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14 15:5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传》是一本由余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传》精选点评:

  ●没看过别人写的张爱玲传,看过这本觉得也没必要再去看别人的了。

  ●关于张爱玲的传记,大概就数这本好了,起源于作者84年所写硕士论文,真是惊叹

  ●因为听了许子东的一个音频,然后开始读余斌的那本《张爱玲传》,慢慢喜欢上她,接下来要开始读她的小说了。在《小团圆》下看到豆友叫她张阿姨,我也像她觉得胡适之先生不在了一样,眼睛背后一阵热,眼泪也流不出来。

  ●近乎饥渴,想把有关她的书全来读一读。这本写得平稳公道,对张的评价基本“正确”,但是欠文采,亦称不上“精妙”。尤其中间大篇幅引《今生今世》,愈显得文风混杂,无法相融。

  ●我们望向她,她却告诉我们,应当望向自己。

  ●想到她两任不甚圆满和艰难的婚姻,对男人的扶持与被拖累,想到她对苏青所说的女人自食其力之伤心的理解,“那些梗着脖子称自己如何自立的女人,她只觉那是负气”……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想读这本传记应该有十年了吧。作者是明白她的,冷静克制,尊敬怜惜,没有沉溺情绪,也没有渲染感伤。

  ●作者对于自己的书有清晰的认知。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资料详实严谨的张爱玲传

  《张爱玲传》读后感(一):张爱玲传·书评

  

2020年是张爱玲的百年诞辰,细细想来,她算是我读的最多作品的作家了,虽然谈不上看完了全集,但小说和散文多少也看了七七八八,也有些不记得具体情节了,但那种被惊艳到的通透却难以忘怀。高中时候做阅读理解,有一篇讲她的散文集《流言》,说她张看这个世界,我瞬间就联想到了她广为人知的那张略仰着头,神情孤高的照片,文与人,皆是传奇。

是本很好的传记,克制与理性,梳理得极清楚。承载华美灿烂夺目睥睨众人的是她,孑然一身闭门不出不断搬家安然死去的也是她。以二十初头的年龄旁观众人建构深邃冷冽的世界,让那些小人物以为能逃脱但幻想最终破灭的是她,不求改造他们的国民性即使刻薄地描绘,其中却仍带着一种同情的理解也是她。擅长写没落的旧式大家族中的一人一物,甚至是鼻尖都能闻到沾着灰尘的古旧气息的人是她,喜欢穿最夸张的服饰即使是见炎樱和苏青好友不收敛锋芒的也是她。写尖锐的、生动的、传奇的、雕琢字词诸多隐喻惊天霹雳般叫座的作品的是她,回归平淡、自然、细密、真实的文字,整体感饱满却缺乏生气的也是她。喜欢世俗生活写遍日常情趣中的声、色、味的是她,在那个小市井东家长西家短背后透露出的对时代与人生的悲哀凄凉也是她。那个见到胡兰成一度低到尘埃里的是她,恩怨相了借书也只是借书的也是她。

该说什么呢,就,世间有过张爱玲真是太好了。

  《张爱玲传》读后感(二):张爱玲凭什么让文坛念念不忘

  2002年,电视剧版《半生缘》热播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傻妞,只懂对着电视剧里顾漫桢的命运唏嘘扼腕,并不知道它的原作者是张爱玲。

  2007年,《色戒》火爆上映时,我懵懂踏入社会。听到张爱玲的名字,仅限于听到而已。

  2010年,想告别肤浅空虚的人生,开始了“读完一本书”的行动。时至今日,养成的读书习惯带我走到了张爱玲这里。

  前几年读她的《倾城之恋》尚不能领略她的才情,前几日读完《小团圆》,除对她生出疼惜之情,亦无深刻认知。

  余斌先生把她的人生分为三段,上中下三编。上编1920年至1943年,中编1943年至1945年,下编1945年至1995年。

  不同于其他传记,这本传记里除了谈论张爱玲一生的重大节点,余斌还对张爱玲每个时期的作品进行了详细剖析。对于像我这样,只读过张爱玲两部作品的人来说,要投入极大的耐心才能读进去。如果对张爱玲所有作品熟悉一点,读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读这本书,就像看了一部名叫“张爱玲”的纪录片,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都被镜头记录了下来。那么,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记录,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

