种类取代另一些种类,是被殖民者的最低要求;非殖民化是两种力量的碰撞,是名符其实的创造新人。”正如著名的民族独立运动理论家弗朗茨·法农所言,非殖民化已经结束,它肯定属于过去。“非殖民化”,既包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也包括殖民宗主国突然改变政策而有意让殖民地独立。英帝国的崩溃无可挽回。在这一过程中,一是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的政治关系得以改变,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二是“非殖民化系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和殖民价值观与殖民方式摒弃的过程”(张顺洪《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的非殖民化与香港问题》)。辩证视之,英帝国的崩溃、英帝国的转型(英联邦)是历史的选择。在这一页历史中,英帝国的崩溃并不意味着殖民观念的消失,“非殖民化”政策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持其殖民统治。
“20世纪的问题,就是肤色界线的问题——即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诸岛上深色皮肤和浅色皮肤人种之间的关系。”泛非运动领袖杜波依斯在1900年的这一预言极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的历史特点。“我们这个世纪不断改善的通讯技术……新闻和宣传所能迅速传播的特性,而最重要的是所有人民正在提高的教育和识字水平。”正如在丘吉尔政府中任贸易和生产大臣(兼殖民大臣)的奥利佛•利特尔顿所言,“已经失去经济强权的5000万岛民再也不能期望以19世纪的模式统治整个世界。”短短的20多年,拥有50多个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只剩下几个“岛屿”,几乎所有的英属殖民地都先后独立了。豪言壮语——“我们决不放弃我们拥有的一切”,无法阻止英帝国衰落大势,殖民地独立也只是时间问题。丘吉尔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顺应历史潮流。
丘吉尔始终不渝地为捍卫帝国而抗争,坚决反对任何损害帝国利益的行为,包括一切非殖民化的政策措施,“导致丘吉尔政府继续非殖民化进程的因素多种多样,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正如潘兴明所言,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经历了较漫长的渐进过程。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在新著《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中,他主要根据丘吉尔本人的著作、书信和演讲以及英美两国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相关原始文件资料,对丘吉尔及其政府的帝国观念和立场,以及英国“非殖民化”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无论如何,丘吉尔未全力中止“非殖民化”进程,尤其批准黄金海岸自治和苏丹独立等行为,被史学家称为“掘墓”,丘吉尔埋掉了大英帝国。
原创稿件,转载请致电致函商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