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说话》是一本由[美]苏珊·赫伯斯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数字说话》精选点评:
●从韦伯到福柯,公众舆论,
●读完书以及加上海龙的解读,感悟最深的有1.书名的翻译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类似于“用事实说话”,事实,观点,数字,意见,中美国情的差异也是读这本书更多感悟的来源。2.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粗俗的理解是形式理性只是在各种形式例如规则制度上实现的一种看似理性的程序,虽然它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实质理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自我发挥的空间以及随波逐流的过程。与我而言认为人这一生应当追逐的正是实质理性的过程,这些形式理性只是手段和路径,而且还是可变的。但是有时候总会忘了,正是这些形式理性的路径才是垒起实质理性的石头,而这个阶段应该做的就是善用这些途径,往实质理性出发。3.关于公众舆论调查,在不同阶段的公众舆论调查的内容和手段自然是不相同,作者罗列了公众舆论调查的种种方式以及更广泛的获取群众意见的方式。好
●公共舆论从公开的、非结构化的沙龙讨论形式慢慢演变成了私密的、结构化的民意调查集合,这是本质的变化;民意调查到底是有助于民主还是阻碍了民主?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真的是太重要了!
●想起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中的民意调查结果和投票结果的差异,是不是如作者所说「测量公众舆论的方式影响到选民、立法者和记者们解释公众舆论的方式」?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安利~
●讲述了现行西方政治中,所谓的民意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主初衷相违背,成为政党操纵舆论的手段。是现代性过于强调理性化带来的弊端。
●怪不得我导评价那么高,完全是他喜欢的嘛
●小小的一本书,读来不难,但是既有理论收获也有现实思考。
●译文流畅
●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
●译者很帅!译者很帅!译者很帅!除了翻译的好之外,这也是很重要的事。
《用数字说话》读后感(一):学者推荐语
赫布斯特的这本书,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是传播学、舆论研究、政治学、美国研究等学科的学生和学者们的必读书之一。今天,在我们将民众表达标准化和量化的测量等同于舆论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阅读赫布斯特对此的历史和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并因此加深我们对舆论和公共生活的理解,提升我们对现实中产业制约理论思考这一现象的反思。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教授 潘忠党
本书涉及两个主题:一是民主及理性的关系,民意测验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客观、中立的理性特征。二是民意测验的数据具有工具的和象征的两个功能,它们不仅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同时也具有政治意义,成为权威与正当性的来源。本书既有对民意调查的技术、历史方面的探讨,同时还有对它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哲学方面的思辨。既具有广度,也具有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主编 刘海龙
作者的分析眼光既是理论性、多学科交叉性的和历史性的,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分析眼光还是反省性的。这种反省性体现在作者对民意调查及其量化数据应用的最终价值评价上面。
——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来华
《用数字说话》读后感(二):《用数字说话》书评
在看书的过程中了解到,作者苏珊·赫布斯特原先是一名政治专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一名大众传播学者。她结合了自己的两项专长,政治和传播写成了《用数字说话: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这本书,这是一本跨学科的著作。同时它又带有历史学著作的特点,因为讲述的是舆论的量化表达如何在与美国的政治运作互动当中逐渐上升并最终使得"民意调查"近乎成为"舆论"之代名词的历史。但是如果非要说是一本历史学的著作,它的格局并不大,但正如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作者的用意不是在挖掘、甄别和叙述史实,而主要在理论的解读上下功夫。作为一部理论著作,这本书运用了韦伯对现代化即理性化的概括,论述了在美国大众民主运作过程中民意或公众如何日渐褪色,变质的过程。本书还描述分析了定量在美国政治中的崛起,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数字如何用来说明公众情绪?为何定量话语在美国受到如此广泛的重视?既然政治量化的崛起研究并不属于任何一门理论学科,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多重学科、多重视角来解答,因为作者采用了源自社会科学以及哲学、历史学的分析工具。同时作者也在强调,这本书是关于行为、表达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太过频繁地分析其中一种或者另一种现象,而回避行为与话语彼此依赖这一事实。忽视话语,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理解就不会全面。这本书是聚焦于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行为方式,同样也集中考察人们思考并且议论他们自身行为的方式。