  出生到出名(1920-1943)

  1920年,她出生在那个迎新破旧的时代。“五四”运动带来了新思潮,清政府垮台,新秩序一个又一个建立。

  她的曾外祖父是李鸿章,祖母是其女儿,祖父乃其心腹张佩纶。日后虽然家境没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族积累的点滴会流传给它的子孙。

  张爱玲虽经历了糟糕的童年,但融进骨血里的贵族气,丰厚的藏书为她走向写作之路埋下伏笔。当然,她的天赋和努力更注定了日后必将在文坛拥有独特地位。

  八九岁开始投稿,七岁在家里如玩耍一样的写作,父亲还为她的少作拟过回目。那时战火纷飞,普通人家的女孩连吃饭都是问题,哪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爱玲是幸运的。她后来的不幸,与父母之间的芥蒂,在更大的环境里,显得苍白而渺小。

  但也正是这样的不幸,成就了她独树一帜的风格。

  名声鹊起(1940-194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1940-1945年是属于张爱玲的高光时刻。她的重要作品在这个时期一一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爱玲是超越她当时的现实,是具有前瞻性的写作。集中精力于个人和作为人的种种,这多像文艺复兴。而她沉醉在自己一个人的文艺复兴里,这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也为她带来了荣耀和地位。

  他乡之路(1945-1995)

  抗战胜利,不问政治、不喜左翼风格的张爱玲显得不合时宜。再加上,她与亲日分子胡兰成的一段情。她很难在新世界立足,她也不愿意。于是,她选择了出走。

  于他乡和陌生环境里,融入他人文化是何等艰难,更不用提,张爱玲从不心甘情愿去融入。

  远去的故土也带走了名声,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在异乡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境遇。即便后来她努力翻译作品、做编剧、写作、研究,都很难再回到昔日辉煌。

  晚年的张爱玲闭门谢客,几乎断绝了与世界的联系。最终,一个人去世家中。

  她的生命并未因她肉体的离去而消逝,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反而随着新秩序的建立,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寥寥千字无法言尽读完《张爱玲传》的感受,但在读她的作品前读这本书,无疑对理解她的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读作品前,读这本传记又会有些难度。不如,读作品前略读一遍传记,读作品后再精读。

  总之,这可算做一本类似字典的工具书,专门用来阅读张爱玲。也可作为张爱玲一生的注脚,解释她为何让文坛和读者念念不忘。

  《张爱玲传》读后感(三):她,从海上来

  追了一部纪录片,张爱玲传。

  从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张爱玲这个人,从起初为了积攒作文素材的功利性目的,到后来的单纯对于她的好奇,这其中仅仅只是用了一篇文章的时间。自认为,不论是她的经历还是她的作品,都可以说是一种不可复刻的传奇。

  关于张爱玲的作品,我大概没有像现在粉丝对于偶像那样的狂热,所有作品全部打榜,但是很多也是在大学的时候都已经如数家珍。

  对于张爱玲这个人,我想用张爱玲给胡兰成的情书里的几个字便大抵可以概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些可能并不是草草背诵她的名句便可以的,看她的书,若是先前能了解这个人,那么对于她的作品,便多了几分了解,也多了几处可以窥探她影子的地方。

  她有难以掩盖的刻薄,不管是张爱玲研究者对于她在世经历的解说,或是她作品上的自述,都是料峭中夹杂着几分凉薄。可这种作家是让人恨不起来的,因为她太过于通透,对于亲情,对于爱情,对于人性……

  这个直性子的人,大概不知道怎样婉转说话,都二十一世纪了,现在看她的一些很露骨的话,莫名的都会感觉一阵脸红。

  就像她在倾城之恋中的一句话:没有感情的婚姻,就像是长期卖淫。

  多么赤裸,于是,你会羞愧,但却被憋的没有一个字可以用来反驳。

  但无疑,这种人也是不可爱的,我们能想象说出这种话的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相悖于人情世故的,所以,她是寂寞的,也注定是寂寞的。自然,这和她的成长经历甚至是那个时代都是有关的,不过这些都是留给愿意追溯的人的后话了。

  在大学里的图书馆,不管是看张爱玲的小说,还是借着名人传,亦或是名人轶事来探寻张爱玲的足迹,都是大同小异的那几件事。

  她的成长,她的作品,她的恋情,她的归宿。

  因为提起张爱玲,很少有人不去关注她的第一段恋情的,也就是那段轰轰烈烈的“张胡之恋”。

  我看过很多民国时期那些才子佳人背后传为佳话或者为人诟病的风流韵事,但是大体知道前因后果之后,就像是当今娱乐圈的一个热搜,用来满足人类天生的八卦。

  其实,一开始我会以为这是一场建立在伦理之外的旷世爱恋,但细细了解来,这其实不过是一个情场老手洒向于又一个女人的一段情,而那个女人恰好是张爱玲。

  所以,后来我理解了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深刻,理解了色戒里王佳芝对于易先生无可形容的感情。而故事的角色太像两人之间的关系,他不过是分了情感的一杯羹给她,她近乎可以为此赴汤蹈火。

  值得吗?其实你应该知道,因为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我想张爱玲在这段恋情里,也是在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她给了自己答案,于是,你看她的一生,如此复杂又如此简单,除了爱,再无其它。

  这句话在现在来说可能是句贬义词,但是用它来形容张爱玲,仅仅只是中性的陈述,亦别无其它。

  我们大概可以不用了解任何一个作家就可以去读她的作品,但是张爱玲,若想更能体会她作品的悲欢,就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人。而越是了解,越是理解,越是能体会到低到尘埃的她,在这场爱情中,在这个时代里,将自我印刻,然后深深雕进书里。 你如何看她,恋上有妇之夫,不顾名声和日本人走的极近,为人冷漠又刻薄,在那个时代,没有信仰和立场,只是单纯的顾着小情小爱的一个上海女人。有人说她格局太小,但是纵观宏观之变,她无一不在经历,把那个时期的女人,以各色模样演绎在上海或者是香港这两座城,甚至把战争调做背景,如此成就已非用格局可以褒贬。

  我总是会忍不住想她晚年之境,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蚤子,多少令人唏嘘。觉得张爱玲就像是一本书,有时觉得理解了,但不知什么时候翻出来再看却又多了一层朦胧。悲剧式的人物,在每一部作品里都不得圆满,不得善终。苍凉的笔调,镜花水月,看过之后都似一番空境。

  再说一下看纪录片之前的我对于倾城之恋这个书名的了解,多美的一个词,一顾倾人城,但是实际上却是在言颠覆了整个城市来圆满这场爱情,不过这场用整个城市来圆满的爱情,却仅仅用了结尾的一句话,就落入世俗里,像一块纯白落入灰尘,那感觉像是亵渎了一片城。

  那天看纪录片的时候,才稍稍补了些知识,让我看到了张爱玲的家庭,不知道可不可以说和书里的人物的一样,皆为悲剧。我大概终是不能理解一家人的关系怎么能做到如此,像小说中的故事般,透露着戏剧性。

  除了红楼梦有专门红学研究者,很少有人物值得再专门为之去研究,但神奇的是,张爱玲有。不管是家世还是走过的半生,都如此轰轰烈烈,所有的评价,或褒或贬,都不过她自己说的,因为懂得,故了解,故慈悲。

  《张爱玲传》读后感(四):我喜欢张爱玲!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gt;> “……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gt;> 孤独与寂寞将自尊心琢磨得愈加灵敏纤细

  gt;> 逃离父亲那个家带来的短暂兴奋过后,她又被一种新的不安所俘虏,对于她,母亲的家很快就“不复是柔和的了”。她的内省倾向,她的过度敏感都妨碍她毫无顾虑地走入这个她仰慕已久的,对于她应该是明亮、亲切的所在——在母亲家中她不像一个受尽委屈,终于回到温暖母爱中的女儿,倒像是来到贾府中的那个“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林黛玉。