《用数字说话》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跨学科的著作,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它从古希腊雅典城邦时代民主开始,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又将眼光放到十九世纪的美国,讲述了在美国大众民主运作过程中民意或公众如何日渐褪色、变质的过程。在整本书中不难看到很多学者的影子,比如全书的论述框架就受益于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摩尔瑞埃德曼。而关于政治的论述,则运用了韦伯对现代化即理性化的概括,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等。所以整本书其实囊括了很多先辈的经验,虽然涉及到很多理论,但是却通俗易懂。不管是政治传播、民主理论还是美国历史等等,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前两章是书的一个理论铺垫。通过对韦伯、福柯两位学者的观点带我们回顾了定量的历史,强调运用定量数据是一个强大的仪式化过程。同时汲取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的理论。第三章则聚焦舆论表达与测量之间不断变化的技巧,追溯公众舆论的历史。第四、五章节分别探究了现代民意调查的先驱以及模拟调查的历史。通过时间顺序为我们梳理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历任美国国会议员和著名记者,怎样通过不同的研究技术来掌握他们的选民和读者的意见。而之后的第六章更是集中与大选之前以及当中的的民意调查,作者对于美国人对待民调活动的态度是全书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第七章则主要讨论了政治集会中人群规模的评估,从1856年总统大选开始,对群众进行估算这一实践的变化中的特征。最后一章作者从理性、监视、符号交流、社会控制等几个概念讨论了持续量化带给美国公众舆论表达的可能后果。
作者对于公众舆论领域中的进一步理论化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公众舆论是反思民主进程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当下,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看到了使用数字来描述大众情绪并没有鼓励政治参与或者提升政治话语,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
《用数字说话》读后感(四):用数字说话!
本书为我们梳理了公众舆论的历史脉络,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并没有一个永恒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定义,只是在如今的历史阶段,我们倾向于把公众舆论看作是匿名表达的意见的聚合。公众舆论的内涵我们将在不同的表达和测量的历史语境中去定义。这里作者所说的用数字说话就是公众舆论的量化表达(如民意调查),它作为公众舆论的一种技巧,是人们用来表达或者测量态度的工具,在美国的政治运作中,“民意调查”近乎成为了“舆论”的代名词。作者论述了美国民意调查,肯定了民意调查的有用性——民意调查有利于政策制定者们或者总统候选人们了解公众情绪以及公众偏好并以此调整策略,但同时质疑了民调的价值,认为民调就是有效的控制工具实质上是“神化”了民调的用场。 这不是一部抽象的理论著作,而是将理论的论述编织于历史叙事当中的一部叙述性著作,脉络清晰,可读性很强。第一、二章就为我们做了一个理论的铺垫,接下来的各章节均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多个历史案例进行分析。作者将民意调查的运用分为了两个维度——工具式运用和符号式运用。简单来说,工具式运用就是指民调可以作为公众情绪的指示器来了解公众舆论,而符号式运用则将民调作为一种修辞武器,编织进自身的意识形态框架中,使自己成为有力方。其中工具式的理论基础来自于韦伯和福柯两个人。韦伯认为社会行为逐步走向理性化,从公众舆论技巧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化的趋势,发展至现代的抽样调查,公众舆论日趋结构化与私人化,这也导致了政治独立与政治疏离。理性可分为“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形式理性即遵循“方法——目的”的思维方式,进行严密计算;实质理性则与自己坚守的信念或者价值一致的方法行事。这两者是处于永恒冲突之中的,但又权衡妥协:民意调查之所以繁荣兴旺,是因为许多美国人不愿或不能以一种更加意识形态、更加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这就涉及到本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民主。现代民意调查是否体现民主?作者批判了这种量化的民意调查:民调所鼓励的是一种形式结构的、反映式的参与,令我们无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质疑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