  但是也像林黛玉的情形一样,她的谨慎怀疑除了性格的关系之外,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她曾说她“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与母亲很少有接触的机会使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将这种爱维持不坠。她还记得有两次母亲领她出去,穿过马路时偶尔拉住她的手,她便感到“一种生疏的刺激性”。一旦朝夕相处,转入真实具体的关系,母亲在她心目中的“辽远而神秘”便开始掉彩褪色。她的母亲现在也是在窘境中——大家闺秀而想走职业女性的路总不免有失落感,而她的出现无疑增加了她的母亲的负担,所以她才感到母亲是作出了牺牲。她是在窘境中学习做淑女,而要像她那些家境优裕的同学那样做淑女,保证之一应该是充足的零花钱。她三天两天向母亲伸手要钱,却使母亲渐渐地不耐烦了。小时候她站在父亲的烟炕前面要钱买钢笔或交学费之类,父亲躺在烟炕上吸鸦片,她久久地得不到回话,这是经常出现的一幕;她在母亲那里没有受到这样的“冷遇”,母亲的不耐烦却让她尝到了另一种“琐屑的难堪”,正因琐屑,这是难于启齿又一言难尽的,张爱玲在回忆中不欲提起,只是读者仍可感觉到她言下的委屈。她在私下里不可能没有抱怨,然而她是一个在不和谐的家庭中长大、富于内省倾向的人,不可能像许多受宠的小姐那样理直气壮地加责于母亲,相反,在不满的同时她又要“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这只能将她同母亲的关系拖入一种更别扭、更不自然的状态。

  张爱玲的姑姑曾笑说她“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身俗骨”,又分析她的父母纵有缺点,都还不俗,即不把钱当回事。可是她母亲对她的不耐烦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钱而起的,或许正因为对自己向父母讨钱时感到的那份羞辱难堪有着过于分明的记忆,张爱玲后来一再挑战式地特意宣称她对金钱的直率立场。她还在谈到对母亲的爱一点点销蚀时写出下面这样一行警句:“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假如这真是试验,那她已经证明了,她母亲对她的爱不可能是无条件的。

  gt;> 这些年来她的心智已朝着另一方向发展,她的世界几乎已经缩小到她的内心,外部世界她简直无从应付。

  gt;> 因为得不到母亲的任何鼓励和嘉许,她不断地意识到母亲一再流露出的失望、怀疑和不耐烦,这使她感到紧张和慌恐,就像一个在考场上使尽浑身解数仍然屡战屡败的小学生登上考场一样。

  gt;> 如果张在父亲家的遭遇是一枚苦果的话,那么她在母亲家里尝到的仍是苦果,而且不见得比那一枚更易于吞咽。重要的是,母亲的苛责使她在心理成长的这个决定性时刻丧失了她最需要的东西——自信心。

  gt;> 这里面有一种疏离的性质,不安全感几乎要发展为梦魇式的恐怖。虽然可以有更广大的解释,但它无疑也贴切地传达出她感到自己被遗弃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最初是由她的家庭让她领略到的。日后她将把她的不安全感发展成为某种对人类普遍处境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重压下的无家可归的孤儿。

  ◆ 读书岁月

  gt;> 填写入学证时,她母亲为她的名字大费踌躇,她的小名叫“煐”,张煐两个字叫着不上口,沉吟半晌不得主意,母亲道:“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吧。”就音译了“爱玲”二字。大概因为不够“淑女”化,她一直想替女儿改但终于没改,后来则是她自己不愿改了。

  gt;> 启迪和支持了她后来的态度:“清坚决绝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总未免使人嫌烦。”张爱玲称学生(当然也包括她自己)从佛朗士那里“得到了一点历史的亲切感和扼要的世界观”,并且说“可以从他那里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她在文章里还很少对别人表示出这样的敬意。

  gt;> 她厌恶理论,并不追求观念上的自相一致,而希望在对历史、人生的“亲切感”与“扼要的世界观”之间求得平衡与统一。所谓“扼要的世界观”,作为对人生、对世界的粗略看法,本身也许分量不够,却因为有对历史、对现实的深切感受做底子而显得丰厚。在粗略的一条条看法之间,直接与间接的经验维持着活跃的演出,貌似矛盾的见解皆消融、调和于深切的感受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之中。唯其如此,人生观对张爱玲具体而微,几乎是一种可以触到、见到、嗅到的不失感性生命的存在。

  ◆ 港战中的印象

  gt;> “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比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结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素日的生活典型。”

  gt;> 她后来称她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做一件消遣”。在街上逛着,她看见这里那里触目皆是小吃摊,三教九流的人,包括衣冠楚楚的体面人都改行做了饼师。有时她们立在街头的小摊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青紫的尸首,就这也不能打消她们的兴致。

  gt;> 一个重大的事件过去,在人们的意识中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没有反省,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了悟,有的只是动物式的本能的庆幸,一种延续生命的可能,一个重新吃东西的机会,生存的最起码条件一下变得有如上天赐福,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满足,这不能不使她感到人性的盲目和人的可怜可笑。

  gt;> 不过最令张爱玲感到不耐的,还是乔纳生式的“热血青年”。在她看来,他们慷慨激昂的调子空洞苍白,而且可笑,因为与真实的人生毫不相干。内地的青年在抗战爆发之初对未来充满幻想,相信战火将给民族带来生机,人亦将成为崭新的人。张爱玲执著于她的所闻所见,同时也受她独特的视角的指引,对“炮火的洗礼”云云唯有不屑和鄙夷。相比而言,她看到人们在现实面前退缩、屈服,却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同情,因为以她的观点,那毕竟是对真实人生的某种趋近。

  gt;> 朝不保夕的环境教他学会了怜取眼前人,珍惜到手的东西。

  gt;> 假如说“自动地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到底是青年的悲剧”,那这悲剧中也贮满她乐于寻觅的人生的苍凉意味,而张爱玲写《倾城之恋》也正是要传达出这种意味。

  gt;> “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

  gt;> 她的生活天地狭小,阅历并不丰富,所以她对自己的经验格外珍惜,力求使其涓滴不漏地转化到虚构世界中去。

  ◆ 卖洋文,谈中国人

  gt;> 自己挣钱自己花,自己管自己,自由自在,住在公寓里,清清静静,没有牵牵绊绊的人事纠缠。总之是一种清爽、利落的生活。当然,要做到自食其力,才有这一份开心和理直气壮。

  gt;> “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

  gt;> 港大三年,张爱玲苦修英文。为了让英文写得地道纯熟,狠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留过洋的姑姑对她的英文功底很是佩服,说她“无论是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物理、化学张爱玲不喜欢,她是揣摩里面的为文之道。过人的悟性加上刻苦的砥砺,成就了张爱玲一手漂亮的英文。她姑姑的评价是,她的英文“好过中文”。迷张的人听了此话当然不会怀疑她姑姑对她英文评价过高,但却不免要为《传奇》、《流言》中那花团锦簇的文字抱屈。

  gt;> 大体上讲,张爱玲走的还是林语堂的路线,用轻松而饶有风趣的文字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

  gt;> 在国内,日本人的侵略使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抨击至此全然偃旗息鼓,代之而起的是对中国人传统美德、中国文化优异面的肯定和褒扬。

  gt;> 几十年后与人谈起鲁迅,她最推崇的便是鲁迅对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的暴露,而在她看来,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没有批判,只有褒扬。

  gt;> 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脚都是年轻有力气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了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

  ◆ 清水浑水

  gt;> 迅雨是著名翻译家、艺术理论家傅雷的笔名。傅雷是个孤高傲世、目下无尘的人,为人为文,力求完美。曾留学法国,专攻西方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在音乐、美术、文学诸方面皆有精深的造诣。他又是个倔强不苟的人,浑身上下皆是严肃,一部《傅雷家书》,拳拳父爱之外见到的,也还是他的严肃不苟。因为眼高,因为不苟,傅雷对人从不轻许。

  gt;> 他在前言中指责新文学作家缺乏独到深刻的人生见解,没有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又对技巧抱鄙夷态度,只是一味盲目追随先生的思想,“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可以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举例为证,他在被删去的那段文字里点了巴金的名。巴金是当时在青年中影响最大的新文学作家,他一贯的文学信念是为人生而文学,为进步、为光明而文学。他多次表示,他的创作靠的是真诚,是激情,形式技巧之类,并不刻意追求。

  ◆ 《传奇》世界(下)

  gt;>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gt;> 写月光下的世界似乎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一派银辉之下永远有新的事物

  ◆ 《流言》

  gt;> 沦陷时期纸币不值钱,物资紧缺,家家户户都忙着囤货,囤什么的都有。张爱玲除了像《童言无忌》中戏说的“囤”过没要紧的几块衣料之外,还当真有派上了用场的囤积。当时纸张的供应非常紧张,她便囤下一些白报纸,连晚上睡觉也睡在上面,异样亲切欣喜地有一种踏实感。《流言》就是用这些囤货印的。

  gt;> 中国文人对“文”的重视远在小说之上,作文、读文的传统相当深厚,即使在小说地位得以提升的文学革命以后也还是如此。有教养的读者往往一入中年便不复以读小说为乐,这个圈子与文学青年的那个圈子有着两样的趣味,更执著于“天然胜于人为”的鉴赏标准,而散文以其性质似乎天生就较少人为的痕迹。正像中国画只需简单的技法,其境界的高下更取决于作画者的心性、修养、趣味一样,散文的技巧也相对简单。

  gt;> 所谓技巧,正是“人为”。

  gt;> 但凡有一句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截地说话的。而仔细地想来,几乎每一种可能的情形都有一句合适的成语来相配。替人家写篇序就是‘佛头着粪’,写篇跋就是‘狗尾续貂’。我国近年来流传的隽语,百分之九十就是成语的巧妙的运用。

  gt;> 时代动荡不安,文明极其脆弱,而现代人的生活则是慌促的——“他们只能在愚蠢中得到休息”。

  gt;> 炭火的暖意里我们也能感到一份难以排遣的寂寞:

  到了晚上,我坐在火盆边,就要去睡觉了,把炭基子戳戳碎,可以有非常温暖的一刹那;炭屑发出很大的热气,星星红火,散布在高高下下的灰堆里,像山城的元夜,放的烟火,不由得使人想起唐宋的灯市的记载。可是我真可笑,用火钳夹住火杨梅似的红炭基,只是舍不得弄碎它。碎了之后,灿烂地大烧一下就没有了。虽然我马上就要去睡觉,再烧下去于我也无益,但还是非常地心痛。这一种吝惜,我倒是很喜欢的。

  ◆ 奇装炫人

  gt;> 据说有人问过张爱玲,何以要做老奶奶式的打扮,她答道:“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的注意?”不过究竟是推心置腹说的私房话,还是说俏皮话挡开外人的窥探,也就难说。

  gt;> 《金瓶梅》中有一段,写到家人媳妇宋蕙莲穿着大红袄,借了条紫裙子穿着,西门庆看着不顺眼,开箱子找了一匹蓝绸与她做裙子。读过《金瓶梅》的人都会记得蕙莲自缢身亡,但是恐怕谁也没有张爱玲那份细心——她从这闲闲一笔中发现了西门庆在服装上的鉴赏力。

  ◆ 三人行

  gt;> 从前有许多疯狂的事现在都不便做了,譬如我们喜欢某一个店的栗子粉蛋糕,一个店的奶油松饼,另一家的咖啡,就不能买了糕和饼带到咖啡店去吃,因为要被认出,我们也不愿人家想着我们是太古怪或是这么小气地逃避捐税,所以至多只能吃着蛋糕,幻想着饼和咖啡;然后吃着饼,回忆到蛋糕,做着咖啡的梦;最后一面啜着咖啡,一面冥想着糕与饼。”炎樱的文章不事雕饰,不讲究章法,轻松俏皮,如闻其声,有时就像女学生快嘴快舌,在抢着说话,前言未毕,后语又至。有些地方,因为与张爱玲情味相投,所写常常可能就是二人闲谈的话题,又因是张的翻译,感觉、文风笔致,都有张爱玲散文的影子

  gt;> “人是不能多想的”,多想万事皆悲,高明的结果经常是“高处不胜寒”,那优越守着也就有些心虚。情与理的平衡悬于一发,过犹不及。

  ◆ 一语成谶?

  gt;> 这也是她处世的态度,必要求个恩怨分明,她在此时以这种方式与他决绝,可以无遗憾,无愧怍(这都是对她自己的原则而言),爱既消失,则唯存义务,义务既尽,再无人欠我,她可以有彻底的解脱。

  ◆ 乍暖还寒《十八春》

  gt;> 中国共产党人在信心百倍地发起一场旨在建立“新社会”的运动,那是一阕“气吞山河”的宏大交响乐。然而张爱玲早在几年前就戏谑地表明过她对交响乐的反感:“大规模的交响乐……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需要不少的时间把大喇叭、小喇叭、钢琴、凡亚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把“五四运动”换了恰当的字眼,去掉轻松的语调,我们不难从中揣测张爱玲那时的感受。

  gt;> 柯灵在会场见到了张爱玲,大约也没有交谈,只是看到她坐在后排,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虽与沦陷时期的奇异装束相比已是“绚烂归于平淡”,但在会场上几乎清一色的灰色蓝色的列宁装、中山装(当时最时髦的装束)中,仍然很是抢眼,令柯灵想起她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引过的苏东坡的句子“高处不胜寒”。她在《十八春》里让笔下的人物换了装:少奶奶型的人物石翠芝投身新生活,在衣饰上似乎也告别了过去,“穿上了列宁服,头发也剪短了”。张爱玲极能理解此举在她的人物是多么大的牺牲,忖度道:“其实同是剪发,电烫的头发不过稍微长些,但是对于一个时髦人,剪掉这么两三寸长的发梢简直就跟带发修行一样,是心理上的严重的关口,很难度过的。”翠芝“毅然”下这决心,当然是因为她“现在的眼光有点改变了”。然而张爱玲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觉悟”的,她也不肯做那样的牺牲,不肯在她自己的“更衣记”上加上这样的一笔。若不是她没有料到会场上七百多号人居然一片灰蓝,那她的旗袍白衫就是下意识的一种姿态——表明她要在强调集体观念的年头保持个人意识的小天地。反正衣服是同她的人打成一片的,甚至柯灵也觉得,“不敢想张爱玲会穿中山装,穿上了又是什么样子”。

  ◆ 赤地之恋

  gt;> 张在美国新闻处的主要工作似乎是将一些美国名著译成中文,在那里她译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故事》以及《爱默森选集》。除了海明威的作品之外,其他作品她本人都不感兴趣,关于《爱默森选集》她道:“我逼着自己译爱默森,实在是没办法。即使是关于牙医的书,我也照样会硬着头皮去做的。”至于译欧文的书,她则说是“好像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无可奈何地,逃又逃不掉”。不喜欢,却要“硬了头皮”去做,皆因不如此即无以为生。

  ◆ 哀乐中年

  gt;> 说起来她家与胡家还有点旧谊,胡的父亲认识她的祖父,求他帮过一点忙;她母亲与姑姑则与胡适同桌打过牌。

  gt;> 胡适对这位晚辈也很是关心,担心她孤身一人在外寂寞,感恩节曾邀她去吃中国馆子;又还亲到张爱玲那济贫院性质的住处去看过她,对她的肯于吃苦,没有虚荣心颇有赞赏之意。可是那一次胡适来看她竟成了永诀,她只是从报上看到他返台的消息,后来又知道了他去世的噩耗。

  gt;> 张爱玲在这段的接触中当然有所了解。所以尽管自己很拮据,临别之际她还是送给赖雅一些现款作为礼物。

  以身相许,表白情感,临别赠金,对于一个矜持的中国女人,这意味着什么,似乎是再明确不过的了。赖雅对张爱玲的体谅人和诚挚的情感很是感动,可也许是因他的西方背景,他并未准确理解其中的暗示(比如将张所做的一切视做西方式的情人关系的一部分);也许他对婚姻充满疑虑,宁愿对张的隐衷视而不见。

  gt;> 尽管张爱玲对婚姻一直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但她经历她的第一次婚姻时毕竟只有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恰是尽情领略生之喜悦的时候,身当其事,再无惯有的矜持和距离感,全然沉浮于欲仙欲死、大喜大悲的感情波澜中——那实质上是浪漫的、“诗”的恋情。这一次的婚姻则更带有“散文”的味道。赖雅不可能像胡兰成那样“懂得”她,她也无法重温初恋的情怀,而且赖雅年事已高,很快就需要她来照料了。张爱玲不可能抱有过高的期望。

  ◆ 十年一觉《红楼梦》

  gt;> 她与《红楼梦》的关系之深,新文学作家中无一人可比,她曾称《红楼梦》和《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红楼梦》”;她素来不喜理论文字,关于《红楼梦》的却看了一大堆。最令她扼腕叹息之事莫过于《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未完》中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记不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关于《红楼梦》的这个“结”由来已久:她十二三岁看石印本,看到“四美钓游鱼”便觉“突然日色无光,百样无味起来”;1954年前后在香港看见根据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书,“在我实在是情感上的经验,石破天惊,惊喜交集,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突然有了消息”。

  gt;> 她发现前八十回“通部不提黛玉的衣饰”,仅有两次约略写到,第八回下雪天在薛姨妈处,“宝玉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再就是赏雪一场戏,写到黛玉披鹤氅,束腰带,穿靴。两次都是下雪,而衣着都是没有时间性的,是古装。由此看出作者用意:“‘世外仙妹寂寞林’应当有一种缥缈的感觉,不一定属于什么时代。”此外“写黛玉就连面貌也几乎纯是神情,唯一具体的就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姿态,一个声音”,而后四十回居然靠实地让她像宝钗一样着时人的装束——穿“水红绣花袄”,头上插“赤金扁簪”,迥异于曹雪芹的手笔。

  gt;> 有时体悟也就代替了材料的举证,比如何以改写常在回首与回末?她忖度道:“因为一回本的线装书,一头一尾换一页较方便。写作态度这样轻率?

  gt;> 《红楼梦》对她也有心理上的感情上的意义。《红楼梦》简直就是一个家园,“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这里面全是熟人,走进里面去也许比走进外面的世界容易得多了。重温《红楼梦》是不是有一点像回忆?用她散文里的话,“回忆这东西如果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她在自序里闲闲为自己题了一联: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 旧作新魂

  gt;> 每个人都被各自的环境或是时势捉弄着,被抛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上,去面对不可知的命运。

  gt;> 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流亡者,是随波逐流的浮花浪蕊。

  ◆ 归于平淡

  gt;> 1971年,一位超级张迷水晶几经周折之后,也见到了张爱玲。水晶写过论《倾城之恋》的文章,不过更让张高兴的则是水晶对她的几乎所有作品都读得很细很熟,熟到有些段落、句子几可成诵的地步,以至于张对他说,若她的小说出批注本,他批注便似《红楼梦》的脂批。不仅如此,对张喜欢而一般读者不会注意的旧派小说,从《醒世姻缘传》到《歇浦潮》,他也都看过。这使他们有了很多的话题并且谈得很投机。谈话间,张时而想着找些零食招待客人,她还事先准备了一份礼物,因为她知道水晶刚刚结了婚,这真让她的崇拜者受宠若惊。

  第一次见面,张同水晶居然整整谈了七小时,这在张是少有的,也就见出她的兴致之高了。不过在这上面,张爱玲从来不贪。她对水晶说,像这样的谈话,十年大概只能一次,又道,朋友间会面,有时终身只得一次。果然,下一次水晶再求见,她便很断然地拒绝了。张大约是随缘的,像这次会面,她原先答应时甚至不无勉强,撞上身来了,而且谈话投机,她也高兴,可是过去了也便过去,她不会主动去求得。在美国,更亲密的朋友与她也只有寥寥数面。她相信她同人的交往,彼此的印象间接的来得多,在她,大多数时候,见面还不如不见的好。

  gt;> 她也是头脑很清楚地离开人世的。1995年9月初,张爱玲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并不向林式同求助,只是将重要的证件放进手提袋,留在门边易被发现的地方,而后,便独自静候死亡的降临。一天,她在睡梦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没有人知道她的离去,数日后,人们才在她的公寓里发现她的遗体。她的后事完全是按照她的遗嘱办的,她要求死后不开追悼会,不立墓碑,遗体火化,骨灰撒在空地。9月30日,林式同和几个作品的爱好者将张的骨灰携至海上,在简短的致词之后,骨灰撒入了大海。

  ◆ 附录 现代文学史上的张爱玲

  gt;> 张爱玲对流行的思想素来保持距离,而且对理论有本能的厌恶,对于她,再高级、先进的理论也代替不了生活的丰富、鲜灵、生动、意味深长,所以她相信每一个个例都有分析的必要,相信“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而“清坚决绝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总未免使人嫌烦。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正是对于生活本身的深邃的好奇心,正是对于现实的复杂的意识,使得她于绝大多数新文学作家意识形态化的“视界”之外,建立起了她的个人的“视界”,而有无个人的“视界”,恰恰是辨别一个作家是否成熟的标志。

  gt;> 奥尼尔道:“今天一切弊病的根源是老的上帝死去了,科学与物质主义又不能提供一个新的上帝来满足人们残存的原始宗教的本能,使人们觉得活着有意义,死时无所畏惧。”

  gt;> 时代“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所谓“去掉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看来是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